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古代瓷器鉴赏及收藏
24735300000001

第1章 说古瓷、道古瓷(1)

一、探录瓷器源流

瓷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制作是我们的祖先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在制作陶器的基础上,积累丰富的经验,在一定的历史与地域条件下,选用优质粘土矿物原料,改进操作技术,最后形成的一套完整的工艺。因此,追根溯源,瓷器当脱胎于早期的陶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逐渐由流动生活转变为以农业为主体的定居生活。为了生存的需要,人们就地取材,用粘土制成了各种饮食器、贮藏器和饮器等生活用品,并用火焙烧,这就是早期的陶器。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做成各种形状的容器,并且加上各种原始图案装饰,就制成了彩陶。这种陶器造型优美,制作精良,色彩浓艳富丽,图案构尽巧妙,形象美观,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个时期大约在六千多年以前的原始社会。

到了原始社会的后期,由于农业生产得到发展,促使手工业脱离农业而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制陶业也有了很大进步。这个时期的陶器大都是日常生活所用的灰陶,还有少数精致白陶,胎质细腻洁白,质地坚硬,吸水性弱,不透明,且具有接近瓷器的特征。大约在这个时期,人们已能成功地烧制青釉器物,这种器物具备了瓷器的各种性能,但还存在着不少缺点,故称原始青瓷。

战国时代的陶器胎质坚硬,器具精致,釉面也比较光润,并出现带有私人印记的标志,造型和纹饰都模仿当时的铜器。汉代陶器,除了印纹硬陶在质量上有所提高外,还出现了绿、黄硬陶及彩绘陶器。到东汉晚期在浙江上虞、永嘉一带已能烧造瓷化程度较好的青瓷。

中国瓷器从三国以后进入了一个更加辉煌的发展时期。到了南北朝,青釉瓷器更是大量生产。这个时期的青瓷,在造型上较前期瘦长,纹饰一变汉末流行的云气、方格而以莲花图案代替。釉色光亮,造型雄伟。

隋唐时期,农业、手工业和文化都有了更大的进步,无论青瓷或白瓷以及彩釉陶器较过去均有显着提高。这时出现的“唐三彩”是一种用低温烧成的铅釉陶器。有绿、黄、蓝、赭、黑、红等多种彩色,光彩娇艳,华丽异常,多是专供王公贵族殉葬用的“明器”。唐代由于瓷器产区较广,故开始在窑上冠以地名,如越窑、邢窑、岳州窑、寿州窑、洪州窑、鼎州窑等。其中越窑的青瓷与邢窑的白瓷以及“唐三彩”陶器不仅流行国内,而且运至海外的埃及、伊拉克、印度、日本等国。

宋代陶瓷工艺的成就在我国历史上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当时地方窑如雨后春笋,各具特色,无论数量或质量都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驰名。中外的“五大名。窑”——钧、汝、官、哥、定,以及磁州、耀州、吉州、龙泉等窑争新斗艳,南方的“景德镇”也渐露头角,其中“钧窑”瑰丽犹如朝霞,“汝窑”釉色美似天青,“官窑”釉汁白如凝脂;“哥窑”以冰裂纹见长,“定窑”以印、刻花取胜。同时南方的龙泉窑青瓷与景德镇窑影青瓷器也有所改进和创新。如龙泉青瓷中的“梅子青”釉色葱翠,色调雅洁,堪称青瓷典型;“影青”釉如碧玉,胎薄质坚,声音清脆嘹亮,迎光透视,可以照见里外的暗花和手影。真所谓“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这种龙泉青瓷与影青瓷当时还大量输出国外。

元代陶瓷器的生产在继续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其中以青花、釉里红最为出色。龙泉窑青瓷的生产规模也较前扩大,并且出现了在盘心堆贴露胎生物的新技法。尤其型制巨大,釉平如镜,光可鉴人,而很少变形,标志着当时制瓷技术的一大进步。这个时期的瓷器也曾大量输出亚非许多国家,对中外文化交流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陶瓷生产到明代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景德镇开始形成全国制瓷业的中心。这时出现了许多新的品种,如永乐时期的“鲜红”釉、“翠青”釉,宣德时期的“宝石”釉,嘉靖时期的“青金蓝”、“瓜皮绿”、“枣皮红”等都是历史上的名。贵佳品。青花瓷器到了明代,无论在质量上或数量上均有发展,成为瓷器生产的主流。由于所用原料的不同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早期色泽浓艳,中期趋于清淡,晚期蓝中泛紫。

总之,元明以来的瓷业具有三个特点:(一)制作技术上已普遍采用铁刀旋坯加工;(二)色彩由单色釉发展到三彩、五彩、斗彩(又称豆彩),青花更具特色;(三)生产窑数增多,产量扩大。这三个特点表现了我国制瓷业的高度发展。

到了清代,瓷业生产更加集中,景德镇集我国制瓷技术之大成,把瓷器制作提到更高的水平。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过去中国瓷器的鼎盛时期,造瓷技术有更大进步。所制瓷器胎质细腻,釉光莹润,色彩绚丽,镂雕精工。如康熙时期的“青花”、“五彩”、“素三彩”,雍正、乾隆时期的“粉彩”、“斗彩”、“珐琅彩”均为上乘制品。移植珐琅彩和创造粉彩则为当时杰出的成就。它们不但在我国陶瓷史上永远闪耀着光辉,而且在世界陶瓷史上也占有灿烂的一页。

二、历代名。窑大观

越窑

浙江上虞、余姚、绍兴一带,原为古越人居住地。战国时属越国,唐代为越州,所以,这里的瓷窑统称越窑。越窑以生产青瓷着称。

三国时代,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确是一个极重要的阶段,越窑青瓷在表征上已显示出相当强的瓷感,迨至宋代,青瓷生产更达到“千峰翠色”的境界。如果说把陶器由无釉到有釉称为第一个飞跃,增加釉层厚度并进行通体敷釉,具有光润类玉的半透明釉的瓷称为第二个飞跃,那么,从东汉到三国时代这二百余年中,越窑青瓷充分完成了第二个飞跃。

三国以后,青瓷又可分缥瓷和秘色两个时期。大抵两晋和南北朝是缥瓷代表时期,隋唐到宋初是秘色代表时期。缥瓷的特点是胎骨较坚致,犬都呈灰白色,有深有浅,间亦有带黄褐色的,胎质较松。釉都是淡青色,在淡灰绿色中,青的成分较多,这就是所谓缥色。由于火候关系,釉色并不一致,在缥色中也有深灰绿、青绿、黄绿等色,釉质也可分为透明的玻璃釉和不甚透明的釉两种。

总之,缥瓷纯属青釉系统,它代表了当时制瓷工艺的主流,为唐五代的越窑和宋以后的龙泉窑青瓷奠定了基础。

唐代越窑青瓷为当时全国之冠。这时,青瓷已不复称“缥瓷”,而出现了一个“秘色”的新名。称。秘色一致被认为是越窑青瓷中最佳者。在封建社会,烧造进御,供统治者享用已成为一种制度。因是贡物,臣庶不得使用,故称之为秘。这种瓷器是在唐代越窑瓷器制作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青瓷。它制作十分工整,胎质细腻坚致,极大多数呈浅灰色。釉层均匀滋润,呈半透明状,釉色以青和青绿为主。因此,当时的诗人多以“古镜破苔”、“嫩荷涵露”、“千峰翠色”来形容秘色的特点,用“明月”、“薄冰”、“云魄”比拟秘色的润泽。

自五代到宋,秘色瓷器在浙江还大量生产,其后渐衰。

邢窑

唐代,当南方越窑鼎盛时期,北方与之并驾齐驱的是瓷器的本色釉——白瓷,而直隶邢州府的邢窑可称当时北方白瓷的代表。据今出土的白瓷考察,尤以祁村窑烧制的白瓷具有典型邢窑白瓷的特征。从出土实物可以看出:邢窑瓷质坚硬,制作精致,洁白如雪。其特点是胎土色白而细洁,坯体极坚硬,釉白而润泽,有时微微闪黄,带一点乳白色。它的器形是平底折边,边的外缘凸起一条边沿。胎厚重,平底处无釉。器物的造型有一种浑厚凝重之感。

邢窑大概延烧了一个世纪,之后代之而起的是定窑白瓷。

定窑

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烧磁地点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曲阳县宋属定州,定窑由此得名。

定窑宋代以烧白瓷为主。定窑白瓷胎质坚细洁白,胎壁薄,造型稳定,釉质莹润。釉色白中泛黄,呈现出象牙般的暖白色,柔和悦目;再饰以繁密富丽的刻、划、印花纹,使白瓷装饰的艺术效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定窑白瓷器形有瓶、罐、壶、盘、碗和枕等。各类器物的造型和装饰均极为典雅美观。花纹有莲花、缠枝、牡丹、游鱼、龙、凤、动物等。有的精品还手口沿等处用金银包镶,或用金彩描绘花纹,尤为华贵。

定窑除以白瓷驰名。之外,还兼烧黑釉、酱釉和绿釉瓷器。

磁州窑

它是宋金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窑场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中心窑场在今河北邯郸市观台镇。

磁州窑除生产素白釉瓷以外,还采用釉下装饰,开后代彩瓷之先河,如釉下黑彩、酱彩,此外还有白釉刻花、划花、剔花等装饰。其中以白釉黑花最为出色,其作法是先于瓷胎上施一层白色化妆土,然后用黑彩做画。花纹一般比较简练奔放,生动自然,富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磁州窑瓷器品类繁多,以富有乡土气息与民间色彩见称,特别是瓷枕画面多取材于当时人民喜闻乐见的生活小景,其题材有马戏、熊戏、婴戏等,尤以婴戏为多。

耀州窑

以今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为代表。铜川旧称同官,宋时属耀州,因此称耀州窑。据发掘所得资料表明,耀州窑创烧于唐,烧制黑釉、青釉、白釉瓷器,入宋以后,青瓷得到很大发展。北宋中期以后为鼎盛时期,以刻花、印花装饰为主,尤以刻花的刀锋犀利和线条流畅,为同类装饰之冠。因系民间瓷窑,故生产的器物仍以生活实用的盘碗为主,此外,瓶、罐、壶、盆等器物无不具备,而且每种器皿都有多种样式。金元时期趋于衰落。

钧窑

北宋以后继汝窑而兴起的北方最着名。的瓷窑。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城北门内的钧台与八卦洞附近。

钧窑又称钧州窑或均窑。钧窑以祭禹王的钧台而得名。钧窑属北方青瓷系统、,其瓷器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种乳浊釉,釉内还含有少量的铜,烧出的釉色青中带红,有如蓝天中的晚霞。青色也不同于一般的青瓷,虽然色泽深浅不一,很多近于蓝色,是一种蓝色乳光釉。总之,钧窑制作已经突破纯色釉的范围,而发展为五色的多彩釉。同时,在青釉之外,创造了红色釉,即钧红或泛称铜红釉。着名。的釉色有茄皮紫、胭脂斑、朱砂红、海棠红、鸡血红、雨过天青、月白风清等名。目,尤以朱砂红为贵。还有一种窑变花釉,红紫相映,光彩夺目,共同构成钧窑颜色釉瓷器丰富多彩的特色,应为钧窑的最大成就。钧窑在北宋时所烧制的瓷器多供宫廷使用,金元时它仍有精品问世,至元代后期逐渐衰落。

临汝窑与汝窑

河南省是我国北方瓷器的重要产区,不少瓷窑集中在豫中地区。宋代这里先后出现了几个驰名。于当时的瓷窑,临汝窑就是其中之一。临汝县窑场北宋时烧瓷分两部分:一部分烧宫廷用瓷,就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汝窑;一部分烧民间用瓷,为便于区别,一般称临汝窑。临汝窑以烧盘碗为主。瓷器的主要特征可分两种:一种光素无纹饰,一种为印花。印花绝大部分为凸起的阳文,纹饰轮廓凸起线较高,叶筋多以点线纹表现。纹饰题材以缠枝、折枝花卉为主。具有临汝窑独特风格的为海水纹,海水布局为圆圈形式,中心为一朵花,具有落花流水之意。

汝窑为北宋宫廷烧制瓷器历年不久,传世品稀少,为宋代名。窑中传世品最少的一个瓷窑。瓷器造型也不如定、钧等窑丰富,所见到的以盘碟一类器皿较多,碗较少。椭圆型四足盆可以说是汝窑的特有造型,所制器皿较小,也是汝窑的一个特点。从传世品看,汝窑瓷胎多数呈香灰色;釉色异于同时期的其他青瓷,而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天青色,虽深浅不一,但基本色调稳定,变化较少;釉面多无光泽,有光泽的仅占少数。

龙泉窑与哥窑

龙泉窑属南方青瓷系统,其窑址位于今浙江省龙泉县境内。从文献和窑址分析,龙泉青瓷创烧于北宋初期,南宋晚期达到鼎盛,元代在大件器皿的技术上有所突破,明中期以后走向衰落。它的制品分别受瓯窑和越窑的影响,具有两种不同的风格。早期产品以习见的日用品如盘、碗、壶等为主,盆钵也有少量烧制。造型制作工整,底部修理平滑,器物比较普遍地使用刻花,辅以篦点或篦划纹,此外还有波浪、云纹和莲瓣纹等。龙泉青瓷在南宋中期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器物造型淳朴,器底厚重,圈足宽阔而矮,具有稳重感。器物品种也有所增加,如炉、瓶、塑像等陆续出现。装饰仍以刻花为主,篦纹逐渐减少,釉品亮透明如镜。南宋晚期不仅瓷窑数量增加,质量也有显着提高,成功地烧造了纯正的粉青和梅子青釉色。南宋龙泉窑以白胎青瓷为主,另外还有一种开片的黑胎青瓷,当为宫廷使用的官窑器。

所谓“哥窑”,近年来有人认为并不是指另外的窑口,而是龙泉窑系里的开片青瓷;但也有人持不同意见,目前尚无定论。从传世素窑瓷器来看,其釉色较淡,有粉青、炒米等色。突出的特点是通身布满裂纹,纹片大小相间,大片呈深黑色,小片呈褐黄色。深浅两色的纹片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典雅美观的“金丝铁线纹,并有、“紫口铁足”的特点。器形有碗、盘、炉、瓶等。

官窑

有两个含义:一个指贡器,一个指官厂。贡器是由统治阶级派官到产地监烧,这种贡入禁中瓷器的窑即为官窑。从唐到元大概都采用这种形式。真正由统治阶级设官窑办御厂,专烧统治阶级的用品,那是明代洪武以后的事。

关于北宋汴京官窑问题,主要有三说:一说汴京官窑即汝窑;一说否定有所谓汴京官窑;另一说则认为汴京官窑与南宋官窑都同样存在。由于文献材料太少,窑的有无又无法从窑址取证,所以这个问题至今尚无定论。

景德镇窑

位于今江西景德镇而得名。据文献记载,景德镇自汉代就开始生产陶器,至唐初已能烧造瓷器了。两宋是景德镇的发展时期,从宋中期开始,工艺操作不断完善,生产规模也不断扩大,已可与定窑、龙泉窑抗衡。如果从致密度,透光度、烧制工艺和成本等方面比较,宋时景德镇的青白瓷仍较定窑、龙泉窑为优。至元代景德镇窑已可烧制青花瓷器,这种瓷器是一种呈现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它具有着色力强、呈色稳定、纹饰永不褪脱、明净素雅、实用美观等特点,所以,它一经出现,就成为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流,产品运销海内外。此外,釉里红也是元代景德镇瓷工的重要发明之一,它是一种以铜红料在胎上绘画纹饰后,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气氛中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的瓷器。这种瓷器的器型、纹饰、胎釉和烧造工艺都与同期的青花瓷器完全一样,不同的是釉里红以氧化铜作原料。至明代,景德镇已在全国处于瓷业中心的地位,特别是彩瓷、青花瓷及色彩瓷烧造成绩尤为显着。明代景德镇的青色,特别是永乐、宣德、成化时期的青花,已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除工艺技术的显着提高外,与青花瓷器的色料也有一定的联系。

青花的主要着色剂是氧化钴。但用纯粹氧化钴所绘成的青花,颜色蓝中泛紫,缺乏含蓄,没有回味,其色调浓烈浮躁,凝滞而枯涩,久了还会变色。传统的景德镇青花在这方面具有它固有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