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健康养护实用通络按摩
24731000000007

第7章 人体各部位通络按摩法

一、头面部

(一)头面部解剖结构特点

1.头面部主要肌肉分布与肌肉附着点

2.头面部主要神经血管分布

3.头面部主要血管分布

(二)头面部常用按摩手法

体位:

被操作者可取仰卧位或坐位,操作者坐在其床头或站立其身后。

操作:

1.摩揉面部

操作者将双手掌相对进行摩擦至手掌心发热,然后将手掌放置在被操作者面部进行摩擦,至局部皮肤发热后将手法改为摩揉。

2.梳理枕额肌颞肌

被操作者全身放松,微闭双眼。操作者将四指置于被操作者眉弓处,四指端着力,从眉弓向上,沿额肌走行方向梳理到发迹内,两手交替进行梳理;将手放置其枕骨部位,用同样的手法,自上而下梳理枕肌,两手交替进行梳理;然后将双手放在双耳上方约两寸处,以耳根为轴,用同样的方法自上而下、自前向后、自后向前梳理两侧颞肌。梳理完毕,将双手放在头部,十指端在头皮上进行搔抓,软化清理头皮腱膜。

3.头面部点穴

头面部主要穴位:百会穴、印堂穴、攒竹穴、人中穴、太阳穴、承浆穴。

头面部穴位位置表浅,多采用点按的手法。

4.推捋头面部前后正中线(任督二脉通道)

大拇指指腹放在百会穴上,指端着力,自百会穴开始向前,沿前正中线推捋至下颌;再将手回到百会穴,自百会穴向后,沿后正中线向下推捋至枕骨下缘。

(三)头面部按摩的作用与注意事项

1.作用

疏通头面部气血,美容养颜,防老祛皱,预防脑血管疾患。

2.注意事项

操作手法易轻缓,不宜过重。

二、颈项部

(一)颈项部解剖结构特点

1.颈项部主要肌肉分布与肌肉附着点

2.颈项部主要神经血管分布

(二)颈项部常用按摩手法

体位:

被操作者可取仰卧位或坐位,操作者坐在其床头或站立其身后。

操作:

1.摩揉颈项部

手掌搓热后放置在被操作者颈项部进行摩揉至局部发热。

2.拨理颈项部肌肉附着点

用拇指或四指指端在耳根后方、颞骨乳突(耳后骨的最高点)、枕骨下缘进行拨理,然后自上而下沿肌肉走行方向用指端进行梳理。

3.颈项部点穴

颈项部主要穴位:风门穴、风府穴、天柱穴、风池穴、大椎穴、廉泉穴、天突穴。颈项部点穴多采用旋点的方法。

4.拿揉颈项部

五指与掌根相对,掌心抓握颈项部,手指与掌根一张一合进行拿揉。若皮肤筋膜比较紧,可将拇指与其它手指相对,指端着力,进行两指捏拿、三指捏拿或四指捏拿。也可以拿揉和捏拿相结合。

5.推捋颈项部前后正中线(任督二脉的通道)

大拇指指腹放在下颌部,指端着力,沿前正中线向下推捋至胸骨上缘。将拇指放在枕骨下缘,以同样的手法沿后正中线推捋至大椎穴。

(三)颈项部按摩的作用与注意事项

1.作用

通经活络,防治颈椎病、血管性头痛和脑血管病。

2.注意事项

操作手法要柔和,忌用蛮力。

三、胸腹部

(一)胸腹部主要肌肉分布与肌肉附着点

(二)胸腹部常用按摩手法

体位:

被操作者取仰卧位,全身放松;操作者站立或坐在其身体一侧。

操作:

1.摩揉胸腹

(1)摩胸腹

操作者沉肩垂肘,掌心微虚,全手掌置于胸部进行摩擦,边摩擦边向腹部移动手掌,至胸腹部皮肤发热并且向深处渗透。

(2)揉胸腹

操作者用大、小鱼际或掌根放在胸腹部,沉肩垂肘,以肩部力量带动肘、腕,以掌根为轴带动手掌进行顺时针的环揉,边揉边移动,使力逐渐达皮下筋膜和肌层。

2.拨理胸腹部肌肉附着点

(1)拨理胸肋部肌肉附着点

操作者用拇指或四指指端着力,沿锁骨下缘,自中间向两边拨理至肩内侧;再沿胸骨两侧胸肋连接处,自上而下进行拨理至肋弓上缘;从剑突上缘分向胸廓两侧进行拨理;从胸廓两侧肋弓上缘,沿腋中线,自下而上进行拨理至肩内侧锁骨下缘。拨理的部位相当于沿女性两侧乳房外周各转了一圈。手到之处是胸大肌、前锯肌,腹肌的肌肉附着点。

(2)拨理肋弓下缘膈肌附着点

操作者将两手拇指尖相对放在剑突下,其余手指分向胸廓两侧,拇指腹侧着力,将拇指轻轻嵌入肋弓下缘,边嵌入边拨理膈肌附着点,自剑突下向两侧,沿肋弓下缘拨理至近脊柱两侧。

(3)拨理腹肌附着点

操作者将拇指或四指放置在剑突两侧,指端着力,自中间向两边,沿肋弓上面向胸廓两侧进行横向拨理;再沿耻骨联合上缘向两侧至髂嵴最高点进行拨理。相当于沿腹部外周转了一圈。手到之处是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的肌肉附着点。

以上手法可改善胸肌腹肌的功能,增大胸廓内径,增加呼吸深度,增加肺脏的气体交换,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增强心肺功能。

3.胸腹部点穴

胸腹部主要穴位:膻中穴、云门穴、中府穴、俞府穴、大包穴、期门穴、章门穴、巨厥穴、中脘穴、天枢穴、关元穴、气海穴、中极穴。胸腹部点穴多用点颤或旋点的方法。

4.按压云门穴、中府穴

操作者面向床头站立,与被操作者面对,手臂伸直,将双手放置在胸廓与肩的连结处,此处恰好是两侧云门穴、中府穴的位置。身体略向前倾,引身体的力量经双臂到达两手,力达手掌并经手掌向穴位渗透。按压时间为2~3分钟。

按压云门穴、中府穴可通经活络,温经散寒,消淤化滞,促进新陈代谢,消除上肢疲劳,调节脏腑器官的功能。按压云门穴、中府穴时,手掌吸定皮肤,不要移动,按压力量要由轻到重,逐渐加大,不可使蛮力。

5.按压气冲穴

操作者站立在一侧,与被操作者面对,双手掌呈八字形放置在大腿根部,相当于男性阴囊的外侧,这里是两侧气冲穴,恰好也是通向下肢的大动脉发起的部位。身体略向前倾,引身体的力量经双臂到达双手掌,并经手掌传至气冲穴。按压2~3分钟,然后轻轻将手抬起。若手法正确,被操作者会感到有一股热流自大腿内侧向下涌动。

按压气冲穴可通经活络,温经散寒,消淤化滞,促进新陈代谢,消除下肢疲劳,调节脏腑器官的功能。

胸腹部按摩可改善胸腹腔内脏器的功能。

6.摩理胸腹部前正中线(任脉的通道)

大拇指指腹放在胸骨上端,指端着力,沿前正中线向下推捋至小腹的耻骨处。

7.分理胸肋

操作者面向床头站立,与被操作者面对。将双手拇指放置在胸骨上,其余手指分向两侧,双手拇指指腹着力,从中间向两边、沿肋间隙分理至腋中线(接近床面附近),以同样的方法自上而下分理胸肋,直至肋弓处。反复分理5~10遍。分理胸肋时,最好伴随被操作者的呼吸动作进行,即吸气时将手抬起,呼气时进行分理。

8.直推胸腹

操作者将双手掌置于胸骨上端,自上而下,从胸推至小腹。再将双手分放在胸骨两侧,自上而下推至小腹(经过乳头部位时手法宜轻)。

9.搓手温脐暖丹田

操作者将两手掌心相对,快速用力摩擦至掌心发热,迅速将两个手掌分别放在肚脐和丹田(脐下3横指处),1~2分钟。

此手法可温经散寒,补中益气,调和脏腑功能,强身健体。

(三)胸腹部按摩的作用与注意事项

1.作用

有舒肝理气、清肝利胆之效。可治疗肋间神经痛。

2.注意事项

饭后半小时内不要按摩,按摩前排除二便。

经期或孕妇,有胸腹部皮肤病或肿瘤患者,有器官病变者不要按摩胸腹。

四、背部

(一)背部解剖结构特点

1.背部主要肌肉分布与肌肉附着点

2.背部主要神经血管分布

(二)背部按摩手法

体位:

被操作者取腑卧位,全身放松,操作者站立在其身体一侧。

操作:

1.摩揉背部

(1)搓摩背部

操作者将全手掌放在肩背部快速摩擦,边摩擦边向腰骶部移动,至皮肤发热并且向深处渗透。

(2)揉摩背部

当肩背至腰骶部皮肤摩热后,加大手法力量,以掌根为轴带动手掌进行顺时针的揉摩,边揉摩边向腰骶部移动,使力逐渐达皮下筋膜和肌肉。

2.拨理背部肌肉附着点

操作者站立在一侧,沉肩垂肘,将力经手臂传至手指端。拇指或四指指端着力,沿脊柱两侧,自上而下进行拨理;沿肩胛骨周缘进行拨理;将左手掌放在右手拇指掌指关节处,拇指桡侧着力,向着棘突方向(背部正中线)进行拨理。背部拨理可软化疏导背部筋膜肌肉,改善脊神经、血管的外周环境。

3.背部点穴

背部主要穴位:大椎穴、身柱穴、肺俞穴、心俞穴、肝俞穴、脾俞穴、胃俞穴、肾俞穴。

背部点穴方法:操作者站立一侧,面向被操作者背部。双手拇指相对放置在脊柱两旁(正中线旁开1.5寸处),其余手指分向两侧,手臂伸直,身体略向前倾,将身体的重量经肩、肘、腕传达到手,拇指指端与身体同时发力,自上而下,点按背部膀胱经上诸俞穴。背部其它穴位可采用拇指点按或点揉的方法。

4.摩理背部正中线(督脉的通道)

操作者将双手大拇指放置在背部正中线上,其余手指作为支点分向背部两侧,大拇指一前一后,沿脊柱即背部正中线,自上而下进行摩理至骶骨下端。人体后正中线是经络的督脉走行路线,摩理后正中线,激发督脉的经气运行。

5.压推背部

(1)叠掌四指压推背部

手掌相叠,放置在受术者背部,将右手中指指腹置于脊柱正中,手臂伸直,身体略向前倾,将身体的重量经肩、肘、腕传至双掌,四指指端着力,身体与双掌同时间断地向下、向前施力,自下而上进行压推,边压推边移动手掌。将手移到脊柱的两侧,用同样的方式进行压推,也可采用十指压推法。

(2)叠掌拇指压推

将左手手掌放置在右手拇指和第一掌指关节处,右手拇指的外侧(桡侧)与大鱼际朝向脊柱的棘突,双手同时按压在脊柱旁开一横指处,手臂伸直,身体略向前倾,将身体的重量经双肩达右手拇指的外侧(桡侧)与大鱼际处,身体与手同时间断地向下、向前施力进行压推,边压推边移动手掌,沿脊柱的走向,在脊柱两侧反复操作数遍。

6.分推背部

操作者站立一侧,双手拇指端相对放在被操作者脊柱上,其余手指分向两侧,手臂伸直,身体略向前倾,将身体的重量经肩、肘、腕直达双手,双手拇指指腹着力,身体与双掌同时间断向下、向两侧施力进行分推,沿肋间隙分推至胸廓两侧腋前线(接近床面附近),从骨盆上缘分推到肩背部。也可采用双手交叉分推或双手拇指交叉分推。

7.直推背部

操作者站立在床头前面,将单手或双手叠掌放在被操作者肩背部正中(相当于大椎穴位置),手臂伸直,身体略向前倾,将身体的重量经肩、肘、腕直达手掌,掌根部着力,身体与掌根同时向下、向前施力进行直推,自上而下推至腰骶部;再将双手掌分别放置于脊柱两侧,自上而下从肩背推至腰骶部;以同样的方法直推胸壁两侧至骨盆上缘。

(三)背部按摩的作用与注意事项

1.作用

消除疲劳,通经活络,软化皮肤筋膜,缓解肌肉僵硬,改善脊神经、血管的外周环境,预防心血管和内脏器官疾病的发生。

2.注意事项

分推、直推背部时,最好伴随受术者的呼吸动作进行,即吸气时将手慢慢抬起,呼气时进行分推或直推。

背部按摩,消除运动性疲劳,应配合做枕骨下缘、颞骨乳突、颈项部、骶骨背面、骨盆上缘的按摩。

五、腰骶部

(一)腰骶部解剖结构特点

1.腰骶部主要肌肉分布与肌肉附着点

2.腰骶部主要神经血管分布

(二)腰骶部按摩手法

体位:

被操作者取腑卧位或侧卧位,全身放松;操作者站立在其身体一侧。

操作:

1.摩揉腰骶部

(1)搓摩腰骶部

将手掌心微虚放置在被操作者腰骶部,进行快速搓摩,至皮肤发热并且向深处渗透。

(2)揉摩腰骶部

当腰骶部皮肤摩热后,加大手法力量,以掌根为轴带动手掌进行顺时针的揉摩,边揉摩边移动,使力逐渐达皮下筋膜和肌肉。

2.拨理腰骶部肌肉附着点

操作者站立在一侧,沉肩垂肘,将拇指或四指指端放置在受术者的骶骨面上,指端着力,身体略向前倾,将身体的重量经手臂传达到手,身体与指端同时间断地向下、向前施力,在骶骨面、腰骶关节和骶髂关节附近进行拨理;以同样的方法拨理骨盆上缘。

3.压推腰骶部

操作者手掌相叠,放置在被操作者腰骶部,手臂伸直,四指指端着力,身体略向前倾,将身体的重量经手臂传至四指指端,身体与四指指端同时间断地向下、向前施力,在骶骨面、腰骶关节和骶髂关节附近进行压推,边压推边移动手掌。

4.腰骶部点穴

腰骶部主要穴位:肾俞穴、八髎穴、长强穴。

腰骶部点穴方法:操作者站立一侧,面向被操作者背部,双手拇指相对放置在两侧的肾俞穴、八髎穴上进行点按或点揉。点按肾俞手法宜轻不宜重。

5.按压腰骶部

操作者单手分放或双手叠放在被操作者腰骶关节、左右骶髂关节处,掌面着力、吸定皮肤,手臂伸直,引身体向前倾,将身体的重量传至手掌,向下按压约30秒钟后将手缓慢抬起但不离开皮肤,每个部位反复按压数次。

6.搓暖腰骶部

操作者五指并拢、微屈、虚掌放在被操作者腰部命门及两侧肾俞穴上,掌心在腰部快速摩擦至皮肤发热;然后将两掌心相对,快速用力摩擦至手心发热后迅速将手掌放在肾俞穴处,1~2分钟;以同样的方法搓暖骶骨面和八髎穴。

(三)腰骶部按摩的作用与注意事项

1.作用

软化疏导腰骶部皮肤、筋膜,缓解肌肉僵硬,改善脊神经、血管的外周环境,温经散寒,补肾益气,强肾壮腰,调和脏腑功能,强身健体,调节免疫力。

2.注意事项

腰骶部是连接躯干与下肢的重要部位,也是人体疲劳的主要部位。因此,按摩腰骶部的时间要适当长一些,可多种手法交替使用。腰骶部的疲劳与下肢关系密切,在进行按摩时应配合按摩下肢部。

六、上肢部

(一)上肢部主要肌肉分布与肌肉附着点

(二)上肢部按摩手法

体位:

上肢部按摩被操作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操作者站立或坐在其身体一侧。

操作:

1.摩揉上肢部

(1)搓摩上肢部

操作者手掌心微虚放置在被操作者肩部,从上到下进行快速搓摩,边搓摩边移动手掌,至上肢皮肤发热且向深处渗透。

(2)揉摩上肢部

当上肢部皮肤摩热后,加大手法力量,以掌根为轴带动手掌,自上而下进行顺时针的揉摩,边揉摩边移动手掌。

2.拨理上肢部肌肉附着点

操作者站立在一侧,拇指或四指指端着力,沿被操作者肩峰、肩前、肩后拨理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肌肉附着点;将手移至肘关节附近,在肘关节前面、后面、内侧、外侧拨理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下端肌肉附着点和前臂肌群的肌肉附着点。

3.上肢部点穴

上肢部主要穴位:肩髃穴、极泉穴、曲池穴、手三里、内关穴、外关穴、列缺穴、合谷穴、劳宫穴。

上肢部位点穴多用拇指指腹,可进行点按、点揉或旋点。

4.推捋上肢(手三阴经手三阳经)

被操作者手臂放松,自然垂放在身体两侧。操作者将手放在其胸前,掌心着力,自胸前向肩,沿手臂前面向下推至手指尖;再将手转至被操作者手背侧,从指尖向上推捋至肩部。如此反复推捋数遍。

5.拨理大小鱼际

操作者双手将被操作者手背托起,双手拇指指端着力,自掌根部沿大小鱼际肌肉走向,分别拨理至食指、小指尖,反复拨理数遍。

6.搓捋十指

操作者拇指与食指相对,夹握被操作者指根两侧,从指根搓捋到指尖,到指尖时稍加用力捏5~10秒钟。用此方法将十指逐一搓捋数遍。

7.掐按十指甲根处

操作者一手抓握被操作者手腕,一手将大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逐一将受术者十指甲根处捏在手中,指端施力进行掐按,反复掐按数遍。

8.握推上肢部

(1)单手握推上肢部

操作者四指并拢并与拇指分开,将被操作者手腕抓握在手掌心,手掌一张一合,自肢体远侧端向近侧端抓握推挤,反复操作数次。

(2)双手握推上肢部

操作者双手四指并拢并与拇指分开,将被操作者手腕抓握在手掌心,手掌一张一合,自肢体远侧端向近侧端抓握推挤,发复操作数次。

(三)上肢部按摩的作用与注意事项

1.作用

疏通上肢经脉、调和气血,促进血液循环,散寒祛邪,解痉止痛,消除疲劳,调节心、脑血管和内脏器官系统的功能。

2.注意事项

用力均匀平稳,动作协调连贯,注重向上推挤,推挤速度缓慢。

上肢借锁骨、肩胛骨与躯干相连,上肢疲劳的形成与肩胛骨关系密切,进行上肢部按摩时应配合做肩背部、肩胛骨周围的按摩。

七、下肢部

(一)下肢部主要肌肉分布与肌肉附着点

(二)下肢部按摩手法

体位:

下肢部按摩时,被操作者取侧卧或仰卧位。操作者站立或坐在其身体一侧。

操作:

1.摩揉下肢部

(1)搓摩下肢部

操作者手掌心微虚放置在被操作者臀部,从上到下进行快速搓摩,边搓摩边移动手掌,至下肢皮肤发热且向深处渗透。

(2)揉摩下肢部

当下肢皮肤摩擦发热后,加大手法的力量,以掌根为轴带动手掌,自上而下进行顺时针的揉摩,边揉摩边移动手掌。

2.拨理下肢部肌肉附着点

被操作者侧卧位。操作者站在其身体一侧,手臂伸直,将拇指或四指指端放置在被操作者的骶骨面上及骶骨两侧的骨缘上,指端着力,身体略向前倾,将身体的重量经手臂传达到手,身体与指端同时间断地向下、向前施力,使力达骨面,拨理骶骨面、腰骶关节和骶髂关节附近的肌肉附着点;以同样的方法从后向前拨理骨盆上缘的肌肉附着点;将拇指放置在骨盆外上方的凹陷处(相当于裤线的位置),指端着力,沿髋骨骨面进行拨理;当肌肉稍微松弛后,将双手叠放于臀部,以四指为梳,四指指端着力,沿肌肉走行方向自上而下进行梳理。四指并拢并与拇指分开,抓握被操作者的膝关节,大拇指指端着力,间断地向下、向前施力,使力达骨面,拨理膝关节前面、后面、内侧面、外侧面的肌肉附着点。将身体向对侧卧位,以同样的手法拨理对侧下肢部肌肉附着点。

3.下肢部点穴

下肢主要穴位:血海穴、委中穴、阳陵泉穴、足三里穴、承山穴、昆仑穴、三阴交穴、涌泉穴、内涌泉穴。

下肢部位点穴多用拇指指腹。可进行点按或点揉。

4.推捋下肢部(足三阴经足三阳经)

被操作者取仰卧位,全身放松。操作者将手掌放置在其大腿内侧,全手掌或掌根着力,手臂伸直,身体略向前倾,将身体的重量经手臂传达到手,身体与手掌同时缓慢持续地向下、向前施力,自上而下推至足尖;再将手掌放置于臀部,沿大腿、小腿外侧推捋,经足背到达足尖。如此反复推捋数遍。将身体向对侧卧位,以同样的手法推捋对侧下肢的六条经脉。

腿部疲劳多发生在胆经(相当于裤缝线的位置),推捋下肢时重点推捋胆经,为加大手法的力度,可用单手或双手拇指指腹,沿臀部、大腿、小腿的外侧缓慢用力推至外踝,反复操作数次。

5.搓摩涌泉穴

被操作者取仰卧位,将足部垫高。操作者将手掌或拇指指腹放置在其足底涌泉穴,手掌或拇指指腹着力,缓慢用力搓摩。反复搓摩数次至足部发热。

6.搓捋十趾

操作者拇指与食指相对,夹握被操作者趾根两侧,从趾根搓捋到趾尖,到趾尖时稍加用力捏5~10秒钟。用此方法将十趾逐一搓捋数遍。

7.握推下肢部

(1)单手握推下肢部

被操作者取俯卧位。操作者四指并拢并与拇指分开,将被操作者足踝抓握在手掌心,手掌一张一合,自肢体远侧端向近侧端推挤,反复操作数次。

(2)双手握推下肢部

被操作者取俯卧位。操作者双手四指并拢并与拇指分开,将被操作者足踝抓握在手掌心,手掌一张一合,自肢体远侧端向近侧端抓握推挤,发复操作数次。

(三)下肢部按摩的作用与注意事项

1.作用

活血理气,舒筋通络,调理脾胃,温经补肾,健脑强身,疏通下肢气血,改善血液循环。

2.注意事项

下肢借骶髂关节与躯干相联结,下肢疲劳与腰骶部、背部密切相关,在进行下肢按摩时应配合做腰骶部、背部的按摩。

八、拍打全身

体位:

被操作者取腑卧位,全身放松;操作者站立在其身体一侧。

操作:

操作者虚掌松腕,通过腕关节的屈伸带动手掌,一上一下进行拍打。从被操作者背部开始进行拍打,边拍打边将手掌向下移动直至足根。如此操作数遍。

拍打全身可调和全身经络气血,驱风散寒,调节五脏六腑功能,消除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