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反射的传出效应包括:①心率减慢。②心肌及其传导组织内的兴奋传导减慢。③心肌收缩性减弱。④心输出量减少。⑤全身微动脉扩张,以骨骼肌血管扩张最明显,冠脉血管也有所扩张,肾血管扩张最少或几乎无反应,总外周阻力下降。⑥平均动脉压下降。⑦体循环静脉扩张。
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如何调节血压
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是位于主动脉弓、锁骨下动脉和头臂动脉根部的压力感受器,与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一样。也由血管外膜具有感知功能的神经末梢构成。传入神经是主动脉神经,与迷走神经并行于迷走神经鞘中。主动脉神经是结状神经节内双极细胞的外周突。其中枢突进入延髓后,同孤束核及其附近神经元有突触联系。
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对血压的调节作用与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灵敏度略低,这可能与感受器所在部位的管壁较厚。不易被压力所变形有关。但就对心率和外周血管紧张性的控制而言,颈动脉窦反射对外周血管紧张性控制作用较大,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对心率控制作用更明显。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生理意义在于缓冲血压急剧变动,故又被称之为缓冲反射。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也可称为缓冲神经。有些学者则认为,压力感受器反射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与其说是防止血压过度升高,不如说是防止血压降低。在压力感受器功能减退的病理条件下,如果人体从平卧位急速取直立姿势,则将因静脉血潴留于下肢而发生严重的体位性低血压。
压力感受器反射只是在动脉血压的短暂控制中起主要作用,并不参与血压的长期控制。但也有人持相反意见。
T/P比率及24小时动态血压测量的临床价值
我们在一般临床资料中,有时会涉及到T/P比率,又叫T/P比值,常用于观察长效降压药降压效果。T:Trough(谷);P:Peak(峰),T/P比率又称谷/峰比值。T值表示服用安慰剂和药物后,24小时动态血压测试第24小时,且在次日服药前时均值之差;P值表示服降压药物后,动态血压测试中第2~6小时内血压均值下降最低峰时均值和与之相对应的服用安慰剂动态血压时均值之差。采用T/P比率评价降压药的持续作用,应是被安慰剂校正后的比值,通常用百分比表示,大于55%者,被认为该药有持续降压效果。
目前临床采用的24小时动态血压测量法,基本上反映出高血压病人24小时血压变化情况。日间小时范围指6:00~21:59;夜间小时范围指22:00~5:59。24小时动态血压计测量出患者昼夜间血压变化值,包括计算24小时,日间及夜间的血压均值。可根据临床观察要求,进行不同时间间隔的血压均值计算。然后进行日间血压均值和夜间血压均值比较,采用t检验方法进行显着性分析。根据用药前后动态血压各均值有还是没有显着性差异来判断有效还是无效,这种方法确实能够反映出24小时不同时间段的有关血压均值的变化情况,但不能说明24小时的药物持续效应,而T/P比率能够反映出药物的持续效应。T/P比率在我国应用于临床刚刚起步,由于其计算方法中必须除外安慰剂效应,计算起来比较繁琐,尽管对临床药物试验有一定的用途,多数医生认为若将T/P比值应用于临床,其方法有待改进。
动态血压监测包括的内容
动态血压监测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血压的变异性:是指血压在一定时间内的波动范围。一般观察24小时内血压波动的范围,当然有人观察1个月、半年或1年内的血压变化。正常情况下,高血压曲线有一定规律,即24小时血压波动曲线呈勺型,而高血压曲线呈非勺形,多示夜间血压增高,应采取相应措施医治。
(2)在各种活动条件下血压的变化:如走路、上楼、跑步、餐饮、工作、看电视等情况下血压值的改变。这对临床使用降压药以及预防高血压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有人在饭后血压增高,那么在饭前服用降压药较为合适;如果跑步时血压增高,病人不宜跑步,最好是散步。
动态血压监测对高血压诊断和治疗的意义
(1)动态血压监测对高血压诊断的意义
①临床上有一些高血压病人的血压仅在5:00~6:00时或17:00~20:00时升高,就医时测血压不高,因为在诊室测量血压只是偶测,不能代表全天24小时血压,所以即使诊室血压正常,仍有部分高血压患者漏诊。而24小时血压测定就能弥补偶测血压的不足,在血压高峰时间进行测量,使更多的高血压患者避免漏诊,及时得到治疗。
②通常正常人和高血压患者夜间睡眠中血压均有下降的规律,但在部分继发性高血压或复杂高血压患者中表现出夜间血压水平不下降或略有下降。因此使用24小时监测血压的方法,可及时了解到夜间血压水平变化情况,有助于高血压的鉴别诊断。24小时血压平均值、夜间血压平均值与没有接受治疗的高血压病人的心、脑、肾等器官是否有损害呈线性关系,即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越高,并发症的严重性就越大。
③众所周知,有部分正常人见到医生后,特别是当医生给他们测血压时,精神很紧张,很怕血压高,医生测量结果往往血压真的就高了。这种现象医学上叫“白大衣现象”。而24小时动态血压测量法就能避免这种现象,也就是在24小时内见不到医生的情况下,进行24小时血压监测,其测量结果往往血压在正常范围内。
(2)24小时血压测量对治疗的意义
①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可发现高血压患者在一天中是什么时候血压升高,这样可以根据血压高峰时间用降压药。比如,患者血压高峰时间在16:00~18:00,则可根据降压药物特点,提前服药,以得到最佳疗效;特别是应注意夜间血压水平状况,因为无论是正常人或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均偏低,如果不合理用药,易使血压更低,导致脑血栓形成或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因此应正确掌握昼夜血压变化规律,药物在体内降压高峰时间,使患者在血压高峰时也能将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血压低峰时也不出现低血压,最大限度地减少靶器官损害,有效地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②动态血压监测常用于评价药物的降压效果。因为,高血压病药物治疗是长期的,不能因为血压降至正常水平就停药,如果服用的是长效降压药,必须证明该药的效果。如果该药效果不理想,就不能再坚持服用,必须换药,否则不但高血压治疗效果不满意,又增加了病人经济负担。评价这种长效降压药疗效用偶测血压法是不够全面的,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是目前评定长效降压药疗效唯一可靠的方法。
③如果动态血压监测结果示患者只是白天血压高,夜间血压正常,则只在6:00~7:00服用中效作用药物,以使昼间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保证患者昼夜间血压处于正常水平。
门诊根据什么考虑病人患有高血压
门诊医生常常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初步考虑病人是患有原发性高血压或是继发性高血压,然后再进一步做些特殊检查,以明确诊断。
患有高血压的病人门诊就诊时常主诉有头晕、头痛、头涨、耳鸣、眼花、失眠等;如血压急剧增高,病人可出现剧烈头痛、头昏、恶心、呕吐、心悸、口干、面色苍白、视力模糊、手足抽动等症状。根据这些症状和体征,应考虑病人患有高血压。经测量血压高于正常范围,即收缩压等于或高于21.3千帕(160毫米汞柱),舒张压等于或高于12.7千帕(95毫米汞柱),则可确诊为高血压。若病人不属高血压病好发年龄,如儿童、青少年或35岁以下的成年人发现血压增高。原来血压正常的老年人突然出现血压增高,或高血压病病人出现一些为高血压病不常见的临床表现,均应考虑到有症状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需进一步深入了解病史,做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诊断。
在门诊对高血压病的处理原则
(1)应对所有至少3次门诊所测血压平均舒张压≥12.0千帕(90毫米汞柱)的病人进行治疗,治疗可以是药物的、非药物的或两者合用的。
(2)对所有平均舒张压<12.0千帕(90毫米汞柱),但其中有几次舒张压≥12.0千帕(90毫米汞柱)的病人,宜随访1年,可考虑对之限钠摄入和减轻体重。
(3)对舒张压≥14.0千帕(105毫米汞柱)和已有心血管并发症的病人应给予药物治疗,并采取适当的非药物治疗措施。
由高血压引起的心肌肥厚能否恢复
早期研究证实,并非所有的抗高血压药物都能使左心室肥厚消退。甲基多巴、各种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巯甲丙脯酸能使实验性高血压大鼠的心室肥厚消退,其他药物如肼苯哒嗪、敏乐定、强烈的扩血管及降低左室后负荷的药物则无此作用。研究显示,在心肌体积缩小的同时,出现心肌蛋白含量相对减少和胶原含量所占比例增加;单纯以血流动力学因素难以解释这种消退的原因。药理学研究结果表明,甲基多巴、β-受体阻滞剂是肾上腺素能的抑制剂。它们也可能抑制肾素自肾脏释放,从而促进左心室肥厚的消退。相反,强烈的扩血管药则兴奋这类加压因子。因此,左心室肥厚消退的机制除了有血流动力学改变参与外,尚包括特殊加压机制的抑制。
国内外学者曾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高血压病,如美多洛尔,发现该药在降低高血压的同时,可不同程度地促进左心室肥厚的消退。此项临床实验正在进行中。
肥胖的人易患高血压
首先应了解什么是肥胖,所谓的肥胖是指体重指数>30,如果体重指数>25称为超重,轻度超重不能算肥胖。目前最常用的体重指数(BMI)计算公式:BMI-体重(公斤)/身高!(米)。在实际应用中,常用体重指数代替体重,这样就避免了身高对体重的影响,也能更好地反映出肥胖个体的超重或肥胖程度。对肥胖的人用普通袖带测量血压,往往因袖带太小而使测得的血压较高。即使应用适于肥胖的人的袖带,往往也发现肥胖的人发生高血压的比例明显高于体型正常的人。幸运的是随着体重的增加,大多数肥胖病人的血压不呈进行性的增高,而多为轻度的高血压。
肥胖的人易患高血压的原因还不清楚,但这些病人的外周血管阻力多是正常的,血容量是增加的。
肥胖的高血压病人体重减轻后,血压可明显下降,且这种下降不依赖于钠离子平衡的变化。除血压下降外,减轻体重还可预防冠心病,因为,肥胖的高血压病人发生心绞痛和猝死的几率是血压正常的肥胖者的2倍。因其常伴有高血压、高血脂及葡萄糖耐量减低,故肥胖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
人的年龄越大患高血压的就越多
通常高血压、动脉硬化症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就越高。男性在45岁以后,女性50岁(绝经期)以后,因高血压就诊的人往往逐年增加。70~80岁的老人,高血压的发病率相当高。那么,是不是患高血压的病人数量随年龄增加呈直线上升呢?最近《健康报》发表了上海的有关调查结果,发现百岁老人少数有高血压。该市现有的208位百岁以上的老人中,高血压的患病率仅为7.9%,而该市35岁以上的人群高血压患病率约为40%。可见百岁以上的老人高血压患病率远远低于35岁以上的人群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