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蒋介石大败迹
24525300000034

第34章 隔江对峙,师溃千里(6)

“我们马上到军舰上去,通知周至柔、桂永清都去。”蒋介石说。

一会儿,周至柔、桂永清都来到军舰上。

蒋介石对他们说:“你们两位与我一同立即赴上海。”

这时,蒋经国也从上海赶来了。

蒋介石马上问:“上海那边情况如何,外围阵地夺回有没有希望?”

蒋经国报告:“汤司令已增加54军之198师与原守之12军、37军、50军组成浦东兵团,由51军军长阙汉骞指挥,浦西地区由石觉直接指挥所属防守各部队进行阻击,52军守吴淞口要塞;123军及21军一部守江湾;75军守苏州河以南;54军担任真如、大场之守备……战况至为激烈,双方均伤亡惨重。到今天早上6时,外围阵地几乎全部失去……”

蒋介石急忙命令周至柔:“再增派20架飞机,轰炸外围阵地!”

蒋介石与周至柔、桂永清立即起身赴上海督战。

为粉碎敌人死守上海的企图,人民解放军总的作战计划是:第一步,切断敌人逃出上海的道路,控制吴淞、浦东;第二步,肃清苏州河以南的敌人;第三步,最后消灭苏州河以北的敌人,解放全上海。

根据这个计划,5月20日,人民解放军展开上海的外围作战。东线部队激战到16日,连克新场、周浦、川沙等地,在水网地区挺进百余里,直捣高桥。敌人从海上逃跑的惟一退路吴淞口遭受严重的威胁,敌人以吴淞炮台和海面军舰炮火配合援兵,疯狂反扑。但东线部队像钢刀一样牢牢插在敌人腹心,屹立不动。西线部队也英勇地向敌军进逼。

蒋军从罗店、月浦、刘行、南翔一带,向大场、吴淞退却。这样,上海的外围据点,淞江、南汇、川沙、南翔、嘉定等地,全被人民解放军攻克,形成了对吴淞的夹攻之势,迫使20多万敌军全部龟缩在苏州河以北上海市区到吴淞口的狭长地带内,利用既能设阵地顽抗,企图确保退路。

解放军如此迅速的进展,完全出乎敌人意料。

5月17日,上海外围的国民党军阵地全部丧失。

上海外围阵地丧失,汤恩伯慌了。他曾经信誓旦旦地扬言,上海至少可守3个月的诺言,看来已不可能实现。

于是,汤恩伯也学蒋介石,把他的司令部搬到了军舰上。

更令蒋介石失望和气恼的是,此时他又收到了夫人从华盛顿传来的消息:大洋彼岸的美国不但国会不同意继续卷入中国战争,连“院外援华集团”也灰溜溜地躲到一边去了。

十二、逃离上海去台湾,总结三条失败原因

在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上海岌岌可危。

蒋介石电令汤恩伯、石觉把部队陆续撤出来,并告诉他们,如船只不够,尽量先撤战斗部队,各部运输部队及勤杂人员一律后运。重武器、车辆等投入黄浦江和海里,决不能留给共军!

汤恩伯接到电报,立即来到复兴岛“江静”军舰,面听蒋介石指示。

蒋介石说:“你第一阶段任务完成出色,功在党国。因情势变化,即刻做战略撤退,把20万精锐带到台湾便是一大功勋。”

为了先让嫡系各军撤离上海,蒋介石要求汤恩伯:

一、任命重新组建的第51军军长刘昌义升兼淞沪警备副司令,授予他指挥各残余部队的权力,使之作为汤恩伯、石觉的替身,以维持最后残局。

二、以调整部署名义,下令将非嫡系第21军与嫡系第52军在月浦、扬行地区换防。

蒋介石的用意非常明显,牺牲非嫡系部队以保全嫡系部队。这是蒋介石的惯用伎俩。

在嫡系部队中,临到撤退时,蒋介石、汤恩伯所爱惜的也只是那些战斗人员,对于勤杂人员,则决定扔下不顾。例如阙汉骞的54军是嫡系部队,汤恩伯在发给他们的撤退命令要旨中说:由于时机紧迫,船只缺乏,凡重武器及马匹车辆应予彻底破坏,所有各级运输部队和各级司令部勤杂人员,应一律留置现地,而优先撤退战斗指挥人员。并规定撤退工作严格保密,各按规定时间序列路线撤出,不要互相通气。

但保密是保不住的。当54军、52军穿越兄弟防区时,放弃淞沪的消息不胫而走。于是“人在阵地在,誓与阵地共存亡”成了欺骗人的口号。

蒋介石虽然下狠心,要把许多人抛下不管,但获得撤退准许的人员,情形也十分狼狈。

一时间,人心思退,人心思逃,无心拒敌。解放军趁机逼近核心阵地。撤退工作一片混乱。一时通往码头的道路全部堵塞。人们纷纷涌向码头,夺路而逃。结果打乱了预先安排的撤退顺序,乱成一团。该登舰的部队尚未到,不该登舰的部队先登上去了;应予保障的战斗人员还在待命,不准离开原地的后勤分队非战斗人员先上去了。

因未接到命令而被丢弃的37军军长罗泽闿,于上海解放后不久,化装搭乘外国轮船,辗转经香港逃到了台湾。

罗泽闿到台湾后,因愤恨汤恩伯没通知他撤退,差点做了俘虏而对汤恩伯进行攻击和控告。两人闹得很僵,迫使蒋介石到台湾后不得不召开上海作战检讨会议。

淞沪大撤退从5月22日始,而解放军的最后总攻击于20日发动。

汤恩伯下了总撤退命令后,便把掩护撤退的责任交给了淞沪警备司令刘昌义,被丢弃在上海的残余部队也归刘昌义指挥。当解放军占领了苏州河南岸之后,一部分未来得及逃跑的蒋军,据守在高楼大厦进行反击,但终究敌不过解放军无比强大的威力。

5月26日,刘昌义在苏州河畔的一座楼里接受解放军的条件,率第21军、第123军等向解放军投降。是日深夜,上海战役全部结束。

蒋军除汤恩伯率第54军等部约5万人登舰逃跑外,其余15万人全部被歼。解放军共缴获各种炮1300门,坦克、装甲车110辆,汽车1100余辆。

至此,上海战役结束。被汤恩伯吹嘘为东方马其诺防线、斯大林格勒的大上海,仅30多天就落在了解放军手里。蒋军逃的逃,死的死,更多的是乖乖地做了俘虏。

经过了苏沪杭的惨败之后,蒋军中许多人都骂汤恩伯指挥能力低劣。有人曾用8个字来形容汤恩伯,说他是“战前紧张,枪响忙乱”。

其实,上海保卫战的失败又怎能怪罪于汤恩伯呢?蒋介石本来就无意久守,其所以要督战上海,是为了把上海战事国际化,一旦国际化的幻想破灭,蒋介石心里清楚,撤退保存实力是惟一出路。于是蒋介石的淞沪决战只有草草收场了。

5月25日。夕阳余晖掩映下的上海复兴岛。

蒋介石站在军舰上。他脸上露出无限悲哀。远处枪声大作,硝烟弥漫,蒋介凝视着远方,默默无语。

蒋介石望着上海这个他熟悉的城市,他心绪难宁。

上海是他发迹的地方,正是在这里,他认识了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他结交了虞洽卿、张静江、陈立夫、戴季陶,靠着朋友们的提携,他在上海发迹。

曾几何时,他在上海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也是在上海,他结识了宋美龄,蒋宋联姻使他成为上海滩上显赫的人物。此后他登上权力的顶峰,统治了中国。

几十年来,勾心斗角,步步上升,如今上海就要陷入解放军之手,他怎能甘心?北平丢了,天津丢了,华北丢了,东北丢了,南京丢了,如今上海也完了。他精心策划的上海战争国际化的梦想破灭了。这一切怎不叫他伤心呢?

在船上,蒋介石总结国民党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三条:“第一,党心不一,我党有史50载,从来没有统一。党心不一,政令不行,互相拆台,拿大家以私小家。第二,干部腐化,共产党骂我们党腐败,不能说他们骂的都是错的。第三,对老百姓笼络不力。凡此三,岂有不败之理?”

船到舟山群岛后,蒋介石电示台湾省政府主席陈诚,进一步阐明“巩固台湾基地”的治理方针:

1多方引用台湾籍学识较优、资望素孚之人士,参加政府;

2特别培养台湾有为之青年与组训;

3收揽人心,安定地方。

4处事稳重,对下和蔼,切不可躁急,亦不可操切,毋求速功速效,亦不必多订计划,总以脚踏实地,实心实力地做事,而不多发议论;

5每日特别注重各种制度之建立,注意治事方法与检点用人标准,不要专凭热情和个人主观;

6勤求己过,用人自辅,此为补救吾人过去躁急骄矜,以致今日失败之大过,望共勉之。

……

6月1日,蒋介石抵达台湾高雄。

此时的蒋经国,遭遇逆境,感触特多,凄凉心态亦如蒋介石。他在6月4日的日记中写道:

霆雨初晴,精神为之一振,但很快地又感觉到愁苦;连夜多梦,睡眠不安。

昨夜月色澄朗,在住宅前静坐观赏。海天无际,白云苍狗,变幻无常,遥念故乡,深感流亡之苦。夜中梦见溪口住屋被共军所焚,而先祖母与先母坟墓亦被掘毁,惊呼而醒,不知是何征兆也。

美籍华人作家江南对蒋介石做了如下评述:蒋总统沉着镇静,是另一种典型,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真的别具英雄气度,虽然颓丧,并不气馁,遭逢巨难,而不感伤。变乱中思考并存之道,创伤里追寻复原契机,他似乎相信,上帝没有抛弃他的意思。

蒋介石决心以台湾为基地,领导残存力量同共产党做殊死战,发誓要在有生之年“光复大陆”。

同时,蒋介石拟好了一个建设台湾,控制两广,开辟“川滇”的计划,并设想建立北连青岛、长山列岛,中段为舟山群岛、大陈岛、江山岛,南到台湾、澎湖、金门、海南岛,组成一条海上锁链来钳制和封锁大陆。此外,他还想让残存的胡宗南集团和白崇禧集团从西北、湘鄂退进四川,以便东西互相呼应,光复大陆。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渡江战役胜利之后,即在解放南京、杭州、上海之后,发起了更加猛烈的对国民党残余军队的追击,这正如毛泽东在其《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中所说的:“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向福建,向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海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大西南等强有力地进军。蒋介石依东南、西南、中南、西北等半壁江山与人民解放军相抗衡的企图顷刻瓦解,国民党军队似秋风落叶,一触即溃,蒋介石的“拼命抵抗”变成了“拼命逃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