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瞬间掌控交际主动权:人际博弈中必备的心理策略
24553300000028

第28章 摆脱困境的策略:扭转困扰人心的现状(1)

任何一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麻烦、这样那样的矛盾。为此,我们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来帮助自己摆脱掉这些困境,比如:矛盾意向法、代偿转移法、杰奎斯法则等。掌握了这些方法,就可以让我们轻松化解自己的心理困境,超越困境,让自己的心理达到最佳状态。

别让人生的“沉没成本”拖垮了你

管理会计学中有这样一个名词——“沉没成本”,指的就是由于过去的决策结果,而引起并已经实际支付过款项的成本。面对这种无法收回的“沉没成本”,聪明的投资者会视其为没有发生。

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有“沉没成本”的例子。为了帮助读者进一步认识“沉没成本”的深刻含义,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张老今年68岁,有一个特别的嗜好——收集古董。张老对各种各样的古董都特别喜欢,只要是一碰到心爱的古董,不管花多少钱,他都要想方设法地买下来。

有一天,张老又来到了古董市场,在这里他发现了一件古代瓷瓶,这可是他心仪已久的。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之后,张老花了很高的价钱,才把它买下来。

张老把这个瓷瓶绑在自行车后座上,兴高采烈地骑上车,向回家的方向走去。谁知,由于瓷瓶绑得不牢靠,在途中,“咣当”一声从自行车后座上滑落了下来,摔得粉碎。

张老听到了清脆的响声后,回头看了一下,然而没说什么便继续向前骑车。这时候,一位路边的好心人对他大点了点头声喊道:“大爷,您的瓷瓶摔碎了!”

张老点了点头说:“是的,只是已经无可挽回了!”不一会儿,张老的背影就消失在了远处的深巷中。

如果这件事情是发生在一般人的身上,会是怎样的一个结局呢?我想,绝大多数的人一定会从自行车上跳下来,对着已经化为碎片的瓷瓶捶胸顿足、扼腕痛惜,有的人甚至可能还会花费好长时间来恢复精神。对自己摔碎的古董,张老没有露出丝毫的怜惜,而是当其没有发生过。张老虽然人老了,可是,并不糊涂。

像张老这样的人,生活中是很多的,这里还有一位:

在阿根廷有一个著名的高尔夫球运动员,名叫温森。一次,温森赢得了一场球赛,得到了一笔奖金。拿到奖金的支票后,温森兴高采烈地准备驱车回俱乐部,找朋友好好庆祝一番。

这时候,一位年轻女士走到温森的面前,她悲痛地对温森说:“我的孩子不幸得了重病,可是因为没钱,没法进行医治,快要死了!”

温森听了,什么话也没说,就抽出一张支票,在上面迅速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温森将这张签有自己名字的支票送给了年轻女士,说:“祝您的孩子早日康复!”

一个星期之后,一个朋友告诉温森:“那个向你要钱的女子是个骗子,她不但没有孩子,甚至还没结婚呢!”

温森听完朋友的讲述之后,惊奇地说:“你敢肯定,没有孩子病得快要死了这回事?”朋友作了肯定的回答:“是!”

温森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微笑着说:“这是一个星期以来,我听到的最好的消息。”

很多经济学家都认为:如果你是理性的,在做决策的时候,就不应该考虑“沉没成本”。

不计较“沉没成本”,反映了一种向前看的心态。在一个人的整个人生历程中,不管是从前走的弯路,还是做的错事,抑或是受过的挫折,何尝不是一种“沉没成本”。既然那些事情已经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我们就应该用宽容的心态对待,过去的就让它过去,总想着那些事情只能让自己备受折磨。

很多时候,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要看这件事情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还要看自己在过去是不是在这件事情上已经有过投入,比如:时间、金钱、精力等。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千万不要让人生的“沉没成本”拖垮了自己!

过去说过的话、做过的事,不管是对,还是错,不管你如何后悔,都已经无法更改。昨天的成本已经付出了,不管是盈是亏,都是昨天的支出,对于今天来说,这些成本都是昨天的“沉没成本”。

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都不愿意去面对这些“沉没成本”,可能还会寻找各种理由来为后来错误的决定作借口。其实,上一次也好,前一次也好,不一定都是对的,或是最好的。如果不将上一次作为借鉴,一意孤行,有可能还会犯同样的错误,成为新一轮的“沉没成本”。

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后悔莫及、悔不当初,其实这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只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痛苦。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勇敢地承认现实,勇敢地承认自己过去言行的对与错,把已经无法改变的“错”当成是今天经营人生的“沉没成本”。以全新的面貌去面对今天,这样才是一种健康的、快乐的、向前看的人生态度。以这样的态度去面对人生,才可能轻装上阵,才可能有新的成功。

“沉没成本”是横在我们面前的一条鸿沟,不管是在我们的工作中,还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可以看到“沉没成本”的影子。它既可以是人力、物力、财力,也可以是时间、金钱、精力。

如果我们在经营某些事情的时候,做了一些无可挽回的错事,走了一些难以避免的弯路,经历了一些难以承受的损失,这时候,最好利用“沉没成本”的概念来调整心态,将其所经历的失败、所走的弯路和所遭遇的打击作为经验教训去汲取,调整航向,面对新的开始。这时候,如果急于求成,急于翻本,可能会让自己遭遇更大的损失,使自己陷于惊慌失措的迷乱中!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人生其实就是这样,坦然松手并不是真正的放弃!在思想上,要集思广益;在观念上,要与时俱进;在生活、工作中,我们应理性地决策,果断地放弃已经发生且不能收回的“沉没成本”。有舍才能有得!为了得到更好的机会,为了更大的收益,就要学会舍得!

用“矛盾意向法”化解心理困境

在一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遭遇心理困境。当一个人不知道自己人生的下一站该驶向什么地方的时候,会产生一种不确定感,比如:失业的时候、失恋的时候、由于孩子上大学而成为“空巢一族”的时候……

有时候,我们也会与自己的心理困境不期而遇,比如:我们原本以为要用毕生精力追求的事业突然变得索然无味时、我们渴望一段亲密的恋情却找不到合适的伴侣时。

基于这一点,德国著名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提出了一种简便、快速、易行的心理疗法——矛盾意向法。这种治疗方法不同于设法让患者摆脱和消除症状的一般治疗方法,而是一种让患者努力加剧症状的治疗方法。采用“矛盾意向法”可以帮助一个人化解掉心中的困境。

钱蕊毕业之后,应聘到一家图书公司上班。钱蕊的工作能力很强,却有一个知名的弱点,每次和男同事交往的时候,总爱脸红。由于这个毛病,钱蕊竟然不敢与异性正常交往了。

在父母的劝说下,钱蕊看了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就教她运用“矛盾意向法”来克服她的恐惧。后来,当钱蕊与异性交往的时候,她就会暗暗告诫自己:“别怕,脸红一点也没事,红扑扑地只会增加我的魅力。”结果,钱蕊再遇见异性时,脸再也不红了。

“矛盾意向法”并不是一种自欺欺人的“阿Q精神”,它是一种积极乐观的思考方式。这种方法,可以引导人们注意事物的积极一面,减轻了对其消极一面的恐惧,转移了人们对消极因素的忧虑,所以它是一种值得一试的有效方法。

有位社交恐怖症患者,只要一跟陌生人打交道,不是脸红,就是流汗,以至于平时都不敢出门,生怕遇上陌生人。心理医生采用“矛盾意向法”对他进行了引导,告诉他:“下次如果再见到生人,你就尽可能地紧张,争取紧张到心跳100次以上,并力争多流汗,出的汗争取能湿透贴身衣服。”

患者接受了心理医生的建议,当带着这种想法出现在陌生人面前的时候,开始的时候出了一点汗,心跳也有点加速,可是觉得还不够严重,就极力地想出汗再多一点、心跳再快一点,可是,事与愿违,不仅没有达到“流汗多、心跳快”的效果,反而连最初的一点儿汗也消失了。

在做事的时候,很多人即使是十二分的努力,也无法取得成功。人们常说:“当你越想得到某些东西或事物时,你越得不到它;而当你不再刻意追求它时,它却会悄然而来。”因此,当我们把注意力从那些使我们烦恼的问题上转移出来,转移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的时候,就会少一些焦虑的困扰,你的智慧才能得到更好地发挥。

在失眠的时候,想必人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你越是想睡着,越是睡不着。看到天快亮了,你本来不想睡了,可是,这时候却睡着了。这是因为,开始的时候,我们对想睡觉投入了太多的注意力,结果却适得其反。采用“矛盾意向法”,不仅可以转移人们的视线,调节人们的思维,而且还可以使注意力切入到某些焦虑、失调、恐俱等不安的状态。

古希腊哲学家爱比泰德说过:“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扰。”在许多情况下,人们之所以会产生焦虑情绪,之所以会有失调的行为,主要是由于人们过分害怕某些令人恐怖的事物,这一点正是“矛盾意向法”的理论前提。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总是担心某些可能使他感到焦虑的处境发生,就会变得万分恐怖,以至于会不由自主地被引入这一境地。不管能否预见,心理困境会让一个人感到抑郁、受挫和气馁。

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心理障碍症状本身并没有什么可怕的,很多心理疾病也并不会对人产生多么大的伤害,使患者痛苦、焦虑的却是患者对症状的恐惧及对症状的看法和态度。比如:失眠本来不是什么大事,少睡几个小时也不会对身体造成什么严重的伤害,可是人们对失眠的恐惧、担心和急于摆脱症状的心理状态,使当事人变得焦虑不安,进一步加重了症状本身。在别人看来,是当事人自己与自己过不去,自己吓唬自己。

一个人对某种处境的恐惧,以及他对这些恐惧的害怕,会让他陷入无休止的恶性循环中。虽然他总是想极力摆脱掉自己所恐惧的逆境,可是,很多时候,却常常会被焦虑所压倒。现实生活中,在考试的高压政策下,有的孩子所患的“考试恐惧症”,常常就是由于这个原因造成的。

使用“矛盾意向法”,就是努力去让人们做他最害怕发生的那些事情。这种方法使人以先发制人的方式,克服掉了自己对逆境的预期焦虑,在面对各种复杂的逆境情境时,人们也可以做到从容、镇定。

虽然说,困境让人感到不安,但是,我们却必须经历困境。在受困的人生谷底,存在着大量的机会,我们仍然可以抓住它们,为自己的职业、个人生活定义一番新景象。

“反向心理调节”法带你超越困境

面对困境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情绪懊丧,如何才能从不良情绪中摆脱出来呢?这里有一种方法——“反向心理调节”法。所谓“反向心理调节”法,也叫“反向思维”法,就是从相反的方向思考问题,这是战胜自己身上的消极因素的一种良方。

星期天,一个小伙子骑着自己的摩托车外出兜风,本来精神头蛮好,情绪挺高的。可是,刚走出200多里的路程,车子就出了毛病。

看到这里上不着村下不靠店,小伙子着急了,可是又没有办法,只好推着车慢慢往前走,一边走一边寻找修车铺。当他找到修车的地方时,天已经黑了。车子修好之后,已经是半夜了,他只好骑着车行驶在夜幕中。

小伙子越想越生气,觉得太倒霉了,情绪坏到了极点。可是,走着走着,在他的身边便出现了闪闪烁烁的灯光。

运用“反向心理调节”法,小伙子从相反的方向思考问题,心情完全变了样。望着寂静的山道、闪烁的灯光,小伙子感受到了夜间行车的另一番情趣。这样在黑夜行车,一生能有几次,不是车坏还没有这样的机会呢。车子虽然坏了,但修好了,而且自己也没有受伤,这不是不幸中的万幸吗?

就这样,小伙子怀着愉快的心情穿过一个又一个村镇,不知不觉中,在午夜时分赶回了家中。后来,小伙子经常会把这一经历和感受讲给周围的朋友听,并引以为豪。

在一个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遇到些伤心事、苦恼事,有时候这些事情还会使人痛苦不堪。这时候,如果你能用“反向心理调节”法,极力从不幸中挖掘出积极因素来,就能转忧为喜,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从“山穷水尽”转入“柳暗花明”。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两个花匠一起去卖花盆。当车行驶到途中的时候,不幸翻了车,大部分的花盆都被打碎了。悲观的花匠说:“这下可完了!摔坏了这么多花盆,真倒霉!”乐观的花匠听了呵呵一笑,却说:“真幸运!还有这么多花盆没有打碎!我们两个安然无恙!”

乐观的花匠运用的就是“反向心理调节”法,他从不幸中挖掘出了幸运。当悲观的花匠怨声载道的时候,乐观的花匠却在庆幸自己的绝处逢生。

在很多时候,一个人的痛苦与快乐,并不是由客观环境的优劣决定的,而是由自己的心态、情绪决定的。遇到同样的一个窘境,有人会感到痛苦,有人却能从中感受到快乐,这完全是由于他们的心情不同所导致的。

采用“反向心理调节”法,能使一个人的心理和情绪发生良性的变化,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在遇到困难或逆境的时候,要从积极的方面考虑,发挥自己丰富的想像力,调动自己多角度的思考力,努力从不利中挖掘、寻找到令人信服的积极因素,以此来战胜自己的消极情绪。使用这种方法,可以使人战胜沮丧,从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

对这个问题,英国文学家萧伯纳讲得更为明确。有一名记者问萧伯纳:“请问,你认为乐观主义者与悲观主义者的区别是什么?”萧伯纳回答说:“很简单,我们假设桌子上有一瓶只剩下一半的酒,看见这瓶酒的人如果高喊:‘太好了,还有一半。’这就是乐观主义者;如果对着这瓶酒叹息:‘糟糕!只剩下一半了。’那这个人就是悲观主义者。”

人生之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困难,碰到挫折。烦恼和痛苦都是客观存在的,想躲也躲不过去。不管是叹息也好,焦急也罢;忧虑也好,恐惧也罢,对于问题的解决都是没有一点帮助的。在这种情况下,与其在那里唉声叹气、惶惶不安,倒不如拿起心理调节武器,从相反的方向思考问题,使自己的情绪由“阴”转“晴”。

所有处在困境中的人,都可以使用“反向心理调节”,包括一些监狱的犯人。一旦被囚禁监狱,很多罪犯都会感到丢人现眼、孤独绝望。如果犯人能够换个角度想一想:虽然在监狱中服刑让自己丧失了许多的自由,但是,你却可以把刑期变成学期,在这里不仅可以学到一些法律知识,还可以学到一些勤劳谋生的技术;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还可以让自己知道如何做人。从这个角度多想一想,或许犯人就会积极改造了。

当我们遇到困难、挫折、逆境、厄运的时候,运用一下“反向心理调节”,就能使自己从困难中奋起,从逆境中解脱出来,进入洒脱通达的境界,迎来万紫千红的艳阳天。

用“代偿转移”法应对困境

“上山千条路,共仰一月高”!不管做任何事情,都不要拘泥于某一种特定的途径,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历史上有很多伟人,面对困境的时候,都巧妙地利用了“代偿转移”法,比如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