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常识悦读
24697000000060

第60章 中国封建王朝的后宫制度是怎样形成的

中国历史上各朝后宫制度中关于皇帝妻妾的规定各有不同。一般来讲为保证皇帝能子孙繁衍,国祚绵长,在制度中都会对妃嫔的等级、名分有一定的规定,尤其在数量上会有相应的保证。民间历来以"三宫六院"来形容后宫粉黛人数众多。实际上,这些规定对帝王没有约束力,有些朝代后宫妃嫔人数远不止此数,也有个别朝代后宫冷落,甚至强不过民间"三妻四妾"的富裕之家。

后宫制度大约始于周朝,《礼记》中很早就有周天子可以立"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的记载。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各诸侯国不尊天子,各行其是,各自后宫已无制度可言。"侍妻数百"、"齐襄公陈妾数千"的记述屡屡出现于不同的文献中。秦统一六国以后,秦始皇尽收六国宫女充后宫,把妃嫔分为七个级别:夫人、美人、良子、八子、七子、长使、少使,另有没名分的宫娥无数。

西汉时,朝廷体制逐渐完备,但后宫制度进步有限。汉武帝刘彻时定妃嫔为14等:前13等为昭仪、婕妤、娥、容华、充衣、美人、良子、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五宫、顺常;第14等名分繁多,称舞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衣等等。这些妃嫔中少使以上有相应的官位和爵位,尤其是昭仪、婕妤、娥位同三公九卿,爵同王侯。除了这些有名分的妃嫔外,还有"家人子"、"待诏掖廷"之类的宫女充后廷,制度规定形同虚设。到东汉以后,后宫名分简化为皇后、贵人、美人、宫人、采女数等,数量大幅度减少。

三国时魏国,在皇后之下,分妃嫔为12等。晋武帝灭吴以后,把孙皓后宫数千、掖宫数万人全数收纳。因后宫人数太多,无所适从,便想出了让羊拉车的法子,由羊车随意而行,羊车停在哪里,哪个妃嫔便会有幸"沐浴皇恩"。

隋文帝是历代帝王中的一个例外。他因惧内,在独孤皇后去世前,不曾纳过一妾,后宫有关妃嫔的规定对隋文帝来说只是"画饼"而已。但其子隋炀帝却是中国历史上最荒淫的帝王,从唐初两次遣散隋朝后宫美女6000余人一事,便可见一斑。

唐朝初年,规定后宫皇后以下有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各一人为夫人;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各一人为九嫔;另有婕妤、美人、才人各9人;宝林、御女、采女各27人,总计121人以充后宫之数。即便如此,这一制度仍无法满足皇帝的需要,至唐玄宗时后宫女人再度达到数千人之多。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说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是:"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此说并非文学艺术的夸张,唐肃宗初年曾放出唐玄宗内廷宫人3000余人的史实,印证了此诗并非虚言。

宋朝后宫制度与唐朝相仿。到了明朝规定了六宫定制。明初的妃子规定为贤妃、淑妃、庄妃、敬妃、惠妃、顺妃、康妃、定妃等名分。至嘉靖年又仿古礼定为九嫔之选。明朝妃嫔中皇贵妃仅次于皇后,位在其他妃嫔之上,其次为贵妃,另有宫人、选侍、才人、淑女等名分。皇贵妃的册封始于明宪宗当朝时,封万氏为皇贵妃。万历朝曾封太子朱常洛的母亲王氏、福王朱常洵的母亲郑氏为皇贵妃。明朝最后一位皇贵妃为崇祯元年册封的田氏。明朝末年宫中女人多达9000余人。

清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各封建王朝中,不但各项制度更加完备,而且也是遵守制度较好的一个朝代,其中包括后宫制度。清朝定制,皇后以下妃嫔共分七个等级,其中皇贵妃1人,贵妃2人,妃4人,嫔6人,另有贵人、常在、答应各若干人。清朝各代皇帝的后妃数量不一,康熙帝先后有54人,乾隆帝先后有40人。清朝末年光绪只有后妃3人。清朝时后廷宫女最多时也只600余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