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休闲爱好最新工会制度与娱乐全书——新编工会文体娱乐全书
24363100000075

第75章 收藏(3)

另一种有效的办法就是交流。如果你能买到火花,不妨每种多买几套,除自己留下一两套外,多余的可以拿去与别的爱好者交换。各人的火花来源不同,互相交换确实是一个丰富藏品的好办法。

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在购买或交换时,最好要有个侧重。每个人的精力和财力都很有限,对于数以几万计的火花,几乎所有收藏者都难以把它集全,这就需要比较理智地加以选择,最好能确定一个或几个专题去收集,切莫贪多求全。

火花的整理

每次得到新火花后都要及时整理,不然等火花一多再去理就麻烦了。整理的第一步是编写藏品目录,一般目录可以由收集日期、厂名、火花名称、全套枚数、资料与备注等栏组成。每页目录可以以一个厂为单位,在火花的排列上,应以收集时间先后为序。有了目录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写完目录后,再把火花欣赏一遍,看看一套中是否有缺少,是否有残次品(套色不准也算次品)。如果没有什么问题就可以把贴标装入透明的护邮袋(邮票公司有售)里,再加上一张与火花大小相仿的小纸片。上面写上全套枚数,然后再用订书机封上口以免散落。一般情况下一套火花装一袋。卡标可以用一条小纸条扎一下,并在小纸条上注明全套枚数。接着就可以按类分放了。等积到一定数量就可以上贴片了。

火花的保存火花一袋一袋放在盒子里只是过渡阶段,最终还得给火花找一个适合长期保存的方法。这里介绍几种:

1.凡是贴标都可以放在集邮册内。这种方法取、放和调整火花都十分方便,美中不足是成本太高,一本集邮册放不了多少火花,另外,如果要拿去参加展览也不方便。

2.用邮展标准贴片(邮票公司有售)来贴火花效果也不错。在上贴片之前,先把火花一枚一枚装进护邮袋,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封上口,然后试着在贴片上排一下,等排到自己满意了就可以用胶带纸把它固定在贴片上了。在排版的时候要多动脑筋,要使张张贴片都不重样,可以多设计一些图形,比如:矩形、菱形、田字形、蝴蝶形、阶梯形等。总之要注意均衡和变化,一般最好一套火花贴一张贴片,如果一套火花枚数太少,可以再贴一套同一专题的火花,在空白的地方可以适当添加一些文字或有关这套火花的料,文字要写得工整些,字句要精炼些。这样,一张贴片就算完成了。这种贴片的左边有打好的孔,可以用带子把同专题的贴片串成一册,为保护贴片,可以再用硬纸做个封面。有些爱好者干脆不用带子串,以免损坏贴片影响美观。这种活页式贴片最好单面贴火花,这样便于拿去展出。这种方法的缺点是,版面太小!大形的卡标贴不了几枚。另外带有白边的火花贴在白贴片上效果也不是十分理想。

3.大多数爱好者喜欢把火花贴在黑卡纸上。通常是用250克以上的黑卡纸,规格以8开或9开为好。用黑卡纸衬托人花,效果很好。

只是要书写文字比较麻烦,一般可以写在白纸上,然后再贴到黑卡纸上,只是这个步骤需要相当小心和细心,弄得不好就会前功尽弃。贴的方法与上面说的一样,就不重复了。由于卡纸中间部位贴上了火花(尤其是卡标),当一定数量的卡纸叠在一起时,就会出现中间厚两边薄的现象,如果在每张卡纸的背面左右两边各贴上一条1公分宽的卡纸,上述现象就不会再出现了。

四、门券

门券的概述

门券是门票、入场券、参观券、游览券等票券的总称。收集门券是80年代收藏热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可供收藏的门券很多。其中尤以旅游门券最受收藏者欢迎。所谓旅游门券,只是个约定俗成的叫法。凡名胜古迹,旅游胜地、风景园林、纪念馆、博物馆等的门票都可统称为旅游门券。尽管门券收藏活动起步较迟,但发展相当迅速。各种形式的联谊交流活动已在国内形成。截止到1990年10月,国内已先后在北京、上海、武汉、郑州等地举办过六、七次全国性的旅游门券展览,其中,1990年10月在北京举办的“中国旅游门券亚运门券设计艺术及收藏展览”被列为第11届亚运会艺术节活动之一。由此可见,门券收藏已受到社会的重视。

门券艺术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爱好者。

门券的分类

门券除了材质不同外,一般可以按下列方法分类。

1.按地理位置分类法:即把收集的门券按不同的省、市、县划分归类。这种分类方法的特点是,能使收集者从小范围入手,比较容易地把一个小范围的门券集全、集齐,然后再逐步扩大收集范围。

2.按旅游景点分类法:可以把门券按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名人故居、宗教场所、纪念馆、博物馆等进行归类。这种方法打破了地域的界限,使收集者能够根据自己的爱好有所选择地去收集。这样比较容易形成专题。

3.按文化活动分类法:这一类门券可以由各种民俗活动(如灯会、花会等)、文化活动(如各种展览、游园联欢等)、各种文化娱乐设施(如剧场、舞厅等)的门券构成。这种分类方法偏重于活动的形式,它既可以按地理位置所划分的区域去收集。也可以不受此限。

4.按时间序列分类法:常见的按一年内的时间先后为序。这种方法最适用于时间性很强的展览参观券。按年划分,能比较清楚地反映出某一年份中的文化活动情况。在收集门券的过程中,各种门券所处的历史时间也是收集者所必须留意的。

各种分类法都有其长处和短处,收藏者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去决定采用哪一种方法,也可以综合几种方法或创造出新的方法来进行分类。总之,分类的目的无非是使自己的藏品脉胳清楚,条理分明,便于研究,宜于欣赏。

门券的收集

总的说来有四句话,即:掌握信息,自己动手,借助外援,广泛交流。

具体地说,掌握信息就是信息要灵。比如:某个地方有哪些景点?某个地方何时将举办何种文化活动?如果没有这些信息或资料,想丰富自己的收藏就很难。有些时间性很强的民俗文化活动门券,如果错过时间再去收集就相当困难。那么,作为收藏爱好者就应该时时留心,处处留意。报纸、广播、电视上常常都会出现新的信息,关键就是要靠自己去注意,去发现。

自己动手,这是收藏者的基本功。收藏者应该开动脑筋,用自己的劳动通过正当的收集途径去寻觅更多的藏品。如果你想收集旅游门券,那么你不妨先从收集各地的地图入手,有了地图就能找到旅游景点,然后再去收集门票就方便多了。收集,其实是一门“搜”的艺术,收藏的乐趣也在于“搜”。要发现藏品,要增加藏品就得“搜”。比如;在一些旅游景点的过道边、草坪上,只要留意一下,也是能“搜”到遗弃的门券的,如果券面比较完整,拿回来清洗一下便成为一枚藏品。

借助外援就是说,光靠自己的力量必竟很有限,加上我们国家的地域辽阔,一般收集者是很难游遍祖国各地的,这就需要借助别人的力量。比如:可以请出差的同事或外地的亲友帮忙购买外地的门券,以此来丰富藏品。

广泛交流是收藏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有效手段。收藏者可以依靠本地的优势,积极主动地与各地集友广泛地开展交流,以多余的复品换来所缺的征品。在交流中必须以诚相待,平等互利,只有这样才能广交集友,共丰集藏。初集者可以依靠各地的收藏协会寻找集友进行交流。

刚开始交流时面不易铺得太大,先交一、两个集友,慢慢再扩大。

在具体收集过程中,既可以广收博取,又可以按有关分类法的提示,去有选择地收集。后者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门券的保存

这里介绍几种保存门券的方法,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进行收龋当收集者得到一枚门券时,一定会认真地看上一会,如果它有点脏,有点皱,就得把它放在清水里轻轻地洗一洗,然后阴干、压平、接着,就要为它作个记录。如果门券上没有日期,可以用铅笔在它的背面写上集得日期。作记录是便于研究,便于统计,可以按分类法的提示会分类编写目录。如果收集者业余时间较忙,编完目录作完记录后,可以先把新集得的券分类装入信封或塑料袋,等有空时再细细整理。

有的收藏者喜欢把门券插入集邮册中保存,这种方法比较简易。但是,门券的式样横竖不一,大小不等,一般门券的尺寸都比邮票大,在放置时多有不便。再说,集邮册的价格较高,因此,这种方法虽然简便但不经济。

有的收藏者喜欢把一枚门券装一只塑料袋。考究的还在门券后面衬上一枚略大于门券的黑卡纸,再把袋口封好。用这种方法,门券就能保存得很好。塑料袋可以用塑料薄膜或保鲜纸自制,也可以到邮票公司去选购一些合适的护邮袋代用。装好袋的门券再按类放入信封或小盒子里,等集到一定数量后(这一点很重要!)再上贴片,或者等参加展览前再上贴片。上贴片是要慎重对待的,等贴上去再揭下、一张贴片就可能报废了。

门券上了贴片才算找到一个比较合适的“家”。贴片可以采用集邮展览用的那种专用贴片(邮票公司有售),也可以用厚卡纸自制贴片,尺寸可以仿照邮票专用贴片(208毫米×275毫米),一般用8开(255毫米×355毫米)卡纸较为理想。邮票专用贴片正面印有浅色横线和竖线,使用起来比较方便,最近几次全国性的门券展览均采用这种贴片,美中不足是尺寸略嫌小了一点。

门券上贴片,必须先装入护券塑料袋,然后再用透明胶带或透明像角固定。上贴片前一定要仔细推敲,甚至可以打打草稿,看看怎样编排版面比较好,空白处怎样处理?文字写在什么地方?只有把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考虑好后才动手上贴片。贴片以活页式单面贴券为好。这样,既便于欣赏,又便于展览。

五、古钱币

古钱币分类概述

古钱币分类标准有许多不同的要求,一般而言,分类原则有三点:第一,是古钱币产生的年代地域;第二,是古钱币质地;第三,是古钱币的形状。目前,国内古钱币分类标准是按照古钱币产生的时间,从古到今划分的。

按照以上说法,古钱币大约可以分成8类;贝币、布币、刀币、楚币、圜钱、方孔圆钱、铜元、纸币。

贝币

贝币一般称为“贝化”、简称“贝”。它是中国最原始的货币形式,其主要是由海贝壳打磨穿孔而成,在我国古代货币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贝的种类很多,大型的有虎斑宝贝,阿文经贝;小型的有货贝,拟枣贝等。最为常见的货币叫“齿贝”或“货贝”。除了天然贝币外,当时还出现了一些石贝、骨贝、陶贝、蚌贝、铜贝等人工仿制队如骨贝以兽骨刻制,较扁平,上下两端较锐,呈版状的枣核形;铜见面呈凸起,有的模铸一道贝齿,底内凹,是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它们除了作装饰品外,还被视为避邪品或护身物。

在一定条件下,也能行使货币的职能。

东周以后,贝币已被金属币所取代,退出了流通领域。

布币

布币系指在中国春秋战国时间,曾相继在黄河中游的三晋两周地区流行通用的一类铜质铸币。

布币大约始铸于西周晚期。其初期形态类似当时的古农具——镈(锄田除草用的铜铲。因“布”与“镈”是同声假借,故以“镈”代“布”)。进入春秋时期,布币发展成为仍保留有农具之“銎”痕迹的“空首布”。待至战国时期,布币形制才大为改观,后基本脱离早期布币所具有的农具特征。

布币的构成,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

銎:原本指斧、矛、镈等器物的受柄部位。因布币系由农具演变而来,所以其称亦随之沿袭而用。

布首:简称“首”,系指布币的上部。根据“首”部形状之不同,可将布币划成若干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