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小儿疾病预防与治疗
24372200000015

第15章 儿科疑难杂症(3)

值得注意的是,患儿发病初期,如果伴有发热、头痛,出血点密集,皮肤瘙痒等症,就不要先用重剂量的药方凉血解毒,可先用荆芥炭、豨莶草、浮萍、地肤子,辅以生地黄、丹皮、赤芍、紫草、景天三七等,以达到清表风、凉血热的目的。

2气不摄血

主要证候:发病缓慢,病程迁延,瘀斑、瘀点反复出现,颜色淡紫,面色萎黄,倦怠乏力,头晕心慌,纳差,口唇色淡,伴有鼻衄、齿衄,舌质淡胖,脉沉细弱。

证候分析:久病不愈,导致气虚、脾虚,气不摄血,脾不统血,从而使瘀斑、瘀点反复出现,伴有鼻衄、齿衄;脾虚不运,气血生化乏源,四肢百骸失养,所以会出现面色萎黄,倦怠乏力,纳差,口唇色淡;出血过多,心神失养,故见头晕心慌;舌脉皆为气血虚弱之征。

治疗方法:以益气摄血、健脾养心为主。

方药:归脾汤减味(《正体类要》)。

组成: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君子汤)、黄芪、当归、远志、酸枣仁、木香、生姜、大枣。

此方中,四君子汤有健脾益气的功效;辅以黄芪、当归,可以补气生血、养心益脾;远志、酸枣仁能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生姜、大枣调和脾胃。全方合用,可以达到健脾益气、养心补血的功效。

如果患儿出血不止,可在服用上方的基础上,加服云南白药、蒲黄炭、阿胶(烊冲),以达到活血止血养血的目的;血肿疼痛、舌质紫暗的,可酌加赤芍、丹参、乳香、三七、牛膝,以达到活血祛瘀、生新血的目的。出血不多,但有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四肢发凉、倦怠乏力、畏风怕冷、腰酸足软等肾阳虚症状的,可酌加鹿茸、淡苁蓉、巴戟天等,或服用全鹿丸,以温肾补阳、补益精血。

治疗本病,也可选用具有益气补血、养心宁神功效的人参养荣汤。

如果患儿下肢紫癜较多,伴低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脉细数,可服用知柏地黄丸或大补阴丸,以达到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的功效,从而缓解病情。

【其他疗法】

治疗小儿紫癜,还可采用食疗法,如花生衣红枣汤,适用于气不摄血型紫癜:

花生衣5~10g,红枣10枚,党参15g,水煎服,每日1剂。

【预防与护理】

采取正确的预防与护理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小儿紫癜的发病率以及危害程度。

(1)查找并去除病因。

(2)加强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3)饮食得当,不吃或者少吃容易引起紫癜的饮食及药物,如硬食及粗纤维食物、辛辣刺激食物等。宜进食清淡、富于营养的食品,多吃带衣花生仁、红枣等食物。

(4)积极防治各种感染性疾病。

(5)掌握正确的急救措施。如果儿童出现紫癜,应限制患儿的活动,尽量卧床休息,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

五、脐风病

脐风又称“脐带风”或“锁口风”、“七日风”,是指新生儿出生时,因断脐处理不善,或接触不干净的物品,或脐部被风冷水湿秽毒之邪所侵,而发生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临床多表现为:嘴唇发青,牙关紧闭,苦笑面容,甚至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等。本病以出生后4~7天的新生儿多发,极少数在出生数周后才发病,发病越早,危险性也越大。

历代医学典籍对本病的病因、预后及预防措施多有详细记载,如《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脐风撮口论》云:“儿自初生,至七日内外,忽然面青,啼声不出,口撮唇紧,不能哺乳,口青色,吐白沫,四肢逆冷,乃脐风撮口之证也……乃最恶之病也。”

脐风相当于西医学的新生儿破伤风。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目前脐风的发病率已经大大降低,很多地区甚至完全消除了本病的发生。

【病因病机】

《活幼心书·脐风撮口》云:“乃因剪脐带短,或结缚不紧,致外风侵入脐中,或用铁器断脐,为冷所侵,或牵动脐带,水入生疮,客风乘虚而入。”认为脐风的产生是由于:或为新生儿断脐时所使用的器具不洁,或断脐后脐部护理不当,而使风冷水湿秽毒之邪趁虚而入,导致经脉受阻,营卫壅滞,气血不畅,从而引发脐风。

【辨证论治】

脐风病势凶险,如果救治不及时,常可导致死亡,因此必须及时施治,尤其要积极控制抽搐的发作。

主要证候:多于新生儿出生断脐后4~7天发病。发病前1~2天会出现先兆:精神烦躁,哭闹,张口困难,吮乳口松,头颈转动不自如。紧接着便进入发作期:形寒身热(或无热),口唇紧闭,舌体强硬,牙关紧闭,不能吮乳;有时口吐白沫,吞咽困难,苦笑面容。严重者会出现面唇青紫,颈项强直,角弓反张,脐边青黑,呼吸微弱,冷汗淋漓,甚至窒息。

证候分析:患儿外感邪毒,邪毒侵入脐中,阻滞经络,气机不畅,精神不舒,就会出现本病发病的先兆。邪毒深入,经络、营卫不通,引动内风,筋脉拘急,就会引起发作期症状。邪毒侵入督脉,则引发角弓反张。脐边青黑,呼吸微弱,冷汗淋漓,都是邪毒中脏、元阳大亏之象。

治疗方法:以宣通经络、熄风镇痉为主。

方药:撮风散加味(《直指小儿方》)。

组成:麝香、蜈蚣、全蝎、僵蚕、钩藤、竹沥、朱砂。

此方中,麝香可开窍醒神、活血通经,蜈蚣、全蝎、僵蚕、钩藤有熄风镇痉的功效,竹沥、朱砂可以化痰安神。

若患儿形体壮实、大便干硬、腹部紧胀,可在服用上方的基础上,加服黑白散,以通便;面赤口干的,可将上方与千金龙胆汤合用,以增清热泻肝之效。

治疗脐风,在以上口服药物治疗之外,还应结合外治法。外治法是用脐风锁口方吹鼻,以达到通窍熄风的目的;配合以灯火灸法治疗,以温通经络、熄风解痉。

【预防与护理】

1预防

脐风发病后的死亡率很高,必须确立防重于治的思想,切实做好预防工作。

(1)切断感染源。采用新法接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新生儿脐部受到感染。

(2)对育龄期或妊娠期妇女实施破伤风类毒素免疫预防,使新生儿建立被动免疫保护。

(3)一旦发现新生儿破伤风,应迅速将患儿送医就治。

2护理

(1)建立良好的育儿环境。保持病房安静,空气流通,光线要偏暗,尽量减少刺激,以减少痉挛的发作。痉挛期应暂禁食。

(2)注意脐部清洁,患儿脐部适宜用3%过氧化氢清洗,涂抹碘酊、乙醇消毒。

(3)服用煎剂汤药时,应用沙布过滤,去掉药物残渣。

六、脐部疾患

脐部疾患多发于新生儿期,是指新生儿出生后断脐结扎护理不善,或先天性异常而发生的脐部病证,常见的有脐湿、脐疮、脐血、脐突。脐湿是指脐部感染水湿,出现湿润不干燥的现象;脐疮是指脐部感染邪毒,红肿热痛且有脓水流出的现象;脐血是指新生儿断脐结扎不善,或胎毒内盛,血水从脐中流出的现象;脐突也称脐疝,是指新生儿先天发育缺陷,脐部突起的现象。

脐部疾患,一般情况下预后良好。如脐突多可治愈,预后佳。但是,若脐疮失治或误治,可发展成败血症等危重疾患;脐血若与全身血液疾病相关,病情就会较严重,应积极治疗。

【病因病机】

有关脐部疾患的病因病机,各代医学典籍多有论述。

1脐湿、脐疮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断脐后护理不当,感受外邪所致

正如《太平圣惠方·小儿脐肿湿久不差诸方》所云:“夫小儿脐湿者,亦由断脐之后,洗浴伤于湿气,水入脐口,致令肿湿经久不干也。凡断脐后,便久著热艾厚裹,不得令儿尿湿著脐,切须慎之,往往中湿致肿,至百日以后,不可差也。”《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脐疮候》云:“脐疮由初生断脐,洗浴不即拭燥,湿气在脐中,因解脱遇风,风湿相搏,故脐疮久不瘥也。”而邪毒继续内陷,导致新生儿昏迷抽搐,严重者可继发为脐风。如《证治准绳·幼科·脐风》所云:“《千金》有脐风、脐湿、脐疮三者,皆因断脐后为风湿伤而成。夫风入脐,脐肿腹胀,四肢不利,多啼,不能乳,甚者发搐,为脐风。肿湿经久不干,为脐湿。风湿相搏,令脐生疮久不差,为脐疮。有一不已,入于经脉,多变为痫。痫成作痫治。”

2引起脐血的病因有多种

(1)断脐结扎失宜,过紧,可压破血脉;过松,血水就会渗入。

(2)胎热内盛,迫血妄行。

(3)先天禀赋不足,中气虚弱,脾不统血。

(4)哭叫过度,逼血外出,均可导致脐部出血。

3引起脐突有内因与外因两大类原因

内因是新生儿腹壁肌肉嫩薄松弛,或先天发育不全,脐孔没有完全闭合;外因是新生儿哭叫过度用力而导致肠脂膜突入脐中,导致脐突。如《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脐突》所言:“婴儿热在腹中,无所发泄,故频频伸引,睡卧不宁,努胀,其气冲入脐间,所以脐忽肿赤,虚大光浮,名曰脐突。此乃胎热所致,非断脐不利之过也。内服犀角消毒饮,外敷二豆散,其肿自消。最忌寒凉之药敷于脐上,恐寒凝毒热,反为害也。”

【辨证论治】

1脐湿

主要证候:脐带脱落以后,结扎创面有脂水渗出,擦拭仍不能干,有时见微微红肿。

证候分析:脐部被水湿、尿湿或者秽毒邪气所浸扰,湿邪壅滞于皮肤表面,刺激皮肤,故见创面有脂水渗出,擦拭仍不能干。如果护理不善,毒邪可侵扰体内,使气血阻滞,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

治疗方法:外治以收敛固涩之法。

方药:龙骨散减味,外用(《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龙骨、枯矾。

此方中,龙骨、枯矾有收敛燥湿生肌的功效。需要注意的是,本方是干撒于脐部,属于外用药。

若患儿脐部创面局部红肿热痛,则应换用金黄散外敷,以清热解毒收敛。

2脐疮

主要证候:脐部红肿热痛,甚则糜烂,流脓水;重的出现恶寒发热,烦躁啼哭,口干欲饮,唇红,舌红苔黄腻,指纹紫;更严重的会出现昏迷、抽搐等症状。

证候分析:毒邪侵入脐部,壅阻于肌肤,使经络受阻,气滞血凝,引发脐疮,故见脐部红、肿、热、痛,时间久了会糜烂化脓;风火交炽,邪毒攻于内,则导致恶寒发热,烦躁啼哭,口干欲饮,唇红;舌、指纹俱为热毒之象。邪毒进一步内陷至厥阴,攻心动风,会出现昏迷、抽搐等症状。

治疗方法:以清热解毒、疏风散邪为主,结合外治法。

方药:犀角消毒饮加减(《外科医镜》)。

组成:金银花、犀角(以水牛角替)、甘草、荆芥、防风、牛蒡子。

本方是治疗脐疮的主药,方中,金银花、水牛角、甘草可以清热解毒,荆芥、防风、牛蒡子有疏风散邪的功效。

若患儿病情较轻,上方可去掉水牛角,酌加连翘、黄连、紫花地丁,以达到清热解毒的目的;大便干结,舌苔黄燥的,可加入大黄,以达到通腑泄热的目的;病情严重,出现昏迷、抽搐,可以加服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以达到清心开窍、凉血止痉、平肝熄风的目的。

外治方法:金银花、野菊花、防风,水煎,洗涤脐部,擦干后,再敷以金黄散;如果患儿全身症状不明显,单独用外敷法治疗,也有疗效。

3脐血

主要证候:断脐后,脐部不断有渗血;或有发热,面红,唇焦舌红;重则吐血、便血、皮下有紫斑,或见精神萎靡,四肢不温,舌淡苔薄,指纹淡。

证候分析:断脐后,胎热内蕴,逼血妄行,不但会导致脐部不断有渗血,还会出现发热,面红,唇焦舌红;如果出血过多,气血虚弱,气不摄血,可导致吐血、便血、皮下有紫斑,或见精神萎靡等症,甚至危及生命。

治疗方法:以凉血止血、益气摄血为主。结扎失宜者,宜重新结扎脐带。

方药:茜根散(《重订严氏济生方》)。

组成:黄芩、茜草、生地黄、侧柏叶、阿胶、当归。

本方适用于胎热内盛的患儿,在本方中,黄芩有清热的作用,茜草、生地黄、侧柏叶、阿胶有凉血止血的作用,当归可以活血止血。

若患儿出血过多而出现气虚的表现,如精神萎靡,四肢不温等,应急服独参汤或生脉散,以达到益气固脱的目的。

因先天禀赋不足、脾不统血而导致脐血的患儿,宜内服归脾汤,酌加侧柏炭、血余炭等止血药,以达到益气摄血的目的。

患儿可因脐部结扎失宜而引发脐血,故应先仔细检查脐带,确定是该原因的,需重新结扎脐带。

无论以上何种情况,都可用龙骨散外掺脐部配合治疗。

4脐突

主要证候:脐部呈半球状或囊状突起,用手指按压,肿物可被推回腹内,但当患儿哭叫时,肿物又会突出。脐部皮肤颜色正常,也没有精神、食欲异常表现或其他不适症状。

治疗方法:用外治方法--压脐法,也可配合二豆散外敷。

压脐法的具体做法是:首先,把突出脐部的小肠脂膜推回腹内。其次,取一光滑质硬的薄片,用干净的棉花、纱布包裹住,垫在脐部,外面再用纱布扎紧。

一般情况下,脐突会逐渐痊愈。但若患儿的脂膜突出过大,或者患儿已经超过了两岁脂膜仍未能回纳的,应及早进行手术治疗。

【预防与护理】

为了新生儿的健康成长,在其出生之初,就应积极护理脐部,防止各种脐部疾患的发生。

1预防

(1)新生儿断脐后,应妥善护理脐部结扎部位,保持清洁干燥,防止尿便及洗浴液浸渍等造成污染。内衣和尿布都要保持清洁、干燥及柔软,如有污染,应及时更换。

(2)密切观察新生儿脐部有无异常,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3)设法减少新生儿的哭闹。

2护理

(1)换药时要注意消毒患处,保持创面清洁,严禁强剥干痂。

(2)防止脐疮脓液外溢而污染健康的皮肤,造成其他感染。

(3)严密观察病情的发展,尽量减少患儿哭叫,尤其在进行各项治疗时,以免创口重复开裂。

附:健康小知识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小儿则》中提出:“其脏气清灵,随拨随应,但能确得其本而撮取之,则一药可愈,非若男妇损伤积痼疴顽者之比。”

小儿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小儿发病容易、康复也快的病理特点。然而,小儿寒热虚实的变化,往往比成人更为迅速而错综复杂;所以对儿科疾病的诊治,必须强调辨证清楚、诊断正确、治疗及时、用药审慎果敢。儿科疾病在病情发展、转归过程中,虽然有传变迅速、病情容易急转恶化的一面;但小儿为“纯阳之体”,其生机蓬勃,患病之后,若是能给予及时恰当的治疗与护理,是很容易恢复健康的;即使出现危重病症,只要全力以赴、分秒必争,积极采用各项综合措施进行抢救,预后也会比较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