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答:人们在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实践中发现,如果不是简单地应用计算机技术提高处理速度,而不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那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仅仅是用计算机系统防真原手工系统,充其量只是减轻了低层管理人员的简单劳动,其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的目的是要使各级管理人员在计算机系统支持下,从各种繁重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以便更好地投入到决策工作中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管理信息系统,尤其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就不能简单地对现行系统进行模拟,必须与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结合起来,在系统开发时,融进现代管理思想和方法,改变企业原先落后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有效发挥管理信息系统在管理中的作用。
11.答:MRPII(制造资源计划)是20世纪70年代在发达国家中开始采用的先进的现代管理技术,是一种在对一个企业所有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安排的基础上,以达到最大的客户服务、最小的库存投资和高效率的工厂作业为目的的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MRPII系统是将企业的生产、财务、销售、采购、技术管理等子系统综合起来的一体化系统,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提供数据。
ERP(企业资源计划)是在现代管理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进步的新技术条件下对MRPII的发展。ERP突破了MRPII的局限,使MRPII向内、向外两个方向延伸,向内主张用精益生产方式改进企业生产管理系统,向外把供需链中的供应商等外部资源也看做受控对象集成到系统中来,并且把时间作为一项关键资源来考虑。同时,在ERP中不仅提供对结构化问题的支持,而且能够辅助管理人员进行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问题化问题决策。这样,ERP系统主要包括:支持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战略经营子系统、全面成本管理子系统、敏捷后勤管理子系统等。
值得一提的是ERP增加一个全新的内容——知识管理,将知识作为企业的最宝贵的资产和资源来管理,即把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分解、储存、传递、共享、扩散等组成一条知识链,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
12.答:管理信息系统的物理组成:(1)计算机网络环境:计算机硬件、通信网络设备、传输介质、计算机支持软件;(2)MIS应用软件;(3)数据资料;(4)信息收集、处理设备、输出设备;(5)规章制度;(6)开发、使用和维护人员。
13.答:信息系统的应用能使组织内部结构朝灵活有效的菱形与扁平化方向发展,组织结构与信息系统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与相互促进的。在两者关系中人息系统的作用已从非主导地位。逐渐变为主导地位组织结构对信息系统的依赖在增强,组织结构的变革对信息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依赖与要求有力地促进了信息系统的发展。
(第3章)
一、填空题
1.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
2.数据收集、数据转换、数据的筛选、数据的组织、数据运算、数据存储、数据输出
3.简单应用、文件系统、数据库系统
4.线性结构、非线性结构,线性表、栈、队列、串,树、图
二、简答题
1.答:数据处理的目的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把数据转换成便于观察分析、传送或进一步处理的形式。
(2)从大量的原始数据中抽取、推导出对人们有价值的信息以作为行动和决策的依据。
(3)科学地保存和管理己经过处理(如校验、整理等)的大量数据,以便人们能方便而充分地利用这些宝贵的信息资源。
2.答: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的优点是对表中任意一个结点的检索都很方便;缺点是向表中插入和删除一个结点时,移动结点的工作量很大。线性表的链接存储的优点是进行插入和删除操作时,只需改变前后结点的指针,不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移动;缺点是每个结点中都有一个指针域,多占用一定的存储空间。
3.答:主要有以下几种:
(1)文件。优点是连续存取、速度快,缺点是插入和删除操作不方便。
(2)索引文件。优点是其组织方式可以保证记录地址的惟一性,存取机制也比较简单,缺点是索引表本身要占用一定的存储空间。
(3)直接存取文件。优点是文件随机存取,记录不需排序,存取速度快,修改方便;缺点是不能顺序存取,只能按关键字随机存取,另外,经多次插入、删除后,可能会造成文件结构不合理,这时需对文件进行重组。
4.答:数据库系统是由计算机系统、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用户组成的具有高度组织的总体。
计算机系统是指用于数据库管理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
物理数据库是指按照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并存放在外存上的一组相关数据的集合,例如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中,数据库存放着学生、课程、选课、成绩、教师、教材等信息。
DBMS是对数据进行管理的软件系统,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软件。数据库系统的一切操作,包括创建各种数据库对象,如表、视图、存储过程等,以及应用程序对这些对象的操作如插入数据到表中,对表中原有数据的检索、修改、删除等,都是通过DBMS进行的。
用户主要包括数据库管理员、程序员和用户。数据库系统中不同人员涉及不同级别的数据。
5.答:对于关系模型来说,其数据模型就是一系列用二维表示的关系。从用户的观点看,在关系模型下,数据的逻辑结构是一张二维表。每一个关系为一张二维表,相当于一个文件,实体间的联系均通过关系进行描述。关系模型具有以下特点:(1)关系模型的概念单一;(2)关系是规范化的关系;(3)关系模型中,用户对数据的检索和操作实际上是从原二维表中得到一个子集,该子集仍是一个二维表,因而易于理解,操作直接、方便。
6.答:配件库存关系:配件编号,供应商名称,型号规格;
配件关系:配件编号,配件名称,型号规格;
供应商关系:供应商名称,供应商地址;
7.答:计算机网络是用通信介质把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和其他网络设备连接起来,实现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的系统。计算机网络的重要概念有:
(1)网络介质:数据传输的物理通道,有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纤、微波、卫星通道等。
(2)协议:网络设备间进行通信的一组约定。如FDDI,ATM等。网络协议具体规定了设备间的通信的电气性能、数据组织方式等。
(3)节点:网络中某分支的端点或网络中若干条分支的公共汇交点。
(4)链路:是指两个相邻节点之间的通信线路。
8.答:客户和服务器模式的网络结构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通过客户机和服务器的功能合理分布,均衡负荷,从而在不增加系统资源的情况下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
(2)系统开放性好,在应用需求扩展或改变时,系统功能容易进行相应的扩充或改变,从而实现系统的规模优化。
(3)系统可重用性好,系统维护工作量大为减少,资源可利用性大大提高,使系统整体应用成本降低。
9.答:实体联系模型反映的是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及其相互联系,与此有关的概念有:
(1)实体。客观存在并可相互区别的事物称为实体。实体可以是具体的人、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或联系,例如一个职工、一个学生、一个部门、一门课、学生的一次选课、部门的一次订货、老师与系的工作关系等都是实体。
(2)属性。实体所具有的某一特性称为属性。一个实体可以由若干个属性来刻画,例如学生实体可以由学号、姓名、性别、年龄、系、专业等属性组成(2002010118,李永,男,18,计算机系,计算机应用专业),这些属性组合起来表征了一个学生。
(3)联系。在现实世界中,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这些联系在信息世界中反映为实体内部的联系和实体之间的联系。实体内部的联系通常是指组成实体的各属性之间的联系,两个实体之间的联系可以分为三类:一对一联系(1:1);一对多联系(1:n);多对多联系(m:n)。
(第4章)
一、填空题
1.初装、蔓延、控制、集成、数据管理、成熟
2.企业系统规划法(BSP)、关键成功因素法(CSF)
3.过程、数据类;过程/数据矩阵(也称U/C矩阵)
4.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原型法、面向对象开发方法、CASE开发方法
5.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
6.封装性、抽象性、继承性、动态链接性
二、选择题
1.C2.A3.B4.A
三、简答题
1.答:诺兰阶段模型指明了信息系统发展过程中的六种增长要素如下:
(1)计算机硬件资源:从早期的磁带向最新的分布式计算机发展;
(2)应用方式:从批处理方式到联机方式;
(3)计划控制:从短期的、随机的计划到长期的、战略的计划;
(4)MIS在组织中的地位:从附属于别的部门发展为独立的部门;
(5)领导模式:开始时,技术领导是主要的,随着用户和上层管理人员越来越了解MIS,上层管理部门开始与MIS部门一起决定发展战略;
(6)用户意识:从作业管理级的用户发展到中、上层管理级。
2.答:开发管理信息系统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策略。
“自下而上”的开发策略是从现行系统的业务状况出发,先实现一个个具体的功能,逐步地由低级到高级建立MIS。“自下而上”的开发策略的优点是可以避免大规模系统可能出现运行不协调的危险;缺点是不能像想象那样周密,由于不是从整个系统出发考虑问题,随着系统的进展,往往要作许多重大修改,甚至重新规划、设计。
“自上而下”的开发策略强调从整体上协调和规划,由全面到局部,由长远到近期,从探索合理的信息流出发来设计信息系统。由于这种开发策略要求很强的逻辑性,因而难度较大。“自上而下”的开发策略是一种更重要的策略,是信息系统发展走向集成和成熟的要求。
整体性是系统的基本特性,虽然一个系统由许多子系统构成,但它们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答:制订MIS战略规划的作用在于:
(1)合理分配和利用信息资源(信息、信息技术和信息生产者),以节省信息系统的投资;
(2)通过制定规划,找出存在的问题,更正确地识别出为实现企业的目标MIS系统必须完成的任务,促进信息系统的应用,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3)指导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用规划作为将来考核系统开发工作的标准。MIS战略规划的内容:
(1)信息系统的目标、约束及总体结构。
(2)组织(企业、部门)的状况。包括计算机软件及硬件情况、产业人员的配备情况以及开发费用的投入情况。
(3)业务流程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流程在新技术条件下的重组。
(4)对影响规划的信息技术发展的预测。这些信息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技术、网络技术及数据处理技术等。
4.答:制定MIS战略规划的具体步骤包括:
(1)确定规划的性质。明确MIS战略规划的年限及具体的方法。
(2)收集相关信息。
(3)进行战略分析。对MIS的目标、开发方法、功能结构、计划活动、信息部门的情况、财务情况、风险度和政策等进行分析。
(4)定义约束条件。根据单位(企业、部门)的财务资源、人力及物力等方面的限制,定义MIS的约束条件和政策。
(5)明确战略目标。根据(3)、(4)的结果,确定MIS的开发目标,明确MIS应具有的功能、服务范围和质量等。
(6)提出未来的略图。给出MIS的初步框架,包括各子系统的划分等。
(7)选择开发方案。选定优先开发的项目,确定总体开发顺序、开发策略和开发方法。
(8)提出实施进度。估计项目成本和人员需求,并列出开发进度表。
(9)通过战略规划。将战略规划形成文档,经组织(企业、部门)领导批准后生效。
5.答:企业系统规划法是一种能够帮助规划人员根据企业目标制定出MIS战略规划的结构化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确定出未来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明确系统的子系统组成和开发子系统的先后顺序;对数据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控制,明确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关系,保证信息的一致性。
6.答:用BSP制定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主要的工作步骤为:
(1)准备工作。成立由最高领导牵头的委员会,下设一个规划研究组,并提出工作计划。
(2)调研。规划组成员通过查阅资料,深入各级管理层,了解企业有关决策过程、组织职能和部门的主要活动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3)定义业务过程。定义业务过程是BSP方法的核心。业务过程指的是企业管理中必要且逻辑上相关的、为了完成某种管理功能的一组活动。
(4)业务过程重组。业务过程重组是在业务过程定义的基础上,找出哪些过程是正确的,哪些过程是低效的,需要在信息技术支持下进行优化处理,还有哪些过程不适合计算机信息处理的特点,应当取消。
(5)定义数据类。数据类是指支持业务过程所必需的逻辑上相关的数据。对数据进行分类是按业务过程进行的,即分别从各项业务过程的角度将与该业务过程有关的输人数据和输出数据按逻辑相关性整理出来归纳成数据类。
(6)定义信息系统总体结构。定义信息系统总体结构的目的是刻画未来信息系统的框架和相应的数据类。其主要工作是划分子系统,具体实现可利用U/C矩阵。
(7)确定总体结构中的优先顺序,即对信息系统总体结构中的子系统按先后顺序排出开发计划。
(8)完成BSP研究报告,提出建议书和开发计划。
7.答:基本思想是用系统的思想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按照用户至上的原则,自顶向下对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
先将整个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阶段(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等);在前三个阶段坚持自顶向下地对系统进行结构化划分:在系统调查时,应从最顶层的管理业务入手,逐步深入至最基层;在系统分析、提出目标系统方案和系统设计时,应从宏观整体考虑入手,先考虑系统整体的优化,然后再考虑局部的优化问题。
在系统实施阶段,则坚持自底向上逐步实施,即组织人员从最基层的模块编程,然后按照系统设计的结构,将模块一个个拼接到一起进行调试,自底向上逐步构成整个系统。
优点是强调了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在整体优化的前提下考虑具体的分析设计问题;严格区分工作阶段,每一阶段及时总结、发现问题总是及时反馈和纠正,避免造成浪费和混乱。
缺点是开发周期长,不能充分了解用户的需求和可能发生的变化;仅在开始几个阶段与用户沟通多。
适用范围是大型系统、复杂系统。
8.答:基本思想是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开始阶段,凭借系统开发售货员对用户需求的理解与用户共同确定系统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功能,在强有力的人力、软件环境支持下,给出一个满足用户需求的初始系统原型,然后与用户反复协商修改,最终形成MIS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