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小儿疾病预防与治疗
24372200000005

第5章 防治妊娠病(3)

2肾虚

孕妇先天肾气不足,孕后阴血聚于下,肾阳敷布受阻,不能化气行水;另外,肾为胃之关,肾阳不布,则关门不利,膀胱气化失司,以致水湿溢于肌肤而为肿胀。

3气滞

孕妇素多抑郁,气机不畅,孕后胎体更碍气机升降,两因相感,气滞而水湿不化,停留肌肤而致水肿。

【诊断要点】

本病多发于妊娠中晚期,以孕妇出现肢体、面目甚至全身肿胀为主要临床表现。根据水肿的程度,可将子肿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轻度,仅足部或双膝下轻度水肿,无其他不适症状,肾功能及尿常规等正常,经过充分休息或产后会自行消失,可不必治疗;中度,水肿明显,逐渐蔓延至大腿、外阴;重度,表现为全身水肿,有时伴有腹水。

【辨证论治】

本病根据主要症状及兼症、舌脉等,辨证为脾虚、肾虚、气滞3种证型。治疗以“治病与安胎并举”为原则,按利水化湿之法,随证添加养血安胎之剂。温燥、寒凉、滑利之品要谨慎使用,以免伤及胎儿。水肿明显、尿短数者,应适当休息,并予低盐饮食,必要时需入院治疗。

1脾虚

主要证候:孕妇面目、四肢水肿,甚则遍身俱肿,皮薄光亮,按之凹陷,胸闷腹胀,气短懒言,面色萎黄,四肢不温,纳少便溏,小便短少,舌胖嫩、苔薄白或薄腻,脉缓滑无力。

证候分析:脾主四肢肌肉,脾虚不运,水湿内停,泛溢肌肤四肢,故面目、四肢水肿,甚则遍身俱肿,水溢皮下,故皮薄光亮、按之凹陷;脾虚中阳不振,故胸闷腹胀,气短懒言;水湿流走肠间,而见便溏;其他兼症及舌脉皆是一派脾虚、中阳不振之象。

治疗方法:以健脾除湿、行水消肿为主。

方药:白术散加味(《全生指迷方》)。

组成:白术(蜜炙)、茯苓、生姜皮、砂仁、大腹皮、橘皮。

此方中,白术、茯苓有健脾除湿行水的功效,砂仁、生姜皮能温中理气化饮,大腹皮可下气宽中行水,橘皮可理气和中。全方具有健脾理气、行水消肿的功效。

2肾虚

主要证候:孕妇面目水肿,下肢更是明显,按之没指,面色晦暗,头晕耳鸣,心悸气短,腰酸腹胀,下肢逆冷,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证候分析:肾气不足,气化失常,水湿内停,泛溢于肌肤,故面目水肿,湿性向下,故下肢更是明显,按之没指;水气上凌心肺,则心悸气短;肾虚髓海不足,外府失荣,故头晕耳鸣、腰酸;阳虚不能外达,而见面色晦暗、下肢逆冷;舌脉等皆为肾阳不足之象。

治疗方法:以补肾温阳、化气行水为主。

方药:真武汤(《伤寒论》)。

组成:附子、生姜、白术、茯苓、白芍。

此方中,附子有温肾散寒、化气行水的作用,生姜、白术、茯苓可温阳散寒、化气行水,白芍有敛阴缓急的功效,与附子同用,可制其温燥。全方共奏温阳化气、行水消肿之效。值得注意的是,本方中附子有毒,所以其用量不宜过多,煎药时间要久,以减轻毒性。

3气滞

主要证候:孕妇肢体肿胀,从两足开始,渐发展到腿部,皮色不变,压痕不明显,步行艰难,头晕胀痛,胸闷腹胀,纳差,苔薄腻,脉弦滑。

证候分析:气机郁滞,加之孕后胎体更碍气机升降,水湿不化溢于肌肤,湿性向下,故见肢体肿胀,从两足开始,渐发展到腿部;气滞而非水停,所以皮色不变,随按随起;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上扰则见头晕胀痛;其他兼症及舌脉都是气机郁滞之象。

治法:理气行滞,佐以化湿消肿。

方药一:天仙藤散(《校注妇人良方》)。

组成:天仙藤、香附、陈皮、甘草、乌药、生姜、木瓜、紫苏叶、茯苓、猪苓、白术、泽泻。

此方中,天仙藤、香附有理气行滞的作用,陈皮、生姜可温中行气,苏叶宣上焦之气滞,乌药则开下焦之郁滞,木瓜有行气除湿消肿的功效,甘草可以调和诸药。全方合用可以达到理气行滞、化湿消肿的功效。

方药二:茯苓导水汤减味(《医宗金鉴》)。

组成:茯苓、白术、猪苓、泽泻、砂仁、木香、陈皮、木瓜、大腹皮、桑白皮、苏叶。

此方中,茯苓、白术、猪苓、泽泻有健脾渗湿利水的作用,砂仁、木香、苏叶可醒脾理气,木瓜可以行气化湿,大腹皮、桑白皮有行气消胀利水的功效。全方合用共奏健脾利水、理气行滞之效。本方适用于气滞证中湿阻明显者,症见肢体肿胀,头昏沉,胸闷腹胀,恶心呕吐,纳少便溏,舌苔白腻,脉沉滑。

六、子满

子满多于妊娠五六个月发病,表现为母体内胎水过多,腹大异常,胸膈胀满,严重的遍身俱肿,喘息不得卧,又称为“胎水肿满”。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羊水过多。

【病因病机】

孕妇素体脾虚,或妊娠期过食寒凉生冷之品,使脾阳受到损伤,湿气聚集于胞中;或者孕妇素多抑郁,孕后胎体渐大,阻塞气机,气滞湿郁,蓄积于胞中,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子满。

【诊断要点】

本病的诊断是以妊娠中期后,见腹大异常,腹部胀满,腹皮绷紧而发亮,胸膈胀满为依据。尚需与一般子肿进行鉴别,子肿是孕妇面目、四肢水肿;而子满则是孕妇腹大异常,胸膈胀满,甚至喘息急促不得卧。

【辨证论治】

本病辨证重点为腹部和肢体肿胀特征,还应结合全身症状、舌脉综合分析,才能正确诊断。治疗大法为利水除湿为主,佐以补气行气。

1脾气虚弱型

主要证候:妊娠中期,胎水过多,腹大异常,腹皮绷紧而发亮,胸胁满闷,甚至喘息不得卧,行动艰难,严重时全身水肿,小便短少,神疲纳差,面色淡黄,舌淡胖苔白腻,脉沉滑无力。

证候分析:脾虚失运,水湿停聚胞中,引起胎水过多,腹大异常,腹皮绷紧而发亮;水湿严重时泛溢于肌肤,则全身水肿,小便短少;水湿上迫心肺,则胸胁满闷,甚至喘息不得卧,行动艰难;脾虚中阳不振,则神疲纳差;舌脉皆为脾虚湿盛之征。

治疗方法:以健脾利湿、养血安胎为主。

方药:鲤鱼汤加味(《千金要方》)。

组成:鲤鱼、白术、茯苓、生姜、陈皮、当归、白芍。

此方中,鲤鱼有行水消肿的功效,白术、茯苓、生姜、陈皮可健脾渗湿、理气行水,当归、白芍具养血安胎之功,使水湿运行而不伤及胎元。如果患者是阳虚体质而见畏寒肢冷,可适当添加桂枝、黄芪,以达到温阳化气行水的功效。

2气滞湿郁型

主要证候:妊娠中期,胎水过多,腹大异常,胸胁满闷,甚则喘不得卧,肢体肿胀,皮色不变,苔薄腻,脉沉弦滑。

证候分析:气机郁滞,水湿停聚,蓄积于胞中,故胎水过多,腹大异常;湿浊上迫心肺,则胸胁满闷,甚则喘不得卧;水湿泛溢于肌肤,故肢体肿胀,皮色不变;舌脉皆是气滞湿郁之象。

治法方药:请参见本章“子肿”气滞型茯苓导水汤减味。

子满还可能出现胎儿畸形,应做相关检查以排除,如果有胎儿畸形,需要及时终止妊娠。再次受孕前,夫妻双方要积极调理身体,以健康的体魄有效预防子满的再次发生。

七、子嗽

妊娠期间,久咳不已,称“子嗽”,亦称“妊娠咳嗽”。早在《诸病源候论》中就有“妊娠咳嗽候”的记述。

【病因病机】

本病大多数是由阴虚火旺或痰火上扰,致肺失清肃所引起。

1阴虚肺燥

《女科经纶》引朱丹溪的话:“胎前咳嗽,由津血聚养胎元,肺乏濡润,又兼郁火上炎所致。”这就是说,孕妇素体阴虚,肺阴不足,孕后血聚于下以养胎,则阴血愈亏,阴虚火旺,灼伤肺津,肺失濡润,于是引起咳嗽。

2痰火犯肺

孕妇素体阳旺,孕后胎气也旺盛,两种原因叠加,火乘肺金,灼液成痰,壅阻在肺,肺失肃降,从而引起咳嗽。

【诊断要点】

妊娠后出现咳嗽症状,而没有外感表证的表现,方可诊断为子嗽。如果是因外感而咳嗽者,就不属于本节所讨论的子嗽。而若久咳不愈、形体消瘦、潮热盗汗、痰中带血者,则属痨咳,俗称“抱儿痨”,经痰培养或在妊娠中晚期作胸部X线检查有助诊断,应抗结核处理,也不在本节讨论范围。

【辨证论治】

子嗽发生在妊娠期,以咳嗽为主症,应按照咳嗽的特点及其病程长短,结合全身症状和舌脉进行辨证,治疗以治病与安胎并举为原则,予以清热化痰、润肺止咳之法。用药需注意,不能过用降气、涤痰、滑利等对胎儿有害之品。

1阴虚肺燥

主要证候:妊娠咳嗽,干咳无痰或痰中夹血丝,咽干口燥,手足心热,失眠盗汗,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滑数。

证候分析:素体阴虚,阴虚火旺,灼伤肺津,肺失濡养,肃降失司,故干咳无痰;肺络受损,则痰中带血;其他兼症及舌脉均为阴虚内热之象。

治疗方法:以养阴润肺、止咳安胎为主。

方药:百合固金汤加减(《医方集解》)。

组成:百合、麦冬、炙百部、玄参、白芍、生地黄、贝母、桔梗、桑叶、生甘草、阿胶、黑芝麻。

此方中,百合、百部有润肺止咳的功效,麦冬、玄参可滋肺养阴,白芍以养血敛阴,生地黄可凉血止血,黑芝麻助补肝肾之阴,贝母润肺化痰止咳,桑叶、桔梗、生甘草清肺利咽,阿胶助白芍以养血止血。诸药合用,使肺肾得养,阴津渐充,从而虚火自降,咳嗽自止。

2痰火犯肺

主要证候:妊娠咳嗽,咳痰不爽,痰黏黄稠,面红口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素体阳旺,郁久化热,热灼肺津而成痰,痰热壅于肺,则咳嗽,咳痰不爽,痰黏黄稠;痰热内扰,津液不能上承,而见面红口干;舌脉都是痰热内盛之征。

治疗方法:以清热化痰、止咳安胎为主。

方药:清金降火汤加减(《古今医鉴》)。

组成:黄芩、陈皮、杏仁、茯苓、法半夏、桔梗、贝母、前胡、瓜蒌仁、炙甘草、枳壳、桑叶、枇杷叶、生姜。

此方中,黄芩、桑叶、枇杷叶具有清金宣肺的作用,并可安胎;杏仁、桔梗、贝母、瓜蒌仁、前胡可润肺止咳化痰;陈皮、茯苓、法半夏、炙甘草、枳壳、生姜有健脾利湿、行气化痰的功效。

【文献摘要】

《校注妇人良方》:嗽久不愈者,多因脾土虚而不能生肺气,而腠理不密,以致外邪复感,或因肺气虚不能生水,以致阴火上炎所致。治法当壮土金,生肾水为善。

《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妊娠咳嗽,谓之子嗽。嗽久每致伤胎。有阴虚火动痰饮上逆,有感冒风寒之不同。因痰饮者,用二陈汤加枳壳、桔梗治之;因感冒风寒者,用桔梗汤,即紫苏叶、桔梗、麻黄、桑白皮、杏仁、赤茯苓、天冬、百合、川贝母、前胡也。若久嗽,属阴虚,宜滋阴润肺以清润之,用麦味地黄汤治之。

八、妊娠用药注意事项

在本章前面各部分妊娠病防治中,都涉及中药的服用问题,那么在妊娠期服用中药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呢?

有古医家曾说,“药理不明,医道不成”,特别是妇产科与儿科疾病用药尤其要慎重。是药三分毒,因此要对中药的药理特性有所了解,以免毒素损及胎儿。

在对疾病进行辨证分型后,需谨慎遣方用药,要了解药物性能、明确其毒副作用。用药时,要有“整体、辨证论治”的观念,根据药物的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升降浮沉,依据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病情、体征等,立法、遣方、用药、调剂量,做到“相体裁衣”,从而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某些药物之间存在配伍禁忌,或相反相畏或相杀相恶,会对患者尤其是孕妇体内胎儿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会危及生命,所以,要精选相须、相合、相使配方,不得失误。

中国古代医家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了十八反歌、十九畏歌、六陈歌和妊娠服药禁歌等,治疗中须依照这些原则注意配伍禁忌。

十八反歌

最早见于金代张从正的《儒门事亲》,共写出了18种相反的中药。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八反列出了三组相反药,分别是:瓜蒌(包括天花粉)、贝母(包括川贝母、浙贝母)、白蔹、白及与乌头(包括川乌、草乌)相反;海藻、大戟(包括京大戟、红芽大戟)、甘遂、芫花与甘草相反;各种参类(包括人参、丹参、玄参、沙参、苦参)、细辛、芍药(包括赤芍、白芍)与藜芦相反。

十九畏歌

首见于明代刘纯的《医经小学》,共提出了19种相畏(这里的“畏”是“相反”的含义,不同于中药学中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的“相畏”)的中药。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宜。

其大意是:硫黄本来是制造火药的必备成分之一,若是与朴硝一同使用便会产生不良反应;水银不要与砒霜一起使用;狼毒最怕与密陀僧共用;巴豆药性最为峻猛,偏偏与牵牛子(包括白丑、黑丑)性情不和;丁香(包括公丁香、母丁香)不要与郁金同用;牙硝与京三棱也不能共同使用;川乌、草乌(包括乌头、附子)不要与犀角类药物同用;人参类药物最怕与五灵脂一起使用;官桂善温通散寒、调畅气血,但不能与赤石脂共用;凡是在药物的炮制和应用中,都要注意它们相互之间的配伍相合与相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