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黄帝内经:胎育智慧(曲黎敏著)
24390100000021

第21章 婴幼儿护理:全面打好孩子的根基(2)

婴幼儿时期,合适的喂养能够促进小孩子的健康成长。但因为此时小孩儿的脾胃运化功能尚不健全,容易造成积食,加上一些不恰当的喂养方式,就更会增添小儿的胃肠负担,比如大人可能不知不觉中就忘了七分饱的原则,一次性给小孩儿喂得过饱,造成小孩儿呕吐、拉奶瓣、便秘、腹胀等肠胃疾病。孩子难受,大人也心焦。

对此,古人有个好方法——频揉肚,即经常给小孩儿揉揉肚子。这么做的道理何在呢?婴幼儿肠胃娇嫩,容易有积食,以轻柔的手法揉摩肚腹,可以起到助消化和暖肚温胃的作用,从而利于小孩儿保持六腑通畅。就拿我们成人来说,饭后如果感觉腹胀不舒服,会自然而然地抚摸肚子,这就是人的一种先天自救。因此,揉摩腹部对脾胃尚未发育成熟的婴幼儿来讲,非常有效。

生活中,妈妈可以用婴儿按摩乳给宝宝揉肚子,一般从肚脐开始,以顺时针螺旋向外轻轻按揉,每天三次,每次二十分钟,一直坚持下去,用不了多久,吃奶呕吐、拉奶瓣及肚胀的现象就会消失。这种物理的方法比吃药好。对于婴幼儿来讲,药能不吃尽量不吃,是药三分毒。

另外,婴幼儿体质脆弱,对疾病抵抗能力较差,一旦染病,病情往往发展迅速,如果很严重,我建议大家还是到医院诊治。

二婴儿如何穿衣——一寒三暖三凉

忍三分寒,穿七分暖

为什么要“忍三分寒”呢?中医认为,婴幼儿身体阳气盛,属纯阳,易生热,如果穿得过暖,小婴儿的筋骨会变得柔软,这不利于其生长发育。

穿得过暖还会伤害皮肤和肌肉,严重的会伤到血脉,出现“疮痒”,即湿疹,或皮肤病。

穿得过暖,孩子还容易出汗,出汗后容易受凉感冒,而肺为娇脏,感冒容易引发呼吸道感染,进而引起诸如咳嗽、哮喘、发烧等肺部炎症,如果感冒严重,甚至还会导致诸如肺炎、心肌炎等多种并发症。

很多人对“要想小儿安,三分饥与寒”这句古训早已烂熟于心,只是临到现实生活中时,不自觉地就抛诸脑后了。我认识一位老人,平时常念叨这句话,但真正到照顾孙女时,不仅里三层外三层地把小孩儿裹得像个粽子,最后还给戴上一顶帽子,口里说:“我不管那么多,反正不把她包厚一点,我就是不舒服。”

我们明白了过暖的危害,就要注意了,千万不要好心办坏事。

小儿三个月后,每天上午要适当抱孩子多到户外转转,吹吹微风,晒晒暖日。见风日,接地气,孩子柔脆的肌肤才能更加坚实,既补钙,又提高了免疫力。不能让孩子成为温室里的花朵,太娇嫩而经不起风雨。

在穿着上,古代有个习俗:给小孩儿穿旧衣。这里面的讲究很多:一是旧衣柔软,不擦肌肤;二是惜福;三是取其不太暖。

其实,“三分饥与寒”不仅仅是对新生儿的要求,七岁之前的小孩儿最好都遵守这个原则。因为《黄帝内经》讲,孩子七八岁时肾气才坚实一些,后天的脾胃也才慢慢强大起来。

不过暖并不意味着可以保持寒湿。小儿的衣服要日晒夜收,不可露天过夜。因为夜露寒湿,令小儿黄瘦腹痛。

夏天,小儿最好穿小夹衣独卧,薄被单盖不住,小儿的腿老爱动。冬天,可以和母亲睡在一起,但母亲的口鼻不能对着小儿的囟门,母亲的鼻息容易吹着小儿的囟门,使小儿感受风疾,动辄鼻流清涕。

背暖、肚暖、足暖

婴幼儿穿衣方面,除了要“忍三分寒”,古人还提倡一个原则:背暖、肚暖、足暖,即小孩儿的后背、小肚子和小脚丫这三个部位一定要保暖。

背暖

背暖首先要养护好小儿的肺俞穴。肺为娇脏,在《逐月养胎》一节中我们知道,足月的胎儿几乎所有的器官都已准备就绪,只有肺需要在出生后完善功能。也就是说,新出生的小孩儿,肺气最弱,需要好好地养护。

《黄帝内经》说:肺司呼吸。肺俞穴保养得好,小孩儿得呼吸道疾病的可能性就降低了;而且,肺主皮毛,养护好肺俞,人体最大的呼吸系统——皮肤的功能也会变强,从而有助于增强孩子的抵抗力。

中医里非常强调后背的养生。一方面是因为后背为阳,太阳寒水主之,所以后背很容易受寒。此外,古语有“背者胸中之腑”的说法,五脏的很多经脉都集中在后背上,人的后背有许多成对的神经。所以,五脏的所有问题几乎都在后背上有所反应,观察后背的健康状况有助于判断五脏是否病变。同时,养护好后背也有利于五脏的功能运行。

后背的养生,我在《从头到脚说健康》一书里做过详细讲述,有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以看看。

具体到婴幼儿的养护,我们可以给小孩儿穿个小背心,这样既不至太热,又暖背,还守了三分寒的原则。其实老人也应该这样养生,尤其冬天更要特别注意,因为老年人脏器老化,阳气衰弱,若不注意背部保暖,风寒极易通过背部侵入,从而导致五脏功能受损。所以,除了棉袄,老年朋友如果再加一件紧身的棉背心或皮背心,就能防患于未然,平安健康过冬。

肚暖

为什么要保持肚暖呢?因为肚子是脾胃之所,而小孩子的脾胃先天就比较弱,只有胃暖才能够消化积食。如果不小心腹部受寒,孩子会肚子痛,严重的还可能会拉肚子。而脾胃功能一受到损伤,就不能有效地把营养物质输布全身,不利于婴幼儿的健康成长,所以保持肚暖就是保护脾胃。

肚暖是婴幼儿保健的重要一环,睡觉时给孩子围上肚兜是保持肚暖的好方法。这样既能维护孩子胃肠道的功能,促进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又能防止因肚子受凉而引起的腹痛、腹泻等症状。

足暖

中医有这样一句话,叫做“寒从足下生,温足保太平”。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人脚面的经脉从里向外分别为:脾经、肝经、肾经、胃经、胆经和膀胱经,达六条之多,而这六条经脉上的穴位又相当多,像脚心的涌泉穴就是肾经的主穴。可以说,人的脚是阴阳经穴交会之处,属于神经末梢,对外界的寒邪最为敏感。如果脚部受凉,与足部反射区相对应的内脏就会感到不适。只有脚部暖和了,全身才能抵御寒冷。

婴幼儿体质弱,抵抗力差,小脚丫尤其要保持温暖。家长一定要给小孩儿穿上小布袜和小鞋子,以护佑经脉和内脏。小孩儿一般好动,脚易出汗,所以鞋内还应放上吸湿性较好的鞋垫。如果晚上能坚持给孩子用热水洗脚,就更好了。泡脚是一种最基本的养生方法,成人也应该坚持。足部保健好处多多,如果我们一个礼拜能做一次足疗,对身体善莫大焉。

很多小孩儿喜欢光脚在家里的地上走或跑。一次,我去深圳看望朋友,她女儿一天到晚光着小脚丫在屋子里走来走去,还大呼舒服。我就挺生气,极力阻止。为什么呢?别看她现在小,火力壮,将来大了后来月经了,一定受影响,很容易得各种妇科病,因为寒从足下生啊,人体最怕寒邪的侵袭。男孩儿也一样,别养成在家光脚的习惯。

如果非常喜欢在家光脚,我建议地板铺实木的,或者改成地热板。演员宋丹丹就特别爱光脚在家里走,老公疼她,马上将大理石地板全部换成实木的,没这个条件就穿上拖鞋吧。

头凉、心胸凉、下体凉

头凉

前几天,一位妈妈找我诉苦,说她总跟婆婆为孩子戴不戴帽子闹矛盾,经常是她刚给宝宝戴上,转眼婆婆趁她不注意就悄悄取下了,而当她一察觉到这个状况,又赌气地给孩子重新戴上。就这样你来我往,打起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说起婴幼儿该不该戴帽子,还真是一门学问呢!

古人有句话:“头凉不生病。”意思是头部要凉,不能过热,否则容易生病。这是为什么呢?中医认为,人头顶的百会穴(将我们的两耳挝过来,顺着两只耳尖向上走,在头顶的交汇处为百会穴)是人体督脉、肝经、膀胱经相合的穴位,人体的阳气全都汇聚在这里。因为是人体阳气最足的部位,即诸阳之汇,所以头部喜凉恶热。

生活中,如果留心观察,我们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寒冷的天气里,绝大部分人都会穿上厚厚的衣服和暖暖的鞋子或靴子,但戴帽子或头巾的人却很少。这就是因为我们人体的头部其实不怕冷。

一般情况下,小孩子如果总是戴很厚的帽子,不仅起不到保健的作用,反而有可能产生很多疾病。

首先,头部为诸阳之汇,而阳是要发散的,如果总戴厚帽子,阳气被捂被憋,易导致小孩儿心烦、头晕和神昏。再者,中医有个说法,叫做“脑为髓之海”,意思是脑部不仅阳气足,精髓也足。所以,头部如果因过热出汗,精髓容易随汗而泄,头上就会长疮。同时也可能导致目疾,即眼睛会出问题。这是为什么呢?《黄帝内经·灵枢》的“大惑论”里讲,五脏六腑之精气随眼系入于脑。而肝开窍于目,眼睛是我们五脏六腑神明的外现,是脑力最外散的一个部分。我们现在的人整天盯着电脑,没日没夜地看,实际上是在过度地消耗脑力和眼神,对身体极其有害。

中医最讲究辨证,强调根据具体情况适度掌握分寸。头凉并不意味着任何时候都不戴帽子。像婴幼儿,因为囟门未合,头顶就不能着风,过去的家长会将小手绢的四个角分别系成结,然后给小孩儿戴上,这样既不会过热也保护了囟门。如果是在严寒的冬季,小宝宝出门时就一定要戴帽子御寒,不过帽子的厚薄由家长灵活把握,有两个参考指标:一是气温,二是孩子的体质。有的孩子耐寒,对保暖的要求可能就低些,而且现在物品非常丰富,各种不同材质和厚度的帽子市面上都有销售,父母要细心观察孩子,适时调整添减宝宝的衣物鞋帽。

心胸凉

说到婴幼儿心胸要凉,《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一·儿科》里有这样一段话:“心属丙火,若外受客热,内接心火,则内外俱热也。其证轻则口干舌燥,腮红面赤,重则啼叫惊跳。”意思是心本来就属火,如果穿着过厚,捂得太多,内外俱热,易导致小孩儿轻则口干舌燥,腮红面赤,重则啼哭不止,惊跳连连。

要做到心胸凉,孩子的衣着就不要过于厚重,而且不要太紧。晚上睡觉时,被子也不要盖得过厚,以免压迫孩子的胸部,影响正常的呼吸与心脏功能。

下体凉

现代社会,关于婴幼儿大小便的护理,相当多的父母选择纸尿裤。他们认为尿布很麻烦,总要频繁清洗,还会把室内空气熏得臭烘烘的,而纸尿裤方便卫生,脏了就扔,还不必半夜起来换尿片,小孩儿睡得好,大人也省心。

中医则持相反观点,认为长期使用纸尿裤对孩子有害无益。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在《格致余论·慈幼论》里说:“小儿过用棉绢温暖之服,以致阳气不舒,因多发热。即长,下体勿令过暖,盖十六岁以前,气血方盛,如日方升,惟阴常不足耳,下体主阴,得寒凉则阴易长,过温暖则阴暗消。故《曲礼》曰:童子不衣裘裳。”意思是说小孩儿穿衣不能过暖,小孩儿阳气盛,过暖则易发热生病(这点与前文“忍三分寒”一致),尤其是下体不能太热,因为孩子在十六岁以前气血旺,阴却有所不足,而下体主阴,要养好阴,下体需保持寒凉,如果过于温暖会暗耗阴气。所以小孩子不能穿皮制的内裤(裘,指皮衣。裳,古代指遮蔽下体的衣裙),皮内裤太热,会消乏阴气。

尤其是小男孩儿,不能热着小鸡鸡。因为阴茎属阳,睾丸属阴,男孩儿下体如果太暖,阴气就会慢慢消退,影响将来的生殖能力。

民间习俗里,通常给小男孩儿穿开裆裤,即使在大冬天,棉裤也开着裆,顶多加一个小屁帘,以防止小孩儿坐地上时着凉拉稀。

现在普遍使用的纸尿裤,虽都极力做到干爽透气,实际仍很湿热难受,父母可以试试感受一下。小鸡鸡长期处于这种又湿又热的环境下,将来会出很多问题。生活中,经常听到有妈妈说,我天天给儿子用纸尿裤,用了几年了,也没发现什么异常啊?我心说,孩子年幼可能没事,等长大后如果生育能力受到影响,那时后悔就来不及了。

我是建议多用尿布,少用纸尿裤。尤其是小男孩儿。尿布材质也最好选豆沙布,透气性能好,稍微围一下就可以了。其实,小男孩儿的护理没有父母想象得那么麻烦,因为小男孩儿撒尿有个显着的标志——小鸡鸡会挺起来。家长一看到小鸡鸡挺起来了,就可以抱起来把尿。小女孩儿也最好不用纸尿裤,小女孩儿更要干净卫生,用清清爽爽的棉布就可以,还环保。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快,父母如果确实没时间,可以采取折中的办法,白天用尿布,晚上戴纸尿裤,总之就是能不用就不用,将损害降到最低。

用纸尿裤还要注意一点,先把小屁屁洗净、擦干以后再戴。早上起床后,立刻取下纸尿裤,而后再清洗一遍小屁屁,这样不仅小孩子感觉舒服,还可以预防尿布疹。

如果早日停用尿布或纸尿裤,将有助于培养孩子自觉排便的生活习惯。因为在缺乏防护的状态下,尿床以后孩子会感觉潮湿难受,小孩子很聪明,几次反复之后,再想尿时他们就会有紧张感,这样一来,孩子膀胱的储尿功能得到了锻炼。经历过的家长可能有这样的体会,经过锻炼,小孩儿想尿或想便便了会“吭吭吭”地叫,好像在召唤父母,“我要尿尿(便便)了,快来!”那这自觉排便的习惯就算是养成了。而如果小孩儿一直使用纸尿裤,想尿就尿,就养不成自控能力,从而形成习惯性尿床。

三婴儿调教——快乐伴随成长

遵循生命节律,和小孩儿一起成长

养育儿童不可以拔苗助长,一切应遵循儿童生长规律。现在有些家长要么急于让小孩儿走路,而忽略了爬行对孩子的好处;要么给孩子打生长激素等。这些都是愚蠢的行为,一定要谨慎。老话说:有苗不愁长。我们千万不要拔苗助长。

对于婴幼儿的生命节律,古人说:“小儿满月内不见生人及非常之物,因为目瞳子未成。百日任脉生,能反复。半岁尻骨成,学坐。二百天外掌骨成,教儿匍匐。三百天,髌骨成,教儿立。周岁,膝骨成,教儿步行。一二岁时,憨嘻跳跃是其本性,拘坐则伤脊骨,尤损天柱。如若蒙师,五体皆病。”下面我们具体讲解。

满月前不见生人

民俗里将婴儿出生足一个月称为“满月”。关于满月,民间有很多讲究。一般家里都会摆满月酒,以庆祝添丁之喜,并祈盼孩子健康长寿。

古人对满月还有一个说法,即小孩儿满月后才能出来见人,在月子里时不要见生人和非常之物。因为不足一个月时,小孩子“目瞳子未成”,瞳孔还没发育好,加上“囟门”未合,魂未定,如果让他看到不熟悉的东西,容易受到惊吓。民间还认为小孩子的眼睛特别干净,任何一点污秽的东西,小孩子一眼就能辨别出来。

我们国家一些地区有这样的习俗,老人与小孩儿第一次见面时,一定要给小孩儿钱,这有点像“封口费”。什么意思呢?民俗学里有个老理,如果小孩儿一看见某个人就哭,说明这个人的寿命不长;而老人对寿命最敏感,因此老人最担心小孩儿见他面时哭,所以老人给小孩儿钱,是为了求长寿,就好比告诉小孩儿说:“我给你钱啊,这个秘密你先藏着别说出来啊!”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春节时老人给小孩儿的压岁钱,虽然美其名曰是小孩儿压岁,但其实压的是老人自己的岁。这其间寄托着一个很美好的愿望,那就是老人希望自己更加长寿,可以享受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

一百天时能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