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围棋
围棋概述
围棋古称“弈”。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弃,围棋也。”弈棋的规则简单,棋具简单。但黑白两色棋子在纵横各19路棋盘的361个交叉点上,却能生出许许多多的变化。约九百年前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里对此作过有趣的计算,他的结论用现代数学的写法是1X10172。稍具数字常识的人都知道,10172是一个大得十分惊人的天文数字。但实际上,围棋的变化数,比上面的计算数还要大得多。所以北宋张拟的《棋经》说:“自古至今,弈者无同局。”
围棋是科学、算度、感觉、艺术、个性风格的综合,具有独特的趣味性,古往今来,中国曾经出现过许多游戏活动,如扌雩扌莆反,双陆、马吊等等,随着日月的流逝,都相继消失,湮灭无闻了。但围棋这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魂宝,百花园中的奇葩,却代代相传,日益发展。古代中国,人们把“琴、棋、书、画”相提并论,尊重善弈者,也把会下棋视作高尚典雅、多才多艺的一种表现。在现代,围棋更作为一种高级的、还味特浓的智力竞技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并逐渐普及到世界各国。
围棋的棋盘和棋子
1.棋盘也称“棋局”、“枰”、“揪枰”。其形体有三种:(1)薄片型。用纸或木板制成,最为通行。(2)箱形。为一肩状的长方形箱子,下有扁形座子。(3)脚型。棋盘厚至三寸以上,下有四只脚。在日本较多见。棋盘盘面为正方形或略呈长方形。盘上有纵、横各19道等距离的平行线,互相交叉,构成361个交叉点。为便于判定盘上各点的位置,采用座标法编号:坚线自左至右用阿拉伯字母依次编为1至19路(或道),横线自上而下用汉字依次编为一至十九路(或道)。标注位置时,先竖后横。如“2二”路、“5八”路等。沿边的“上”形和角上的“L”形,与中间的“十”
形一样,都是交叉点。为计算及辨认的方便,盘上用黑点标有九个重要点,术语叫“星”,正中的那个“星”叫“天元”,又别称“太极图”
。以每个“星”为中心,大体分棋盘为九个区域。
2.围棋使用的棋子分黑白两色,通常为圆形扁片,一面凸或两面凸均可。一副棋子一般黑白各150枚,日本则规定黑子181枚,白子180枚。其质料最早用天然山石,择两种不同颜色防宜布置。也有以象牙、犀角、水晶、玛瑙、蛤贝、磁石等制作的。现代多为塑料制品。
在日本,最好的棋盘与棋子是用榧木和蛤石制成,价钱十分昂贵。在中国,则以云南棋子和楸木棋盘最为出名。
围棋规则概述
围棋是两人对弈的棋戏,一人拿黑棋,一人拿白棋,由黑棋先下,每人轮流下一子,各自占领和侵夺棋盘。棋盘上横线与直线交叉的点叫“路”(或“道”),棋就下在“路”上,不是下在方格内。棋盘可分九个部分,即四角、四边及中腹。下棋时,一般先争角,后争边,角和边用的子少。却能占到很大的地盘,故有“金角银边”之称。下子后,不得拿回(所谓“悔棋”)也不许挪动。围棋的目的,就是要多多确保棋盘上的交叉点。棋盘上的交叉点叫做“目”,也称“空”或“地”
。也就是说,围棋的胜负,以双方所占“目”的多少或所围“地”或“空”的大小来决定。行棋到终局,棋盘上留下的活棋和占的“地”的大小(或围的“空”或“目”的多少)确定了一局棋的胜负。
围棋棋子“气”和“提”的规则
围棋棋子上下左
右紧连的交叉点,是“气”。一个棋子或许多棋子被对方紧紧包围,它的“气”全被堵住,根据规则,应当立即把它从棋盘上拿掉,术语叫“提”。
围棋禁入点规则“禁入点”是禁止对方下子的地方。如果在此处下子,就立即被拿掉。并且失去了一次下子的机会,不许重下。“禁入点”和“提”不同,所谓“禁入点”,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①下子后,立即出现自己无“气”的状态;②又不能立即提掉对方的棋子。
围棋打劫规则
打劫是提子的一种特殊类型。
一方提子和对方在经过“寻劫”、“应劫”之后的回提,术语叫“打劫”。
打劫过程中,一方不应而在劫位填子的,叫“粘劫”。打劫时,一方提吃对方后,对方必须应一着才能回提,不能等上就提吃,等上提吃的,在日本算输,在中国视各种比赛的具体规定有犯规处理或算输。
围棋活棋和死棋规则
下围棋必须弄清“死”、“活”问题。要认清什么是活棋、死棋,必须掌握“眼”的概念。“眼”就是几个子围住一个交叉点。
眼有“真眼”(整眼)和“假眼”(断眼)之分,“假眼”不能起“真眼”的作用,所以,不管有多少个“假眼”,都是死棋。除有些特殊类型外,一块棋最少要有两个“眼”,才算活棋。
围棋双活规则
双活也称“公活”,是活棋中的一种特殊类型。
围棋终局规则
棋盘上黑白双方活棋的地界已完全划清,就是双方棋子交界处一个空白点也没有了,双方认为无棋可下,就是“终局”。此外,①在对局过程中,一方中途认输。②在限时比赛中,一方读秒过时。③在正式比赛对局过程中,一方因特殊原因中途弃权等,也属终局。
围棋胜负规则
围棋终局后,要进行双方胜负的计算。围棋的胜负,取决于双方活棋所占地盘的大小,也就是双方活棋在棋盘上所占的交叉点的多少。多者为胜、少者为负。具体地说,在让先对局中,双方各占得180又1/2点为和棋。
超过此标准为胜,低于此标准者为负。在分先对局中,因为黑方占了先下一着的便宜,所以在计算时,要贴补给白方2又3/4子(五目半)。双方的子数,黑方占得184点为胜3/4子,白方占得178点为胜1/4子,低于各自所占的标准者为负。在让子棋对局中,黑方必须要归还白方所让棋子的半数(如让二还一,让四还二等),然后再计算胜负。双方以180又1/2点为和棋,多于此标准为胜,少则为负。围棋胜负的计算方法,中国为数子法,日本为比目法,基本道理相同。此外,台湾应昌棋先生推出了“应氏围棋规则”,即计点制围棋规则,要求黑贴8点,再计算胜负。
围棋对局中的分先与让先规则
围棋对局过程
中,有让子、让先、分年等不同的弈法。
1.让子。也称“饶子”。水平高低参差之棋手对养时,为使水平相对平衡而采用的比赛方法。上手称“授子”,下手称“受子”。入局未落子时,下手黑方先在棋盘上指定处,置于两枚以上(可多至25子),再由上手白方投子。让子棋一般从二子到九。终局计算输赢,黑方须还给白子所让子之半数。
2.让先。也称“定先”、“饶先”、“常先”、“先”等。我国古谱中还有将让先称为“饶一子”
者。指双方棋力参差,不能分先对局时,上手经常执白子,下手执黑子先行,叫“让先”。棋力相差不等时,有“先相先”、“先二”等规则。三局中二局执黑子,一局执白子叫“先相先”或“半先”;二局中一局受先、一局受二子者,叫“先二”;三局中两局受先、一局受二子,或二局受二子,一局受先者,叫“先二先”、“先先二”。大致棋品愈高,分级愈密。
3.分先。也称“对子”、“争先”、“互先”等,是对局不让子统称。包括各先一局(分先)、三局中有两局先(半先或先相先)等。分先对局中,有抽先、猜先、输赢先等。抽先用抽签法决定谁执黑先行;猜先为一方用几粒棋子握于手中。由对方猜测单或双数,猜中者先走;输赢先根据前局成绩,胜则继续执白子,输则执黑子先走,连败连先,带有升降意味。
围棋术语
围棋的术语很多,几乎每下一子都有它特定的名称,并且随着棋艺水平的发展和新形式的不断出现两层出不穷。中国围棋史上最早对围棋术语作归纳和解释的,是宋初的文字学家徐铉。他在《围棋义例铨释》中对32个术语每一个字的含义,都作了解释。北宋张拟撰《棋经十三篇》中,也提出了32个术语。两者大同小异。至施定庵作《弈理指归》,落子定名有48字,较前人尤为详备。但对初学者而言,最常遇到并经常运用的术语,有长、立、尖、跳、飞、拆、板、接、拦、断、挖、虎、刺、打、双、渡、碰、托、压、冲、曲、靠、镇、挡、提、肩冲、尖顶、点方、玉柱、退、并等等。
1.长。在原有棋子的直线上,紧接着延长一子,叫“长”。
2.立。当双方的棋子在边、角上接触时,顺着自己的棋子向下“长”一子,叫“立”。
3.尖。在原有棋子的斜线上(即方格对角上)下一子,叫“尖”。
4.跳。在原有棋子的同一条直线上,隔开一路下一子,叫“跳”,有时也叫“关”或“单关”,以期超出敌方上压之子,境地宽阔,增强动力。
5.飞。从原有棋子出发,向“日”字形的对角上下一子,叫“飞”或“小飞”。比小飞多一路下子,即是到“目”字形的对角上,叫“大飞”。飞有的用于攻敌,有的用于自守,也常用于布局阶段。
6.拆。从原有棋子的同一条横线上,向左或向右间隔一路、两路以至三路、四路下一子,叫“拆”。一般在三路上,近代也兼用四路或一着在三路,一着在四路。拆的目的,在于尽快发展势力。有时为了做眼求活,也可用拆的手段。
7.扳。在黑白子互相贴近时,一方从斜角上向对方兜头下一子,以阻止对方的出路,叫“板”。是扭杀中的剧烈手段。由于方向不同,有“内扳”、“外扳”、“上扳”、“下扳”、“反扳”之分。
8.接。把两个不相连棋子连接起来,免遭分断,叫“接”。又,被打吃时,在可能被提吃处应一子,也叫“接”。
9.拦。也称“挡”。在对方向上下左右发展时加以拦阻,使其不能再进,叫“拦”。是采取守势的战术。
10.断。把对方的棋子分隔成两部分,叫“断”。分断后,或被围,或被杀,由此出现波澜,故有“棋从断处生”之说。借断着开展战斗。是攻势中的重要战术。
11.夹。用两个子把对方一个子夹在中间,叫“夹”。古义释中称此为实夹,而把两子自夹(相当于一间)叫座夹。是围棋中的一种攻击手段。
12.挖。与夹相反,在对方的拆一或单关中间塞进一子,叫“挖”。在攻击对方或治孤中往往采用。
13.虎。从原有棋子“尖”一着之后,再向另一边对称的位置“尖”一着,这种连尖就叫“虎”。
14.刺。对准对方的虎口或一间处下一子,准备切断,叫“刺”。
15.打。也称“打吃”、“叫吃”。将敌子三面包围(极边第二线只须两面包围),再下一子即可提取,称为“打”。如打吃仅限于一方,称为“单打”;同时着一子有两处受到打吃威胁,称为“双打”。
16.双。也称“竹节”。为了不致被对方断开,把自己的棋子拼连起来(形状如两个“单关”并列),叫“双”或“双关”。
17.渡。在棋盘的边线上(一般在三路以下),从对方的棋子底下放一子,使自己两部分棋子连结在一起,叫“渡”。
18.碰。紧靠对方的棋子旁边下一子,叫“碰”。
19.托。紧靠对方的棋子下边下一子,叫“托”。
20.压。紧靠对方的棋子上边下一子,叫“压”。
21.冲。从自己原有的棋子出发,向对方棋子的空隙冲去,叫“冲”。
22.曲。在同一线路上下左右平行时,转向另一方向着子,与原线成直角曲势,叫“曲”。有攻击对方及自谋发展等作用。
23.靠。也称搭。紧靠对方棋子的旁边下一子,并有自己的子作策应。叫“靠”。
24.镇。在对方子的直线上方空一路下一子,叫“镇”。有攻击对方、不使出路通畅等意味。
25.挡。在对方向外冲出时,通头堵住它的去路,叫“挡”。
26.提。下一个子就把对方的棋子从盘上拿掉,叫“提”或“提吃”。
27.肩冲。在对方子的斜上方成“尖”的位置上下子,叫“肩冲”。使对方不易向前发展,并借以自张腹势。
28.尖顶。使自己的子成“尖”的位置,并紧靠对方棋子的走法叫“尖顶”。既保护实地,也有利于搜根制敌。因与原子相隔很近,不畏冲断等,具攻守兼备的作用。
29.点方。盘面纵横各二路连在之子成曲尺形,但为对方靠断并不完全连接,在其空曲形处虚点一子,叫“点方”。是描着对方棋形要害有极强攻击性的一种着法。
30.玉柱。一方在“四四”路有子,并有大飞相呼应,但对方可在“三三点角”后,角隅全部占有。为保全角隅实地,称“玉柱”。这一着法除在角隅外,也有着在边地的。多用于防守,是坚守之着。日本之“缔”与此相同,但应用范围更广。
31.退。和对方接触的子,向自己其它子的方向延伸一子,叫“退”。
32.并。和自己的子并排下一子,叫“并”。
围棋布局
围棋布局就是一局棋开始时的布置和结构。一般在几十着之内,先角后边逐渐向中腹发展,双方尽先占据盘上价值较大的空点、从而进行局面的分割,直到这盘棋的格局(即骨架)基本形成为止。布局就其现象来说,除了在定式中会出现一些激烈的场面外,一般双方都是各占要点,一旦出现激战,即可认为进入中盘阶段。就其内容来说,布局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占据空角、守角、挂角及随之而来的定式,占据大场,对敌阵的分投、浅削、打入、扩张和加固已方的模样等;就其作用来说,布局是双方各自摆好阵势,为有利地进入中盘战斗作好准备。布局构思的好坏,往往决定一局棋的命运。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与布局阶段有很大关系,高手对局,在此阶段多用长时间考虑,以期早占优势。
布局是一局棋的基础。初学者应掌握以下几个方面:
1.角上下子的位置;
2.布局类型;
3.定式的活用;
4.大场的选择。
围棋布局角上下子的位置
对局开始应先占据
空角。一般来说,占空角不外以下几个位置,小目、目外、高目、星、三三。这五种位置,各有不同的作用。小目和“三三”偏重于守角取实地;星、目外和高目偏重于控制边和中腹的形势。上述几点,就其本身的价值来说,优劣很难判断。但高水平的棋手,对布局作战的设计,是从一局棋的第一着就开始的。这是因为小目、目外、高目、星、三三各点,其价值虽然暂时很难说有什么差别,但它们的性质,尤其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却不尽相同,因此,对角上下子的位置,不同风格的棋手以及对弈过程中根据对方棋风的特点,就产生了不同的选择。如爱好实地的棋手直占小目与三三,爱好模样的棋手选择星与目外等等。
除了占空角,守角的价值可以说是最大的。
有守角就有挂角。挂角带有攻击性,其意图是为了妨碍对方守角,因此,它与守角有同等的价值。
挂角和占空角一样,每一种挂角方式也是各有其长,各有其短。在绝大部分时候,挂角时的选点都要经过反复推敲才能决定。用什么方式挂角,要根据周围的配置,否则,因挂角时的轻率而招致全局的被动,并不是不可能的。
围棋平行型布局
双方各占相邻的两个角,叫做平行型布局。这种布局偏重于取边角实地,较为平稳简明。按照布局通则,占据要点,抢占大场,有时能各自联成一片,形成较大模样,这种布局类型,为较多棋手偏爱。它大致分有错小目守角型;星小目守角型和三连星等三种常见型。
围棋对角型布局
双方各占两个对角,成为交错的形式,叫对角型布局。它大致分对角星和对角小目两个类型。对角型布局的特点是速度快,便于向边和中腹发展,很多“力战型”棋手都喜欢走对角型布局。
围棋“秀策流”布局
也称“1、3、5”布局。这种布局是一百多年前被誉为日本“棋圣”的本因坊秀策所提倡的先着必胜的布局而得名的。从那时起,提出和总结了以三线为地域线,以出线为势力线,并以先占小目,继而守角、挂角和推进全局的布局理论。
围棋“中国流”布局
1965年,我国围棋访日代表团,在日本的首场比赛中,采用了一种新型布局,即第一着走星位,第三着走邻角的小目,第五着走“3、九”路位置。几年后,这种布局在棋界银度重视,并广为流行,从此被称为“中国流”
布局。
围棋互挂型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