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小儿疾病预防与治疗
24372200000010

第10章 儿科常见病治疗(4)

六、腹痛

腹痛是指腹部胃脘以下、肚脐的两旁及耻骨以上部位发生疼痛者,是儿科常见病之一。多因乳食消化不良、脏气虚冷、气滞血瘀、感受寒邪等引起。

腹痛涉及的疾病很多,多种内外科疾病都可能出现腹痛症状。本节所讨论的腹痛不包括外科急腹症在内。但由于患儿年龄的限制,或者尚不能表达,或者不能准确地表达症状,这给腹痛的正确诊断常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为了避免延误病情,对于小儿出现腹痛症状,一定要四诊合参,完善各项检查,以便及早作出准确的判断。

【病因病机】

《幼幼集成·腹痛证治》云:“夫腹痛之证,因邪正交攻,与脏气相击而作也。有冷、有热、有虫痛、有食积,辨证无讹,而施治必效。”说明小儿脾胃薄弱,经脉未盛,容易受到内、外因素的干扰。如果寒邪侵袭,直中脏腑或经脉;或者乳食积滞于肠胃;或者素体阳虚;或气滞血瘀等,都会造成气机壅阻,经脉不通,血流不畅,不通则痛,从而引起腹痛。而其中,以乳食积滞、消化不良引起者多发。

现将腹痛的病因病机分述如下。

1感受寒邪

患儿或因腹部为风寒外邪所侵,或因过食生冷之品,寒气侵扰中阳,寒凝则气滞,以致经脉不通,而突发腹痛。

2乳食积滞

患儿由于饮食不节,或乳哺不宜,或暴饮暴食,或过食辛辣香燥肥甘厚味之品,饮食积滞,损伤脾胃,壅遏气机,运化失司,而致腹痛。食积不化,亦可生成湿热,湿热郁结肠胃,致腑气不通,而致腹痛。

3脏腑虚冷

患儿或素体阳虚,或久病体弱,脏腑虚冷,中阳不足,脾失健运,寒湿不能排出体外,寒凝血脉,而引发腹痛。

4气滞血瘀

患儿或因跌扑损伤,或因手术创伤,或久病邪入络脉,皆致气血运行受阻而致腹痛。

【辨证论治】

根据疼痛的性质,腹痛有虚实、寒热、气滞、血瘀之不同,因此在临床治疗时,治疗方法应以温散寒邪、消食导滞、温中补虚和活血化瘀为主,从而使气血流通,“通则不痛”,腹痛即可治愈。

1腹部中寒

主要证候:腹痛阵作,得温而减,面色苍白,疼痛加剧时,额头会出冷汗,甚则唇色紫暗,手足不温,或呕吐、腹泻,小便清长,舌苔多白滑。

证候分析:腹部受寒,寒邪郁结在肠间,凝滞气机,而见腹痛;得温寒凝稍解,故腹痛阵作,得温而减;脾阳不振,升降失常,故见呕吐、腹泻;寒凝气滞,气血受阻,而见面色苍白,甚则唇色紫暗;阴寒内盛,阳气不伸,不能温煦四肢经脉,则见额头会出冷汗,手足不温,小便清长,舌苔白滑。

治疗方法:以温中祛寒为主。

方药:养脏散(《医宗金鉴》)。

组成:木香、丁香、沉香、当归、川芎、肉桂。

此方中,木香、丁香、沉香有散寒、调理气机的功效,当归、川芎能行气活血、温通经脉,肉桂有温中散寒的功效。诸药合用,可温养脏腑、畅通气血、敷布阳气,从而缓解腹痛。

2乳食积滞

主要证候:腹部胀痛,按之痛剧,嗳腐吞酸,纳呆,时有矢气,大便臭秽,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或有呕吐,吐物酸馊,夜卧不安,常啼哭,舌苔厚腻。

证候分析:食积内停,气机受阻,故见腹部胀痛;食积中阻,损伤脾胃,脾失健运,胃气失和,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见嗳腐吞酸,纳呆,时有矢气,大便臭秽,或腹痛欲泻,或有呕吐,吐物酸馊;腹泻后,积食得出,则痛减;胃不和则卧不安,常啼哭;舌苔厚腻是积滞不化之象。

治疗方法:以消食导滞、理气止痛为主。

方药:香砂平胃散加减(《医宗金鉴》)。

组成:苍术、陈皮、厚朴、砂仁、香附、枳壳、山楂、神曲、麦芽、芍药、甘草。

此方中,苍术、陈皮、厚朴、砂仁、香附、枳壳有理气行滞、和胃止呕的功效,山楂、神曲、麦芽可消食化积,芍药、甘草能和营调中缓急。诸药合用,共奏消食导滞、理气止痛之效。

若患儿大便不通或泻下不畅,可酌加槟榔、莱菔子以泄积食;烦躁不安、面赤唇红、口渴欲饮、大便干结、舌苔发黄,为食滞化热,上方宜去苍术、砂仁,而加入大黄、玄明粉,以清热通腑而荡涤肠胃积热。

3脏腑虚冷

主要证候:腹痛绵绵,时痛时止,喜温按揉,得食亦缓,面色苍白无华,精神倦怠,四肢发冷,食欲不振,或饭后腹胀,大便稀薄,舌淡苔白。

证候分析:中焦虚寒,温煦无能,脘腑失于温养,故见腹痛绵绵,时痛时止,喜温按揉;得食可借谷气温养,故痛亦缓;脾阳虚弱,运化失常,而致食欲不振,或饭后腹胀,大便稀薄;中阳不足,阳气不布,可见面色苍白无华,精神倦怠,四肢发冷,舌淡苔白。

治疗方法:以温中补虚、散寒止痛为主。

方药:小建中汤合理中汤(《伤寒论》)。

组成:桂枝、芍药、甘草、饴糖、大枣、生姜、党参、白术、干姜。

此方中,桂枝可以温经和营,芍药、甘草有和营缓急止痛的作用,饴糖、大枣、生姜、党参、白术可以甘温补中益脾,干姜能温中祛寒。诸药合用,能达到温中补虚、散寒止痛的目的。

具体辨证中,若患儿血虚明显,可添加当归以养血;气虚甚,则添加黄芪以补气;肾阳虚者,酌加附子、肉桂以温补元阳;脾寒,疼痛剧烈伴有呕吐的,可添加吴茱萸、丁香以温中降逆止呕。

4气滞血瘀

主要证候:脘腹胀闷,痛而拒按,或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或有积块,推之不移,按之痛甚,面色发暗、无光泽,舌暗红或有瘀点。

证候分析:腹部外伤,或久病入络,皆可结为瘀块,而使络脉瘀阻,气血不通,而致脘腹胀闷,痛如针刺;瘀血为有形之品,很难消散,而见痛有定处,或有积块,推之不移,按之痛甚;面色发暗、无光泽,舌暗红或有瘀点,皆是血行不畅、气滞血瘀之征。

治疗方法:以活血理气化瘀为主。

方药: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组成:肉桂、干姜、小茴香、蒲黄、五灵脂、赤芍、当归、川芎、延胡索、没药。

此方中,肉桂、干姜、小茴香有温经通脉的作用;蒲黄、五灵脂、赤芍、当归、川芎能活血行气散瘀,延胡索、没药可理气活血、软坚止痛。诸药合用,能达到理气活血、散瘀止痛的目的。

由气滞导致胀痛的患儿,可以在上述药方中,加入川楝子、乌药,以理气止痛;腹部有包块的患儿,可以在上述药方中,加入三棱、莪术、穿山甲,以散瘀化症。

【其他疗法】

1针灸

取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等穴,予针刺加灸。

2推拿法

揉按中脘,分推腹阴阳,摩神阙,退补脾土等法。

3温熨法

用淡豆豉、食盐适量,葱白数棵,生姜数片,捣烂,同炒至热,用细纱布包裹,温熨脐腹部,同时轻轻揉按,冷后炒热再熨,直至痛止。适用于腹部中寒的腹痛。

【预防与护理】

(1)避免感受风寒,并注意腹部保暖,以免寒邪从腹而入,而导致腹痛。

(2)注意饮食卫生,饮食有节,不过食生冷油腻难消化之品。

(3)小儿患腹痛时,家长不可以疼痛的程度来推测病情,不能盲目给孩子按揉,要尽早带孩子就医,积极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七、疳证

疳证是指临床表现为面黄肌瘦、毛发稀疏枯焦、腹部膨隆、肚大青筋,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大便不调的一种小儿慢性病证,又称“疳积”。多由于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的影响,损伤脾胃、耗损气液而形成。本病起病缓慢,持续时间越长,病情越重,可造成小儿生长发育迟滞。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

疳之病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书中《小儿病诸候·大腹丁奚候》云:“小儿丁奚病者,由哺食过度,而脾胃尚弱,不能磨消故也。哺食不消,则水谷之精减损,无以荣其气血,致肌肉消瘠。其病腹大颈小,黄瘦是也。若久不瘥,则变成谷癥。伤饱,一名哺露,一名丁奚,三种大体相似,轻重立名也。”另《幼幼集成·诸疳证治》中曾详细介绍本病:“夫疳之为病,亦小儿恶候。十六岁以前,其病为疳;十六岁以上,其病为劳,皆真元怯弱,气血虚衰之所致也。究其病源,莫不由于脾胃,盖胃者,水谷之海也。水谷之精气为荣,悍气为卫,荣卫丰盈,灌溉诸脏。为人身充皮毛、肥腠理者,气也;润皮肤、美颜色者,血也。所以水谷素强者无病,水谷减少者病,水去谷亡则死矣。凡病疳而形不魁者,气衰也;色不华者,血弱也。气衰血弱,知其脾胃必伤。有因幼少乳食,肠胃未坚,食物太早,耗伤真气而成者;有因甘肥肆进,饮食过餐,积滞日久,面黄肌削而成者;有因乳母寒热不调,或喜怒房劳之后乳哺而成者。有二三岁后,谷肉果菜恣其饮啖,因而停滞中焦,食久成积,积久成疳。复有因取积太过,耗损胃气。或因大病之后,吐泻疟痢,乳食减少,以致脾胃失养。二者虽所因不同,然皆总归于虚也……疳之为病,皆虚所致,即热者亦虚中之热,寒者亦虚中之寒,积者亦虚中之积,故治积不可骤攻,治寒不宜峻温,治热不可过凉,虽积为疳之母,而治疳必先去积,然遇极虚者而迅攻之,则积未去而疳危矣。故壮者先去积而后扶胃气,衰者先扶胃气而后消之。书曰:壮人无积,虚则有之。可见虚为积之本,积反为虚之标也。”

历代医家对于疳证的命名和分类有不同认识。目前临床上,基于普遍性的原则及便于医生掌握,而将疳证分为“疳气”、“疳积”和“干疳”3类。

疳证相当于西医学的营养障碍性慢性疾病,至于患儿生理缺陷(如先天畸形的兔唇、狼咽)以及寄生虫病、肺结核和其他慢性病而引起的消瘦,则不属于疳证范畴。

【病因病机】

疳证的病变部位在于脾胃,脾胃失调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引起小儿脾胃失调的原因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喂养不当,饮食失节,或不及或太过,造成生化乏源,或食积内停,而损伤脾胃。

(2)其他疾病影响,如小儿反复感染,或长期吐泻,或时行热病等,病后失调,津液受伤,都会损伤脾胃,导致气血失养,从而引发疳证。

(3)先天禀赋不足,致脾胃功能虚弱,而形成疳证。

疳证发病初期,仅仅会出现脾胃不和、运化失健的证候,病情并不严重;如病情进一步发展,脾失健运,积滞内停,壅滞气机,就会转化为疳积;久治不愈,则引起脾胃虚损,津液消亡,气血俱衰,而成干疳。

疳证的病机转归较为复杂,特别是久病气血俱衰、脾气欲竭的干疳证,常会导致气不摄血、血溢脉外,而出现皮下紫斑出血,严重的甚至造成死亡。

【诊断要点】

患儿主要表现为长期形体消瘦,肌肉松弛,面色不华,毛发稀疏枯黄,大便干稀不调;有厌食和异嗜症史,肚腹膨胀;精神异常,萎靡不振,或烦躁易怒,喜揉眉捋眼,吮指磨牙等。严重的患儿骨瘦如柴,衰老。

【辨证论治】

疳证以顾护脾胃为治疗原则,同时,辨明虚实。发病之初,大多属于实证;中期虚实夹杂;晚期则以虚为主。此外,尚需注意“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这一点。临床具体治疗根据疳证的不同阶段辨证施治,出现兼症则随证治之。

1疳气

主要证候:形体略微消瘦,面色萎黄少华,毛发稀疏,纳差或厌食,或消谷善饥,大便干稀不调,精神略差,易怒,舌苔薄或微黄,脉细。

证候分析:脾胃不健,水谷精微生化乏源,气血不足,形体失于濡养,故见形体略微消瘦,面色萎黄少华,毛发稀疏,精神略差;脾胃失和,则纳差或厌食;胃火偏亢则消谷善饥;脾虚肝旺,故见易怒;脾胃升降功能失调,故见大便干稀不调;舌脉皆为脾胃不和之象。

治疗方法:以和脾健运为主。

方药:资生健脾丸(《兰台轨范》)。

组成:党参、白术、山药、茯苓、薏苡仁、泽泻、莲子肉、扁豆、藿香、砂仁、山楂、麦芽。

此方是疳气的常规药方,可水剂煎服,也可做成丸剂服用。方中,党参、白术、山药具健脾益气的作用,茯苓、薏苡仁、泽泻、莲子肉、扁豆可健脾利湿,藿香、砂仁可醒脾开胃,山楂、麦芽能消食助运。

若患儿腹胀嗳气、厌食、舌苔厚腻,本方宜去掉党参、白术、山药,而添加苍术、鸡内金,以燥湿理气、磨谷消积;大便溏稀的,可添加少量炮姜以温运脾阳;大便干结的,酌加炒决明子、莱菔子,用蜜水调服,以达到润肠通便的目的。

2疳积

主要证候:形体明显消瘦,肚腹膨胀,甚则青筋暴露,面色萎黄无华,毛发稀疏如穗,精神不振或烦躁易怒,睡眠不安,或伴揉眉挖鼻,吮指磨牙,举动异常,纳差或多食多便,舌淡苔薄腻,脉沉细。

证候分析:本证多由疳气发展而来,属于虚实夹杂的证候。病久脾胃虚弱更加严重,气血生化乏源;脾虚失运,胃有虚火;脾虚肝旺,心肝之火内扰,而导致各种证候。

治疗方法:以和脾消积理气为主。

方药:疳积散(《中医儿科学》)。

组成:炙鸡内金、苍术、肉果、香附、胡黄连、砂仁、神曲、麦芽。

此方中,炙鸡内金、苍术有健脾除满消积的功效,肉果、香附可以温中理气,胡黄连可以抑木除燥,砂仁、神曲、麦芽有和中醒胃导滞的功效。诸药合用,能达到和脾消积、理气抑木的目的。

3干疳

主要证候:干疳又称“疳极”,是疳证的严重阶段。患儿极度消瘦,呈老人貌,皮肤干瘪起皱,皮包骨头,精神萎靡,啼哭无力且无泪,毛发干枯,腹凹如舟,无食欲,大便干稀不调,时有低热,口干唇燥,舌淡或光红少津,脉沉细弱。严重时,全身出现紫斑。

证候分析:本证是因脾胃衰败,津液消亡,气阴俱虚所致。因本证可以引起全身衰竭,气血衰败,故而可出现全身皮肤出血。

治疗方法:以补益气血为主。

方药:八珍汤减味(《瑞竹堂经验方》)。

组成:党参、熟地黄、白术、当归、白芍、川芎、茯苓。

本方由四君子汤与四物汤合方组成。方中,党参、熟地黄是主药,有益气补血的功效;白术益气补脾,当归补益阴血,共为臣药;白芍滋阴养血,川芎活血行气;茯苓健脾渗湿。诸药合用,共奏气血双补之效。

若患儿面色苍白无华、舌淡,为脾阳虚,上方当去掉白芍,加入炮姜、淡附片,以温脾阳;见舌干无津、苔红,属胃阴不足,可酌加乌梅、石斛、麦冬、甘草,以酸甘养阴。

干疳的治疗,一定要重视养护胃气,在顾护胃气的基础上进行治疗。如果胃气得苏,就有了生机。

4兼证

兼证大多出现在疳积后期与干疳阶段,常见的有眼疳、心疳和疳肿胀。

(1)眼疳:双目干涩,畏光,严重者眼珠混浊。

治疗原则:以养肝明目为主。

治疗方法:用一具鸡肝(或30g猪肝),加苍术9g,加水煮熟,吃肝饮汤,连服1~2周。

(2)心疳:又名“惊疳”。发热,面赤唇红,口舌生疮,严重者臭秽难闻。

治疗原则:以泻火清心为主,辅以养阴。

治疗方法:服用泻心导赤汤、清热甘露饮。

(3)疳肿胀:全身或四肢水肿,小便短少,舌淡嫩、苔薄白。

治疗原则:以治脾为重,法以温阳利水。

治疗方法:服用五苓散或金匮肾气丸,辅以鲤鱼、乌鱼等食疗方法。

兼证最严重的患儿,常会出现虚脱的症状,如面色突然惨白、手足逆冷、呼吸微弱等,此时可马上予生脉散或者参附汤、参附龙牡救逆汤,并配合其他各项措施(如西药静脉输注),进行急救。

【预防与护理】

相对于治疗而言,疳证的预防与护理更为重要。正确的预防与护理方法可以降低发病率,改善预后,使患儿早日康复。

(1)尽可能给予母乳喂养。

(2)断奶后给予幼儿易消化而富有营养的食物。掌握正确的喂养方法,定质、定量、定时。添加辅食时,要遵循先稀后干、先素后荤、先少后多的原则。

(3)加强身体锻炼,适当增加小儿户外活动的时间,增强其体质。

(4)1岁以内断奶的幼儿如有患病征兆,要加强营养,同时辅以食疗。食疗要掌握胃家“以喜为补”的原则,在注重营养的同时,投幼儿的所好,诱发其食欲,等到胃气复苏,再考虑食物的品种和营养价值。

八、癫痫

癫痫又称痫证,俗称“羊痫风”或“羊角风”, 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儿科常见病,临床表现为突然扑倒,昏不知人,全身痉挛,四肢抽搐,或做猪羊叫,或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发作后即苏醒,然后与常人没有区别。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4岁以上年长儿较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