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水域精灵的奥秘
2460700000009

第9章 无脊椎水域动物家族(1)

无脊椎动物的身体结构都比较简单、原始。可是无脊椎动物的种类非常繁杂,现存的种类至少有100多万种,已经灭绝的种类更是数不胜数。无脊椎动物在世界上已经知道的有30多个门类,主要包括原生动物、海绵动物、肠腔动物、扁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

一般来说,无脊椎动物的基本特征就是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呈索状,位于消化管的腹面;而脊椎动物为管状,位于消化管的背面。无脊椎动物的心脏位于消化管的背面:脊椎动物的心脏位于消化管的腹面。无脊椎动物无骨骼或仅有外骨骼,无真正的内骨骼和脊椎骨;脊椎动物有内骨骼和脊椎骨。

海绵——海中的花和果实

中文名:海绵

英文名;SpongiatiaorSponge

分布区域:全球各地的海洋中

海绵是一种不会运动的奇异动物,也不会对外界作出反应。海绵在热的海洋和冷的海洋中都能生存,一般附着在海床或者海底岩石上。海绵上密布有密密麻麻的小孔,海洋中的的水流通过海绵的小孔进入海绵的身体,并在里面循环,最后通过一个较大的孔排出,这个孔就是出水孔。这股通过海绵身体的水流能为海绵提供食物和呼吸需要的氧。海绵既可以通过分裂进行生殖,也可以通过受精卵进行生殖。海绵的受精卵变成会游泳的幼体,经由通过海绵的身体的水流排出体外,然后在某个地方固定,再长成新的海绵。

海绵身体柔软似绵,大都生活在海洋里,“海绵”之名即由此而来。海绵既没有头、尾,也没有躯干和四肢,更没有神经和器官,可称得上是世界上结构最简单的多细胞动物。18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海绵是植物,后来,随着显微镜的发明,以及动物胚胎学研究的进展,人们才终于确定了海绵的真正属性。

海绵有着奇特而强大的再生能力。如果人们把它撕成碎片抛入海中,它就可以一块块独立长成一个个完整的新个体。海水从海绵的小孔流进去,又从大孔流出来,那些微小的生物随着水流进入海绵体内,成为“自投罗网”的食物。所以,海绵虽然被称为“海中的花和果实”,看上去似植物一般,实际上是一种动物。

海绵喜欢和其他生物共生共栖。有些水藻长在它的身上使它全身变为绿色,乍看起来就像是一个美丽的水藻。有些沙蟹喜欢把它撕成碎块贴在腿或壳上,让其在它们的身上生长起来,好似披上一层厚厚的铠甲,沙蟹以此来防御敌害。海绵还常固着在峨螺或牡蛎壳上,牡蛎和峨螺倒很乐意,因为海绵能分泌难闻的气味,帮助它们吓退敌害。

更有趣的是,在海绵的体内有时会发现一对活的小虾。这是一些成对的雌雄小虾,小虾钻进它的体内居住,长大了就出不来,“困”在里面,一直到老死。海绵供应小虾养料,而小虾则在它的体内清理孔道内的污物,它们就这样互惠互利,和谐共存。这种现象生物学上称之为“偕老同穴”。而生活在海绵体内的小虾,由于过着这种“牢笼”生活,白头偕老,至死不渝,成为忠贞爱情的象征。日本人常把它们当作结婚礼物送给伉俪,小虾也美其名为“俪虾”。

海绵也能分泌一种类似于毒液的物质,这是它的防御手段,用以反击敌害,或杀死周围海水中的有毒微生物,使它们生活的海水周围变得比较洁净。

海中的星星——海星

中文名:海星

英文名;starfish

分布区域:主要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浅海底沙地或礁石上

海星外形呈五角星状,因此又有“星鱼”之称,西方也称“轮星鱼”,是海滨最常见的无脊椎动物,海星有着十分鲜艳的体色,多呈鲜红、深蓝、玫瑰色、橙色,有的海星的体色是在粉红色的底色上点缀着紫色的虫纹状花纹和镶边,也有在蓝色的底色上点缀红斑和红边的海星。海星的5个角其实是它的5个腕,也有一些种类的海星不只有5个腕,甚至有26个之多。海星的体盘是它的腕在中央的汇合处。海星的背面微微隆起,颜色深而鲜艳;腹面略微向下凹,有口,颜色较淡。海星肛门很小,不能消化的残渣大多经口排出。

海星的种类十分繁多,全世界约有1600多种,有50~60种分布于中国沿海。其中,中国沿海的海星有类似于五角星的罗氏海盘车、像帽一样凸起的面包海星、皮棘如瘤的瘤海星、生有镶边的砂海星、有着蓝色短腕的海燕、腕细如爪的鸡爪海星以及形状像荷叶一样的荷叶海星等。海星的体型一般都不大,直径约在10—25厘米左右,也有少数直径可达1米以上。

海星的食物主要是贝、小鱼、珊瑚和海胆等。海星的食量很大,并且相当贪食。一只海盘车幼体一天可以吃下自己体重1.5倍的食物量,一只直径不过60厘米的浅绿色棘冠海星,一个月就要吃掉1立方米的造礁珊瑚。目前,世界上10%左右的珊瑚环礁都是被海星毁灭的。澳大利亚库克敦和汤斯维尔之间的120个大珊瑚礁,有90%都是被海星毁灭的,由此可见,棘冠海星的破坏性是相当大的。

看似温文尔雅的海星,其实是一种相当凶猛的肉食者。一旦发现蛤等猎物,海星会先用活动的腕将其捉住,然后用强有力的腕和管足将蛤的壳打开,翻出自己的胃伸进蛤壳内,安静地美餐以后,再把胃拉回体内。海星的腕的拉力更大,一只直径22.5厘米的海盘车就有40~504牛顿的拉力,因此可以拉开蛤的强有力的闭壳肌。海星的耐力也相当惊人,据实验,一只直径40多厘米的海星,用两夜一天的时间将一只需要50牛顿的拉力才能打开的模拟蛤打开了。除此之外,由于海星的胃能钻进直径0.2毫米的小孔取食,所以,海星只要把蛤的双壳拉开几毫米就可以取食了。因此,海星是贝类养殖的大害。

渔民对海星无不深恶痛绝,每遇之必手撕刀砍,将其大解八块,再投弃大海,满以为这可以将其置于死地。谁知这会事与愿违。海星有很强的再生能力,无论被砍去一条腕或被其他动物咬掉一只腕,不久它都会生出新腕。再生能力很强的砂海星,只要有1厘米长的腕就会长成一个完整的新海星,这就等于说将它砍成几块,就帮它新添几个新成员。只有将它放在陆地上晒干沤肥才可使它永不能复活。

海星为什么会有这种魔术般的再生能力?科学家发现,当海星受伤时,后备细胞就被激活了,这些细胞中包含身体所失部分的全部基因,并和其他组织合作,重新生出失去的腕或其他部分。一般说生物越简单再生能力就越强,研究海星的再生能力,对研究人体组织的再牛会有很大启迪。

海中刺客——海胆

中文名:海胆

英文名;seaurchin

分布区域:全球各大海域的海底

海胆的体形呈略扁的圆球状,又像盘、像心、像饼干,海胆的浑身都长满了刺,故又称“海刺猬”或“刺锅子”。海胆的棘有长有短,有尖有钝,不同种类的海胆的棘的结构也不一样。海南岛珊瑚礁中盛产一种石笔海胆,状如盛开的花,俗称烟嘴海胆,因其棘甚粗壮,可做烟嘴用。有的种类棘甚长,可达20多厘米。海胆的种类繁多,全世界约有850多种,中国沿海有100多种,常见的海胆有马粪海胆、大连紫海胆、心形海胆、刻肋海胆等。

民间有一谜语称:“身披褐针毯,貌奇甚小胆,遇到敌害来,慌忙把身潜。”反映出海胆的特性。

海胆喜欢在暖水区域栖息,常躲在海藻丛生的潮间带以下的海区的石缝中、礁石间、泥沙中或珊瑚礁中。它们安静地生活在海底,白天休息晚上行动。海胆在行动是,会由壳上的小孔伸出来五行细微透明的管足,沿着海底缓慢地爬行,爬行的时候口部朝下觅食各种藻类或浮游生物。

海胆一般会在3年左右达到性成熟,开始履行繁殖后代的重任。因为海胆是群居性动物,一旦有一只海胆把生殖细胞排到水里,就会刺激到这一区域所有成熟的海胆,使它们都排精或排卵,人称这种习性为生殖传染病。海胆的繁殖能力很强,一只成熟的雌海胆能产4亿个卵,雄海胆能排上千亿精子。受精后的卵子会像浮游生物一样随水漂动,在短短的几天后,就能发育成早期的有着长长的纤毛状腕的长腕幼虫,这些腕可以用来运动和帮助它们捕捉浮游植物吃;经过几天或几个月后,早期长腕幼虫会变态发育成后期长腕幼虫,这时候,幼虫的长腕会渐渐被身体吸收,发育成只有1毫米大的幼海胆。幼海胆只有少数棘和管足,但它生长发育很快,不久就能发育成一个成体海胆的雏形了。

海胆的再生能力也很强,无论棘刺断脱,外壳破损或其他外部器官伤残,它都能一一修复。

千奇百怪——大王乌贼

中文名:大王乌贼

英文名;Giantsquid

别称:墨鱼

分布区域:主要分布于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

乌贼又叫墨鱼,因其肚子里含有有毒的墨汁而得名,与章鱼和枪乌贼是近亲关系,是头足类中最为杰出的放烟幕专家,俗称墨鱼、墨斗鱼。当遇上危险时,乌贼就会立刻喷射出一股墨汁,把周围的海水染成一片黑色,混淆敌人的视线,而它们自己便能在这黑色烟幕的掩护下逃之夭夭了。只可惜乌贼体内的墨汁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积贮起来,所以不到逼不得已,它们不会轻易施放墨汁。

乌贼约有100种,体长0.02—0.9米不等,稍扁,两侧有狭窄的肉质鳍,共有10条腕,有8条短腕,还有2条长触腕以供捕食用,并能缩回到两个囊内,腕及触腕顶端有吸盘。乌贼生活在热带和温带沿岸浅水中,冬季常迁至较深海域。常见的乌贼在春、夏季繁殖,约产100~300粒卵。乌贼主要吃甲壳类、小鱼或互食,敌害主要是大型的水生动物。现代的乌贼出现于2100万年前的中新世,祖先为箭石类。乌贼肉鲜美,富营养,墨囊可制墨水,有一厚厚的石灰质内壳,称为乌贼骨、墨鱼骨或海螵蛸,“海螵蛸”能入药。乌贼与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并称为我国的四大海产。我国常见的乌贼有金乌贼与无针乌贼。

乌贼是游泳速度最快的海洋生物,它们在海水中游泳的速度能高达15米,最快时速甚至能达到150千米。而号称鱼类中游泳冠军的旗鱼,它们的最高时速也不过只有110千米而已,只能甘拜下风了。与一般的鱼靠鳍游泳不同,就像火箭发射一样,乌贼是靠肚皮上的漏斗管喷水的反作用力而飞速前进的。这股反作用力能使乌贼从深海中跃起,跳出水面高达7—10米,在反作用力的推动下,乌贼的身体就像炮弹一样,能够在空中飞行50米左右。

乌贼的成员千奇百怪,有的会发光,如萤乌贼,它们的腹部有3个发光器,有些在眼睛周围还有一个,能发出强光,保护自己;有的体型则天差地别。在所有的乌贼中,最小的是雏乌贼。它们的身长不超过1.5厘米,体重只有0.1克,和一颗花生的大小差不多。它们生活在日本海浅海的水草里,与一般的乌贼相比,只在背上多了一个吸盘,可以让它们吸附在水草上,不致被海水冲走。最大的就是被称为深海巨怪的大王乌贼了,他们到底有多大谁也说不清楚。

自古以来,有关海中巨怪的故事就一直在世界各地的渔夫和水手们中间流传着,在故事里,这些海怪体型巨大,形状怪异,有的甚至长着7个或9个头,其中最著名的应该是1752年卑尔根主教庞毕丹在《挪威博物学》中所描述的“挪威海怪”:“它背部,或者该说它身体的上部,周围看来大约有1英里半,好像小岛似的……后来有几个发亮的尖端或角出现,伸出水面,越伸越高,有些像中型船只的桅杆那么高大,这些东西大概是怪物的臂,据说可以把最大的战舰拉下海底。”

大王乌贼又叫巨型乌贼、大王鱿等,曾经还被误认为是一种章鱼又被称作巨型章鱼。它们最显著的特点是有一对极长的触须,这对触须甚至有它们身体总长度的三分之二长。科学家们曾经揣测,大王乌贼是一种行动缓慢的动物,但事实上它们却是快速、凶猛的捕食者。

水中“刺猬”——刺鲀

中文名:刺鲀

英文名;porcupinefish

别称:刺乖、刺龟

分布区域:广泛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海底。

刺鲀是河豚的近亲,它们最大的特点便是密布于身体表面的坚硬的刺。平时,刺鲀在温暖地区海底的珊瑚礁旁游荡,遇到危险,立即吞进大量的海水,这时,它的身体马上会膨胀到原来的两三倍大,近乎一个球形。同时,棘刺也会根根竖起如同钢针,以此吓跑敌人,这一点与陆地上剌猬的自卫方式真是如出一辙啊。剌鲀身上的刺是由鳞片演化而来的,除了露在外面的尖锐部分,还有底部的刺基,每当棘刺竖起,刺基也会随之一块块连接起来在身体表面覆上一层硬甲,避免受到伤害。等到危险解除,它们又会把体内的水吐出来,恢复成原来的模样。

刺鲀体短圆形,头和体的背面颇宽圆。尾部短小,似圆锥状。鳞已变成粗棘,棘下有2至3棘根,棘很长或粗短,仅吻端与尾柄后部无棘。口端位,中小形,上下颌的牙齿各愈合成一个大牙板状。眼侧位而高。鼻孔2个或无。鳃孔短小,侧位。背鳍与臀鳍相对,位于体的后部,均甚短小,无鳍棘;胸鳍侧位;无腹鳍;尾鳍圆形。有鳔。有气囊。刺鲀为热带海藻和珊瑚礁附近生活的底层鱼类。肉食性,以坚硬的珊瑚、贝类、虾、蟹等为食。游泳能力弱,遇敌时吸进空气或水,使腹部膨胀,皮肤上的刺都竖立起来,用以自卫。有时遇到一大鱼袭击一群小刺鲀,它们全都竖起了刺并聚集成团,似一大刺球,使敌害望而生畏。中国产2属6种,刺鲀属是刺鲀科的典型代表,主要分布于南海及台湾海峡,仅六斑刺鲀分布于南海、东海和黄海。刺鲀的肝、生殖腺及内脏有毒,不能食用。

为了在必要时刻立即变形,刺鲀的胃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消化功能,吃进的食物直接进入肠道消化,胃变成了简单的容器。平时,它们的胃褶皱起来,在遇到危险时才打开,储存吞进的海水或者空气。

除了吓退敌人,刺鲀的棘刺还有非常实际的作用——杀死鲨鱼。别看它们个头不大,却是对付鲨鱼的老手。大西洋里的瓦氏斜齿鲨一次可以吞进40多只深海剌鲀,这些剌鲀将计就计,进入鲨鱼胃里后就开始发威,一个个鼓足了身子在鲨鱼体内横冲直撞,活活将鲨鱼疼死。可怜的鲨鱼空有一副庞大的身躯和交错的尖牙,却被小小的刺鲀从柔软内部击破,真是“祸从口入”啊!鲨鱼再后悔也是无用了,在它疼得昏天黑地的时候,其他没被吞食的刺鲀围了过来,与鲨鱼腹内的刺鲀里应外合,很快,风光无限的鲨鱼只剩下雪白的骨架了。

铠甲“将军“——龙虾

中文名:龙虾

英文名;Palinuridae

别称:大虾、龙头虾、虾魁、海虾

分布区域:主要分布于热带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