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总经理必读的508篇经典管理故事
24552300000017

第17章 用人篇(3)

这时候,马荀也豁出去了,见了威名赫赫的乔致庸一点也不胆怯。他思路敏捷,声音洪亮,吐字清楚,把复盛西总号与粮店的事有板有眼地说给乔老东家听,并表达了伙计们的强烈不满。

乔致庸是何等人物!见一面便知人三分,听一言,更知人五分。听了马荀的话,他认定此人是个人才。既是人才,他乔致庸岂有不用之理?乔家的买卖之所以兴旺,关键是乔致庸能识人用人。

待马荀一说完,乔致庸心里便有了谱儿。他知晓眼前的马荀是位朴实无华而有真本领的人才,又听说马荀不识字,更认为他是奇才,再听说马荀千里迢迢从包头回来探亲,却尚未回家就先到中堂时,便对马荀有了几分敬意。正是腊月快过年了,乔致庸吩咐家人:“备一份厚礼,套上我的轿车,送马荀掌柜回姜堡!”这一下,闹得家人们好生奇怪:老东家怎么能对这个人如此客气?马荀知道事情办成了,兴致勃勃、风风光光地坐上乔致庸的轿车回了家乡姜堡。

年前还有包头复字号的掌柜回祁县向乔致庸交账,乔致庸问清了复盛西总号与粮店的情况,知道马荀所言属实,便给掌柜们作了交代:给复盛西粮店一笔独立的本钱,让马荀当大掌柜,全权独立处理粮店事宜……

过了年,马荀得到准信儿,再也无心在家里歇息了,便提前回到包头建账立户,当起了复盛西粮店的大掌柜。

马荀成了大掌柜,常常得签字。可他不识字,只得请大先生给他写上“马荀”二字,他再照猫画虎。这样就难免缺胳膊少腿,竟把“马荀”写成“马苟”,于是就成了伙计们的笑话,戏称他为“马狗”掌柜。

但这位“马狗”掌柜有真本领,也有真德性,他主持复盛西粮店几十年,勤勤恳恳,苦心经营,给乔家送回了整车整车的银子,为乔家立下了汗马功劳。

人的才能千差万别,人的机遇也千差万别,而人的德行和人的机遇又没有必然的联系。结果,使许多大德大能的人因没有大机遇而处于小位谋小事,而许多小德小能的人却因有大机遇成全而处于大位谋大事。于是,一方面屈了大才,另一方面又误了大事。一个知人善任的领导者就要打破常规,不拘一格,把大德大能的人从小位上调整到大位上谋大事,同时把小德小能的人从大位上调整到小位上谋小事。只有人尽其才,才能让事做到尽善尽美。

求才定天下

姜子牙姓姜,名尚,字牙,因为他后来被周文王封为太公望,又叫姜太公、姜望。姜太公的祖先伯夷曾经辅佐大禹治水,因有功封于吕这个地方,故又名吕尚、吕望。“子”是古代男子的尊称、美称,民间俗称姜子牙,而史书中多称姜太公。

他生活在距今3000多年的商周之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然而在发迹之前,姜太公仅仅是个靠在商朝国都朝歌以宰牛为生的人,过着穷困潦倒、颠沛流离的生活,怀才不遇,默默无闻。真正提供条件使他得以一展身手的,就是那位求贤若渴、欲揽天下英才为己所用的一代明主周文王。姜子牙年逾古稀仍然未遇明主,后来听说周文王很重视人才,便拿上钓鱼竿到渭水之滨,终日借垂钓来修养心志,磨炼毅力。他钓鱼从来不用鱼饵,正所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其实他是想看周文王是否识才,能否放下架子求才,进而决定是否为他效力。

古人迷信,凡事总要先占卜吉凶。周文王要打猎,占卜的结果是:所获猎物不是虎豹豺狼,而是可以成就霸业的王佐之才。周文王十分惊奇,自然格外留意。出猎时,果然在渭水之滨遇见姜子牙,被他一番富有哲理的话语所折服。

姜子牙说:“凡是河流源头渊远者,河水必然奔流不息,于是才有鱼群栖息;树大根深者必定枝繁叶茂,于是才能果实丰硕。同样的道理,人与人之间唯有相互理解,心灵相通,才有发展伟大事业的前提。比如在溪边垂钓,小鱼总是盯着小饵,若有若无的钓线使它放松了警惕;稍大些的鱼儿总是看好块大味香的饵料,即使是钓钩就在身边,为求得香甜的美食,它也会忘掉危险而冒险一搏。而要想钓到大鱼,就要安上大块饵料,钓线也要粗壮结实,否则就会失之交臂,鱼饵两空。鱼一旦吞下钓钩,钓线就牢牢地牵住它;用人也是如此,人才一旦接受了相应的待遇,便会为施恩者尽心竭力地服务。用网捕鱼,还会有漏网的;可用饵钓鱼,却可以把水中之鱼陆续钓尽。同样的道理,提供相应的待遇,就可以把天下的人才都招揽而来。悬纶垂钓与治国平天下,虽事有大小之别,目标也有高下之分,然而其中的道理却是相通的。钓鱼的三大要领无非是钓点判断、饵料设计和提竿溜鱼,而治国平天下也有三宝:提供优厚的待遇是为了让所用之人贡献聪明才智,提倡视死如归的精神是为了让士兵英勇善战,设立高官厚禄是为了让贤臣良将帮助君王成就大业。”

姜子牙这一番言简意赅、深入浅出的分析使周文王怦然心动,他从这位头顶斗笠、身披蓑衣的老者身上看出了智慧的灵光,意识到这是一位满腹韬略、高瞻远瞩的栋梁之才。于是躬身而请,竭诚相邀,与之同车回京,委以社稷重任。

结果,周文王得以宏图大展,开创了西周王朝800年的基业。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总难免有长处也有缺陷,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各有各的长处,又各有各的短处,正如太阳也有黑子,月亮也有圆缺,哪怕再精美的璧玉也会有瑕疵一样,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如果当初周文王对话姜子牙时,只看到他出身卑微,而且年事已高,不可能有精力、有能力来辅佐他完成帝业的话,估计历史上也不会有强大的周王朝出现了。因此,作为领导者应善于发现千里马,善于利用千里马,善为伯乐。

气度决定用人

早在公元190年,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之时,袁绍是十八路诸侯盟主,当时,袁绍问曹操:“若事不辑,方面何所可据?”

曹操反问袁绍:“足下意欲若何?”

袁绍答道:“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

曹操答道:“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从这番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曹、袁二人对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有不同的看法:袁绍认为,如果讨伐董卓不成功,自己就占据黄河以北地区,兼并北方的少数民族,进而以此为本争夺天下;而曹操则认为,广纳天下的人才和英雄,以正义之道驾驭他们,应该无往而不胜。

袁绍以物为本,重实力;曹操以人为本,重人才,这是二者的本质区别,而这种本质区别也决定了日后二者战略决战的胜败。袁绍虽然以物为本,重实力,但是袁绍并非就不知道人才的重要性,他自己也知道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用人。

袁绍年轻的时候,倚仗其“四世三公”的显赫家族背景,在当时的京城洛阳广交天下豪杰。但是,袁绍当时结交的对象只限定在名人范围,其实还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声誉。而曹操就比较务实,不盲目相信名人,而看重实际能力,曹操讲过一句话:不得务虚名而处实祸。所以说,曹操用人,是非常务实的。这种人才思维方式在讨伐董卓时就有体现。

当时董卓大将华雄引兵汜水关,连斩盟军几员大将,各诸侯一筹莫展。袁绍长叹:可惜我的上将颜良、文丑不在现场,若是二人有一人在场,何惧华雄?话音未落,关羽请战,但袁绍见关羽只是刘备手下一名马弓手,遂不屑一顾,并说:让一马弓手出战,岂不让人笑话?然而曹操却见关羽仪表不俗,威风凛凛,于是极力保荐关羽出战。关羽果然温酒斩华雄,从此一举成名。

官渡之战前夕,曹操的谋士郭嘉分析曹操十胜、袁绍十败的原因,曾指出:“绍外宽内忌,所任唯亲戚,公外简内明,用人唯才,此度胜也。”

也就是说,曹操知人善任,唯才是举,所用之人往往是依据其特点,发挥其长处;而袁绍用人,表面上看起来很宽容、很信任,实际内心深处还是防着别人的,所用之人往往凭着自己的喜好。

其实袁绍集团也招揽了大批人才,比如说:田丰、许攸、沮授、审配等都是智谋之士,颜良、文丑勇冠三军,张合、高览都是世之名将,也可谓人才济济,为什么会失败呢?其实就是袁绍不知道知人善任。比如说田丰、沮授都在战前、战中给袁绍提过很多正确意见,袁绍就是不听,他听郭图的,为什么呢?因为田丰、沮授提出的意见往往是在分析当前形势的基础上、通过自己深思熟虑提出来的,不一定适合袁绍的胃口,而郭图却总是顺着袁绍的心思说话,所以袁绍更愿意听郭图的。

在官渡之战前,田丰和沮授就反对出兵,郭图看透了袁绍的心思,于是极力迎合袁绍,劝其出兵,不仅如此,他还经常在袁绍面前打小报告,说沮授和田丰的坏话,袁绍还真的信了,不仅削减沮授的兵权,而且把田丰下了大狱。大军未动,先害智谋之士,袁绍犯了兵家之大忌。而到了官渡之战的关键时段,袁绍不派得力将领据守囤粮之所——乌巢,反而派一个贪杯好酒的淳于琼去守,为什么呢?因为淳于琼是袁绍的老关系。结果淳于琼贪杯误事,被曹操奇袭乌巢,一把火把袁绍的粮草烧了个精光。

为解乌巢之围,袁绍采用郭图“围魏救赵”之计,派张合带重兵去攻打曹操大本营,因为一时攻不下来,他又听信郭图的谗言,怀疑张合谋反,使得张合在进退两难的境况之下不得不投降曹操,这样一来,袁绍败绩已定。

而曹操在打败袁绍之后,在袁绍军营中缴获了一些书信,很多都是在曹操与袁绍决战之时,留守在许都的官员们因为认为曹操肯定打不过袁绍,纷纷写信与袁绍暗通。于是当时有人主张:逐一点对名姓,收而杀之。

曹操却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于是曹操命人将这些书信全部烧毁。如此处理,不但大大安定了人心,而且感动了那些一度动摇的部属,巩固了曹操的阵营。

反观袁绍,官渡之战以后,袁绍也曾经后悔,他说:“吾不听田丰之言,至有此败。”既然如此,那就应该坦诚承认错误,重新启用田丰,然而,袁绍耿耿于怀的是自己的面子,觉得“羞见此人”,最后竟听信逢纪谗言,杀了田丰。

如此心胸狭隘,如此偏信害贤,谁还敢为他卖命?所以几年后,不仅袁绍死于非命,连他几个儿子也一起被曹操击败,全部呜呼哀哉,袁绍依靠祖上“四世三公”打下的河北四州的基业,最后被曹操纷纷收拢,这些地方成为曹操南征北战的大后方。

大海之所以成其大,是因为大海接纳所有的水源,山之所以能成其高,是因为他什么土都接纳,在企业经营中,宽容不仅仅体现在广纳人才,用人之长、容人之短,最重要的应该是两条:一是企业领导者敢不敢提拔能力、学识超过自己的人,真正的领导者,真正有自信的领导者,就敢于提拔那些比自己强的人;二是领导者有没有这样的气魄,有了成绩归功于别人的努力,有了困难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样才能增强企业员工的忠诚度。

切忌以貌用人

三国时,东吴的国君孙权号称是善识人才的明君,虽然如此,他也有失误的时候。

周瑜死后,鲁肃见孙权身边缺少智者,便极力地推荐庞统。

庞统生得浓眉掀鼻、黑面短髯、相貌丑陋。

孙权见后心中不悦,鲁肃问其原因,孙权回道:“他看不惯我器中周瑜,在我看来也不过是一介莽夫。”

鲁肃提醒道:“在赤壁大战的时候他可是连连献计,立下奇功啊。”

孙权却不予理会,最终把庞统给逼走了,后来,鲁肃又将庞统推荐给刘备。

哪知道刘备也犯了同样的错误,最后张飞在旁推荐说情,庞统才被得以重用。

司马懿在识人方面却与他们相反,邓艾是他身边的名将,虽然从小是个孤儿,犯有口吃的毛病,经常被别人笑话捉弄,但却对兵书甚是感兴趣。

司马懿将其委以重任,任命为兵部尚书。后来邓艾带兵消灭了蜀国,打破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领导千万要记住:通过相貌和表情来了解人,是识人的一种辅助手段。但是,把它绝对化,把识人变成以貌取人,就会错识人才,乃至失去人才。

各为所用

森林娱乐公司为了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决定培养一批特殊的“人才”。

这天,董事长办了一个明星见面会,要隆重介绍这批特殊的“人才”。

首先是小叫驴,董事长想让它唱高音。

其次是笨猪,董事长认为它相貌笨拙可爱,便有意让它向喜剧演员方向发展。

最后是母牛,董事长说很重视它,如果让它表演空中飞人,反应肯定相当高,会很受欢迎的。

有些动物不赞同董事长的看法,它们认为:“小叫驴五音不全,唱得肯定很难听,更别说唱高音了。笨猪虽然滑稽,但是却笨得很,很难走好演员的路。至于母牛,让它在天上表演,还不如让地球倒着转呢。”

董事长不屑地回答:“你们懂什么,这叫做艺术创新。如果没有创新,还有什么能吸引大家的眼球,那怎么还叫做艺术?一群没品位的家伙。”

的确,母牛很快就成了森林电视台《动物新闻快报》等新闻媒体争相采访报道的焦点人物,董事长自然是高兴得要命。

当天,电视上播放出啄木鸟的专题采访,其中有段问答相当经典:

啄木鸟问:“你知道为什么天空忽然间黑了。”

董事长不知其意,反问道:“为什么?”

啄木鸟答道:“天突然黑了,那是因为牛飞上天了。为什么牛飞上天了?”

董事长摇摇头。啄木鸟答道:“因为你在地上吹的。”

全场哗然。后来,董事长才明白这个道理。

每个人都有自己天生的优势,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的关键,就是如何识别、培养和发挥这个人的独特优势。就像母牛一样,它更乐意学习生产好奶的新技术,更乐意向你奉献一杯无与伦比的好奶。

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关键就是:因材施用。

龟丞相的来历

传说中每个海域住着不同的龙王,它们是水里统领水族的王,掌管兴云降雨。

近几年人间常常发生旱情,玉帝为此感到头疼,于是他便下旨令东海龙王外出考察,了解灾情,并且进行适当的施雨。

龙王接到圣旨后一刻不敢怠慢,立刻召集文武大臣们商议,最后决定派龟将军化做人形到民间考察,要如实上报,不得有误。

龟将军接令后马上起程,它先来到了有“人间天堂”之称的杭州,被其美景所吸引,游玩了一番,只是记下了西湖的水量,并没有作其他记录。

接着它又来到了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的洪湖,同上次一样,只记下了洪湖的水量,便离去了。

尽管随后,它又走访了太湖、洞庭湖、鄱阳湖、长江和珠江等地,但都是按葫芦画瓢,一无所获。

很快便到了回宫的日子,龟将军恋恋不舍地踏上了归程。

龟将军也算是尽责,回到龙宫后立刻找龙王上报考察结果。

龙王翻开它的记录一看,连连夸口道:“看来人间风调雨顺,没有什么所谓的旱情发生啊。”

龟将军低声说:“这还是多靠大王的恩典,人间才得以过上幸福的日子。”

龙王耳根软,听了几句好话便飘飘欲仙,连声说:“好,好!龟将军这次有功,以后你就是这东海的丞相,辅佐在我的左右吧。”

龟将军连忙谢恩,就这样就有了龟丞相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