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倒立,刺激大脑的平衡神经
前庭神经
人类传递平衡讯息、掌管平衡的神经,位于人体的内耳,叫作前庭神经。
在幼儿时期,很多运动能够刺激前庭神经系统更好地发育。而前庭神经受损或者发育不良,则会导致平衡失调、头晕、走路不稳等现象。
有些孩子由于出生前胎位不正造成了平衡失常,也有些孩子是因为长辈过分宠爱,整个婴幼儿时期缺乏跌、爬、滚、打等活动,前庭神经系统刺激不足,导致了前庭神经系统没能很好地发育,这些孩子都会不同程度地出现感觉统合失调现象。
感觉统合失调
感觉统合失调是指外部的感觉刺激信号无法在孩子的大脑神经系统进行有效的组合,而使机体不能协调地运作。孩子感觉统合失调意味着大脑对身体各器官失去了控制和组合的能力,这将会在不同程度上削弱认知能力与适应能力。现代都市家庭中,感统失调的孩子可达15%以上,其中约有3%的孩子为重度感统失调。
多做一些刺激前庭神经系统的运动
刺激大脑的平衡神经,可以让幼儿学习和练习转圈圈、荡秋千、翻跟斗、侧身翻、靠墙倒立等活动,城市的孩子甚至可以学习一些简单的舞蹈、体操、武术动作。它们能够柔软孩子的筋骨、塑造他们的形体。农村里的孩子也有很多活动项目,比如,玩水、骑大马、刮大风、老鹰捉小鸡等。农村的院子大,左邻右舍的孩子们相对多,可以聚在一起做多种健身益智的活动。我幼年时回老家,总是喜欢跟老家的孩子一起玩刮大风的游戏,我们兜着衣服原地打转,边转边唱:“刮大风,刮大风,刮到西,刮到东,刮得葫芦呼隆隆。南京的将军来带兵,我的娃娃还不行……”一开始转几个圈就会头晕,但是经常转,转得多了,大脑调节了平衡机能以后,就怎么转也不头晕了。农村的胡同两边都是土墙,也是我们健身的好地方,我们练习贴着墙倒立,两手靠着墙边撑着地,然后两腿往上一甩,就带着身子倒立了起来。
只要旁边有大人看护,环境安全,幼儿可以尽情地学习和练习所有适合他们的运动项目。这些运动能够刺激前庭神经,促使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和调控,防止儿童感觉统合失调,避免入学后造成学习困难等。
对那些已经出现了感觉统合失调的学龄幼儿,通过游戏活动也可有效地改善感觉统合失调的状况,提高学习能力。
涂鸦,尽情地表现想象力
幼儿的早期“涂鸦”
进入了幼儿期,幼儿的很多能力增强了,能做的活动也多起来。这个时期是他们形象思维、空间概念的发育时期,也是培养他们艺术感受能力的好机会。
幼儿早期的绘画行为可视为“涂鸦”。此时的涂鸦就是看起来没有规则地乱画,但是那些模糊不清的图案,也反映了幼儿对于事物的意识和想象力。
关于涂鸦一词的来源,有一个典故,出自《玉川子集·云添丁》:
唐朝的卢仝有个儿子叫添丁,喜欢乱涂乱写,常把卢仝的书册弄得又脏又乱。卢仝因此写了一首诗:“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在诗中,他把儿子乱写乱画的顽皮之行形容为“涂鸦”。后来,人们便用涂鸦来形容孩子们的绘画。
给幼儿买一盒画笔,他就会胡乱地开始涂鸦,而如果稍加引导,再教他一些简单的图形,他就能够涂画出他想象中的事物。
绘画是孩子们喜欢做的事情,一定不要对他们限制过多,不要以像不像来评价他们的作品。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六种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能力、动手能力等。绘画与锻炼这几种能力的关系都很密切。在绘画中,通过对实物的观察、记忆、比较,来发展孩子的认识能力;通过分析、概括、取舍,来发展思维能力;通过联想、虚构,来发展创造能力。当然,这几些能力不是孤立的,是互相联系的,一个人完成一件工作是多种能力的综合。
绘画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还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大胆丰富的想象,是艺术创造、科学发明的必要因素。有才能的科学家、艺术家都是富于联想的,他们在深入的思考中,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产生创造的灵感,把某一领域的知识技能、方法迁移到新的领域,就会出现新的奇迹。瓦特从水壶盖联想到蒸汽做动力的机器,牛顿从苹果落地联想到万有引力,书法家怀素观公孙大娘舞剑启发了草书的运笔……所以,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丰富想象力,把他们天真的好奇和遐想引导到科学和艺术的轨道上去,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大胆想象、自由奔放的天地。
幼儿的绘画能力和他们的智力发展一样,也是有规律的。美术教育家哥仙修泰纳收集、研究了30万张儿童画,他认为幼儿绘画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1.错画期:乱画各种线。
2.图式期:用记号、象征、图式描画,稍具形状。
3.对线发生感情时期:对用线描画形状很感兴趣。
4.想表现实物时期:用轮廓线画实物,但不懂得表现远近,故不大像实物。
5.正确地表现形状的时期:懂远近、明暗,会写实。
幼儿的想象大都是随意的,一般是看什么想什么,听到什么想什么,接触到什么想什么。画画时,一会儿画这个,一会儿画那个。儿童的想象也是活跃的,如果加以引导,他们会创造出许多奇特的画面。家长应该允许或者鼓励他们“想入非非”。有个孩子画了一棵树,树上长满了各种水果(西瓜、香蕉、苹果、桃等),取其名为“百果树”,这就是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玩沙土,是孩子本能的需要
不要阻止孩子与世界的接触
人是大地上的生物,生命与土地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土地养育了植物、动物,养育了人类。人类早期的房屋也是泥土垒成的。幼儿对于土地有着本能的亲近感,他们喜欢水,也喜欢泥土、沙子。
我们经常看到路边、海滩上那些玩沙土的孩子,他们把沙土高高地扬起看它们顺着风的方向飘散,把湿润的泥巴团成动物、家具、食品的形状,把海滩上的细沙盖到自己的身上。他们最喜欢的,还是在沙土中挖洞,几个小伙伴一起,把挖好的洞互相连通起来,像纵横交错的迷宫,或者往挖好的洞中藏东西。
这些行为都似曾相识,它们是我们的祖先曾经从事过的,或者是野外的一些动物依然在从事着的。它们能够唤起幼儿的某种本能,让它们乐此不疲。
玩沙土,满足孩子的生物本能
我的孩子整个幼儿期都喜欢挖洞,他似乎是由一只挖洞的动物变来的。夏天里,几乎每个星期天,我们都去附近的一个山坡,他在松树的下面挖来挖去,而我则跟他一起数那些居住在地层里的小动物,蚂蚁、蚯蚓、百足虫,我们发现在每棵松树的附近,都形成了一个生物圈,这是一个互相依存的生态系统。我们由此认识了很多植物和昆虫。而每次离开的时候,他都把身边的水瓶、石子、烟盒、火柴等埋到洞里,认真地说,过很多年以后,他就来找它们,看它们能变出什么来。
让孩子接触土地,玩一玩沙土,能够满足他们的生物本能,还能够让他们了解和熟悉土地。土地能够用来种植,埋下几颗种子,一场雨后,就能够长出植物。土地下面藏有石油、煤、铜等各种矿藏。土地的浅表下面,还是很多生物的家,老鼠、獾、蛇、兔子等,土地的最深层下面还有滚烫的岩石,它们会形成火山和地震。
了解和熟悉土地也就是在了解和熟悉生命的基础和环境。所以,家长们不要怕孩子弄脏了衣服、手脚,只要回去让他们清洗干净就可以了。
胳肢胳肢,让触觉更好地发育
和孩子一起玩胳肢游戏
每一种家庭游戏,都能够带给孩子很多快乐,并且能够增强他们的某种能力。很多家长喜欢跟幼儿玩一种胳肢胳肢的游戏,就是用手轻轻地胳肢幼儿的腋下、胸部或者腹部,敏感的幼儿禁不住会产生痒痒的感觉,因而翻动和欢笑起来。这对于幼儿的触觉反应很有好处。
注重孩子的触觉发育
触觉是人发展最早、最基本的感觉,也是人体分布最广、最复杂的感觉系统。丰富的触觉刺激对智力与情绪发展都有影响。触觉也是孩子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父母应该多与孩子接触,促进孩子的触觉发育,以此增进亲子关系。
触觉系统首先感应到的部位就是皮肤。父母应该多拥抱和抚摸孩子,让他们感觉到安全和爱,多跟孩子做一些身体接触的游戏,比如胳肢胳肢等,刺激和促进孩子的触觉反应。
胎儿在母亲的肚子里就已经有触觉了。当妈妈抚摸肚子时,胎儿就可以感觉得到。一般来说,胎儿到了七周左右时,就能通过皮肤感觉周围的环境。而另一个较早成熟的系统则是控制平衡感的内耳系统,胎儿亦可通过该系统接受母体摇动所传来的刺激。
孩子出生以后,其触觉发展会逐渐扩展。在0~2个月大时,其触觉发展主要以反射动作为主,这些反应都是为了觅食或自我保护。到3~5个月大时,婴儿可以将反射动作加以整合,用嘴巴与手去探索,并感受到各种触觉的不同,开始懂得做简单的辨别。等到6~9个月大时,婴儿的触觉发展已经遍及全身,会用身体各个部位去感受刺激、探索环境。等到10个月大之后,婴儿的触觉定位越来越清晰,开始分辨出所接触的不同材质。
多拥抱孩子,是建立亲密接触的良好开始
孩子出生后要面对不同于子宫的全新环境,难免会有不适应的无助之感。如果多将婴儿拥在怀中,让他感受温暖的肌肤接触、聆听熟悉的心脏跳动,能够降低适应新环境的焦虑。
对皮肤的抚触刺激,能够同时刺激到孩子的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神经系统,进而产生整合作用。
触觉发展还会影响孩子的区分和辨别能力。那些触觉过于敏感的孩子,对外界刺激的适应力都比较差,甚至容易产生负面情绪。这类孩子比较黏人、怕生,进而可能出现许多令人费解的行为。而触觉迟钝的孩子则比较笨拙,大脑的分辨能力比较弱。这类孩子最常见的情况就是容易跌跌撞撞,无法有效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