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故乡的路
24546600000057

第57章 一个敢下“地狱”的人(2)

董阳又紧锣密鼓地转入包装容器车间的生产恢复工作。这里比铸铁生产的恢复难度要大,虽说经过朋友们修复的车床、冲床能动能转了,但大部分改变了原有的性能,因太老化了。还有的是上个世纪的产品。要使这些设备转起来谈何容易。董阳带领技术人员外出,到冶钢170工程处,帮他们制作铁工具柜,说好听的叫做上门服务,实际是去利用别人的设备。连聚到借,又购回铸桶设备,因陋就简,包装容器车间的生产总算恢复。

但迫在眉睫的就是工人要发工资。钱从哪来?机关算尽想出了两点办法:一是出租。包装制品厂里有一片较大的空场,还有不少不太好的厂房和办公室,大部分可以腾给钢厂存放钢材。他们的运气很好,当时钢材行情不错,存放量较大,每吨钢材存放费6元,下车5元上车6元。不论刮风下雨,白天黑夜,随叫随到,外加看护,一个月下来,也可以收取资金两三千元。但全厂在职职工每月工资人均150元的话,就得15000元,加上退休工人人均50元的生活费就是7000元。按这样最低标准发放也得22000元,靠存放钢材的收入,杯水车薪。二是寻找优惠政策。对于包装制品厂来说,没有什么政策优惠可言,唯一的是职工统筹有利可图。因为这个厂退休工人多,上交少,返还多,但劳动人事部门规定:必须是先上交后返还。首先必须上交一笔资金,才能得到返还。经清查得上交11万,这笔钱哪来?借。虽说返还后马上可以送还给别人,谁愿借呢。好在过去董阳的朋友多,市节能设备厂同意借这笔资金。给工人第一次发工资那天,厂里洋溢着多年未见的热闹气氛。厂里停产三年,职工们又领到了基本工资,退休工人每人每月可领取50元的生活费,他们能不高兴吗?董阳自己呢,他说:“厂里情况并未好转,我和退休工人一样,每月领取50元的生活费。”这50元一领就是两年多。

九三年的春节,董阳决定给生产骨干发点年终奖,可为了筹集用于发奖金的钱,他急得坐立不安。厂里拿不出这笔钱,只有打自己家里的主意。家里仅过去结存的1200元,现在自己每月只有50元,抽烟都不够,全靠妻子的工资吃饭,紧巴巴的,根本无结余。这时,董阳想到了自己的父亲。父亲工资高,倒是有一笔数字可观的存款。董阳从未向父亲开口要过钱,就是自己结婚都未向父亲要过一分钱。而且他知道,父亲存款的主要用途,是准备在他百年之后作为党费交给组织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那就是在向党伸手。不行,不能向父母要。他和妻子商量再三,把家里这1200元拿去将就着用。除夕前,包装制品厂的部分生产骨干领到了厂里发的30、40不等的年终奖。

包装制品厂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奋斗,铸铁和容器两个车间已经恢复了生产,厂里有些管理也基本理顺,总算迈出了一大步。但董阳和同事们意识到,这样搞企业是没有后劲的,不能满足于这种半饥半饱的生活,应该走规模效益型的路,引进新产品,扩大市场找新的出路。

董阳对这个问题一直很苦恼。招商引进,这个厂完全不具备条件;如果引进高新技术项目,这个厂又没有资金;若走合资企业之路靠外商投资,又没有对路的产品、科技项目。目前这个厂完全没有现代化气息,基本上是一种手提肩挑、锤锤钉钉较为原始的作坊式生产。

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董阳找过不少朋友介绍了厂里的情况、投资环境,请他们多关照。不久,经过市科委介绍,真的来了一位台湾老板黄先生。黄先生想在大陆投资,与董阳接触,第一印象就好,认为可以交朋友。黄先生在了解到董阳为什么来这个厂时,就打算来包装制品厂投资了,与董阳有一段对话:

“黄先生,这里破破烂烂,遍地荒草……”

“不,不,董厂长,这里遍地是黄金。”

“黄先生,这个厂特别困难,负债230万。”

“我相信你的诚实和才干,一定会使这个厂飞黄腾达的。”

“黄先生,这样的厂家你敢来投资么?”

“你有勇气和胆量来这个厂,我就有胆量投资!”

后面就转入投资实质性问题。包装制品厂后面有一大片山场,由黄先生投资8万美元搞苗圃,培育铁树苗。双方高高兴兴地签订了合同。

董阳对育苗的事一窍不通,整个包装制品厂也没有人懂。听说下陆有位老人内行,于是董阳派人联系。开始,老人同意来,后来老人因种种原因,又不来了。董阳也亲自前往做工作,老人坚决不来。铁树育苗的事告吹。黄先生投资的8万美元,已通过银行兑换成50万人民币。董阳觉得做人就应该讲信用,不能失信于黄先生,他马上给台湾的黄先生挂了长途,告诉了事实真相,并深深表示歉意,说打算将钱汇过去。黄先生为人很大度,对于事情没有办成没有发表什么意见,但听了汇钱时他说:“董厂长,你现在不是很需要钱吗?这笔钱你暂时留着用于生产周转吧,什么时候厂子效益好转了再还我。”

前几年,包装制品厂是个“上访专业户”,省里、市里经常有该厂的职工去反映问题。石灰窑区的党代会、人大会期间,厂里的一些人三五成群地到会场,要求领导发工资,给饭吃,话到激动处还动手抓领导的衣服。自从董阳去了之后,厂里再没有人上访了,这260号人有饭吃了,这一方天地安定了。去年初,这个厂的老工人们又自发地组织了一次上访,市信访接待室接待了他们。这些老工人强烈要求市委、市政府支持他们厂长的工作。经了解,事情是这样的:本市有一厂家长期需要包装桶,但他们舍近求远去武汉定货,而且价格高于包装制品厂。老工人们认定是市里没做工作,不支持他们厂长。经市信访接待室做耐心的工作,这些工人才离开。

有人说:“董阳有什么贡献,一个破厂,效益没上来。”

有人说:“董阳这小子划得来,去这个破厂搞了几年,捞了个市人大代表、市优秀共产党员、市劳动模范三块牌子。”

也有人说:“董阳是一流的演员,表面上他每月拿50元,实际上他拿多少谁知道,骗了别人都同情他,现在穷了庙富了和尚的事多着呢!”

但更多的人认为,从简单的道理而言,没有效益,确实没有贡献,可董阳的贡献在于稳定了260号人,组织他们用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有饭吃,这就是对社会的贡献。如果多一些董阳,中国的事情就好办多了。请听工人们是怎样评价他们的厂长的:

“董厂长是个最能吃苦的厂长。”

“有些人只想自己不想我们,可董厂长只想我们不想自己。我们每月工资拿到300多了,他才给自己升到55元。”

“看到董厂长,就觉得身边有共产党员存在。”在九四年的承包兑现会上,厂里给容器车间的承包人兑现6000元。有人想不通,公开向厂长伸手要钱;也有人准备就另起炉灶搞铸铁单干,与包装制品厂抢生意争饭吃;还有人故意损害产品质量,毁坏本厂信誉。

对于这些,董阳的态度是:争利者,只要理由充足,可以考虑;要搞单干者,尽可以走人;对故意造成质量问题的人绝不手软;除自罚300元以外(因自己负领导责任),对当事人予以重罚。

有的工人对上交国家利税有抵触,“政府管过我们多少,交税能漏则漏能偷就偷,现在厂里困难,到效益好了再说。”对此,董阳就做耐心细致的工作:“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不纳税或者说偷漏税都是违法的。我们停产时,国家要我们纳过税吗?没有。现在我们经济好转了,应主动向国家纳税。没有国家,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都不安定,包括我们的一切都没有保障。我们作为国家的企业,应自觉地养成照章纳税的意识。”

董阳说:“打打骂骂,吵吵闹闹地过来了,回过头再看,已经走过了很长一段路;若要我再重新干一遍的话,我还真怀疑自己有没有这种勇气。”

在谈到包装制品厂的前景时,董阳认为谁也不敢乐观:虽说近年产值达到200万,可纯利不到30万,全厂职工工资(含退休工人的生活费)就要37万,还有那压在这个小厂身上的230万元老债……

面对这一切,董阳依然充满着信心。他说,包装制品厂毕竟已经渡过了他最艰难的时期;今后,只要全厂干群上下一心,克服困难,开拓进取,就会取得更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