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的这个样子,就是典型的害羞。可以说,害羞是许多小孩都有心理反应,通常是在碰到陌生人和不熟悉的环境时,表现出不安、难为情和尴尬等表情。孩子会担心不知道怎么说话、如何行动,因而退缩、封闭自己,哪怕自己有很多心里话想说。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这个样子,便有些“气不打一处来”,认为孩子是窝囊废。其实,羞怯是人类很常见的表现,几乎每个人都有害羞的体验。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有半数的人承认自己害羞,大约有12%的人说自己在生活的某些方面过于胆怯。精神病学家研究发现,羞怯的主要原因是害怕别人对自己印象不好而招致羞辱。因此,让孩子不要太在意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可以有效地避免害羞。
所以,想要解决孩子的这个问题,家长应该努力了解孩子的个性,当你发现孩子与人说话会害羞时,请不要大惊小怪,改变孩子的害羞心理也没有必要操之过急,而应该慢慢引导孩子多和陌生小伙伴接触、交朋友,使孩子把与他人的交往和沟通看成一件普通的事情,愿意和他人交流,这样他就能渐渐消除害羞心理。
小陆今年三年级了,参加了美术特长班,但最近因为生病,而耽误了一些课程。回到学校后,老师要他补上人物素描的作业,一个星期之后交。
小陆明白,完成人物素描作业需要找一个“模特”,但是去哪里找呢?他很是担心。最后他决定找自己班里的女同学帮忙。可是他很少和女同学说话,不知道如何开口。犹豫再三后,他终于鼓足了勇气,想找同学王颖说明情况。他精神紧张、脸红气粗、嗫嗫嚅嚅,好不容易稳定了情绪,想讲明意图时,王颖同学却拒绝了他。
晚上,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听后对他说:“你一定要坚信自己会成功,脑子里清楚地浮现你邀请成功,对方答应你的情景,不要紧张。”
有了妈妈的鼓励,小陆的信心感到充足了不少。于是第二天,他又找到同班同学孙莉。这回他挺起胸膛,面带微笑地走到对方面前,不急不慢地说:“孙莉,我在课外时间报了美术特长班,有件事情想请你帮忙……”孙莉见他坦率真诚、落落大方,于是就详细询问了情况,并且愉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
可以说,正是妈妈的合理鼓励,才让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个时候,他的语言条理就会清晰许多,自然会得到对方的理解和同意。试想,如果他始终那么羞怯,紧张得语无伦次,那么,无论成功离他有多么近,也有可能与他失之交臂。
所以说,想让孩子的口才流利,就一定要让孩子学会说出心里话。而说出心里话的重要一点就是:摆脱害羞。
在生活中,很多孩子在与他人交谈的时候总是做出不利的联想,认为自己不受人欢迎,别人不愿意和自己说话,结果就真的把自己置于不利的境地。这样的孩子,无论如何努力,那么语言能力也不可能得到显着的提高。
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经常与孩子交流,了解他的内心想法。在说话前,你的孩子是否常在心中对自己说:“可能不行吧,万一说不出怎么办?”结果,话还没说出口自信心就没了,再说话的时候就会害羞起来。如果你的孩子真的如此,那么就要想办法,让他摆脱这种心态。
父母要做到接受孩子,鼓励孩子。害羞孩子的性格并不是不能改变,但首先依赖于父母的态度。家长要承认孩子害羞的事实,千万不要大惊小怪或操之过急。有的家长对孩子害羞胆怯过分关注,严厉要求孩子,导致了孩子畏缩不前。家长爱孩子,就要接受孩子的各种特征,要知道,害羞不是病,只是缺乏社交技巧而已。家长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易行的活动让孩子自己去做,当孩子取得了成绩时,及时给予表扬,逐步树立孩子的自信心。
想让孩子摆脱害羞,敢于说出心里话,最佳的方式就是让他轻松游戏,结交朋友。多和小伙伴交往可以帮助孩子慢慢地摆脱害羞心理。害羞的孩子可以一边与同龄人交往,一边观察别的孩子是怎么勇敢说话的,让其他孩子的勇气和热情感染自己。只要他不再害羞,就可能愿意说出心中的想法,获得自信;有了自信,孩子说话的底气自然十足,说话的条理性就会提高,从而增强了他的语言表达能力。
让孩子的冷漠被热情融化
众所周知,冷漠是人际交往的障碍,无论对于孩子还是大人,都不是一个好性格。作为人性的弱点,冷漠使孩子缺乏同情心,使孩子与积极的情感背道而驰,久而久之,便成为情感发展的障碍。当孩子把这种冷漠表现在口语表达上时,就是不尊重别人感受的表现,长期发展下去就有可能转化为他的性格特征,危害其身心的健康发展,例如沉默不语、过于孤僻等,甚至也可能给别人带来致命的伤害。如果孩子过于冷漠,那么一个好口才就注定与他无缘。
一次,幼儿园老师对健健所在的中班进行心理测试,其中有这样一个题目:“一个小妹妹病了没有吃早饭,饿得直哭,你愿意借给她你的早饭吗?”很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回答着老师的提问。
老师点到健健回答的时候,问4岁的健健:“一个小朋友没吃早点,饿得直哭,你正在吃早点,该怎么做呢?”见健健不回答,她又引导:“你借给他吃吗?”“不给!”健健十分干脆地回答。老师又劝:“可是,这个小朋友都饿哭了呀!”健健竟然回答:“谁让她不吃早饭,活该!”
健健的回答让老师大吃一惊,老师没有想到这么冷漠、没有同情心的话居然是出自一个4岁的孩子口中。
健健之所以如此冷漠,是因为他体会不到别人的感受。在家中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孩子自然不知道“受苦”的滋味。所以当别人遇到困难时,孩子往往表现得冷漠、缺乏同情心。同时,这种冷漠的心态会使孩子不能深入到集体生活中去,不能与老师、同学、同伴有良好的沟通。因此,这种孩子的说话能力,自然会比同龄人差了许多。
想要扭转孩子的这种状态,父母首先要明白孩子为什么冷漠。所谓冷漠,这实质上是一种情感的萎缩,它的背后是爱与被爱的缺乏。所以,改变冷漠就要让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开始,比如,每天多问候一声爸爸妈妈,多给朋友一个微笑,多为集体做一件好事,多看一眼今天明媚的阳光等。这样,孩子才可能逐渐开口与他人交流,继而提高自己的口才能力。
作为父母,应该重视冷漠对于孩子口才的影响。家长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帮孩子抛弃冷漠之心,让他们学会与人热情地交流。
1热情,从父母做起。
在不少父母的眼里,孩子的冷漠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而智力培养才是应该关注的地方。虽说现在提倡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但父母总是更注重智力培养,却忽视良好个性的培养,这也正是孩子冷漠的重要原因。想要孩子有一个好口才,就要让他们摒弃冷漠的毛病。
如果在和孩子进行亲子交流时,父母缺乏有效的交流技巧和方式,那么久而久之,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就会变得冷淡、自私,处处以自我为中心。
薛峰的爸爸沉默寡言,如果没有什么事情,即使和孩子待上一天,也难说上两句话。刚开始,薛峰还有兴趣和爸爸分享自己在学校的事情,可后来他发现爸爸对他所说的事情并不感兴趣,慢慢地,也就不再主动和爸爸说话了。
周末,薛峰很想让爸爸带他去郊游,可爸爸自己却从来没有主动提起过。终于有一天,薛峰鼓起勇气向爸爸提了这个要求,他满以为爸爸会一口同意,没想到,爸爸却说:“我没空。”说完,就继续看他手中的书了。
从此以后,薛峰再也不主动和爸爸说话了。他说:“真希望爸爸像其他人的爸爸那样忙碌,至少我不用面对他时不知该说什么,至少我可以在心里想象爸爸不忙了会带我去玩。可现在,一点幻想的空间都没有,我简直失望透了。”
从薛峰的身上可以看到,冷漠也是一种“传染病”,父母的态度很容易对孩子产生影响。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主动与孩子沟通,当你热情地与孩子交谈时,你温和且友善的说话方式就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也会效仿父母的态度去对待其他人,积极与他人沟通、聊天。
另外,父母也要意识到过度的关怀与宠爱也会导致孩子缺乏爱心、性情冷漠。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理智的,有限度的,更不能溺爱,否则就成为孩子身心畸形发展的祸根。要重视对孩子进行“亲情教育”,做父亲的要教育孩子爱母亲,做母亲的也要教育孩子爱父亲。孩子重视“亲情”,自然就会懂得关心别人,通过言语获得各种信息,从而提高语言表述能力。
2教孩子体谅别人的困境。
生活中常常有孩子因冷漠而变得出言不逊。究其原因,就是孩子无法体会别人的困境,所以家长要格外注重训练孩子的“同情心”。
所谓同情心,是指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从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体验情感。亦即能设身处地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乐他人之所乐。例如,可以开展“假如我是……”的角色换位活动,使孩子理解、体验假想角色的内心感受,改变原来的冷漠态度。
一位下岗职工的孩子正是通过“假如我是下岗的妈妈”的角色换位活动,体验到妈妈的烦恼,认识到妈妈的不容易,从此改变了原来的做法,与妈妈的心贴得更近了、更亲了,许多话都愿意和妈妈交流,从而在其他场合也表现得落落大方。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要刻意向孩子隐藏生活的艰难。有些父母总是自己累死累活,但对孩子的各种要求却无条件地满足。这样孩子就会越来越缺乏爱心。正如教育学家刘绍禹所说:“不要太关心儿童,太关心容易养成孩子的自我中心心理,结果变成自私自利的人。”
试想,一个自私的孩子,说话怎能得体、怎能引得所有人的掌声?所以,父母一定要学会让孩子体谅别人的困难,体会父母的艰辛。同时,父母还要教育孩子关心他人的境遇和要求,当别人遇到困难时告诉孩子伸出援助之手,为别人想一想,尽可能地去帮助别人。
3强化孩子的“热心”行为。
当孩子扶起倒在地上的自行车,当孩子给上坡的三轮车助上一把力,当孩子把自己的新书送给贫困地区的友伴,当孩子为正在口渴的奶奶送上一杯茶……当孩子出现这些“热心”行为的时候,爸爸妈妈应及时地给予表扬、鼓励。这样,在强化孩子热心行为的同时,就抑制了“冷漠”心态的生长。孩子得到了表扬,自然愿意将这份感受与他人分享,这个时候,他的语言能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4带领孩子到生活中去感受“热心”的暖流。
无论是社会各界为“希望工程”的捐助活动,还是学校为美化校园、每人献上一盆花的活动,老师、父母都应给孩子的“热心”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孩子去感受这些活动。即使无法提供物品,也可以让孩子朗诵一首诗歌,要让他明白,爱心不分大小,一句简单的问候,就可能温暖许多人的心。
人们常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可见,用冷漠的口吻和态度与人交流,给人带来的伤害是非常严重的。所以对于孩子而言,要拥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更重要的是塑造孩子健全的性格,用热情融化孩子的冷漠,这样孩子才能够成为受欢迎的人。
让孩子的脾气小一些
口才的成功重在语言,语言的成功重在情绪,轻松的情绪会让人妙语连珠,而紧张和生气只能让人瞠目结舌,心生厌恶。所以,想让孩子有个好口才,就要让他学会控制情绪和脾气。
小雨就是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的精心呵护下长大的,现在已经5岁了。在家里,小雨是爷爷奶奶的心肝宝贝,他们不让小雨受一点委屈。在爷爷奶奶的心目中,孙女做什么事都是正确的,提出的任何要求都是合理的。
有一天,刚刚睡醒午觉的小雨还想继续上午的过家家游戏,当她走到小桌子旁的时候发现什么也没有了,小盘子小碗,还有“看书”的小熊,在小车里躺着的小兔兔都不见了。这时,保姆阿姨过来抱起小雨说:“小雨,你看阿姨把你的小玩具都收起来了,干净吧?”没想到小雨却“大发雷霆”,一边打着保姆阿姨一边叫喊:“你讨厌,你讨厌,谁让你把我的过家家给破坏了,你赔我。”
有时,小雨犯了错,爸爸妈妈会批评她,可爷爷奶奶却护着她,总说“小孩子知道什么,长大了就懂事了”。有了爷爷奶奶的庇护,小雨越来越爱乱发脾气。
在家里,家长不会计较孩子的蛮横无理,但在幼儿园里,小朋友们都是平等的,小雨再乱发脾气就不行了。小雨经常和幼儿园的小朋友发生矛盾,原因就是她做什么事都是随心所欲,喜欢干什么就干什么,稍有不如意就会发起脾气。有的时候别的小朋友正玩着自己的玩具,她看到了,觉得喜欢,就马上过去抢。人家不给,两人之间就发生冲突。
乱发脾气的小雨认为自己做的事都是对的,在幼儿园里,她连老师的话都不听,总是顶撞老师,如果老师批评了她,她就会委屈地哭鼻子,边哭边说:“你欺负我,我要回家告诉爷爷奶奶。”小雨的坏脾气,让老师也无可奈何,更使她不能与同伴和睦相处,被孤立于同伴之外,没有小朋友愿意跟小雨交往了。
显然,如果坏脾气一直伴随着小雨的成长,必将会使她失去更多的朋友,失去更多与同伴交流的机会。那么,她的口才也不能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锻炼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