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休闲爱好最新工会制度与娱乐全书——新编工会文体娱乐全书
24363100000052

第52章 室外运动(8)

攀岩要想达到一定水平,必须学会腿脚脚踩在窄到不到一厘米宽的支点上都可以稳固地支撑全身重量。在选购这种鞋时,大家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能买大了。只要能穿进去就行,大脚趾在里面是担着的,不能伸直。鞋越紧脚,发力时越稳固。一些选手比赛时甚至要用快挂钩在鞋后帮上硬把脚塞进去的。新手买鞋往往太大,一段时间后就会觉得脚上松松垮垮踩不上劲。一只脚,能接触支点的只有四处:鞋正前尖;鞋尖内侧边(拇趾);鞋尖外侧边(四趾趾尖)和鞋后跟尖(主要是翻屋檐时用来挂脚),而且只能踩进一指左右的宽度,不能太多,比如把整个脚掌放出上去。为的是使脚在承力的情况下能够左右旋转移动,实行换脚、转体等动作。换脚是一项基本的技术动作,攀登中经常使用。常见到一些初学的朋友换脚时是前脚使劲一蹬,跃起,后脚准确地落在前脚原在的支点上,看起来十分利落,但实际上是错的,因为这样一方面使手指吃劲较大,另一方面造成身体失衡,更重要的是在脚点较高时无法用这种方法换脚。正确方法要保证平稳,不增加手上的负担,以从右脚换到左脚为例,先把左脚提到右脚上方,右脚以脚在支点上最右侧为轴逆时针(向下看)转动,把支点左侧空出来,体重还在右脚上,左脚从上方切人,踩点,右脚须顺势抽出,体重过渡到左脚。动作连贯起来,就像脚底抹了油一样,右脚从支点滑出,左脚同时滑入,体重一直由双脚负担,手只用来调节平衡。双脚在攀登过程中除了支承体重外,还常用来维持身体平衡。脚并不是总要踩在支点上,有时要把一条腿悬空伸出,来调节身体重心的位置,使体重稳定地传到另一只脚上。重心:

攀登中,应明确地意识到自己重心的位置,灵活地控制重心的移动。移动重心的主要目的是在动作中减轻双手负荷,保持身体平衡。一开始学时动作大都十分盲目,不知道体会动作,一心只想高度,其实初学者最好不要急于爬高,先做一段时间的平移练习,即水平地从岩壁一侧移到另一侧,体会重心、平衡、手脚的运用等基本技术。在最基本的三点固定。单手换点时,一般把重心向对侧移动,使手在没离开原支点之前就已经没有负荷,可以轻松地出手。横向移动时,要把重心向下沉,使双手吊在支点上而不是费力地抠拉支点。一般情况下,应把双脚踩实,再伸手够下一支点,而不要脚下虚踩,靠从手上拉使身体上移。一定要注意体会用腿的力量顶起重心上移,手只是在上移时维持平衡。一般常认为身体要尽量贴近岩壁,这是对的,可常见一些高手往往身体离岩壁很远,这是因为他们常用的侧拉、手脚同点、平衡身体等技术动作需要与岩壁间有一定空间,只是身体上升的一刻,与体贴向岩面。通常重心调节主要由推拉腰胯和腿平衡来达到。腰是人体中心,它的移动直接移动重心,较大的移动往往形成一些很漂亮的动作,把腿横向伸出,利用腿脚的重量来平衡身体也是常见的做法。

侧拉:

侧拉是一项很重要的技术动作,它能极大地节省上肢力量,使一些原本困难的支点可以轻易达到,在过仰角地段时尤其被大量采用。其基本技术要点是身体侧向岩壁,以身体对侧手脚接触岩壁,另一只腿伸直用来调节身体平衡,靠单腿力量把身体顶起,抓握上方支点。以左手抓握支点不动为例,使身体朝左,右腿弯曲踩在支点上,左腿用来保持平衡,右腿蹬支点发力,右手伸出抓握上方支点。由于人的身体条件,膝盖是向前弯的,若面对岩壁,抬腿踩点必然要把身体顶出来,改为身体侧向岩壁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身体更靠墙,把更多体重传到脚上,而且,可利用全身的高度,达到更高的支点,侧拉动作有以下方面应当注意:身体侧向岩壁,踩点脚应以脚尖外侧踩点,不要踩得过多,以利换脚或转身。若此点较高,可侧身后双手拉牢支点,臀部向后坠,加大腰前空间,抬脚踩点,再双手使劲把重心拉回到这只脚上,另一条腿抬起,不踩点,保持平衡用,固定手只负责把身体拉向岩壁,身体完全由单腿发力顶起,不靠手拉,以节省手臂力量。发力前把腰肋顶向岩壁,体重传到脚上,千万不能松垮垮地坠着,这点在攀仰角时尤应注意。移动手应在发力前就向上举起,把肋部贴向岩面,否则蹬起后再把手从下划到头上,中间必会把身体顶离岩壁,加大固定手的负担。一次侧拉结束后,视支点位置可做第二个连续侧拉,双手抓稳后,以发力脚为轴做转体,脸转向对侧,平衡腿在发力腿前交叉而过,以脚尖外侧踩下一支点,这时平衡腿变成了发力腿,移动手变成了固定手,做下一次侧拉动作。其间脚发力脚踩点一定要少,否则不易做转体动作。侧拉主要在过仰角及支点排列近于直线时使用。

手脚同点:

手脚同点是指当一些手点高度在腰部附近时,把同侧脚也踩到此点,身体向上向前压,把重心移到脚上,发力蹬起,手伸出抓握下一支点,这期间另一手用来保持平衡,这样的一种技术动作。手脚同点需要的岩壁支点较少,且身体上升幅度大,做此动作时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若支点较高,应打身体稍侧转,面向支点,腰胯贴墙向后坠,腾出空间抬腿,不要面向岩壁直接抬腿。脚踩实后,另一脚和双手发力,把重心前送,压到前脚上,单腿发力顶起身体,同点手放开原支点,从侧面滑上,抓握下一支点,另一手固定不动调整身体平衡。手脚同点技术主要用在支点比较稀少的线路上。

节奏:

攀岩讲究节奏,讲究动作的快慢和衔接。每个动作做完,身体都有一定的惯性,而且如果上一动作正确到位身体平衡也不成问题,这时可以利用这一惯性直接冲击下一支点,两个动作间不做停顿,这样你经常可以发现原来很困难的一些点,不知不觉间就通过了,否则过分求稳,一动一停,每个动作前都要先移动重心、调节平衡,然后从零开始发力,必然导致体力消耗过大。动作要连贯,各个细节要到位,上升时一定要由脚发力,不能用手拉脚蹬。手主要用作保持平衡和把身体拉向岩壁。动作不要求太快,要连贯。每个动作做实,一般做一两个连贯动作稍稍停顿一下,调整重心,观察选择路线,困难地段快速通过,容易地段稳定、调整。连贯——停顿——连贯——停顿,间歇进行,连贯动作时手脚、重心调整一定要到位,冲击到支点后要尽快恢复身体平衡。有必要时,可选好地段稍事休息,放松双手。进行练习时可以干脆把各个动作分解成几个步骤,细细体味各处细节,分析如何才能节省体力。这样做熟了,实际攀登时根本不用考虑,条件反射似的就能作出正确动作。

线路规划:

一面岩壁安装着众多的支点,选择不同支点可以形成多条攀登线路,各人身体条件不同,都有各自不同的最优路线。练习时可以先看别人的攀登路线,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选择一条最优路线,并锻炼自己的眼力发现,规划新的线路,在正式比赛时,是不能观看别人路线的,必须自己规划。这就要对自己的身高臂长、抬腿高度、手指力量等有较多的了解。在练习当中,一面岩壁,在已经能够登顶后,往往还有不少的利用价值。可以通过规划不同的线路来增加难度,一般是自觉地限制自己,放弃一些支点,如放弃某几个大点,或故意绕开原线路上的某个关键点,或只使用岩壁一侧或中间的支点,或从一条线路过渡到另一条线路。

攀岩是一项令人着迷的运动,现在喜爱它的人数还较少,这些都是因为相同的爱好聚到一起来的。走进这个小圈子,你会发现这里的人都是友好的乐于互助的,他们相互保护、相互学习,乐于指点入门新手,也会因为一些技术问题而争论。学习攀岩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入到他们当中去,和他们一起分享那一份快乐。人在岩壁上是完全自由的,会成为束缚的只有你的想象力,到实际中去锻炼,去体会那像舞蹈一样的韵味吧。

九、野外露营

野外宿营地的选择

宿营营地的选择及其建设是关系到全部人员休息的大问题,必须注意以下事项:

1.近水

扎营休息必须选择靠近水源地,如选择靠近溪流、湖潭、河流边。但也不能将营地扎在河滩上或是溪流边,一旦下暴雨或上游水库放水、山洪暴发等,就有生命危险。尤其在雨季及山洪多发区。

2.背风

在野外扎营应当考虑背风问题,尤其是在一些山谷、河滩上,应要选择一处背风的地方扎营。还要注意帐篷门的朝向不要迎着风向。背风不仅是考虑露宿,更适用于用火。

3.远崖

扎营时不能将营地扎在悬崖下面,一旦山上刮大风时,有可能将石头等物刮下,造成危险。

4.近村

营地靠近村庄有什么急事可以向村民求救,在没有柴禾、蔬菜、粮食等情况时就更为重要。近村也是近路,方便队伍的行动、转移。

5.背阴

如果是一个需要居住两天以上的营地,在好天气情况下是应该选择一处背阴的地方扎营,如在大树下面及山的北面,最好是朝照太阳,而不是夕照太阳。这样,如果在白无休息,帐篷里就不会太热太闷。

6.防雷

在雨季或多雷电区,营地绝不能扎在高地上。高树下或比较孤立的平地上,那样很容易招至雷击。

7.建设营地

营地选择好后即要建设营地。尤其是有一定规模的野外露营地,整个营地建设尤为重要,分以下一些步骤:

8.平整场地

将已经选择好的帐篷区打扫干净,清除石块。矮灌木等各种易刺穿帐篷的任何东西,不平的地方可用土或草等物填平。

9.场地分区

一个齐备的营地应分帐篷宿营区、用火区、就餐区、娱乐区、用水区(盥洗)、卫生区等区域。用火区应在下风处,以防火星烧破帐篷。就餐区应就近用火区,以便烧饭做菜及就餐。活动及其娱乐区应在就餐区的下风处,以防活动的灰尘污染餐具等物。卫生区同样应在活动区的下风处。用水区应在溪流及其河流上,分上下两段,上段为食用饮水区,下段为生活用水区。

10.建设帐篷露营区

如有数个帐篷组成的帐篷营地区,在布置帐篷时,应注意:帐篷门都向一个方向开,并排布置,帐篷之间应保持一定的间距。

11.建设用火就餐区

就餐同用火,一般在一块儿,烧饭的地方最好是有土坎、石坎的地方,以便挖灶建灶,大家拾来的柴禾应当堆放在区外或上风处。就餐区最好有一块大家围坐的草地,“餐桌”可以用一块大平石,或者就在地上。

12.建设卫生区

卫生区即是解手方便的地方,如果只是住宿一晚,可以不必专门挖建茅坑,可以指定一下男女方便处即可。如果住宿天数在两天以上,即应当挖建,临时厕所应建在树木较密的地方,就不用拉日帘了。大家的大小便就应该在修建的卫生区里进行,而不应满山解,而大煞风景。

13.建设娱乐区

娱乐区只要是场地平整即可,并清理场地里绊脚、碰头的东西,有时在玩一些游戏时应在一个划定的圈子里拉上保护绳,以免发生意外事故。

14.住宿农家及旅店

农家及一些乡村小镇的旅店,这种住宿农家及小旅店蛮有趣味,特别在一些偏僻的小地方,点油灯,睡竹板床,窗户是纸糊的,楼板是木头做的,走在上面,“嘎吱、嘎吱”的响。人生应当各种滋味都体验一下。住宿农家比住宿小店更有意思,不仅是最直接了解农村的方式,同时也是体验农村生活的重要方式。但要注意不要影响农家的正常生活,并且要主动做事。

15.住宿溶洞

在云南各地常可见到各种形式山洞、旱洞、水洞、穿山洞等等,住宿溶洞是野外旅行最为常见的方式之一。住宿溶洞既安全,又方便,是温暖、避风避雨的好地方。应当注意通风、水情及不要住得太深,并且小心动物的袭扰。

16.露天露宿

露宿是野外生活的一种锻炼和考验,是一种更为接近自然的体验。在没有雨水、大风、风雪及霜的天气,应当试试露宿的方式,不用支搭帐篷等任何遮挡物。露宿地选择一块大树下的平地,铺上塑料布、防潮垫,再放上睡袋,睡袋上可以再罩上一块塑料布,或者在其上方挂一张防雨布,露宿主要问题就是防露水及蚊虫对人的侵袭,因而可以在睡袋的头套处罩一层纱网,可防蚊虫,再连夜的烧烟火,燃烟可以减少霜降和露水。另一种露宿的方式就是用吊床,优点就是不会被地上的动物袭扰(如蛇等爬行动物),在一些潮湿地带很适合,用吊床同样要在睡袋下垫防潮垫,并在吊床上方挂一张防雨布。有一种吊床式帐篷既有防雨蓬,同时还有防蚊虫的纱帐,很适合丛林宿营。

搭设帐篷

决定好搭设帐篷的地点后,依照顺序,由4人共同作业,不需花费多少时间,即可搭好。为考虑帐篷撤收时的状况,把最初搭配的情况记下,会比较方便。帐篷有各种不同的种类,同时,也有不同的制作、搭配设计和组合方式。小型帐篷、A字型帐篷、墙壁型帐篷由于构造的顺序,其组合方式是使用缆绳搭设的“搭设帐篷”,而最近开发改良的弹头型和小屋型帐篷,则是属于“组合帐篷”。

1.下面以基本型帐篷之一,即相当普及的墙壁型帐篷为例,说明帐篷的搭设方式。

(1)地点的决定

在考虑风向及地形后,选择一个平坦之地。

(2)帐篷用具的检查

将袋中收藏的用品倒出,逐一检查各部分零件。为了撤收帐篷时的方便和不遗漏东西,应先予以记录。

(3)铺设地面垫

地面垫铺好后,以钉子将四个角固定。若在湿气多的地方,先铺上席子后,再于其上铺置垫子。

(4)竖起支柱,拉开主绳

将支柱下方穿入地面垫两端的孔中,同时,支柱上部的尖端,穿入布幕栋柱两柱的孔中,将左右主绳拉起,避免左右倾斜。这样,帐篷的主体外型就形成了。

(5)调整主绳,拉起角绳、腰绳以附于主绳的支绳,调整帐篷的形状,将两根支柱垂直立于地面。其次,以支绳调整角绳、腰绳,使帐篷的形态出现。

(6)固定墙壁

将帐篷底布、地面垫及墙壁下部连接起来。以上为墙壁型帐篷的搭设顺序,四人分工合作,在熟练的状态下,约10-15分钟就可以完成。

通常为减少风雨及暴晒、严寒的影响,都会再加上屋顶盖。在步骤四中,将支柱插入栋两端的孔时,先加上屋顶盖,再把主绳拉上,主绳以钉子固定后,以屋顶之栋的端点为顶点,形成等边三角形之两边,将底边之长,拉成与支柱相等的长度。从屋顶之正上方看来,角绳应在对角线之延长上,腰绳则与角绳并排成一直线。过去,帐篷搭好后,使可在四周挖掘水沟。现在,则要站在保护自然的立场,除非在水洼地,否则不再挖设沟渠。

使用营柱不要急,想要最短时间完成搭盖,有时会造成营柱的龟裂或金属环的松脱,最好携带一截三英寸长的铝合金管备用。不同的厂商对营钉有不同的设计,针对硬地、岩地或雪地,有六到八寸、T型、T型或半月型、甚至螺旋状的营钉,当然营地附近的树干或树枝、树根也可为营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