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智慧处世术——91种左右逢源的圆融处世艺术
2470100000038

第38章 与朋友相处的艺术(5)

著名俄国寓言作家克雷洛夫写过一篇著名寓言《杰米扬的汤》。寓言说的是有位善做鲜鱼汤的杰米扬,为了款待老友福卡,做了一锅香美可口的鱼汤,一盆接着一盆地敬劝老友多喝,直喝得老福卡大汗如注,叫苦不迭。可是杰米扬还是一个劲儿地劝:“喝得痛快!好,再来一盆吧!”结果是尽管福卡很爱喝汤,也不得不赶紧拿起帽子、腰带和手杖,用足全力跑回家去,从此再也不敢登杰米扬的家门了。

这则寓言告诫人们,事情做过了头,好事也会变成坏事。《杰米扬的汤》以生动的形象揭示了这条辩证法。我们处理人际关系,应当时刻记住这个真理。比如坦诚、热情、谦逊、活泼、谨慎等等,无疑都是待人之道的必不可缺的品格。然而,这里同样也有一个“度”的问题,即要注意掌握分寸,尽量做到恰到好处,否则便极易失度,从而影响人际交往。怎样才能把握住“度”呢?下面几点建议可供借鉴。

坦诚但不犯忌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所谓友谊,这首先是诚恳。”的确,人际交往倘不襟怀坦荡,真诚恳切,而是相互戒备,“见面只讲三分话,绝不全掏一片心”,正常交往尚且谈不上,又怎能指望相互推心置腹,以诚相见?但是,所谓坦诚,也要适度,要讲效果。如,朋友之间,“胸无芥蒂,无话不说”固然不错,但是,坦诚也应留有余地。说话办事透彻、痛快当然无可非议;不过,像鲁迅先生所反对的“透底”就不好,注意留有余地,必要的避讳、求雅还是需要的。有时为避免意外的发生,向当事者暂时保密,不吐露真情,也是人之常情,不宜把它同坦诚对立起来。

热情但不轻率

人际交往,由于场合、年龄、性别、辈分以及交往深浅程度等等方面的不同,热情也应该有档次、分寸上的区别。在公共场合,即使熟人、恋人相见,也不宜旁若无人,高声纵情谈笑,至于失度的亲昵举动则更不相宜。有人认为,只有事事应允对方,才能显出自己的热情来。其实大不尽然。中国有句古语“轻诺必寡信”。失信的热情好比一张空头支票,只能取悦于一时,终归毫无价值。所以,有人相托自应尽力而为,不过也应权衡是非利弊。对于那些明显不合情理,或者自己力不从心的委托,都应婉言明白谢绝。同理,自己对与其交往的对方,也不宜提出不合情理的要求。总之,热情应是友谊的升温剂,但是倘若失控,超过了限度,也足以酿成焚毁友谊的悲剧。

谦逊但不虚假

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过:“谦虚是不可缺少的品德。”谦虚的品德对于人际交往尤其重要。一个背着自负自傲沉重包袱的人,他的友谊财富必然少得可怜。这里,谦逊须以坦诚为基础,否则就难免陷入虚伪的泥潭。比如讨论问题时,明明自己有不同意见,为表谦逊而不明白说出,或者吞吞吐吐,言而不尽;对方批评自己时,当面唯唯称是,背后却又发牢骚。再者,还应划清两个界限。一个是谦逊与虚荣的界限。如果一个人故作谦逊姿态,以求得“谦逊”的美誉,就是虚荣的一种常见的表现。这种虚荣心一旦被对方察觉,还哪里会有愉快的交往可言?再一个是谦逊与谄媚的界限。有些人在交际时爱对对方说一些言不由衷的溢美夸饰之词,以为只有这样才显得自己彬彬有礼,谦恭而有教养。殊不知,过分溢美,几近谄媚,也往往令人生厌。

谨慎但不拘泥

人们无论做什么事,谨慎从事总是获取成功的必要条件,处理人际关系,自然不能例外。然而事情还有另外一面,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约翰·洛克曾经指出:“礼仪不良有两种:第一种是忸怩羞怯;第二种是行为不检点和轻慢。”在人们面前手足无措、忸怩拘谨,这是既有碍于观瞻,也不利于交际的。应该说的话不说,能够办的事不办,已经成熟了的果子,也不去摘取,这就不是谨慎而是怯懦了。拘谨与忸怩貌似谨慎,实则是怯懦。在交际过程中,不应把仪态的落落大方同言行的谨慎持重对立起来。否则,一身的“小家子气”,谁还喜欢同你打交道呢?

活泼但不轻浮

举止活泼,谈吐风趣幽默,往往是人际交往的良好触媒,也是交往深化的催化剂。不过切莫做过了头,否则就难免有上面所说的不检点、轻慢之嫌。我们的身边可能都有这样的人,他不分场合,不择对象,谈话中一味插科打诨,俏皮话连篇。有时甚至在大庭广众之下,公然呼叫别人的绰号,开一些不适当的玩笑(例如以对方的生理缺欠为目标),不仅引起当事者的反感,连在场的其他人也觉得难堪,不知如何收场。这样怎能收到活跃气氛、融洽关系的预期效果呢?因而,我们绝对不能把庸俗(甚至是恶俗)当成洒脱幽默,把肉麻当成好玩有趣。否则,这种所谓的“活泼”就将变成人际交往失败的陷阱。

认真但不挑剔

一个人要赢得友谊,就要多看到对方的优点和长处。其实,每一个人都有长处,问题是在于发现。比如某人事业上很有才气,但生活处世能力却很差,那么,如果择其长处学习,你就会和对方建立友谊,相处和睦。相反,你睁开两眼看对方,要求对方什么都好,那么,最终使你失去友谊和失去朋友。闭一只眼看朋友,才是一种宽容的处世之道。比如你的朋友过去曾失足过,或者至今有某些缺点,你与他相处,不妨回避对方的伤疤,忘记他的过去,尊重他的今天,寄希望于他的明天,那么,你交朋友的视野就更为宽广,绝不会因斤斤计较某个朋友的过去而与对方不能相处。又比如,某人从前曾冒犯过你,或做了对不起你的某件事,如他已认错了,你也不妨闭上一只眼,让昨日的误会与冲突流逝,这自然不是无缘无故的宽恕,而是一种风度,同时能让对方认识你有不凡的胸襟与风度。

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完美无缺的人,如果你睁大双眼看对方,总可以发现对方有许多弱点,如以这种尺度去寻找朋友,你就会对生活充满了失望。你的过分挑剔以及过分苛求,最终可能使你连一个朋友也找不到,或者说,你的朋友因你过分睁大双眼而对你敬而远之,远而避之,直至退避三舍。每个人在生活中,总会遇到挫折,从挫折中经受失败的考验,从幼稚走向成熟,从认识弱点走向克服弱点,那么,我们完全不必要把对方的过去洞察得完全透明化,你只要认为对方是一个真诚的人,即使他有某些与你格格不入的嗜好或其他经历上所没有的东西,你也不必大加追究。睁一只眼,即是多看到对方的长处;闭一只眼,即是少看到对方的弱点。惟有如此,你才能永远保持处世的乐趣。

85.信义是维持友谊的纽带

“信义”是人们在交往中能够履行约定而取得的信任。人们所以要重信义,是因为它是衡量一个人人格和品质的尺度。一个人“信义度”如何,决定他在交往中的地位、作用和威望。

有些人嘴上说得好听,行动上却不全力兑现,到头来只能落得个“众叛亲离”;而守信义的人,一旦承诺就把兑现诺言当成大事来办。有位农民要盖房,便托城里的一位朋友买木头,朋友千方百计把木头买来。运到他的门前,核算下来费用高出1/3。这个农民的妻子感到吃了亏,想不要。丈夫说:“我当时和他说的,不管什么价,弄来就行,‘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如果咱说话不算数,以后还怎么见朋友!”他虽然多花了几百元,但是心安理得。事后他对人说:“损失些钱财,换得了信义,值得!”看来,这位农民倒是很有些见地的,值得称道。

在大事上要讲信义;在小事上也含糊不得。比如约会,虽是小事,但同样应注意守信。此外,“立信”又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在与人交往时,只有一次又一次兑现诺言,才能一点一点地提高自己的信义度。立信不能一劳永逸。如果有一次无故失信,就会前功尽弃,甚至使多年精心建造起来的信义大厦毁于一旦,要想修复它需要花十倍、百倍的努力。有位青年工人存了一笔款子准备办婚事用,正好有朋友来求借,说3个月归还。两个人过往至密,互相信赖,便痛快地借给了他。可是3个月过去了,朋友还没把钱还来。他的婚事已近,急得抓耳挠腮,无奈只得上门直言催还,搞得很不愉快。仅此一次食言,使以往的信义荡然无存了,友谊也就此结束。所以,与人往来切记认真对待每一次信约,绝不可疏忽大意,因小失大。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关系。

另一个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对朋友要说到做到。

很多时间,我们要求别人办事,他们的反应是:“好的,好的。”

年轻时候,我听到朋友这样回答,就非常放心了,并且感动得很,因为有些朋友实在是才结交不久的。

然而,过不多久,便发现自己的心放得太早了。

当人们点着头说“好的,好的”时,他只是在口头上说好,至于真的去实行的,如果10个里有1个,就是你的幸运了。

应酬是怎么一回事,你遇到像上述的朋友一多,便也明白了。

一位马来西亚朋友朵拉说:“自以为是纯纯的我,究其实是蠢蠢的我。在这个大家都在忙碌的年代,居然妄想朋友听见你的要求,就抛下自己手上的事务不去处理而特别为不在他眼前的你去奔波?”

“时常用自己的心去度朋友之腹,结果得到的是自己的误解。也用不着去埋怨被谁给欺骗,骗自己的其实正是自己。”

朵拉到吉隆坡时遇到一个朋友,他听到朵拉要找一件东西,自告奋勇地对朵拉说:“让我来替你找。”朵拉回去以后,便将这事给忘了。大多数朋友往往在冲动时说了一些让你感动的话,过后,谁也不当真。然而,至少在那个时候,朋友曾经想过要帮忙,也算够朋友了。

让朵拉意外的是4个月后,他再次到吉隆坡,又遇上这位说过要给自己帮忙的朋友时,他很兴奋地对他说:“喂喂喂,上回你要找的东西,我已经找到了,就是不知怎么送到你手上。”

朵拉看着他,他是一个认识了20多年却见不上20次的朋友。平常他们见面少不说,就是每次回到吉隆坡,自己也从来没有想过给他打一个电话,每年新年前、节日前,都不曾寄过一张卡片问候或祝贺。朵拉的嘴巴张得老大,呐呐不能成言。

大家都说:“答应不表示办到。”人家可以答应你任何事,但是没有一次替你做,许多人在社会上都渐渐学会了这种滑头的应对手法。

承诺时,态度看起来非常诚恳,日子走过,把说过的话当成风中的黄叶,刹时便无影无踪。政客们的这种说法,是令人厌恶而气恨的,他们往往在选举前不断许下各种不管能不能实现的诺言,等到一旦当选时,做法却是另外一套。

这是要不得的作风,做朋友不要做得像个政客。一定要言必行,行必果。否则,就什么都不要应承或承诺。

86.“亲自去”是社交礼节中最有价值的精髓

凯伦和丈夫被邀请去参加一次非同寻常的婚礼。她的一位朋友曾在几十年前参加过集体婚礼。这次他想通过在教室举行仪式再次表明夫妻恩爱的责任和义务。

婚礼前的早晨,凯伦打电话告诉朋友,想借口推辞。

“凯西,我是凯伦。”凯伦犹豫不决地拿起了话筒。

“您一定会光临的,不是么?”凯西打断了她的话,急切地说。

凯伦迟疑了一会儿。就在这时,她突然改变了主意。“是的,我们当然会去。”她果断地说。

凯伦和丈夫如期赴约。她为自己所做的感到欣慰。还未坐定,凯西就来到他们身旁,她十分激动,眼中闪着感激的泪花。凯伦和丈夫的到来对她来说何其重要。她告诉他们,她的亲戚都没有来,尤其糟糕的是,她的两个儿子和她一向很尊重的姐姐也没露面。凯伦从她的神色中窥探到了她心灵的创伤。后来凯伦对丈夫说:“想到当初我实际上不愿意去,那是那么可怕的想法啊。”

现在凯伦终于明白了,为了友爱,“亲自去”无疑是一种责任,是一种无论付出什么代价都值得的美德。

亲自参加亲人或朋友组织的活动,不管这种场合是欢乐的还是严肃的,对于邀请者或接受者都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把“自己”当成礼物,亲自到场,“自己”的价值得到体现,友谊得到报偿。

当我们出现在他人面前的时候,生活中意义深远的事悠然而至。我们不断交换友爱,在感情和精神上获得一种今人难以忘怀的安慰。看来,“亲自去”是社交礼节中最有价值的精髓。

那么,什么场合最为重要呢?一般地说,婚礼和葬礼处于首要位置,非去不可。生日、纪念日、节日或胜利庆祝日也很重要。诸如拜访一位病友或陪同朋友去法庭之类的事情就是一种不很明显却需认真对待的关心和安慰的表示。

如何把“亲自去”这份礼物送给朋友呢?现提供几条参考意见:

(1)积极对待邀请。当你接到邀请后,是否立刻想到推脱呢?如果真是这样,就须克服这个缺点,尽量说“是的”。生活中许多好交朋友的人的准则是“从不拒绝任何邀请”。这可能不切实际,却十分可取。对待此事要专心致志,把杂事抛开,尽量接受邀请,绝不要回答“不”。千万记住,“亲自去”胜过你送给朋友的任何礼物。

(2)想方设法亲临。要做到这一点,有时是困难的,常会遇到交通、开销、时间上的多方不便,但一旦我们想方设法践约到场,就会惊奇地发现,这是值得的。

(3)因故耽搁,事后弥补。有时人们因故未能践约,内心感到负疚,但事后未做补偿的努力,渐渐地把友谊忘却了。千万不要因小失大,失去友爱。如果你当时未能出席某仪式,事后可以去拜访邀请者,把事情说清楚,以获得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