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海上巨兽——战列舰
2432300000008

第8章 美国经典战列舰荟萃(3)

田纳西级战列舰作为9艘14英寸主炮标准战列舰的最后一型,2艘田纳西级于1916~1917年相继开工,到1920年相继建成。它们的竣工也标志着美国海军在太平洋上拥有了数量超过日本的14英寸舰炮主力舰。如果日美战争在1920年底爆发,美国在太平洋上至少能保有3艘新墨西哥级和2艘田纳西级战列舰,拥有60门14英寸主炮;而日本的2艘扶桑级和2艘伊势级仅有24门14英寸主炮,即使加上已经完工的长门号(8门16英寸主炮)也难以占到上风。日方的唯一优势是他们拥有4艘金刚级战列巡洋舰(32门14英寸主炮),但根据经典的“渐减邀击”战略,金刚级要用于决战前夜的夜袭,未必参与最后的舰队决战;更何况美国还有8艘装备12英寸主炮的旧式无畏舰(日本仅2艘),4艘较老的标准战列舰也可以从大西洋调动而来。战端一启,日方决无胜算。(图作为新墨西哥级的改进型,田纳西级在主炮的布置上与前者完全相同,也同样采用蒸汽轮机-电力驱动方式,最大的改进集中在防护上。鉴于1916年日德兰海战的经验,田纳西级的水下防护比之前7艘标准战列舰有很大改进,内部划分成5层隔舱,可抵御180公斤TNT当量的鱼雷攻击。另一点差异是8座锅炉分别安装于独立的隔舱内,废气通过舰体中部两个细长的烟囱向外排放,而早期标准战列舰都是单烟囱设计。烟囱形式的不同也是区别田纳西级和之前几级旧舰的重要特征。由于完工时间较晚,田纳西级的前桅与舰桥合一以安装集中式的火控设备,14英寸主炮的仰角高达30度,射程比新墨西哥级增加约1万码,并可由配备的水上飞机测定弹着点。由于装备相对较新,田纳西级在“海军假日”期间并未进行大规模改装,基本维持了完工时的原貌。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时,2艘田纳西级所属的第2战列舰分舰队正停泊于港内。“加利福尼亚”号先后被2枚鱼雷、1颗炸弹和2颗近失弹击中,坐沉在泊位上,100人阵亡、62人受伤;“田纳西”号也被2枚炸弹(其中1枚是哑弹)击中,2号炮塔被炸飞,军官居住区被旁边“亚利桑那”号爆炸后的残骸和火灾严重破坏。“加利福尼亚”号在次年3月24日才打捞出水,经过抢修后返回本土,与“田纳西”号一起在普吉特湾海军船厂进行了彻底的现代化改装。前部桅楼大型化并与烟囱合为一体,撤去全部旧式副炮、改装5英寸高平两用炮,同时加强防空和防鱼雷能力。

1944年春,改装完成的“田纳西”号和“加利福尼亚”号重新投入太平洋战场,参与了马里亚纳群岛登陆战。同年10月莱特湾海战中,2舰一同归属于奥登多夫少将的第77特混舰队第4大队,负责在苏里高海峡迎击日军西村舰队。10月25日凌晨,列成经典的T字阵的奥登多夫舰队向西村坐镇的山城号战列舰猛烈开火,“田纳西”号和“加利福尼亚”号借助Mk.8型火控雷达的指挥,在黑暗中准确命中日舰,最终令西村舰队全军覆没。此后2舰继续参加了1945年入侵吕宋岛、硫磺岛和冲绳的战役,利用舰炮为登陆部队提供岸轰支援。1945年1月6日,“加利福尼亚”号在马尼拉湾被1架神风机撞中,死44人、伤155人;同年4月12日,“田纳西”号也在冲绳外海被1架神风机撞中舰桥,造成22人阵亡、107人受伤。不过神风机显然不足以对大型的战列舰造成致命损害,例如“加利福尼亚”号就很快修复,并参与了1945年9月进攻日本本州岛的行动。1947年2,月2艘田纳西级双双退役,由于舰龄相对较短,它们没有立即拆毁,而是作为预备舰继续封存到1959年才出售解体。(图64)

六、科罗拉多级战列舰

科罗拉多级战列舰作为美国海军在华盛顿条约前完工的最后一级战列舰,科罗拉多级是美国第一型装备16英寸主炮的战列舰,也是之前9艘标准战列舰的终极改型和放大化产物。由于美国在无条约时代的第一型新主力舰——北卡罗莱纳级直到1941年才建成,所以在1939年“二战”爆发时,科罗拉多级也是美国海军最新、火力最强的主力舰。

1915年,美国海军部长约瑟夫斯丹尼尔斯力主通过一项为期五年、总预算5亿美元的海军扩充计划,新建10艘主力舰以应对日本的威胁。该计划在国会通过时有所变更,最终扩充了近1倍,即在1916~1918年的3年间连续开工16艘新主力舰,在1921年前全部完成,这就是著名的“三年造舰计划”。实际上由于美国参战和财政拨款的耽误,这个计划直到1919年才正式开始实施,与日本的“超弩级八八舰队案”大致同步。由于当时日本已经开工建造安装410毫米主炮的长门级战列舰,美国海军决定为三年计划中的16艘主力舰(4艘科罗拉多级和6艘南达科他级战列舰,6艘列克星顿级战列巡洋舰)统一安装16英寸主炮,以形成火力上的均势。但因为进度安排不一,科罗拉多级最先开工的实际上是2号舰“马里兰”号,其余3艘也在1919~1920年相继动工兴建。

科罗拉多级是14英寸主炮标准战列舰与装备16英寸主炮的“理想战列舰”南达科他级之间的一个过渡,它沿用了田纳西级的整个船型、动力系统和防护设计,外形上也几乎相同,只是将后者的三联装14英寸炮塔统一更换为双联的16英寸主炮,穿甲力提高了50%,威力显著提升。不过因为沿用了田纳西级的13.5英寸主装甲带,该舰无法抵御16英寸舰炮在其有效射程内的直接攻击。不过鉴于日本的长门级也只安装了12英寸的主装甲带,科罗拉多级已经具备了比对手更强的防护力和相当的火力。唯一的缺陷依然是在航速上:当伊丽莎白女王级和长门级已经成为航速24节以上的高速战舰时,科罗拉多级的最大航速依然只有21节。不过美国海军相信坚固的装甲和强大的火力足以弥补这个缺陷。

科罗拉多级原计划建造4艘,到1922年华盛顿条约签署时,2号舰“马里兰”号已经完工,“科罗拉多”号、“华盛顿”号和“西弗吉尼亚”号也在下水后的紧张舾装中。五强原定允许美国保留“马里兰”号并继续完成“科罗拉多”号,“华盛顿”号和“西弗吉尼亚”号则需要拆毁;不过由于日本临时提出希望保留长门级2号舰“陆奥”号,作为交换,美国也可以继续完成“西弗吉尼亚”号。只有不幸的“华盛顿”号(完工度75.9%)在1922年2月停工,1924年11月25日作为靶舰被“得克萨斯”号战列舰击沉。(图66)

整个“海军假日”时代,3艘科罗拉多级是与英国的2艘“纳尔逊”级、日本的2艘长门级齐名的世界海军主力舰“七巨头”;由于舰龄较短,它们也没有进行现代化改装。1941年12月7日,日本空袭珍珠港时,由“马里兰”号和“西弗吉尼亚”号组成的第4战列舰分舰队正停泊在港内。结果“西弗吉尼亚”号连中7枚鱼雷、2颗炸弹,在泊位上坐沉,本尼昂舰长在舰桥上殉职。“马里兰”号也被2枚炸弹命中,不过水下部分无损,只受轻伤。“科罗拉多”号原本和这2艘姊妹舰一样部署于太平洋,不过该舰当时正好在本土的普吉特湾海军船厂检修,侥幸躲过一劫。该舰和受伤较轻的“马里兰”号在1942年初,接受了现代化改装,拆除后桅、加装雷达和防空枪炮,随后于1942年夏重新部署回太平洋。不过由于航速太慢,2舰并未像新型的北卡罗莱纳级或南达科他级一样开赴瓜岛与日军正面交手,而是停泊于后方,直到1943年中太平洋部队开始进攻日占岛屿时才重新活跃。“西弗吉尼亚”号则在1942年5月17日才打捞出水,随后返回本土进行彻底的改装,拆除了前后主桅,扩建上层建筑,加装大量防空炮火和防鱼雷突出部。由于烟囱减少为一个,外观与2艘姊妹舰差异较大。该舰改造后的型宽已经接近35米,无法通过巴拿马运河,意外地成为美国第1艘专门配属于太平洋地区的战列舰。

1944年6~7月,3艘科罗拉多级作为中太平洋部队岸轰舰队的一部分参与了马里亚纳群岛登陆战的支援,其中“马里兰”号在6月22日被日机发射的鱼雷命中舰艏,经抢修才恢复航行。同年10月的莱特湾海战中,“西弗吉尼亚”号和“马里兰”号配属于第77特混舰队第2大队,在10月25日苏里高海峡之战中借助Mk.8火控雷达的指引,痛击日本战列舰“山城”号,使该舰很快沉没,报了珍珠港的一箭之仇。1945年春,科罗拉多级又参与了硫磺岛和冲绳战役的支援,“西弗吉尼亚”号与“马里兰”号先后被日军的神风机撞中,不过除人员伤亡外并无大碍。日本宣布投降后,三舰进入东京湾,参加了日本签署投降书的仪式和进占本州岛的前期行动,随后返回本土。1947年科罗拉多级相继退役,由于其舰龄较短,此后又作为预备舰封存到1959年才正式出售解体。

七、南达科他级战列舰

南达科他级战列舰是根椐1938年度计划所建造的,是海军假日后建造的第二批美国战列舰。本级4艘原计划与北卡罗来纳级同级、但鉴于前级的装甲防御不能完全抵御406毫米炮弹,因此对舰型进行重新设计。标准排水量与前级相同,为了控制在3.5万吨以内而采取了完全集中防御方式,要害部位缩短了3米多,而舰体长则缩短近15米。侧舷装甲与前级厚度几乎相同,但采取了19度倾斜安装,提高了抗炮击能力,甲板和炮塔的装甲也进行了加厚。舰体缩短后,为了改善动力推进的效率,该舰采用了球鼻形舰艏,同时还增加了动力输出,使航速能够维持在27节。二战以后,同级有2艘舰成为纪念舰,另2艘拆解。

八、“衣阿华”级战列舰

1938年,美国海军提出新型高速战列舰——衣阿华级的设计方案。美国海军对之前建造的南达科他级战列舰的性能并不满意,主要是排水量偏小,限制了性能的提高。在保持南达科他级防护水平的基础上,衣阿华级战列舰重点提高航速,大幅度提高主机功率,衣阿华级的动力装置的主机功率是当时输出功率最大的舰船动力装置,设计航速高达33节。以能通过巴拿马运河船闸的极限为准,衣阿华级船体最大宽度被限制为33米,重新设计舰体,采用了加大舰体长度和吃水的设计措施,舰体的长宽比也有所增加,而其细长的舰艏,有利提高航速,但影响了适航性。

衣阿华级战列舰计划建造6艘,首舰衣阿华号1940年始建,共建成4艘,分别是衣阿华号(舷号BB-61),1940年6月27日在纽约海军工厂正式动工,1943年2月22日正式服役;新泽西号(舷号BB-62),1943年5月23日加入现役;密苏里号(舷号BB-63),1944年6月11日正式服役;威斯康星号(舷号BB-64),1944年4月16日加入现役。伊利诺斯号1945年8月停工;肯塔基号于1950年1月下水后停建,均未建成。

“衣阿华”号在进行高速试航时,曾发现船艉有振动现象,经过水池试验后,衣阿华级改用了两种不同螺旋桨,外舷轴螺旋桨直径5.563米,为4叶桨;内舷为5叶桨,直径5.182米,以此消除了振动现象。“衣阿华”号舰长158.5米,宽16.9米,吃水6.2米;标准排水量6000吨,满载排水量7700吨。动力装置采用4座蒸汽轮机,总功率11万马力,最大航速35节,续航力10500海里/14节。全舰舰员380人。

武器装备:2座四联装SS-N-14反潜导弹发射装置;2座双联装SA-N-3舰空导弹发射装置;6座AK-630型30毫米六管近防炮;2座57毫米双管舰炮;2座五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2座十二管RBU-6000反潜火箭发射器,2座六管RBU-6000反潜火箭发射器。搭载1架卡-25反潜直升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衣阿华级战列舰服役后主要参加太平洋海区的作战活动,为航空母舰护航和支援两栖作战。其高速性以及强大的高射火力为航空母舰特遣舰队提供防空火力。先后参加了进攻马绍尔群岛作战、马里亚那海战、莱特湾海战、硫磺岛战役、冲绳岛战役。 密苏里号战列舰是衣阿华级战列舰中建成的第三艘,1945年1月, “密苏里”号加入了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同年2月19日, 美军发动了硫磺岛登陆战役。“密苏里”号战列舰跟随美国母航特混舰队,参加硫磺岛登陆战役。1945年3月,“密苏里”号又跟随美国第58特混舰队,参加冲绳岛海战。1945年4月1日,“密苏里”号用舰上的主炮对冲绳岛上日军进行猛烈攻击,支援美军在冲绳岛登陆了。由于它的战功,日本投降仪式便在这艘战列舰上举行,它成为历史名舰。作为二战历史的见证者, 如今,它停泊在美国洛杉矶港,对公众开放,供游客参观。2005年9月2日,在“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举行主题为“二战结束”的纪念活动,一些亲身经历过日本投降仪式的老兵还作了讲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