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的广阔孕育了无数的精灵。它们当中有凶猛的蓝鲸、美丽的水母、传说中的怪物章鱼、拥有天然雷达的海蛇、聪明的海豚、以及奇特的深海生物等等。深海的世界并不平静,它们为了生存和繁衍,弱者被强者吞食,强者之间也在进行着不断地厮杀。五彩的海洋生活背后也充满了你所不知的杀机。
会发电的鱼——电鳗
中文名:电鳗
英文名;Electrophoruselectricus
分布区域:在南美洲亚马逊河和圭亚那河、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区域均有分布
电鳗分布于南美洲亚马孙河及奥里诺科河。它是鱼类中放电能力最强的淡水鱼,成鱼输出的电压为600~800伏,因此有水中“高压线”之称。从外形上看,它像鳗鱼,但从解剖学的构造来鉴别,它更像一种接近鲤科的鱼类。电鳗身长2米余,体重可达20千克,称得上是一种大鱼。
电鳗发电不仅是用来自我保护,还是猎取食物的一种方式。平时,电鳗一动不动地躺在水底,有时也会浮出水面。当它遭到袭击的时候,会立即放出电来,一举击退敌人的进攻。电鳗会用放电的方式杀死鱼虾,然后饱餐一顿。可恶的是,它所电杀的猎物远远超m了它的胃口所能容纳的食量,因而不少人认为电鳗是造成某些地方鱼类产量锐减的罪魁祸首。
随着人们对电鳗了解程度的提高,人们发现,电鳗不仅利用放电来寻找食物和对付敌人,还可以将它用于水中通信导航。有人发现,当雄电鳗接近雌电鳗时,电流的强度会发生变化,这是它们在打招呼。
那么,对于这种厉害的能够发电的动物,人们是怎样捕捉的呢?
南美洲土著居民利用自己独特的办法来捕获电鳗。他们抓住了电鳗连续不断地放电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休息和补充丰富的食物,才能恢复原有的放电强度的特点,先将一群牛马赶下河,使电鳗被激怒而不断放电,待电鳗放完电精疲力竭时,就可以直接捕捉了。
人们是怎样发现这种鱼会发电的呢?
关于电鳗发电有一个离奇的故事。据说,在南美大陆的丛林中,有一片极为富饶的区域,那里的树木上都挂满了纯金。为了寻找这个天然宝库,由西班牙人迪希卡率领的一支探险队,沿亚马孙河逆流而上,来到一大片沼泽地边缘。那时正值旱季,沼泽几乎干涸了,只有远处的几个小水塘在中午的阳光下闪烁着波光。
于是,探险队来到水塘边。这时,探险队雇用的印第安人大惊失色,眼神中充满了恐惧,拒绝从浅水塘里走过去。迪希卡命令一名西班牙士兵做个样子给印第安人看看。于是,这名士兵满不在乎地向水中走去。可是,没走几步,他就像被人重重击了一拳一样,大叫一声倒在地上。他的两个伙伴连忙冲上前去救他,也同样被看不见的敌人打倒在地,躺在泥水之中。几个小时以后,见水中毫无动静,士兵们才小心翼翼地走到水里,把3个伤兵抬了出来。可是,这时他们3人的脚都已麻痹了。后来人们才知道,那个不明的袭击者原来就是淡水电鳗。
不过,事物往往是利弊参半的,人们也可以从生物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对包括电鳗在内的发电动物的研究,对人类也有重要的作用。比如世界上最早、最简单的电池——伏打电池,就是19世纪初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根据电鳐和电鳗的电器官设计出来的。还有,如果我们能成功地模仿电鱼的电器官在海水中发电,那么船舶和潜水艇的动力问题便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一些科学家打算模仿电鱼的发电机理,创造新的通信仪器。这一切也都是仿生学给我们的启示。在这方面,电鳗和象鼻鱼(一种生活在非洲中部河湖中的电鱼)可以提供宝贵的启示。
潜水冠军——抹香鲸
中文名:抹香鲸
英文名;Spermwhale
别称:巨头鲸
分布区域:分布于全世界各大海洋中
很久以前,水手们都认为他们透过船只外壳所听到的间隔规律的滴答声,来自被他们称为“木工鱼”的鱼类,因为听起来就好像锤子敲击的声音。而实际上,他们所听到的正是抹香鲸发出的声音。至于“抹香鲸”这个名字,其由来是因为捕鲸者在它们硕大的前额中,发现了被称为鲸脂的油滑物质,而这一说法又曲解了鲸脂的本意。
抹香鲸科的古代家族看来是在早期的鲸类进化时(大约3000万年以前),从主要的海豚总科中分离出来的。现存的唯一抹香鲸种群——抹香鲸以及比抹香鲸小很多的侏儒抹香鲸和小抹香鲸(小抹香鲸科)——都长着桶形的头部,长长窄窄的、长有整齐牙齿的垂吊下颚,船桨形的鳍肢,以及长在左侧的呼吸孔。小抹香鲸的出现要晚很多,大约在800万年以前。
抹香鲸呈方形的大前额长在上颚的上方、头骨的前边,占有其体长的1/4~1/3。这里长着抹香鲸脑油器,一个椭圆形的结构包含在一个由结缔组织构成的外壳之中。脑油器本身与结缔组织外环绕的是稠密的鲸油——一种半流体的、光滑的油脂。气囊束缚着抹香鲸脑油器的两端。包围着抹香鲸脑油器的头骨与气道都非常不对称。两个鼻腔无论在外形上还是功能上都差异极大,左侧的用于呼吸,右侧的用于发声。
至于抹香鲸为什么长着如此笨拙的巨大脑壳则不得而知了。原因之一可能是有助于聚焦滴答声——滴答声的作用是在漆黑一片的深海中利用回声定位判断猎物所在。抹香鲸也会通过这种滴答声来进行交流,它们是3种抹香鲸种群中利用声音最多的一支。
抹香鲸棒形的下颚包含20~26对大牙齿,而侏儒抹香鲸有8~13对,小抹香鲸有10~16对。这些牙齿似乎并非用于进食,因为据发现,进食充足的抹香鲸都少有牙齿,甚至没有下颚;而且,直到抹香鲸性成熟时,牙齿才会“进出”(长出来)。一般来说,没有一个种群的抹香鲸上颚会长牙,即使长了,牙齿通常也不会进出。小抹香鲸科的牙齿细小,非常尖锐、弯曲,且没有釉质。
抹香鲸的皮肤除了头部与尾鳍之外,都是起皱的,形成了不规则的波浪形表面。低低的背鳍如同覆盖着一层粗糙的白色老茧,成熟的雌性尤为明显。
抹香鲸会多次潜入深海捕食,其平均深度约为400米,持续35分钟左右,尽管它们能够潜至1000多米深,并持续1个多小时。抹香鲸在潜水间歇会浮到水面呼吸,平均呼吸时间为8分钟左右。下潜时,抹香鲸把尾鳍直直地伸在水外,身体几乎与水面垂直。
不论是雌性抹香鲸还是雄性抹香鲸,鱿鱼都为其重要食物。雌性抹香鲸会花费约75%的时间用来进食。尽管雌性的进食量要小于雄性,但是它们偶尔会捕食巨型鱿鱼,鱿鱼吸盘所造成的伤痕会留在它们的头部,作为水下战斗的见证。雄性抹香鲸喜欢捕食雌性吃剩的、更大型的猎物,另外,雄性还会吃相当多的鱼,包括鲨鱼和鳐。
小抹香鲸和侏儒抹香鲸的头部更倾向于圆锥形,就其与整个体长的比例而言,比抹香鲸要小得多。这2个小抹香鲸种群看起来很像鲨鱼——垂吊的嘴部,尖锐的牙齿,以及头部侧面类似鱼鳃裂口的弧形痕迹。因为主要捕食鱿鱼和章鱼,所以小抹香鲸种群长着扁平的吻部。由于它们还捕食深海鱼类和螃蟹,所以偶尔也会成为海底掠食者。除此之外,它们的猎食对象与抹香鲸的无异。
“间谍跳”——灰鲸
中文名:灰鲸
英文名:Greywhale
别称: 克鲸腹沟鲸鱼
分布区域: 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北美洲沿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南海等
灰鲸是所有须鲸亚目中距海岸最近的种群,常见于距海岸1000处。因为这份对沿海水域的执著,也因为它们接近于墨西哥礁湖养殖场的人类,所以它们成为了最为人们所熟知的鲸类之一。灰鲸游过加利福尼亚海岸时会引来数千人观看。
每年的秋季和春季,灰鲸会沿着北美洲的西海岸迁移,它们每年的行程是:夏季在北极水域进食,冬季在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州受保护的礁湖生产。灰鲸的迁移路程可能是所有哺乳动物中最远的,某些个体成员每年都要从北极的浮冰区迁至亚热带水域或更远的水域,总行程高达20400千米。
灰鲸的平均体长大约是12米,但最长能长到15米。其皮肤颜色由斑驳的深灰色至浅灰色。它们是所有鲸类之中遭寄生情况最为严重者之一,有大量的藤壶和鲸虱寄生在它们身上。藤壶主要分布在灰鲸相对较短的弓形头部上面、呼吸孔周围,以及背的前部。在灰鲸身上所发现的1种新的藤壶种群和3种新的鲸虱种群,至今为止在其他地方还尚未发现。虽然还能够见到浅色灰鲸,但其数量已经极其稀少了。
灰鲸没有背鳍,但是沿着背部的后1/3处,长有由8~9个隆起组成的背脊。灰鲸的鲸须呈白色,与其他须鲸相比更粗更短,长度从未超过38厘米,毫无疑问是在捕捉猎物时被海底沉积物拉断了,而其他鲸类的鲸须仅会被水底柱状物缠绕。灰鲸喉部的下方长着2个纵向的凹槽,约2米长,间隔为40厘米。这些凹槽可以在进食时扩展开口,使嘴张得更大,以便使灰鲸能够吃到更多的食物。
灰鲸迁移的速度大约是8千米/小时,但有外在压力时,它们的时速能够达到20千米。迁移的灰鲸平稳地游动,每隔3~4分钟,浮出水面呼吸3~5次。水柱粗短,2个呼吸孔同时呼吸时,水柱呈叉状。当灰鲸完成一连串的呼吸潜入水中时,尾鳍经常会露出水面。
灰鲸的声音指令包括咕噜声、脉冲声、滴答声、呻吟声,以及敲击声,在下加利福尼亚州的礁湖中,幼崽还会发出共振脉冲,以引起其母亲的注意。但是灰鲸所发出的声音并不太复杂,也不像其他鲸类所发出的声音那样具有社交价值。关于它们大部分通讯信号的准确含意,目前还处于未知状态。
灰鲸大约在8岁时进入青春期(范围为5~11岁),此时,雄性的平均体长是11.1米,雌性则为11.7米,它们的生理完全发育成熟大约是在40岁左右。和其他须鲸一样,雌性要比雄性更大一些,可能是为了满足怀孕与哺育幼崽时较高的生理需求。雌性每隔1年会生产1次,在经历一年多的妊娠期之后,会生出一只约为4.9米长的幼崽。
灰鲸适合迁移,它们的生活史以及生态学的方方面面都反映出了这种从北极至亚热带的年迁移行为。东太平洋或加利福尼亚种群的大多数5~11月都会在北极水域度过。
北极的冬季刚刚到来时,它们的捕食区域就开始全面结冰了。这时,灰鲸会向南迁移至受保护的礁湖,而雌性则会在礁湖中生产。幼崽在5~6周之内相继出生,生产高峰大约出现在1月10日左右。幼崽刚出生时,身上的鲸脂很薄,不足以抵御冰冷的北极水域,不过会在温暖的礁湖中茁壮成长。幼崽出生后的头几个小时,其呼吸、游动都不协调,很费气力,它们的母亲有时不得不用背部或尾鳍,将幼崽撑到水面,以帮助其呼吸。幼崽的哺乳时间为7个月左右,最初是在水深有限的礁湖之中,在那里,它们会实现运动协调,也许还会形成母亲一幼崽的必要组合,以便一起向北迁移至避暑区,它们会在避暑区断奶。当幼崽到达北极时,已经将哺育其成长的母鲸的乳汁转化成了厚厚的隔热鲸脂。在礁湖以及远离南加利福尼亚州时,幼崽与母亲寸步不离,几乎“粘”在了母亲身上,但当5月下旬—6月抵达白令海时,它们都已变成了游泳能手,此时,它们会充满活力地游离母亲。
因为迁移线路紧沿海岸,所以灰鲸可以待在浅水区轻松地游动,并且始终保持陆地在其左边或右边,这取决于它们是向北迁移还是向南迁移。沿着迁移线路游动时,灰鲸经常会做出“间谍跳”。为了做出间谍跳的动作,灰鲸需要把其头部直戳出水面,然后沿着身体的水平轴线慢慢地沉落。这个动作与“突跃”不同,“突跃”是指灰鲸将其半个身子甚至更大的部分露出水面,然后向其侧面沉落,溅起巨大的水花。灰鲸的间谍跳很可能是用于观察临近的海岸,以确定迁移方向。
在繁殖区中,雄性与快成年的灰鲸会聚集在礁湖的湖口周围,在那里滚动、打转,发生性行为,而母亲与幼崽则会待在礁湖内侧较浅的水域。在北极,会有100只或更多的灰鲸聚集在大体相同的水域一起进食。
某些个体成员不会完成完整的北部迁移。例如,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附近的海域,某些个体成员会在向北和向南迁移的时候待在这片区域进食8~9个月。据记载,某些灰鲸每个夏季都会回到相同的地方。与其相似的小型避暑群落会从加利福尼亚北部来到阿拉斯加。这些灰鲸群既包括雄性也包括雌性,还包括所有的年龄组,其中包括雌性及其幼崽。这种交替式的进食策略可完成全程迁移,但只有少数灰鲸能够做到,因为北白令海南部的进食区相当少,因此只能供养一小部分族群。
捕杀灰鲸的非人类掠食者只有虎鲸,人们已经观察到了数次这种袭击活动。虎鲸通常会向带着幼崽的群落发起进攻,大概是想要捕杀防御能力相对较弱的幼崽。虎鲸主要会攻击灰鲸的唇部、舌头以及尾鳍,因为这些地方最容易被咬住。在遇到危险时,成年灰鲸会把自己置于虎鲸与幼崽之间进行防御。当遇到进攻时,灰鲸会游向浅水区布满海藻的近海岸处,而虎鲸则对是否要进入这片水域持犹豫态度。当虎鲸的声音在水下不停地回荡时,灰鲸的反应是迅速游离虎鲸或是通过厚厚的水藻寻求庇护。
鲸中“寿星”——须鲸
中文名:须鲸
英文名;minke
分布区域:分布范围广及全世界的海域
“须鲸”这个名字源自挪威语,其字面意思是“有深沟的鲸”——指的是位于嘴部后下方皮肤上的纵向折痕,这是该种群的一个独有特征。很多须鲸每年都会穿越世界上众多大洋,迁移非常远的距离,从热带的繁殖区到极地地区的进食区迁进迁出。在过去的100多年中,较大的种群一直被大量捕杀,数量因此急剧减少。
须鲸外形呈流线型,除塞鲸之外,其他种群皮肤上部有一组凹槽或折痕,从下颚处向下一直延伸至腹部下边的肚脐处。进食时,这些凹槽会扩展开,增大嘴部的扩展幅度。须鲸死后的照片显示其喉部松垂,这一点有助于证明,过去认为这种动物有着奇特扭曲的形象的观点实际上是对它们在水下身体光滑这一事实的荒诞解释。
南半球的须鲸比北半球的须鲸要稍微大一些,而在其所有种群之中,雌性又要比雄性稍微大一些。头部占身体全长的1/4,大翅鲸长有明显的中央背脊,从呼吸孔向前延伸至吻部;而布氏鲸还长有副背脊,分别位于中央背脊的两侧。所有种群的下颚都呈弓形,从吻部的末端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