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小儿疾病预防与治疗
24372200000014

第14章 儿科疑难杂症(2)

若患儿持续汗出不止,于每晚临睡前,可用龙骨、牡蛎粉扑打身体,起到敛汗潜阳的作用。

2营卫不和

主要证候:以自汗为主要表现,周身汗出,畏寒怕风,不发热或伴低热,倦怠乏力,纳差,舌淡苔薄白,脉缓。

证候分析:本证多发于各种急慢性疾病后的表虚患儿。病后正气未复,营卫失和,卫气不能固于外,营阴不能守于内,腠理疏松,津液无以固敛,故见周身汗出,畏寒怕风,或伴低热;汗出过多,伤及肺脾,故见倦怠乏力,纳差;舌脉都是营卫不和之征。

治疗方法:以调和营卫为主。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

组成: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

此方中,黄芪有益气固表的作用;桂枝可温经通阳,辅以芍药益阴敛营,能调和营卫;生姜、大枣可以调和脾胃,能加强黄芪固表的作用。若患儿持续出汗不止,可加入浮小麦以养心敛汗,龙骨、牡蛎以益阴潜阳。这些药物共同使用,能增强调和营卫、收敛止汗的功效。

若患儿神疲乏力、纳差、面色苍白无华,可在上方中,加入党参、淮山药,以达到健脾益气的目的;表现为口渴、虚烦不眠、小便黄等胃阴虚症状的,可添加芦根、石斛、柏子仁、酸枣仁,以达到滋养胃阴、养心安神的目的。

3气阴虚弱

主要证候:以盗汗为主,常伴自汗,汗多懒言,消瘦,萎靡不振,五心烦热,失眠,醒后汗出更多,有时伴低热,口干舌燥,哭声无力,口唇淡红,舌质淡、苔少或见剥苔,脉细弱或细数。

证候分析:多发于急病、久病、重病之后。病后失调,或素体气阴两虚,就会导致身体消瘦。气虚就不能敛阴,阴亏虚火内炽,迫使津液外泄而为汗,故见盗汗;汗为心液,出汗导致心血暗耗,血虚导致心神不宁,故见萎靡不振,五心烦热,失眠,醒后汗出更多。其他兼症和舌脉都是气阴两虚之征。

治疗方法:以益气养阴为主。

方药:生脉散。

组成:人参(或党参)、麦冬、五味子。

此方中,人参(或党参)可以益气生津、固脱止汗,麦冬可以养阴清热,五味子有益气生津、收敛止汗的作用。诸药合用,可以达到气阴双补的目的,从而缓解汗证。

若患儿精神不振、纳差、失眠、面色苍白无华,可在上方的基础上,去麦冬,加炙黄芪、白术以益气健脾。

若患儿睡时汗出,醒后即止,伴口干心烦等心脾虚表现的,可在归脾汤(人参、龙眼肉、黄芪、白术、当归、茯神、远志、酸枣仁、木香、甘草)中加入龙骨、牡蛎、浮小麦,以达到补养心脾、益气养血的目的,从而汗止。

【预防与护理】

(1)加强体育锻炼,合理喂养,以增强小儿体质。

(2)积极治疗各种急慢性儿科疾病,尤其要注意病后调理。

(3)注意防止风邪的侵袭,用干净毛巾拭汗,避免受凉。

(4)经常更换患儿的内衣,保持身体以及衣物的清洁。

三、解颅

小儿到了一定的年龄后,囟门应合而不合,头骨颅缝开解,头颅增大,敲叩时呈破壶音,目珠下垂犹如落日,这样一类病症称为解颅。多发于6个月至7岁的小儿。

解颅病名最早出现于《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中:“解颅者,其状小儿年大,囟应合而不合,头缝开解是也。”

解颅是儿科危重证候之一,对小儿的成长发育有不良的影响。如《证治准绳·幼科》曾记载:“解颅者,人之无脑髓,如木无根。古人虽有良方,吾所以不录者,劳而无功也。不可束手待毙……次第调理,或有可治。若投药后如故,亦难疗矣。”《婴童百问·解颅》也曾认为:“凡得此者,不远千日,其间亦有数岁,乃成废人。”

【病因病机】

小儿解颅的发病与先天肾脏亏损有关,病变进展又与肝、脾有密切关系。发病过程中,常有烦躁、嗜睡、呆滞、恶心呕吐等症状,病情严重的患儿,则常出现双目失明和智力低下、营养障碍等症状。其主要病因归纳如下。

1肾气亏损

肾主骨髓,脑为髓海,小儿胎气羸弱,肾气亏损,不能养骨生髓,从而引起解颅。诚如《保婴撮要·解颅、囟填、囟陷》所言:“肾气怯则脑髓虚而囟不合。”《小儿药证直诀·解颅》云:“年大而囟不合,肾气不成也;长必少笑。更有目白睛多,白色瘦者,多愁少喜也。” 《幼幼集成·头项囟》也认为:“解颅者,即头缝开解而不合也。是由血气不足,先天肾元大亏。肾主脑髓,肾亏则脑髓不足,故囟为之开解。然人无脑髓,犹树无根,不过千日,则成废人。其候多愁少喜,目白晴多,面色白。若成于病后者尤凶。”

2肾虚肝亢

《育婴家秘》不仅认为解颅因于肾虚,还提出了:“解颅有二,初生后,头骨渐开,此胎气怯弱,肾气不足也。有合而复开者,自颅至印堂,有破痕可开一分,又有头四破成缝者,此皆解颅。由病后肾虚,水不胜火,火气上蒸,其髓则热,髓热则解,而头骨复分开矣。”即小儿久病则肾虚,水不胜火,火气上蒸,骨髓受热,髓受热就会裂开,从而出现解颅的症状;或水不涵木,木亢生风,风水上泛,导致囟门无法结合,或者结合后又解开。

3脾虚水泛

小儿先天不足,后天调养不当,真阳不能温煦脾土,脾虚导致水湿不化,湿邪凝滞化而为痰,痰湿乘虚上泛于脑,从而引起解颅。

4热毒壅滞

外感时邪,热毒积滞,形成积痰,痰热上攻脑部,脑部经络不通,以致血瘀,从而发生解颅。

【辨证论治】

1肾气亏损

主要证候:囟门到时间不合,宽裂,颅缝开解,头大颈细,前倾不立,青筋暴露,眼眶紧小,目珠下垂呈“落日状”,身体虚弱,发育落后,神识呆滞,舌淡少苔,指纹淡青。

证候分析:正常小儿的前囟在1~15岁闭合;后囟在初生时闭合,或者微微打开,2~4个月时闭合。如果小儿先天不足,肾气亏损,就会导致脑髓不生,从而出现囟门到时间不合,宽裂,颅缝开解,头大颈细;囟门不合,血络受阻,气血不能正常运行,就会导致青筋暴露;气血不足,也会导致身体瘦弱,发育不良;髓脑不生,则神情呆滞;肾精不能充实于目,就会出现目珠下垂呈“落日状”;舌和指纹都是肾气不足之象。

治疗方法:以补肾益髓为主。

方名:补肾地黄丸减味(《幼幼集成》)。

组成:熟地黄、山萸肉、茯苓、山药、牛膝。

此方中,熟地黄、山萸肉有补肾益髓的功效,茯苓、山药有健脾益气固精的功效,牛膝可以强筋壮骨。服用方法是:加水浓煎,内服;或研成细末,以蜜炼成丸状,长期口服。

若患儿筋骨软弱,可以在上方的基础上,加入杜仲、川断,以增强壮筋骨的功效;气血虚弱的,可加入党参、黄芪,以补益气血;出现手足心热、口干舌红、烦躁不安、失眠等阴虚表现的,可以加入生牡蛎、生地黄、石斛。

2肾虚肝亢

主要证候:颅缝裂开,前囟宽大,头额青筋暴露,眼珠下垂,白睛特别显露,双目无神,烦躁不安,或呕吐,手足心热,筋惕肉跳,口干舌红。

证候分析:肾虚髓热,导致颅缝解开,前囟宽大;眼珠下垂,白睛特别显露,双目无神也是由肾精不足所致;肾虚则肝亢,肝亢生风,风水上泛,从而出现头额青筋暴露;阴虚火旺,患儿就会烦躁不安,手足心热,口干舌红等。

治疗方法:以益肾利水、平肝熄风为主。

方药:知柏地黄汤合三甲复脉汤减味(《医方考》,《温病条辨》)。

组成:知母、黄柏、鳖甲、龟板、牡蛎。

此方中,知母、黄柏有滋水制火的功效,鳖甲、龟板、牡蛎可以育阴潜阳、平熄肝风。诸药合用,肝风得平,水不上泛,从而缓解症状。

若患儿烦躁不安,可在上方中,加入竹叶、木通、栀子,以泻火除烦;惊恐不安,可酌加石决明、钩藤,以清泻肝火止惊。

3脾虚水泛

主要证候:除了有解颅的一般症状外,还可出现其他症状,如面色苍白无华,神情呆滞,消瘦纳差,大便稀溏,小便不利,舌淡苔薄白。

证候分析:脾胃虚弱,温运失职,水湿内停,泛溢肌肤,就会出现面色苍白无华,神情呆滞;脾虚,健运失司,就会导致消瘦纳差,大便稀溏,小便不利;舌象是脾虚的表现。

治疗方法:以健脾利水为主。

方药: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加减(《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伤寒论》)。

组成:人参、白术、干姜、附子、猪苓、茯苓、泽泻、桂枝。

此方中,人参、白术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胃的功效;干姜、附子有温胃回阳、散寒救逆的功效;猪苓、茯苓、泽泻可以利水渗湿,使水随小便排出体外;桂枝可温助中阳,且能助膀胱气化,以利排水。

若患儿气血两亏,可在上方中,加入黄芪、当归,以达到益气补血的作用;腹胀便溏,可以加入砂仁、木香,以达到理气宽中的目的;脾肾两虚,则加入河车八味丸,以温补脾肾,从而缓解症状。

4热毒壅滞

主要证候:颅缝愈合后又解开,有浮软感,头皮光亮,青筋暴露,两目下垂,口干头痛,发热气急,面赤唇红,大便干结,小便短赤。

证候分析:感染时邪,邪毒侵扰脑部,从而导致颅合又开,有浮软感;气血阻滞,脑部经络不通,就会头皮光亮,青筋暴露;内热炽盛,就会导致发热气急,面赤唇红,大便干结,小便短赤。

治疗方法:以清热通络为主。

方药:犀地清络饮减味,兼服化毒丹(《重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犀角(以水牛角替)、生地黄、丹皮、赤芍。

此方中,水牛角有清营解毒的功效,生地黄可以清热凉血,丹皮、赤芍能凉血活血散瘀。

如果患儿烦躁不安、难以入睡,可在上方中,加入羚羊角、钩藤,以平抑肝阳。

【其他疗法】

治疗小儿解颅,除了上述方法外,还可以采用外敷法和推拿法。

1外敷法

取柏子仁120g,天南星、防风、白芷、羌活各30g,研成细末调匀。每次取60g,用猪胆汁调和,摊在干净的纱布上,敷在颅裂部位,之后用纱布包扎头部,如果纱布干结,可以淡醋湿润,以保证疗效,3天换一次药(本方法出自《杨氏验方》)。

2推拿疗法

详情可咨询医生。

四、紫癜

紫癜是以皮肤黏膜出现紫斑为主要表现的血证,又称紫斑。这是一种常见的小儿出血性疾病,多发于学龄期儿童,对小儿健康的危害较重。临床症状是血液溢出皮肤、黏膜下,出现瘀点、瘀斑,用手按压不退色。中医古籍中所记载的“葡萄疫”、“肌衄”、“斑毒”等病证,与本病有相似之处。如《外科正宗·葡萄疫》云:“葡萄疫,其患多生小儿,感受四肢不正之气,郁于皮肤不散,结成大小青紫斑点,色若葡萄,发在遍体头面,乃为腑症。”《医学入门·肌血衄》记载:“血从汗孔出者,谓之肌衄。”《诸病源候论·患斑毒病候》记载:“斑毒之病,是热气入胃,而胃主肌肉,其热挟毒蕴积于胃,毒气熏发于肌肉,状如蚊蚤所螫,赤斑起,周匝遍体。”

本病属血证范畴,常伴有鼻衄、齿衄,甚则呕血、便血、尿血。相当于西医学的过敏性紫癜或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病因病理】

紫癜的病机有血热、气虚两类。

1血热

由于小儿形体不足,气血未充,卫外功能不固,所以容易感染邪毒,邪毒热伏血分,内搏营血,迫血妄行,伤害络脉,导致血溢脉外,渗于皮下,从而引发紫癜。诚如《证治准绳·疡医》所言:“夫紫癜风者,由皮肤生紫点,搔之皮起,而不痒疼者是也。此皆风湿邪气客于腠理,与气血相搏,致荣卫否涩,风冷在肌肉之间,故令色紫也。”

2气虚

心、脾与人体的气血生化有密切的关系。气和血互相依附、相辅相成,如果气血调和,人体各项功能均正常运行。若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或疾病迁延日久,致心脾气虚,心虚则不能生血,脾虚则不能统血,血液不循常道而溢于脉外,引发紫癜。

血热型紫癜大多数属于实证,气虚型紫癜大多数属于虚证,或者虚实交杂。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实证往往会转化为虚证。严重的还会导致精血内亏,使气阴两竭。

【辨证论治】

本病发病较急,严重的会出现虚脱,或导致其他并发症。

临床实践中,紫癜虽然有血热、气虚的区别,但二者往往互相影响,治疗时必须按照实际出现的症状来选择恰当的疗法,分清主次,统筹兼顾。早期紫癜多属实证,常是由血热妄行引起,治疗方法以清热凉血为主;如果久治不愈,长期反复出血,则多转为虚证,常是由气不摄血引起的,治疗方法以益气摄血为主。

1血热妄行

主要证候:起病较急,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瘀点或瘀斑,颜色鲜红,或伴鼻衄、齿衄、呕血、便血、尿血,血色鲜红或紫红;心烦,口渴,便秘,或见腹痛,发热,舌质红,脉细数有力。

证候分析:热毒壅盛,迫血妄行,灼伤络脉,使血液渗出经脉之外,从而出现颜色鲜红的瘀点和瘀斑;血随火升,上出清窍,会导致鼻衄;如果热毒灼伤胃络,就会出现齿衄;邪毒损伤胃肠的脉络,就会导致腹痛、呕血、便血;热毒侵扰膀胱,就会出现尿血的症状。发热、心烦、口渴、便秘都是热毒内盛的症状,舌脉都是血分热盛的表现。

治疗方法: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为主。

方药: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犀角(以水牛角替)、生地黄、丹皮、赤芍。

此方中,水牛角有清心凉血解毒的功效,生地黄有凉血滋阴的功效,丹皮、赤芍可以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若患儿伴有齿衄、鼻衄,可在上方中,加入炒栀子、白茅根,以凉血解毒止血;尿血,可以加入大蓟、小蓟,以达到凉血止血的目的;大便出血,可以加入地榆炭、槐花以收敛止血;腹部阵痛,可以加入大剂量的白芍、甘草,以安肠缓急止痛,防止胃肠出血。高热、口渴、汗出,紫斑颜色变红,可以加入石膏、人参、麦冬,以达到益气清热、养阴的目的,有条件的家庭,也可服用化斑汤加人参,以达到清热益气的功效;突然出现面色苍白、手足逆冷、呼吸微弱、脉微欲绝的,可急用独参汤或参附汤,以回阳救逆固脱;若气阴两衰,可服用生脉散,以救阴生津、益气复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