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灵魂的悲哀”;5.“民歌”;6.“飞翔”。
第五集:1.“五月的熏风”,略具伤感的名作;2.“离别”,旋律欢快,并无离别之情;3.“葬礼进行曲”,庄重肃穆;4.“晨歌”,清新活泼;5.“威尼斯船歌第三号”,具莫名的愁绪;6.“春之歌”,春意盎然,乃最著名的钢琴小品之一。
第六集:1.“沉思”,降E大调;2.“失去的幻想”,节奏富于变化,充满幻想;3.“香客之歌”,宁静的行板;4.“纺纱歌”(又名“蜜蜂的婚礼”),快速而无穷尽的音符似纺纱机的旋转,又似蜜蜂翅膀的飞舞,十分有趣;5.“牧人的怨诉”;6.“摇篮曲”。
第七集:1.“梦幻”,田园风格;2.“告别”,A小调;3.“狂热”,急板;4.“悲歌”,缓慢而悲凉;5.“返回”,A大调;6.“旅人之歌”,情绪悲苦,但别有乐趣。
第八集:1.“无家”,彷徨寻觅,愁苦不堪;2.“反省”,行板速度;3.“骑行”,“塔伦泰拉舞曲”风格;4.“呼啸的风”,G小调;5.“快乐的农夫”,跳跃的音型表达着农夫快乐的心情;6.“正直”,类似合唱的催眠曲。
门德尔松的作品还有《A大调第四号交响曲(“意大利”)》、《D小调第五号交响曲(“宗教改革”)》、交响诗《吕伊·布拉斯序曲》(根据雨果诗剧中吕伊·布拉斯与西班牙皇后的爱情故事而作)、交响诗《平静的海与幸福的航行》(取材自歌德的同名诗)、两部钢琴协奏曲、神剧《以利亚》(根据旧约故事而作)、众多的室内乐合奏等。
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其人与其乐也许并不相称。他性情孤僻,粗鲁不修边幅,不易与人相处,但是他的作品却处处体现出思维的严谨、趣味的高雅、心胸的博大以及世界的美好。
勃拉姆斯作有四部交响曲,首首都堪称精品。
勃拉姆斯在音乐创作上是一个严肃而又严谨的人,这点可以从他的《C小调第一号交响曲》看出端倪。他对自己的第一部交响曲非常看重,直到四十三岁才“胆敢”动笔。即便下定决心动笔写作,前后也花了四年时间才写完。正如汉斯利克所说:“整个音乐界(如果不是前所未有的话)以如此急切的期望之心等待一位作曲家的第一部交响曲。”事实证明,勃拉姆斯的第一交响曲是成功的,“是可以令全民族骄傲的财富,是真诚愉悦与研究成果丰硕的不竭源泉。”《第一号交响曲》第一乐章开门见山,有如教堂大门庄严地打开,隆重的朝圣队伍缓缓进入。
第四乐章中有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欢乐颂”的影子,有向贝多芬致敬的意味,故被称为贝多芬的《第十交响曲》(贝多芬只创作了九部交响曲),可见人们对其评价之高。
《D大调第二号交响曲》作于风景秀丽的威达尔湖畔,故有“田园交响曲”之称。
第一乐章突出低音乐器的色彩,犹如落日的余辉,景致壮美;第二乐章从喜悦走向自省,于寂寞处寻求解脱,具思辨性;第三乐章以双簧管为中心,曲调幽默轻松;第四乐章第一主题为愉快的海顿风格,中间虽有宁静遐思,但最终以欢快的高潮结束。
《F大调第三号交响曲》构思严谨,场面宏大,乐思丰富。正因如此,汉斯·李赫特在指挥这部交响曲首演时称其为“英雄交响曲”。但是这不是一般的英雄:他悲天悯人,有七情六欲,懂得浪漫;他文采飞扬,通今博古,同时充满人情味儿。个人认为,你可以错过勃拉姆斯的其他交响曲,但是这一部非听不可。
《E小调第四交响曲》。对于这部交响曲,汉斯利克有恰到好处的评论:“勃拉姆斯是无与匹敌的,无论交响乐曲式、复调、和声或配器法的驾驭,还是与最美的自由狂想相结合的合理的旋律……所有这些特质都体现在他的《第四交响曲》之中。它更具规模——也许还不在于旋律,但一定在于处理的技巧……其思想的丰富和朴素之美都不是显而易见的,其魅力并非人人可以领悟。”
勃拉姆斯的乐队作品还有几部也非常重要:
《匈牙利舞曲》。1853年,勃拉姆斯与小提琴家雷曼尼搭档举行小范围巡演。这次巡演对勃拉姆斯的一生产生了极重要的影响。首先,他结识了许多后来在事业上给他极大帮助的人物:在哥廷根会见小提琴大师约阿希姆,在魏玛会见钢琴家李斯特及作曲家拉夫和柯莱流士,在科隆会见作曲家兼指挥家希勒和赖内克,在杜塞尔多夫会见舒曼夫妇;另一方面,他受雷曼尼的影响,对匈牙利民间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极具匈牙利风格的“查尔达什舞曲”以及“吉普赛舞曲”。演出归来,他的匈牙利情结一发不可收,陆续创作了钢琴四手联弹《匈牙利舞曲》,后重新配器为管弦乐,有二十一首之多。我们对其中的《第五号匈牙利舞曲》十分熟悉,因为它是音乐会上最受欢迎的“安可”(即加演)曲目。
《学院节庆序曲》。为答谢德国布雷斯劳大学授予的哲学荣誉博士学位所作。曲中用到几首学生歌曲的素材,1881年首演于布雷斯劳大学,由勃拉姆斯亲任指挥。
《海顿主题变奏曲》。所谓“海顿主题”,即海顿的《圣·安东尼圣咏》(后经证实非海顿所作),该曲目歌颂了历史上著名的圣徒圣·安东尼拒绝各种诱惑终于得道的毅力。勃拉姆斯借此主题引申出八段变奏,其中第七变奏精巧搭配了木管和弦乐器,音色甜美妩媚,很显然暗示着女性对圣·安东尼的诱惑。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勃拉姆斯唯一的一首小提琴协奏曲,也是小提琴协奏曲中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1879年在莱比锡由著名小提琴大师约阿希姆首演。这部作品与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三大小提琴协奏曲”,其宏伟的构思与色彩的丰富甚至连贝多芬与门德尔松都无法企及。
《小提琴、大提琴与乐队的双协奏曲》是一首十分美妙的作品。起先,勃拉姆斯与著名小提琴大师约阿希姆是好朋友,但是在约阿希姆离婚事件中,勃拉姆斯站在他妻子这一边,令约阿希姆非常生气,两人不相往来。勃拉姆斯欲解释原委,又无从开口,于是写了这部小提琴与大提琴的协奏曲,在作品中以大提琴自居,希望两人能够和解。后来约阿希姆接受了勃拉姆斯,在音乐会上以小提琴家的身份首演了这部作品。这部协奏曲的小提琴声部经常会出现吉普赛或查尔达什舞曲的旋律与节奏,因为约阿希姆乃匈牙利人,这些舞曲是他们民族所常用的。勃拉姆斯“投其所好”,用最直接的情感来打动他,难怪约阿希姆会与之和好呢。下次你如果也发生了友情危机,不妨像勃拉姆斯这样写一部示好的作品。实在写不出,把这张唱片送给朋友也行,只要他懂音乐,一定会被打动。
《三首小提琴奏鸣曲》。第一号因第三乐章使用歌曲“雨点之歌”而被誉为《雨点奏鸣曲》;第二号作于瑞士托恩湖畔,以小提琴与钢琴“转位模仿”形成的“倒影”色彩而著名;第三号因多位好友相继离世,心情不好,表现出宿命论的倾向。
勃拉姆斯作有两部钢琴协奏曲。
《第一钢琴协奏曲》属于勃拉姆斯早期作品,其前身是他的“两架钢琴奏鸣曲”
。这部协奏曲的第二乐章意味深长,据说是对舒曼之妻克拉拉的写照,因为勃拉姆斯在给克拉拉的信中说“我正在为你画一幅可爱的肖像,那就是柔板乐章(即第二乐章——作者注)”。
《第二钢琴协奏曲》完成于勃拉姆斯两次访问意大利之后,是对意大利暮春初夏景色的回忆与描写。现在看来,勃拉姆斯的感觉是对的,第一乐章开头出现的空灵的铜管声,是罗马上空特有的一种声音,直到现在还总在黄昏落日的余辉里飘荡(参见第五章第一节“意、法之争”)。
《钢琴小品》,包括《八首小品》(Op.76)、《六首小品》(Op.118)、《四首小品》(Op.119)以及《三首间奏曲》(Op.117),是勃拉姆斯精致手法的代表作。尤其是《三首间奏曲》,十分惹人喜爱。
《德意志安魂曲》。勃拉姆斯前后花去近十一年时间才写成,并用于追悼其母。
通常,《安魂曲》以罗马天主教礼仪及传统拉丁文为唱词,但作为新教教徒的勃拉姆斯,一改传统规制而使用德文唱词,故名《德意志安魂曲》。
布鲁克纳
布鲁克纳的作品以管弦乐曲为主,交响曲更是其强项。
如果包括《零号交响曲》,布鲁克纳共作有十部交响曲(第九号即第十部未完成)。布鲁克纳的交响曲作品结构宏大,场面壮观,铺排有时繁琐得令人失却耐心。可以肯定地说,他的每一部交响曲都被人修改过,每个指挥家似乎都有权利按照自己的习惯和思路进行演绎,布鲁克纳对此不仅不加阻拦反而以此为荣。因此,我们无法一一注明版本的异同,对他的交响曲只能作简单的介绍。(有版本将《零号交响曲》编为《第一交响曲》,其他交响曲的编号可依次推后)《零号交响曲》是1863年布鲁克纳随奥地利林茨歌剧院指挥克茨勒学习作曲时的习作,故未编入正式交响曲编号。此时他已年近四十。
《C小调第一交响曲》,布鲁克纳称之为“任性的流浪儿”,因为他“从来不像这次这样大胆与任性,就像被恋爱搞昏了的人似的,一门心思只顾作曲。”
《D小调第二交响曲》题献给李斯特,因在乐句中使用大量休止符,故也称作《休止交响曲》。
《D小调第三交响曲》题献给瓦格纳。据说瓦格纳十分喜爱第一乐章开头小号的动机,称其为“小号的布鲁克纳”。
《降E大调第四交响曲》是其最著名的一部交响曲,有《浪漫交响曲》之称,结构极其复杂,音响效果十分壮观。
《降B大调第五交响曲》。此作品有三种不同的称呼:布鲁克纳自己称之为《幻想交响曲》,其传记作者格勒利克称之为《悲剧交响曲》,因结尾处使用圣咏的主题,又有人称之为《教堂交响曲》。
《A大调第六交响曲》。布鲁克纳认为此作在曲式与和声上极为大胆,内容又有“逆来顺受”的意味,故称之为《哲学交响曲》。
《E大调第七交响曲》是布鲁克纳最优秀的交响曲,有《英雄交响曲》之称。作此曲时正值瓦格纳去世,故第二乐章成为瓦格纳的悼歌。
《C小调第八交响曲》。因末乐章有布鲁克纳的题记“宇宙末日启示的景象”,故有《启示交响曲》之称。
《D小调第九交响曲》。因末乐章先后修改六次也没写完,因此成为《未完成交响曲》。
布鲁克纳还有《弥撒曲》、《F大调弦乐五重奏》、《管风琴作品》、《安魂曲》
等可资欣赏。
小约翰·施特劳斯
“勃拉姆斯是维也纳的精神,施特劳斯是香水。”法国著名作曲家马斯涅曾经这样说。
深受音乐爱好者喜爱的“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其作品以维也纳风格的圆舞曲为主,也包括波尔卡或歌剧序曲。维也纳风格圆舞曲由若干短小的“维也纳圆舞曲”组成,旋律轻曼,节奏中速,适宜沙龙聚会,在当时属于通俗音乐。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是小约翰·施特劳斯最具代表性的圆舞曲。这首圆舞曲最早是一部声乐作品,1867年在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举办的音乐会上首演。合唱部分的歌词取自诗人卡尔·贝克的一首诗,因其中的一句“在多瑙河畔,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畔”而得名《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后由作曲家本人指挥管弦乐队(不带合唱)演出,从此成为一首管弦乐作品。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一问世便受到人们的疯狂追捧,一时间维也纳大街小巷到处回荡着它的旋律。它几乎令印刷厂瘫痪,尽管一套铜版足以印一万张乐谱,而印刷厂想方设法弄来一百套铜版还不足以应付。它不仅是维也纳的“香水”,更是整个城市乃至国家的名片,被誉为维也纳的“第二国歌”。一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以之作为音乐会节目单的最后一曲(加奏曲目为老约翰·施特劳斯以奥地利陆军元帅拉德茨基的名字命名的《拉德茨基进行曲》),似乎已经成为定例。
《皇帝圆舞曲》,为庆贺奥地利皇帝即位四十周年而举办的宫廷舞会而作,由序奏、四个小圆舞曲和结束部构成。序奏的开头具有典礼进行曲特点,然后是大提琴带有宣叙调性质的独奏,令人想起男宾邀请女宾跳舞的场景;“第一圆舞曲”
开头时徐缓优雅,暗示年尊长者步入舞池,随即旋律豁然开朗,人们开始跳舞;“第二圆舞曲”第一部分代表女宾的斯文秀气,第二部分代表男宾的富有生气;“第三圆舞曲”前段旋律流畅,后段加入大提琴音色,显得富丽堂皇;“第四圆舞曲”气氛活跃,由单舞变成对舞、集体舞,场面盛大;“结束部”再现第一、三圆舞曲旋律,然后速度放慢,暗示舞会即将结束,最后再次回到原速辉煌地结束全曲。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生活在维也纳的人们,对维也纳郊外的森林情有独钟。无论文学家、哲学家、画家或是音乐家,都被森林的气息深深吸引。在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这首作品里,我们能够感受到维也纳的民间舞蹈连德勒舞以及基塔琴的风采。基塔琴是典型的德奥民间乐器,由音箱上四、五根旋律弦以及三十七根伴奏弦组成,演奏者用手指拨奏,悠扬柔和,颇具特色。乐曲中基塔琴的声音多次在空中回荡,令人想起森林中的舞蹈或情人的幽会,一幅美妙的画卷展现眼前,美不胜收。
《春之声圆舞曲》。人们很难想象,六十岁的小约翰·施特劳斯能够写出如此青春激昂、活力四射的曲子。更不可思议的是,这首曲子与七十一岁的李斯特有关。1883年二月的一天晚上,小约翰·施特劳斯与李斯特在布达佩斯的一家私人府邸相见。为讨女主人欢心,六十岁的小约翰·施特劳斯与七十一岁的李斯特像小孩一样挤坐在一架钢琴前,由小约翰·施特劳斯即兴编曲,李斯特即兴伴奏,演奏了一首四手联弹。事后,小约翰·施特劳斯据此编成了一首圆舞曲,由于创作于春天便取名为《春之声圆舞曲》。后来经轻歌剧《蝙蝠》的改编者里却·格涅填词而成为一首声乐作品,供合唱或花腔女高音演唱。其歌词大意为:
春天的声音在天空中回荡,
小鸟甜蜜地歌唱,
小丘和山谷闪耀着光彩,
声音在回响。
我们沐浴着明媚的阳光,
忘掉了恐惧与悲伤,
在这晴朗的日子里,
我们奔跑、欢笑、歌唱。
《艺术家的生涯圆舞曲》。这首圆舞曲是为“维也纳艺术家协会”而作。由序奏与五首小圆舞曲组成,是一首结构较大、思想内容较有深度的作品。
《酒、女人与歌圆舞曲》。为1869年的狂欢节而作,曲调优美诙谐,是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名作。据说连一贯严肃的勃拉姆斯都为这部作品所打动,曾经计划将其中的旋律用在他的一首钢琴曲里;喜欢开玩笑的瓦格纳在他六十三岁生日音乐会上,出其不意地演奏了这首曲子,令来宾忍俊不禁。
《维也纳的气质圆舞曲》。1873年,奥匈帝国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银行倒闭,公司破产,人人自危。维也纳城也热闹不起来了,只有两首曲子伴随着人们:
一首是安东·法尔巴赫的《破产波尔卡》,那些走投无路的人整天哼着这首曲子,无可奈何地听天由命;另一首是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这支曲子,宣扬维也纳人乐观向上、幽默豁达的气质,给人以鼓励与宽慰。
《南国玫瑰圆舞曲》。小约翰·施特劳斯将自己的轻歌剧《女王束带里的手帕》
中的几段音乐挑出来,组成一首明快而又抒情的圆舞曲。乐曲题献给当时的意大利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