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称“单层画法”,指用直接调颜色来表现物象的方法,其最大特点是色彩新鲜明朗,笔调生动流畅,能较好地发挥油画的特长。它综合平涂、散涂、厚涂、透明诸种画法,对画面的各种造型因素以及色阶的构成同时兼顾,一气呵成,开始上色时可用稀薄的颜色铺出画面的色彩调子,接着用稠厚的颜色作画,一次完成一个局部,一般暗部稍薄些,亮部可以厚些,中间阶段要注意保持画面的统一和色泽的清新,画得不理想时,应刮掉重画,最后阶段可用透明画法进行修改、调整。综合画法较多地使用于短期的人物或风景写生。
三、版画
版画概述
版画是造型艺术中主要画种之一,其特点是作者运用刀和笔或其他手段,在不同材料的版面上进行刻绘或通过一定的化学处理进行制作,并可直接印出多份原作。版画与印刷是不可分离的,所谓的“版画语言”就是绘画利用某种印刷手段产生出来的艺术品种,而不是某种印刷手段去复制绘画。传统木刻只是版画中的一种,据考中国为木刻版画的故乡。历史上木刻多用于重制图画,绘、刻、印分工,称为复制版画,后来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本形式,由作者自画、自刻(制人自印,便称为创作版画。
版画以它的种类之多样、形式之丰富、面貌之多彩及其独有的艺术特色为其他画种所不能比拟,同时本身亦有局限性,现代工艺、科技为版画的发展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天地。
根据版画的性质和所用材料,可分类为:凸版——如木刻、麻胶版、石膏版画等;凹版——如铜版画、锌版画;平版——如石版画、锌皮版画;孔版——如丝网版画、纸漏版画等;综合版画——溶各版种技法为一体的纸版画、独幅版画等,还有被称为“袖珍版画”的藏书票艺术。
木刻
俗称“木版画”。为最普及的版画种类。用刀在木板上刻画,再用纸拓印出来的一种图画;是中外版画的最早形式。使用的木板有梨木、黄杨木、白桃、白果木等,用树的纵部板面刻制的叫木面木刻、用横断版面刻制的叫木口木刻。以凸线为主构成白多于黑的画面叫阳刻;以四线为主构成黑多于白的画面叫阴刻;亦可阴刻,阳刻交替混合使用。运用多块木板套印出两种以上颜色的作品,称为套色木刻。又因拓印使用的颜料性质不同,分为油印木刻和水印木刻等。
木刻的最大特点是“以刀代笔、以木代纸”。这也决定了木刻具有“单纯、强烈、鲜明”等独特的艺术效果。由于木刻始于民间,工具简单,材料易取,画幅随意,制作方便,便于保存,所以能最广泛地被普及、应用、提高、发展。
木刻的工具与材料
木刻的工具包括刻制工具和拓印工具,刻制工具主要是各种刀具,一般有三棱刀、圆口刀、方口刀(均有大、中、小各型号)、平口刀、斜四刀,根据需要还可配备三角尖刀、排刀及大小凿刀,亦可自制一些特殊的异型刀具。拓印工具又分为油印工具和水印工具,油印工具主要有大小各种滚筒(用于套色上墨)、调墨铲刀、墨台(可用玻璃板代替)、墨托、本蘑菇、金属勺等。水印工具主要有喷壶、各种上色的笔、刷、棕子刷或马连(用于按摩拓印)。
木刻的材料包括制版材料和纸张颜料,制版材料除了梨木、白果木等外,质量较好的白杨三合板,五合板均可使用,主要以木质细而不松,软而不脆的为好。
油印木刻的颜料以胶版油墨为主,套色可适当用油画颜色调配,油印用纸一般宣纸、皮纸、道林纸均可,宣纸易于保存,道林纸色彩响亮、效果虽佳,但日久会发黄、变脆,不易久藏。
水印木刻的颜料一般国画色、水彩色、水粉色均可,还可以用墨汁及民间染料,用纸一定要选择能吸水晕化的、纸质要厚实,一般吸水纸、过波纸、夹宣都比较理想,民间的土纸、皮纸亦可使用。
木刻的制作与技法
木刻的制作分为起稿、复稿、刻制、拓印四个阶段。起稿除了为表达思想,表现情感,还需要形体、结构准确,并要以木刻的特点处理好黑白关系、点线面的组合,然后用复写纸或其他手段将画稿反复印于经磨平处理的版材上(因为最后成品经拓印与画稿是相反的),修稿后涂上底色(一般用蓝墨水即可,为了刻制时刀触清楚),便可刻制,刻制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不是简单地复制画稿。
一般木刻是先刻白、再刻中间灰色调、最后留黑,刻制过程中始终要有整体一细部一整体的观念,根据内容、结构来组织刀形、刀法,随时注意取舍和刀痕的保留,木刻只能作小幅度的调整修改,故在刻制中要反复推敲,精心安排,没有把握宁可不动,留有余地;经试印调整后便可拓印,滚油墨或上色时要薄而均匀(不能未经滚匀便上版,造成糊板),将纸平覆于版,用木蘑菇、金属勺或木刻刀柄使受力均匀擦磨,可反复轻轻掀起局部加色或观察,直至画面全部显于纸上,要注意保持画面空白处及四周的清洁,防止用力不匀或有杂物造成的破损。
印好的木刻以色彩饱和均匀、形象线条清晰、画面平整清洁的为佳。套色木刻、水印木刻的制作方法基本如此,在多版套印中注意先后顺序的安排及拓印标记的统一,以免造成套版不准的现象。
丝网版画
版画的一种,亦称丝漏版画、绢印版画,属孔版画类。利用丝网孔将油墨颜料直接漏印在纸上,原理同“油印机”印法,是现代工艺用于艺术创作的版画品种,为20世纪的新型版画,国际上早已流行,近几年已开始在我国普及。丝网版画的特点是印刷原理和制版方法简便易行,版面可大可小,同版能反复使用,水色、油色均可印刷,色彩丰富响亮,能随意重叠变化,技法多样,能表现各种肌理及色彩匀齐的渲染渐变效果,特别是版面上形象与印刷出的画面形象一致,没有正反差别,较容易掌握,操制。
纸版画
版画的新品种之一,以纸为版,利用纸张的多层拼贴重叠、光滑粗糙之分,吸油吸水性能的不同来表现各种肌理、纸味以及内容,并通过手工或机器印刷,产生出其他版种无法替代的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画面。80年代已流行于国内。纸版画的主要特点是材料简单、制作简便、易于推广普及;制作方法随意多样,表现力丰富、多变;既能水印,也可油印,亦可二者相互套印。纸版画以凹凸版为主,印刷原理基本同铜版画,亦可集凹、凸、平、孔版于一身结合印刷,具有“刀味纸感”的特色。
铜版画
版画的一种。因所用的金属材料以铜版为主,故名;现流行的锌版画、铅版画亦属此类。15、16世纪时铜版画开始在欧洲流行,公元1715年(清康熙54年)由意大利人郎世宁来北京传教而传入中国,直至50年代铜版画艺术在我国才有所发展。制作方法主要有干刻法、腐蚀法、飞尘法等,故又有“腐蚀版画”、“镂蚀版”、“雕刻铜版”等名称,现统称为铜版画。其中以腐蚀法较为普遍,先在金属版面上涂一层防腐剂,用刀或针刻画,再用酸性腐蚀液(如硝酸、硫酸等),刻去部分经腐蚀即成为凹线(面),故称凹版,印刷时将油墨填处凹线中,并擦拭去版面上多余的油墨,通过铜版机滚筒的压力,使四线中的油墨印到纸上去,形成凸起的线条,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石版画
版画的一种。由旧世纪末逊纳菲尔德发明的石印术基础上发展而来,最初传入中国在光绪2年(公元1876年),50年代石版画艺术曾在我国得到充分的发展。石版画主要根据油与水不相容的原理构成印刷版面,作者先用含有油质的药墨在石版或特制的铅皮上作画,然后在版面上涂一层酸性阿拉伯树胶;因为版面上画有药墨部分只接受油墨而拒水,没有画过的部分相反只接受水而拒油墨,经调墨上版可复印多张,能完全保持原作的精神。石版画受其材料,印刷机限制,在民间很难推广普及。目前,根据石版画水油分离原理,有的美术院校已选用工业用材(如铅皮等)代替石版进行试验,教学。石版画的发展将有待于这方面的进一步探索、试验和推广。
麻胶版画
版画的一种。在黄麻布的底子上涂上以树脂干燥油和软木屑混合物压制而成。原是作为铺地板和墙壁用的建筑材料。因版面没有纵横纹理,刻作版画方便,其制作过程、方法与效果都和木版画相似。我国现有的塑料版画也属于此类,工业、建筑上用的薄型板材(如塑料地板)均可用于刻画,且质轻平薄,不用作底,易于任意截取,保管,其不足之处是幅面较小,易老化,较伤刀。
独门版画
版画都应是复数的,唯独幅版画只有一张原作,主要是这张原作通过拓印工序,同时画面具有版画味,故名。制作方法是用油墨或油画颜色(其他颜料亦可)直接在平滑的底版(如玻璃版,石版,塑料板,有机板等)上面作画,在颜料未干时放上印刷纸用手工磨版或在印刷机上印刷,经过压力,使底版上的画印到纸上去即成。独幅版画有很大的随意性,能利用各种版材、颜料、场合,包括作者的情绪,即兴发挥、创作,常有意外的特殊效果。利用水油分离印出的肌理画面亦属此类。因水油流动使任何肌理不能重复相同的画面。
版画藏书票
藏书票是一种带有藏书者始名的小型美术作品,因多采用版画形式制作,亦称版画藏书票。藏书票与我国钤盖在书上的藏书印章异曲同工,是书籍收藏者的一种艺术标记。藏书票15世纪源于德国,20世纪30年代初传入我国,80年代在我国再度兴起,有了很大发展,于1984年成立了中国藏书票研究会。藏书票的国际通用名称为EXLIBRIS,意即“书票”、“藏书之一”,与藏书者姓名相辅。组成为某某藏书票。藏书票表现的内容极其广泛,飞禽走兽,花卉草木,山川河泉,古玩文物,人像属相,历史神话等等均可入画、写意。写实、具象、抽象、变形夸张、精雕细描各种艺术手法可各显其巧。藏书票的制作、印刷同各种版画技法一样,具体尺寸一般在8×10厘米左右,形式多样,小型精美,素被誉为“版画珍珠”、“纸上宝石”。藏书票活动离不开书和书主(票主),以及与之相关的读书、爱书、藏书、求知、求美的联系,所以说藏书票是一种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艺术品。
版画的题鉴与装帧
作为一幅版画原作,目前国际上都有统一规格的签名,一般规格为:在紧贴画面的下方,用铅笔小字写明印刷总数,编号(8-20,即总数印20幅之第8幅)、题名、作者签名、制作年代,这一行字作为画面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在国际上是表示原作与印数的重要标志,关系到作者的声誉和作品的价值。版画原则上印刷完毕不需要另外装帧,保持原作的印痕,边痕极其重要。为了展览效果,进行一些剪裁、修补、装被当然也是必要的,但应尽可能保持原作面貌,这需要作者从一开始就要有一丝不苟的制作态度和方法。用于展览的一般配以镜框即可,讲究精美效果最好用二层卡纸(或配色纸)夹出,画面部分(包括题签)挖空展示为佳。
四、雕塑
雕塑
是“造型艺术”的一个种类,以各种可塑(如粘土)、可雕、可刻之材料(如金属、石、木等)表现艺术家一定的创造意图,创作出各种具有实在体积深度、空间形式的艺术作品,一般分为圆雕和浮雕两大类型。圆雕指不附着在任何背景上,可以四面欣赏,完全立体的雕塑(如肖像雕塑,群雕立像等)。浮雕指依附于一定背景,在平面上凸起的形象,根据表面凸出一的厚度不同可分为浅浮雕和高浮雕,也有二者结合的形式。透雕界于圆雕和浮雕之间的一种雕塑,在浮雕的基础上楼空其背景部分,有单面雕与双面雕之分。
装饰性雕塑
泛指经过雕塑家对形体做一定的夸张、变形使其具有一定装饰意味的圆雕、浮雕和透雕。
纪念性雕塑
指以纪念历史人物或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的雕塑,一般安置在特定的环境或纪念性建筑物以及纪念场馆的综合体中。具有庄严、永久的特征。
架上雕塑
指较室外雕塑小型的雕塑(包括圆雕、浮雕、装饰性、艺术探索性雕塑),多指在室内陈列或展览以及美化生活用品的雕塑。
室外雕塑
指各类安放在室外的纪念性、装饰性及园林雕塑(如纪念碑主体雕塑、广场雕塑、附着在建筑物上的浮雕等)。
雕刻
特指以各种硬质材料、用不同的雕刻手段(如凿、刻、磨等)制作出来的雕刻作品,如木雕、石雕、铸铜。
木雕、指以各类不同材质的木头、木板为材料,雕凿出来的雕塑作品(包括圆雕、浮雕)。
石雕,指以各类不同石质的石头为材料所雕凿出来的雕塑(常用的石头有花钢岩、汉白玉、大理石等)。
青铜雕塑,指依据雕塑家作品模型,以青铜为材料浇铸完成的作品。
不锈钢雕塑,是应用于雕塑的一种新材料。
不锈钢板材依据雕塑原作分块敲出形状,焊接、磨光完成。这种材料适合表现装饰性强或较为抽象的形体。表面金属感强。
白水泥雕塑
是城市雕塑中广泛应用的材料,依据雕塑家作品翻制的阴模、以水泥材料浇铸而成。有造价低,工期短的优点。
泥塑
雕塑家通常在创作城市雕塑和各类硬质材料雕塑前,用泥来塑造原形。再根据泥塑所翻制的模型完成铜像、石刻等。泥塑最适合表现雕塑家的创作意图。
初学者应首先学会使用泥巴。泥的优点是灵活、运用自如、可做反复修改。故对初学者来说学习运用泥巴是其它材料无法代替的,是掌握雕塑技法的基础。
雕塑工作室
视雕塑规模的大小应有与之相适应空间的工作场地。工作室要有良好的光线,最好有侧上方投射到雕塑上的光线,能在不同角度使作者视觉得以观察雕塑的整体。雕塑转台,依据雕塑大小准备大小不一的工作转台,转台用装有滚珠的轴承制作。使雕塑家可随意转动雕塑作品,从各个角度塑造作品。
泥塑工具
塑造的最好工具除了雕塑家的手之外,也须准备各种不同形状、大小的雕塑刀、木锤、刮刀、喷水壶和塑料布。木锤用于敲紧大泥,刮刀削去多余的泥巴,塑料布和喷水壶则用于防止泥土干裂和不做雕塑时保护粘土湿度用。泥最好选择有弹性、含沙量少、捏在手中有弹性而不粘乎的胶泥。
小稿
小稿较大型雕塑容易改动,雕塑家多先将自己的创作意图用小稿表现。小稿只须将自己的构思、构图、动态及各部分关系表现出来,无须做完全深入细致的刻画。
架子
做泥塑之前,用钢筋或铅丝、木头依照小稿动态比例,合理搭设骨架,骨架用于支撑泥土,雕像大小不同、骨架所承受的重量也不同,故骨架应稳固结实、合理。以免在工作过程中架子露在形体之外。
堆塑大形
架子固定之后依据小稿,用粘土尽快准出大形体的基本比例、动态,反复调整各部分的正确关系,直至体积、动态、比例关系正确。才能进入下一个塑造过程。
塑造
这个过程是表现雕塑家对雕塑的理解、不同的艺术追求、表现手法一个不断深入、反复调整完善的过程,是初学者掌握结构、理解形体、塑造手段的学习过程。应按照自己的艺术追求作大胆的取舍,强化大的精神气质,舍去破坏整体效果的琐碎支节,直至完全表达出自己追求的效果为止。
石膏像的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