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管理学作业集
24728600000008

第8章 习题与模拟考试题参考答案(1)

(第一章)

一、选择题

1.C2.A3.B4.A5.B6.C7.B8.BCDE

二、名词解释题

1.管理:是指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进行的协调活动。

2.组织:肩负特定使命的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组合成的有机整体。有明确的目的,由两人以上组成,在分工基础上的协作带来1+1>2,为完成使命和目标而开展的业务活动是组织的作业活动。

3.管理运动:人们对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过程,被称为“管理运动”。“管理运动”发生在美国,始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大体上有四五十年的时间,它为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框架,科学管理是其主要组成部分。

4.行为科学: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括类似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的科学。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三、简答题

1.答:所谓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便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这个定义包含着以下四层含义:

(1)管理是服务于组织目标实现的一项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2)管理的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工作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它们成为管理的基本职能。

(3)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要从效率和效果两个方面来评判。即管理工作的成效好坏、有效

性如何,就集中体现在它是否使组织花费最少的资源投入而取得最大的且最合乎需要的成果产出。“正确地做正确的事。”

(4)管理工作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开展的,环境既提供了机遇和机会,也构成了挑战或威胁。

2.答: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管理过程是各职能活动相互交叉,周而复始的不断反馈和循环的过程。管理作为一个工作过程,管理者在其中要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就构成了管理者的职能,通常称之为管理职能。

(1)计划就是对组织未来活动进行的一种预先筹划。计划工作主要包括:研究活动条件、制定经营决策、编制行动计划。

(2)组织是肩负特定使命的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组合成的有机整体。有明确的目的。由两人以上组成。

围绕组织职能完成以下几方面工作:设计组织结构、配备人员、运行组织、变革组织。

(3)领导就是指管理者利用组织所赋予的职权和自身拥有的权利去指挥、影响和激励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一种具有很强艺术性的管理活动过程。

(4)控制是为了保证组织各部门、各环节能按既定的计划开展工作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项管理活动。控制不仅是对计划执行进行监控,也可能意味着新计划的提前开始。

控制的三个环节:建立控制标准、衡量偏差信息、采取纠正措施。

3.答:(1)技术技能:是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程序、技术、知识和方法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

(2)人际技能:是指与处理人事关系有关的技能,即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

(3)概念技能:是指综观全局、认清为什么要做某事的能力,也就是洞察企业与环境要素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4.答:管理工作需要通过综合运用组织中的各种资源来实现组织的目标,这涉及效率和效果两个方面。如果说效率涉及组织是否正确地做事,那么是否选择正确的事去做就是与效果相关的问题。管理的任务就是获取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来确保组织效率和效果双重目标的实现。

5.答:联系:①二者并存于组织之中,②管理者有时也要做一些作业工作并对该工作负责。

区别:管理工作是通过他人完成工作,是“借力”,而作业工作是自己完成,针对具体,强调自身他人无法代替。

组织必须靠管理活动来支持作业活动的运作,管理活动是保证组织通过作业活动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

6.答:组织的三要素:共同目标、协同努力、人的集合体。组织不但是人的集合体,而且所有参加组织的人必须按一定的方式相互合作,共同努力,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够实现他们共同的目标。

7.答:第一阶段,早期的管理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以前。

第二阶段,古典的管理思想,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法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形成的有一定科学依据的管理理论,其代表人物有泰勒、法约尔、韦伯等。

第三阶段,行为科学理论,在早期叫人际关系学说,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以后发展成为行为科学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中叶,又发展成为组织行为学。其代表人物包括梅奥、巴纳德等。

第四阶段,现代管理思想,主要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一时期管理领域非常活跃,出现了一系列管理学派,每一学派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这些理论和学派,在历史渊源和理论内容上互相影响和联系,形成了盘根错节、互相峥嵘的局面,被形象地称作“管理理论的丛林”。

8.答:(1)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

(2)管理的实质是决策,它由情报、设计、抉择、审查等活动组成。

(3)决策的准则是有可供选择的方案、有估算能力、有优先顺序。

(4)决策分为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

四、论述题

1.答:(1)管理的二重性。管理具有二重性,一是与生产力相联系,通过“指挥劳动”表现出来的管理的自然属性;二是与生产关系、社会文化相联系的,通过“监督劳动”表现出来的管理的属性。管理的自然属性为我们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使我们可以大胆地引进和吸收国外成熟的经验,来迅速地提高我国的管理水平。管理的社会属性则告诉我们,决不能全盘照搬国外做法,必须考虑我们自己的国情,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

(2)管理工作不同于作业工作。管理工作是独立进行,有别于作业工作又为作业工作提供服务的活动。管理活动和作业活动并存于一个组织之中,才能保证组织目标的圆满实现。

管理人员的工作,从本质上说,是通过他人并同他人一道实现组织的目标。在通常情况下,管理人员并不亲自从事具体工作,而是委托他人,自己则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计划安排、组织落实、指导激励和检查控制其他人的工作。

(3)管理工作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管理是一门科学,是大量学者和实业家在总结管理工作的客观规律基础上形成的,它包括了有关管理工作的理论、原理、方法以及系统化的管理知识,它已为实践所证明,并用以指导人们从事管理的实践。当然,管理学同数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相比,还只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而且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科学。管理科学并不能为管理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标准答案,它要求管理工作者以管理的理论原则和基本方法为基础,结合实际,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以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实现组织的目标。

从这个角度看,管理又是一种艺术,即利用了系统化的知识并根据实际情况发挥创造性的艺术。

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的。所以,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2.答:(1)研究角度。生产作业现场的科学管理原理和方法即侧重研究基层的作业管理。

(2)泰勒(科学管理之父)提出科学管理思想的目的是要改变传统的一切凭经验办事

(工人凭经验操作机器,管理人员凭借经验进行管理)的落后状态,使经验的管理转变成为一种“科学的”管理。

(3)泰勒主张的意义。泰勒的主张被认为是管理思想史上的一次“革命”。它使劳资双方关注的焦点从盈余的分配比例转到了通过共同努力把盈余的绝对量做大,从而使盈余分配比例的争论成为不必要。同时,泰勒还提出了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一系列科学的管理方法。

(4)泰勒科学管理的四项原则:

①通过动作和时间研究法对工人工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科学的观察分析,制订出标准的操作方法,用以规范工人的工作活动和工作定额。

②细致地挑选工人,并对他们进行专门的培训,使他们能按照规定的标准工作法进行操作,提高生产劳动的效率。

③真诚地与工人们合作,以确保劳资双方都能从生产效率的提高中得到好处。为此,泰勒建议实行“差别工资制”,对完成工作定额的工人按照较高的计件工资率水平来计算和发放工资,对完不成工作定额的工人则按较低的计件工资率来计算和发放工资。通过金钱激励,促使工人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而在生产率提高幅度超过工资增加幅度的情况下,雇主也就从“做大的馅饼”中得到了更多的效益。

④明确管理者和工人各自的工作和责任,实现管理工作与操作工作的分工,并对管理工作也按具体的职能不同进行细分,实行职能制组织设计和贯彻例外管理原则。

(第二章)

一、选择题

1.A2.A3.B4.A5.A6.D7.B8.A9.D10.ACE11.ABCE

二、名词解释题

1.决策:所谓决策,就是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换言之,就是决策者经过各种考虑和比较之后,对应当做什么和应当怎样做所做出的决定。

2.计划:是将决策实施所需完成的活动任务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分解,以便将其具体地落实到组织中的部门与个人,是决策的逻辑延续。

3.目标管理:采用行为科学理论以及人性的参与管理的方法,使各级主管和部属会集协商,制定共同目标,确定彼此的成果责任,并由自我控制、自我评核,借以激励组织成员责任心和荣誉感,发挥工作潜能。

三、简答题

1.答:组织不可能作为封闭系统来运作,任何组织都是在一定的特定环境中从事活动,环境是组织生存发展的土壤,既为组织活动提供发展的条件,又起限制作用。外部环境为企业生存发展提供了条件,但同时也必然会限制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要利用机会,要避开和化解威胁,企业就必须认识外部环境。

2.答:(1)为落实和协调组织活动提供保证;

(2)明确组织成员行动的方向和方式;

(3)为组织资源的筹措和整合提供依据;

(4)为检查与控制组织活动奠定基础;

3.答:战略计划的基本特点为影响范围广,作用时间长;内容抽象。

战术计划的基本特点为影响范围窄,作用时间短;内容具体。

简言之战略计划的目的是确保企业做正确的事,而战术计划则只在追求正确地做事。

4.答:风险是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计划工作通过预测,内外部环境分析,明确目标,制定应变计划,对资源的整合,为降低风险提供了保障。

5.答:(1)决策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2)决策是多种方案的选择;

(3)决策必须着眼于未来。

6.答:最优决策要求:

(1)决策者了解与组织活动有关的全部信息;

(2)决策者能正确辨识全部信息的价值并能据此制定出没有疏漏的行动方案;

(3)决策者能够准确计算出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

显然这些条件难以具备,因此在决策活动中,在方案数量有限,执行结果不确定的条件下人们难以做出最优选择,只能根据已知的全部条件加上人们的主观判断做出相对满意的选择。

7.答:管理决策的基本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确定目标,拟定方案,选择方案,执行方案和检查处理等几个阶段。

8.答:(1)目标性:任何决策都必须根据一定的目标来做出。

(2)可行性:决策方案的拟定和选择不仅要考察采取某种行动的必要性而且要注意实施条件的限制。

(3)选择性:决策的实质是选择或者说从中择一,从本质上说决策目标与决策方案都是经由选择而确定的。

(4)满意性:选择组织活动的方案通常根据的是满意化准则而不是最优化准则。

(5)过程性:决策是一个过程而非瞬间行动。

(6)动态性:决策不仅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作为过程决策是动态的,没有真正的起点也没有真正的终点。

9.答:(1)环境:基本上是稳定的环境,决策可以说是做一些计划任务的下达即可,面临不稳定环境的企业,会经常对其经营活动做重大调整。

(2)组织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形成的共同拥有的价值体系。决策受其影响很巨大,新上任者的决策一般来说是必须要考虑现有的企业文化。

(3)过去的决策:一般来说,大多数决策是追踪决策,是非零起点的,过去的决策一般是无法回避的。

(4)决策者的对风险的态度。

(5)决策时间的紧迫性。

10.答:战略决策与战术决策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调整对象:从调整对象看,战略决策调整组织活动的方向和内容,战术决策调整在既定方向和内容下的活动方式。

(2)时间范围:从涉及的时间范围来看,战略决策面对的是组织整体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的活动,战术决策解决的是组织的某个或某些部门在未来较短时期内的行动方案。

(3)作用影响:从作用和影响上来看,战略决策的实施是组织活动能力的形成和创造过程,战术决策的实施则是对已经形成的能力的应用。战略决策的实施效果影响组织的效益与发展,战术决策的实施效果主要影响组织的效率与生存。

四、论述题

1.答:决策是个“全过程”的概念,决策过程包括:①发现问题。②确定目标。③拟订方案。④比较和选择方案。⑤执行方案。⑥检查处理几方面工作。决策是一个有序的条理化的过程,而不是在瞬间选定某一方案的单纯的决断。

(1)发现问题。需要是由压力造成的,在对组织内部状况的了解及对外部环境的分析基础上,发现问题,即发现现有状况与所要达到目标之间的差距。

(2)确定目标。这是解决问题的立足点。

①明确组织目标要进行哪些工作:

Ⅰ.提出目标;

Ⅱ.明确多元目标之间的关系,即明确主要目标与次要目标的关系;

Ⅲ.建立目标,权衡目标之间的有利结果和不利结果,制定不利结果的界限,即规定不利结果在何种水平范围内是允许的。

②如何制定目标:

Ⅰ.可以计量(可以量化);

Ⅱ.可以规定其期限(实现目标的期限);

Ⅲ.可以确定其责任者(即完不成目标要有人负责,完成也要知道是谁完成的)。

(3)拟定方案:拟定多个方案。

(4)比较和选择方案:比较和选择方案是根据“满意原则”,具体处理时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①要统筹兼顾,不要走极端;要看看每个方案的优缺点,避免在实施中走弯路。

②要注意反对意见,如提出的方案被成员一致通过,则方案一般不能执行,因为人是有限理性的,大家都说它好,说明它本身是不好的,一旦发生意外,没有准备处理方案,至少在心理上没有准备,况且,在实施时容易出现竟想不到的隐患。

③要有决策的魄力,因为所选择的方案是满意的,而有人则是不满意的,所以在必要时要当机立断。

(5)执行方案:此过程可分为四个步骤:

①制定相应具体措施保证方案的正确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