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总经理必读的508篇经典管理故事
24552300000019

第19章 用人篇(5)

秦国的大臣们得知这些情况后,对秦始皇说:“各国来秦国的客人,多数是为了他们国家的利益来搞破坏的。请陛下发令,驱逐一切来客。”

于是,秦始皇下达了驱客令。李斯知道后,向秦始皇奏本说:“我听说大臣们议论逐客,这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求贤,从西方的戎人那里请来了由余,从东方的楚国请来百里奚,从宋国请来蹇叔,任用从晋国来的丕豹、公孙友。秦穆公用了这五个人,兼并了20个国家,称霸西戎。

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新法,移风易俗,使国家强盛,打败了楚国和魏国,扩地千里,秦国强大起来。秦惠王利用张仪的计谋,拆散了六国的合伙抗秦,迫使各国臣子服于秦国。秦昭王得到范雎,削弱贵戚力量,加强王权,蚕食诸侯,确立了帝业。这四代先王都是任用客卿而对秦国作出了贡献。客卿有哪点对不起秦国呢?泰山不拒绝细壤,才能高大。河海不拒绝细流,才会深邃。虽不是秦国出产的物品,但有很多是宝贵的。有才能的人虽不是秦国人,但有很多愿意忠于秦国。现在下逐客令,等于把武器借给敌人,把粮食送给大国。国内空虚,国外树怨,国家肯定危险。”

秦始皇听从了李斯的意见,马上废除了逐客令,并将李斯官复原职,广纳贤才,为消灭六国、一统天下作准备。

在秦始皇招纳的贤才中,最着名的有尉缭、李斯、王绾、王翦、王贲、蒙武、蒙恬、顿弱、姚贾等人。尉缭是魏国人,李斯是楚国人。王翦、王贲、蒙武、蒙恬都是将门之子,能征善战。顿弱、姚贾能说会道,善于搞外交。这一批人为秦始皇的统一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李斯说得很好,泰山之所以高大,江海之所以深广,都是由于不排外,不拒绝广采博纳。就人而言,兼容并包,不只是个胸襟和气度问题,同时也决定着其事业的成败。

用不喜欢的人

美国IBM公司沃森和他的儿子小沃森,共同改变了美国现代商业的面貌。

他们的名字早已被共同载入商业传奇,但是现实生活中,他们性格迥异、观念相左,连管理企业的思路都大相径庭。

小沃森在成长期从来没有把父亲作为自己的偶像,他也一直在逃避自己在IBM将来担负的责任。

在用人方面也是如此:有个名叫伯肯斯托克的中年人是小沃森对手柯克的好友,在柯克去世以后觉得没有受到重用,便跑进小沃森办公室大发脾气。

伯肯斯托克说道:“现在我已经不是销售经理了,每天做些无聊的事,那我还待在这里做什么?”

小沃森说道:“如果你觉得你真有本事的话,不管在谁的手下,做什么样的工作。应该都是很自信的。”

伯肯斯托克不理睬他,小沃森继续说道:“如果你认为我对你不公平,你现在就可以离开,如果你觉得我说的话是错误的,那你就留下来,证明给我看。”

伯肯斯托克没有说话走了出去。

后来,当小沃森极力劝IBM其他高级负责人尽快投入计算机行业时,几乎无人响应,只有伯肯斯托克与他并肩作战,帮助IBM抢先进入数字经济的领先位置,把IBM建设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计算机公司。

小沃森经常会提拔一些真正的人才,虽然他不喜欢,但是这些人才却能给他最大的帮助。

小沃森在他的回忆录中,说了这样一句话:“挽留伯肯斯托克,是我有史以来所采取的最出色的行动之一。”

一个贤能的管理者,不仅应该细心研究自己及周围人员的性格特点、工作作风以及心理状态,更应该做到因地制宜、对症下药,这样工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事半功倍。避免不必要的纠纷,扬长避短,造就一个协同作战的班子,并且能够迅速、顺利地制定和贯彻各种决策,实施更有效的管理。

视窗的问世

1981年底,微软公司决定进军应用软件领域。

比尔·盖茨认为在软件设计方面人才济济,不乏高手,可在市场营销方面的人才匮乏却成软肋。

于是他四处打听,将目光锁定了肥皂大王尼多格拉公司的一个大人物——营销副总裁罗兰德·汉森。

有些人认为:“汉森是个营销专家,对软件方面一窍不通,怎么能帮助微软呢?”

比尔·盖茨回答道:“我要的就是他对营销的知识与经验。”

比尔·盖茨将其委以营销副总裁这一重任,让他主要负责微软公司广告、公关和产品服务,以及产品的策划。

汉森来之后便为微软上了一堂统一商标的大课,微软最后决定接纳汉森的意见。不久以后,微软品牌在全世界打响。

随着市场的日益扩大,盖茨又有了新的苦恼。

公司第一任总裁吉姆斯·汤恩年岁已大,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还好他自己主动提出辞职,减少了很多麻烦。

盖茨把鲍默尔提升为负责市场业务的副总裁。他上任以后,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1983年,为了抢在可视公司之前开发出具有图形界面功能的软件,占领应用软件市场,微软决定开发“视窗”项目,可是1984年过了大半年,“视窗”软件仍然没有开发出来。

正在低谷中的鲍默尔没有放弃,找到了病根,并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1984年底,微软向市场推出了“视窗”10版,随后又推出了30版,到1984年,微软公司的销售额超过1亿美元。

比尔·盖茨不仅是个技术奇才,而且是个帅才,现代企业强调的是制度管理,若无将帅之才,也是无头的龙。

信任与怀疑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连年不断。一日,魏国国君决定派大臣乐羊率军去打中山国。但因为中山国的重臣乐舒恰恰是乐羊的儿子。

朝中大臣争议不绝,均认为乐羊虽然善于布兵打决,但这次父子对决,恐怕乐羊不会全心全意为国效忠了。尽管朝中争议颇多,但魏文侯却并未改变主意,而是依然派乐羊带兵出征。

乐羊在抵达中山国后,决定用围而不攻的战略攻城。一连好几个月过去,乐羊却未曾动过一兵一卒。朝中有些大臣再也忍耐不住,纷纷上书。奏章像雪片般飞到魏文侯手中,魏文侯只是一笑置之。朝中争议越来越激烈,魏文侯依然不动声色,反而派遣专使带着酒食、礼品去慰问乐羊,犒劳他的军队。

流言愈演愈烈,魏文侯一不做二不休,索性给乐羊建造了一座漂亮的别墅。最后,乐羊终于按计划攻克了中山国,得胜回朝。

魏文侯非常高兴,特意为乐羊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庆功酒宴。那些议论过乐羊的大臣都觉得无地自容,同时也都称赞魏文侯用人不疑。宴罢,魏文侯赏给乐羊一个密封的钱箱。

乐羊到家后打开一看,不是魏文侯赏给他的金银珠宝,而是满满一箱他攻打中山国时朝中大臣弹劾他的奏章。乐羊对魏文侯的信任感动万分。

乐羊这时才明白,如果不是魏文侯的全力庇护,不是魏文侯对他的这种超乎寻常的信任,不要说攻打中山国的任务不能完成,恐怕连自己的性命也很难保住了。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古训,也是管理学上非常重要的道理,但是很多身为领导者的人却往往有意无意地犯一些错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古训在现代企业管理中遭到质疑,在用人要疑疑人要用的现实面前,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者认识到:在两权分离中用人不疑是相对的,疑则是绝对的。不过,一个疑字毕竟不能解决用人的诸多问题,重要的是善疑。只有善于疑人,才能更好地用人,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执行,领导者必须具备善疑的本领。

知耻后勇

燕哙王因为把国政让给相国之子而导致燕国大乱,齐宣王趁火打劫入侵燕国,杀死了燕哙王和相国之子。在各国舆论的谴责下,齐宣王又采用孟子的计谋,在大捞一把后让燕国立了一位新的国君,然后退兵回国。

这位被新立的国君就是燕哙王的儿子燕昭王。燕昭王即位后,收拾残破的燕国,决心重振河山,为燕国雪耻,也为自己报杀父之仇。

昭王为此而专程去拜访名士郭隗先生,向他请教复国雪耻的良策。郭隗先生对昭王说:“成就帝业的国君拜贤士为老师,成就王业的国君以贤士为友人,成就霸业的国君用贤士为大臣,亡国的国君视贤士为役仆。屈尊折己地向贤士学习,会使才能高于自己百倍的人到来。做事在别人前面,休息在别人后面;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会使才能高于自己十倍的人到来。以平等态度待人,同甘共苦,会使与自己能力相当的人到来。指手画脚,颐指气使,那就只有跑腿听差的人才肯来了。如果是行为粗暴,蛮横无理,动不动就训斥呵骂,那就只有奴隶般的人才会来了。这些都是古代招纳贤士,实行王道的道理,大王如果能广泛选拔国内的贤士,亲自到他们门下去拜访求教,那么,全天下的贤士都会争相到燕国来。”

燕昭王听了很受启发,说:“我是非常愿意主动去拜访这些贤士的。问题是,我怎么知道谁是贤士,我该去拜访谁呢?”

郭隗先生说:“大王听说过‘千金买马骨’的故事吗?古时候有一个国君声称要用千金买千里马,结果三年都没有买到。一位侍臣主动要求去为国君寻访千里马,国君便让他带着千金去了。侍臣用了三个月时间才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可是那马刚刚死了。侍臣就用五百金买下了那死马的头回去向国君复命。国君大发脾气说:‘我要买的是活马,你怎么用五百金去买来这样一个死马的脑袋呢?’侍臣回答说:‘大王请不要发怒。您想想看,我们三年都买不到一匹千里马,是世上真没有千里马吗?不是。是人们不相信大王真会花千金买一匹马。如今我花五百金给大王买来了一匹死千里马的脑袋,消息传出去,人们就会相信大王是真的不惜千金买良马了,何愁没有千里马送上门来呢?’果然,不出一年时间,这位国君就买到了三匹千里马。”

说完这个故事,郭隗先生又说:“现在大王真想招纳贤士的话,就从我开始吧。人家看到像我郭隗这样的人尚且受到大王重用,更何况那些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呢?难道他们还不会前来吗?”

于是燕昭王为郭隗修建了府邸,拜郭隗为师。结果,乐毅从魏国来,邹衍从齐国来,剧辛从赵国来,能人贤士们都争先恐后地来到了燕国。

燕昭王用这些贤能之士治理国政,与老百姓同甘共苦,励精图治,富国强兵。到燕昭王二十八年,以乐毅为上将军讨伐齐国,一气攻下了齐国七十余城,直打入齐国首都临淄,烧毁了宫殿宗庙,齐王出逃后被杀。齐国没有被攻下的,只剩下了莒城和即墨两处。

重视人才的作用已成为众所周知的管理常识。既然如此,如何得到人才,如何使人才甘心情愿、死心塌地地为我所用,那就要看领导者的智慧了。

被眼睛蒙蔽的大脑

斯坦福大学始建于1885年。当时的加州铁路大王、曾担任加州州长的老利兰·斯坦福为纪念他在意大利游历时染病而死的儿子,决定捐钱在帕洛·阿尔托成立斯坦福大学,并把自己用来培训优种赛马的农场拿出来作为学校的校园。

传说在斯坦福大学建立以前,斯坦福夫妇曾经拜见过哈佛大学的校长。校长秘书问:“有没有事先预约?”“对不起,我们没有事先预约,不知道能不能见见校长。”丈夫客气地答道。

秘书皱着眉头:“校长他很忙的。”

“没关系,我们有时间,可以慢慢等他。”妻子微笑着说。

几个小时过去了,秘书看着眼前这对和善的夫妇,起身来到校长办公室。“有对夫妇想见见您,已经在外面等了好一会了。”

校长从文件中探出脑袋,想了想说道:“好吧,请他们进来吧。”

得到许可后,夫妇很是感谢秘书,校长扶了扶眼镜,看着眼前的这对夫妇。

妻子说:“我的儿子进入哈佛大学一年了,他很爱这里,他说在这里过得很快乐。”

校长回道:“来我们哈佛的每个学生都很喜欢这里。”

“可是他在一年前意外死了。”妻子伤心地说道,她忍不住抽泣起来。

校长同情地说:“听到这个消息我感到很抱歉,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吗?”

“我们想在学校某个地方为他立一个纪念物。”

“哦。这可不行。照这样下去地话,我们哈佛很快就会成为存放公墓的地方了。这不可以。”

“不是那样的,”妻子解释道,“我们只想为学校盖一座教学楼。”

“什么?”校长重复了一遍,他看着眼前这对衣着朴实的夫妇,“光是哈佛大学的自然植物价值就超过750万美元,更何况一座教学楼。”

妻子很久没有说话,校长认为他们知难而退了。

妻子转身对丈夫说:“用这笔钱我们为什么不能建立一所属于自己的大学呢?”

面对校长的疑惑,丈夫点点头。

两人相拥离去了。

后来,校长得到消息,在加州建立了一所新的大学,当他知道那对夫妇是校长的时候,惊呆了。

还是那句老话,人不可貌相,有时候眼睛会蒙蔽自己大脑的,领导者在看人时要以此为戒。

优厚的待遇

1914年的一天,亨利·福特带着自己的儿子爱德歇尔巡视工厂。偌大的工厂,上百名工人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奇怪的是并没有什么人和自己的老板打招呼。有那么几个人和亨利招呼了一声,也是一副敷衍了事的神情,毫无诚意。甚至一些工人看亨利的眼神竟充满着敌意,同样亨利也不和他们打招呼。

“爸爸,员工们看您的眼神似乎有些不友好啊,您为什么不和他们打招呼呢?”经爱德歇尔这么一提醒,亨利也突然有所醒悟似的,他往四周望了望,说:“你这么一说,我也觉得有些奇怪,不过一直是这样的,我是老板,他们惧怕我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吧。”显然,父亲并不十分重视和员工的关系。

“爸爸,您平时和员工们沟通吗?”

“以前有时和他们交谈,但是最近因为员工人数增加了很多,所以沟通就少了。”

“爸爸,我倒是经常和他们交谈。”

“那很好啊,不过这很重要吗?员工好好工作,管理者好好管理,对一个工厂就足够了。”亨利很自信地说。

“不是这样的,父亲。只有了解工人的所想所需,然后为他们解决问题,赢得他们的好感,他们才会为你好好工作。最近我常常听到工人们的抱怨,工作效率也有所下降。”听了儿子的话,亨利有些吃惊。

“抱怨?为什么?这个情况,我怎么不知道?最近咱们的工厂效益很好,T型车十分畅销,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快告诉我是怎么一回事。”

“问题出在生产经理沃伦身上。”

“沃伦怎么了?”亨利觉得更加奇怪。沃伦是自己的得力助手,亨利一直对他十分赞赏。他工作勤奋努力,头脑灵活,在技术上也是能独当一面的行家里手。他一周工作7天,白天从不休息,常常工作到夜晚,即使是周末也不例外。他主张一周工作时间应该达到60小时,尤其是在T型车销售的黄金时期。他自己这样做,也要求工人们这样做。为了满足市场需要,他从不问职工的想法,总是要求工人们加班加点,有时要工作到深夜。也不允许工人请假,对请假或旷工的工人,他会扣除工资。员工们对这种夜以继日的劳动制度早就不满了,如今已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

“爸爸,每一个工人都有自己的家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问题存在,这样不分白天夜晚地工作,哪有时间照顾一家老小?况且还不给他们加班费。这样下去,工人们自然会对工厂有意见,有本事的工人会辞职另谋出路,没有办法的只能这样工作下去,但再不会有什么工作积极性,只能是机械地工作,甚至会消极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