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最新职工职业健康指导丛书——职工身体健康手册
24365100000021

第21章 生理结构与功能(3)

(2)鼻腔:鼻腔是外鼻孔内部的既宽广又复杂的洞腔。这个洞腔在里面再度狭窄,通过左右后鼻孔的孔向咽部张开。鼻腔由鼻中隔的壁左右对称地分开。在左右的鼻腔中,有着从侧壁中对称地突出来的鼻甲和鼻道。鼻道是使呼吸的空气和流动分泌液的通道,由眼睛流出的眼泪也流进下鼻道。鼻腔的内面被黏液所湿润的黏膜所覆盖着。鼻腔的上方有一个黏膜的颜色稍微有所变化的部位,这是感觉气味的重要部位。

(3)鼻窦:鼻窦是被位于鼻腔外侧的骨所包围着的空洞,左右两侧各有4个,成对称性排列。都与鼻腔以细小的通路相连,鼻腔的黏膜通过通路延伸覆盖于空洞的内面。

在鼻腔上方的嗅觉部分布着大量的感知气味的细胞,在呼吸运动中所吸进来的空气中的气味分子接触到嗅细胞以后就会感知。另外,广泛分布于耳黏膜的三叉神经也具有帮助感受味觉的作用。

由外鼻腔吸过来的空气,在通过狭窄而又有许多凹凸的鼻腔时,就会充分吸收由黏膜所分泌出来的黏液的湿气,使其温度接近于体温,变成了湿润的空气以后被送进肺里。另外,空气中的灰尘会吸附在鼻毛和黏液上,从而保证将干净的空气送进肺里。

此外,当人在发声时,软口盖能够自由活动,在发声时所呼出的部分空气进入鼻腔而引起共鸣,从而使声音更加响亮。

另外,还可关闭鼻的深部,使空气不能由鼻通过而清楚地发出某些声音来。

10.耳

耳是感觉器官之一。耳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组成。耳朵在发挥听觉功能的同时,还维持身体的平衡(平衡感觉)。

外耳

外耳是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的。

(1)耳廓:动物的耳廓相当大,而且通过活动,耳廓的肌肉便可灵活地活动以发挥搜集外部声音的作用。但是人类的耳廓,集音的功能已经退化,现在只是起到一种装饰作用。由于耳廓露于体表,容易患冻伤、外伤等。

(2)外耳道:是一条由耳穴至鼓膜长约35厘米的细管,为集音的入口。外耳道呈“3”型,稍弯曲,在入口附近丛生耳毛,并有皮脂腺和耳垢腺等,可分泌含脂肪的分泌物。这种分泌物的淤积,便成为耳垢。

鼓膜是一厚约01毫米的薄膜,但比较结实,不容易破裂。由于它对声音非常敏感,可随着音波振动,并将声音传导到内耳处。鼓膜上也分布有血管,但在平时的状态下由于很细看不出来。在因急性中耳炎等引起炎症以后,血管会因扩张充血而变红。

鼓膜有裂孔,可使听力下降。但是,仅仅有裂孔,一般下会出现听力困难。

中耳

中耳位于鼓膜的内侧,又叫做鼓室,如同一个很小的房间,其中有能够灵活活动的听骨。

(1)听骨:在中耳的“天棚”上,悬垂着3个连在一起有半个大米粒大小的骨头。听骨根据其各自的形状,分别被称为槌骨、砧骨、镫骨。槌骨与鼓膜紧密相连同鼓膜一起振动,镫骨与内耳的分界线的前庭窗松软地连在一起,鼓膜的振动就是经过三块相连的听骨传到内耳的。

(2)咽鼓管:由中耳腔到鼻咽腔有一个通道,这个通道叫作咽鼓管。咽鼓管时常张开,使中耳的气压与外面的气压保持一致,具有使鼓膜内外的气压保持平衡的功能。当患感冒而引起鼻咽腔发炎时,炎症就会通过咽鼓管累及中耳。

内耳

内耳是与听觉和平衡感觉有关的部位,是由耳蜗(蜗牛形的器官)以及与其相邻的前庭及3个半规管所组成的,又称为迷路,都是位于硬骨中的器官。

(1)耳蜗:耳蜗是感受来自中耳声音的器官,为一中空的螺旋形骨管,其中充满了称为内耳液的淋巴液。在这个液体的表面上有秩序地排列着听神经末端的听细胞。当由中耳传来声音时,内耳液便振动,听细胞捕捉这些音波后传给听神经。

(2)前庭器官:前庭器官是由3个半规管和前庭两个器官组成的。3个半规管为轮状的3个小软管,分别成直角交叉。前庭由内部充满液体的卵形囊和球形囊这两个小口袋组成。通过上述液体的振动,可使人感到身体的倾斜程度、回转运动、活动的开始以及结束等变化。一旦刺激前庭器官,就会引起强烈的晕眩。

11.咽喉

咽位于鼻、口与气管和食道之间。在医学上称为咽或喉,具有下咽、呼吸和发声等功能。

咽是鼻腔和食道中间的漏斗状部分。看一下嘴的深部,口腔呈逐渐变为狭窄。该部分的上方是软腭,其前端是悬雍垂,左右为舌腭弓。在其根部可见核桃状的物体,这是腭扁桃体,其里面很开阔,为口咽。其上方向软腭的后方开阔形成鼻咽,向下方开阔形成喉咽。在鼻咽有咽鼓管隆起和咽扁桃体,喉咽有舌扁桃体。

咽黏膜的知觉主要是由舌咽神经和咽神经丛所控制,而肌肉的运动主要是受迷走神经控制。

咽的首要作用是调节空气的流通和咽下作用。另外,扁桃体可以产生免疫抗体,这对生体的防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喉是位于气管上部的发声器官,与气管相连。整个喉由数个软骨、肌肉、韧带、黏膜等组成,通过结缔组织和肌肉等与音骨和口腔底相接,其中央有声带,声带之间的缝隙叫声门。

喉的主要作用是发声。声带是呈V字状排列的两根白带。当左右两侧的声带在声带肌的作用下密切相连而使劲呼气时,声带就会振动而发出喉原音。这个原音通过咽、口腔、鼻腔的共鸣,就会变调并变成语言。

正常呼吸时声带会张开,当异物进去后,受其刺激整个喉会发生强烈收缩,接着就会进行很强的呼出,这就是咳嗽。但是,在下咽时,由于从一开始声门就关闭,所以食物不会进去。

12.牙齿

人在出生后7个月左右开始长乳牙,

6岁左右开始换成恒牙。其名称,从中线起向两旁分别为乳中切牙、乳侧切牙、乳尖牙、第1乳磨牙、第2乳磨牙,左右各5颗,上下合起来共20颗。

恒牙按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第1双尖牙、第2双尖牙、第1磨牙、第2磨牙、第3磨牙的顺序排列,上下左右共32颗。

牙齿分牙冠(露在外面的部分)和牙根(深入颌骨中的部分)两部分。

牙冠表面由身体中最硬的组织牙釉质覆盖,牙根的表面由同骨的构造一样的牙骨质覆盖。

牙釉质和牙骨质的内面为牙本质,其中有柔软的牙髓。牙髓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掌管牙齿的营养和感觉。

牙齿除有咀嚼食物,即咬碎、磨碎并与唾液混合的功能以外,还可帮助发音。另外,牙齿也是创造嘴部完美形态的重要因素。

13.口腔

口腔由上颌骨、下颌骨、腭骨支撑,是由唇、颊、腭、口底所围成的器官,是消化系统的组成部分。其中有舌、牙齿、牙龈、牙槽等。口腔最重要的作用是咀嚼。咀嚼是以下颌骨位于耳孔下的颌关节为轴进行活动,是下颌牙向上颌牙咬合的运动。其中有许多咀嚼肌和神经发挥作用,从而使咀嚼运动顺利进行。

(1)唇:具有闭合口腔的作用,外侧为皮肤,内侧覆盖黏膜。

(2)颊:在咀嚼时,将食物集中送到牙的咬合面上,以便彻底咀嚼。另外,还具有使口张大的功能。

(3)腭:位于口腔和鼻腔之间,腭的前2/3的黏膜下有骨质,称为硬腭;后1/3的黏膜下无骨质,称为软腭。软腭在咽下食物时,闭合后腔鼻,不使食物进入鼻中。

(4)口底:是指舌和唾液腺的所在部位,为很薄的黏膜所覆。

(5)舌:由许多横纹肌组成,运动非常灵活。除了咀嚼和吞咽以外,也能帮助发音。另外,在舌上有味觉细胞等组成的味蕾小体,主管味觉。

(6)牙槽骨:在上颌骨和下颌骨有包裹牙齿的牙槽骨,以支撑牙齿。牙根所进入的窟窿为牙槽窝,在牙根和牙槽骨之间,有叫牙周膜的结缔组织,将牙根牢牢固定在牙槽窝内。

(7)牙龈:牙槽骨上面覆盖着牙龈。健康的牙龈一般呈鲜艳的粉红色,但有的有黑色素沉着而呈褐色(这不是病)。牙龈是被很厚的上皮层覆盖的黏膜,对饮食物及其他的外来刺激有很强的抵抗力,即使受伤了也会很快再生。

(8)唾液腺:除三对大唾液腺(腮腺、舌下腺、颌下腺)有导管开口于口腔外,在口腔黏膜上还有无数小唾液腺。这些唾液腺所分泌的唾液,成人每天约为1升。

(9)口腔黏膜:覆盖整个口腔(除牙齿以外),表层是复层扁平上皮细胞,其下是有许多血管和神经走行的固有层。口腔黏膜的这种构造与其表面总为唾液所湿润的状态,对保护口腔不受来自外界毒物和毒气的损害、酒和烟的刺激、食物的冷热刺激、进入口腔的细菌所释放出来的毒素和酶的作用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4.皮肤

皮肤由头顶至脚底包在人体表面,将机体与空气隔开,可预防外界对人体的机械刺激与化学刺激,炎热时可通过皮肤出汗来调节体温。皮肤的作用很多,如果没有皮肤,人的生命就难以维持。

皮肤上有无数个纤细的沟,每个沟都成菱形交叉,即使用肉眼也能够看出来。皮肤上有毛,汗腺向表皮开口,汗腺用肉眼看不见。皮脂腺与毛根相连,皮脂经导管排入毛囊或皮肤表面。皮肤可分表皮、真皮、皮下脂肪组织三层。

(1)表皮:由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棘层、基底层组成。基底细胞不断分裂增殖,逐渐分化为其余各层细胞,成为角质层细胞后脱落,形成皮屑。由基底层到角质层的时间,约为3周左右。

角质层细胞含角蛋白,细胞膜厚,有预防外界刺激及水、化学物质渗透和细菌侵入的作用。

(2)真皮:位于表皮下面。向表皮底部伸出许多乳头状突起,为乳头层,与表皮突起相连接。乳头层内有毛细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乳头层下有较厚的网状层。真皮下为皮下组织,其下方与肌膜等组织相连。

皮肤的作用,是为保护身体免受外界刺激,使体内活动得以顺利地进行。其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机械刺激具有某种程度的抵抗力和弹性,不太大的力量不会使皮肤剥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