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庸处世智慧
2429800000007

第7章 处事平衡的最佳方法(6)

范蠡从中得到启示:“计然的策略共有七项,越国只用了五项就能如愿以偿。他的策略对于治国行之有效,如果用于治家,我想必有收益。”范蠡依计而行,果然,没多久,就在海边积累了数十万财产,富甲齐国。齐国人看他贤能,又善于理财,便请他出来为卿相。范蠡喟然长叹:“在家能积聚千金,外出能官至卿相,对于普通人这是再高兴不过的事了,但长久地享受这些尊荣和名声并不吉利啊!”于是,又辞了卿相,把大部财产分给亲朋好友和邻里乡党,只随身藏着些珍贵的珠宝,秘密离开齐国,到达宋国的都城陶。范蠡看到陶位于天下的中心,与诸侯各国四通八达,来往货物都在此交易,认为此地经营很容易致富,便在陶定居下来,自称陶朱公。从此,父子刻苦节俭,亲自耕种畜牧,兼营商业。由于对商品的屯积或脱手,善于看准行情,把握时机,在贩进卖出之中,获取十分之一的利润,没几年,又积累了上亿的家产,天下都知道陶朱公了。

退让有一种办法是表面上作出让步,实际上却暗中进了一步。所谓“换汤不换药,还是老一套”,又所谓“新瓶装旧酒”。换了瓶子向对方退步,可酒还是老酒,酒力反而更大,因为对方肯定猝不及防地毫无还手之力了。

有一次,世界著名滑稽演员侯波在表演时说:“我住的旅馆,房间又小又矮,连老鼠都是驼背的。”旅馆老板知道后十分生气,认为侯波诋毁了旅馆的声誉,要控告他。

侯波决定用一种奇特的办法,既要坚持自己的看法,又可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于是在电视台发表了一个声明,向对方表示歉意:“我曾经说过,我住的旅馆房间里的老鼠都是驼背的,这句话说错了。我现在郑重更正:那里的老鼠没有一只是驼背的。”

“连那里的老鼠都是驼背的”,意在说明旅馆小而矮;“那里的老鼠没有一只是驼背的”,虽然否定了旅馆的小和矮,但还是肯定了旅馆里有老鼠,而且很多。侯波的道歉,明是更正,实是批评旅馆的卫生情况,不但坚持了以前的所有看法,讽刺程度更深刻有力。

再如,英国牛津大学有个名叫艾尔弗雷特的学生,因能写点诗而在学校小有名气。一天,他在同学面前朗诵自己的诗。有个叫查尔斯的同学说:“艾尔弗雷特的诗我非常感兴趣,它是从一本书里偷来的。”艾尔弗雷特非常恼火,要求查尔斯当众向他道歉。

查尔斯想了想,答应了。他说:“我以前很少收回自己讲过的话。但这一次,我认错了。我本来以为艾尔弗雷特的诗是从我读的那本书里偷来的,但我到房里翻开那本书一看,发现那首诗仍然在那里。”

两句话表面上不同,“艾尔弗雷特的诗是从我读的那本书里偷来的”,也就是指艾尔弗雷特抄袭了那首诗;“那首诗仍然在那里”,指的是被艾尔弗雷特抄袭的那首诗还在书中。意思没有变,而且进一步肯定了那首诗是抄袭的,这种嘲讽和挪揄的程度更深了一层。

9.目光短浅必自己打败自己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

孔子认为有高尚道德的君子,他们胸怀远大,视野开阔,考虑的是国家安定,整个社会风气的大事,而小人的所思所想,多为眼前利益,乡土物产,好处实惠等,都是关于个人利益,得失进出的小事,只是个人与家庭的生计。这是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区别点之一。

如果把这段话中的君子和小人理解为国君与老百姓,假若不带有政治偏见的话,也没有什么大错。毕竟君子和小人所关心的事情是不会相同的。

小人鼠目寸光,只能看到蝇头小利,便会去争夺竞斗,自然会伤害到他人。争的越多,他所树立的敌人就越多;争的越狠,他所陷入的困境越深。天下人都爱利益,所以谁都会争。要争夺就一定会有获得与牺牲,痛苦与烦恼随之而来。小人贪利而忽视仁义,所以争夺仁义的人,决不会招怨与树敌。

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在中国掀起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运动。他们的活动得到光绪帝的支持,但光绪帝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慈禧太后控制着朝政。光绪帝想借助变法来扩大自己的权力,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打击慈禧太后势力。作为慈禧太后,她当然感觉出自己权力受到威胁,所以对维新变法横加干涉。于是,这场变法运动实际上又变成了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权力之争。在这场争斗中,光绪帝感到自己的处境非常危险,因为用人权和兵权均掌握在慈禧的手中。为此光绪帝忧心忡忡,有一次他写信给维新派人士杨锐:“我的皇位可能保不住。你们要想办法搭救。”维新派为此都很着急。

正在这时,荣禄手下的新建陆军首领袁世凯来到北京。袁世凯在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变法的活动中,明确表态支持维新变法活动。所以康有为曾经向光绪帝推荐过袁世凯,说他是个了解洋务又主张变法的新派军人,如果能把他拉过来,慈禧太后的力量就小多了。光绪帝认为变法要成功,非有军人的支持不可,于是在北京召见了袁世凯,封给他待郎的官衔,旨在拉拢袁世凯,为自己效力。

当时康有为等人也认为,要使变法成功,要解救皇帝,只有杀掉荣禄。而能够完成此事的人只有袁世凯。所以谭嗣同后来又深夜密访袁世凯。

谭嗣同说:“现在荣禄他们想废掉皇帝,你应该用你的兵力,杀掉荣禄,再发兵包围颐和园。事成之后,皇上掌握大权,清除那些老朽守旧的臣子,那时你就是一等功臣。”袁世凯慷慨激昂地说:“只要是上下命令,我一定拼命去干。”谭嗣同又说:“别人还好对付。荣禄不是等闲之辈,杀他恐怕不容易。”袁世凯瞪着大眼睛说:“这有什么难的?杀荣禄就像杀一条狗一样!”谭嗣同着急地说:“那我们现在就决定如何行动,我马上向皇上报告。”袁世凯想了想说:“那太仓促了,我指挥的军队的枪弹火药都在荣禄手里,有不少军官也是他的人。我得先回天津,更换军官,准备枪弹,才能行事。”谭嗣同没有办法,只好同意。

袁世凯是个心计多端善于看风使舵的人,康有为和谭嗣同都没有看透他。袁世凯虽然表示忠于光绪皇帝,但是他心里明白掌握实权的还是太后和她的心腹,于是又和慈禧的心腹们勾搭上了。如今他更加相信这次争斗还是慈橹占了上风。所以,他决定先稳住谭嗣同,再向荣禄告密。

不久,袁世凯便回天津,把谭嗣同夜访的情况一字不漏地告诉荣禄。荣禄吓得当天就到北京颐和园面见慈禧,报告光绪帝如何要抢先下手的事。

第二天天刚亮,慈禧怒冲冲地进了皇宫,把光绪帝带到瀛台幽禁起来,接着下令废除变法法令,又命令逮捕维新变法人土和官员。变法经过103天最后失败。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锐、康广仁、杨深秀在北京菜市口被砍下了脑袋。

变脸的小人不可使用,但不可不知。他们惯会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过河拆桥,不择手段。他们很懂得什么时候摇尾巴,什么时候摆架子;何时慈眉顺目,何时如同凶神恶煞一般。他们在你春风得意时,即使不久前还是“狗眼看人低”,马上便会趋炎附势,笑容堆面,而当你遭受挫折,风光尽失后,则会避而远之,满脸不屑的神气,甚至会落井下石。袁世凯这类奸雄式小人,为邀功请赏,飞黄腾达,更不惜让人掉脑袋,小人的脸同刀子。但袁世凯虽得意一时,但他逆时代潮流而行,目光短浅,最终还是打败了自己。

10.怎样去赢得自己看好的职位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论语》

不要担心没有职位,所担心的是任职的才干。不要怕没人了解自己,谋求的是去作为他人所了解的事。

孔子认为只要自己具有任职的本领,得到职位与否是机会的问题,而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只要自己能在工作中发挥特长,干出成绩,别人是否知道无关紧要。这些是君子应具有的修养。

孔子经常与弟子探讨这方面的问题,他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人,而是希望他的弟子在成名之前首先立足于自身的学问、修养、才能的培养,具备足以胜任官职的各方面素质及技能。这一点很有现实意义。

从统治者来说,不害怕自己没有职位,怕就怕自己没有担任那个职位的才能德性。因为才称其位的人,办事潇洒自在;才德无以称其位,有了职位也会失去的。所以,要想进入仕途的人,首先要培养的是自己的才德。同样,人不要害怕没有知己,因为只要你有被人们认知的才德,自然会有知己的。怕就怕在你没有任何值得他人认知的地方,那么你就是感叹终生,也不会有什么知己的。也就是说,宁可让自己去等职位和知己,也不要让职位和知己等我们,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准备好承担职位和接受知己的条件。

一个人不怕没有地位,最怕自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在世上混。所以处世中庸的“中”,也是“立”,即根本要建立。如何建立?立德、立功、立言——古人认为三不朽的事业,这是很难的成就。上古之人首在立德,后世则重立功——到周秦以下,就只讲功业了。再其次就重立言,如退隐的老子,后世儒家尊奉为“素王”的孔子。这个“立”,是自己真实的本领,自己站得起来的立。不怕没有禄位,也可以说是不求人爵的位子,只管天爵的修养。同时也不要怕没有知己,不要怕没有人了解,只要能够充实自己,别人自然能知道你。

君子忧虑的是自己无能,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不怕没有职位,怕的是自己没有能够任职的才能;不怕人家不了解自己,问题是要使自己有可以为别人知道的才能本领;最重要的还在于自己究竟能不能自立,能不能担当大任。总之,真正可怕的不是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是自己的无能。所以孔子提出“求诸己”,把内功练好,要立足于努力增长自己的才能,“求为可知也”。这是一种现实而积极的人生态度,有这样的态度,就会自强不息,也就不会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而懊恼了。因此,孔子又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被别人了解而不愠怒,是君子的品格。

自己爱别人却得不到别人的亲爱,就要反省自己在仁爱方面是否做得很好了;管理人事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就要反省自己是否足够明智;待人以礼却得不到别人同样的回报,就要反省自己是否足够敬了。凡事得不到应有的回报,都从自己方面找原因,自己做正了,天下人就都归心于你了。有矛盾、有问题先从自己方面检查起,这是“求诸己”;反之,眼睛盯着对方,只责备对方,不检讨自己,就是“求诸人”。“求诸己”,就会责己严而责人宽;“求诸人”,就会责己宽而责人严。

11.把一切价值等同于钱是有害的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

君子通晓的是仁义,小人通晓的是私利。在孔子的思想中,利和义是相对的。孔子曾说:“见利思义。”见利能够想到义是君子的行为,见利而不顾义是小人的行为。行事要合道义,不合道义的事君子不为。

《左传》上说:“多行不义必自毙。”一个人只顾利而不注意义,必然是自取灭亡之道。《墨子》上说:“见义不为,无勇也”“义,天下之良宝也”。宋代苏询曾说过“义利、利义相为用”的话,苏轼在《思堂记》中写道:“临义而思利,则义必不果。”

古代人非常看重义,不仅提出“见利思义”,而且往往把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欧阳修说:“宁为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王定保《唐摭言》:“无义而生,不若有义而死。”

因此,在孔子的心目中,就有了这样一把用来衡量君子与小人的尺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今天商海泛舟的弄潮儿,对于2500多年前的孔圣人的这把尺子,你把握住了没有?

孔子提倡中庸,他对人非常了解的──在不同的价值标准并存的过渡时期,他率先要求新的以道德学问取代权位财富为标准的君子小人观,固然主要是认识基础上的理性思考,也还有个切肤之痛的感情问题。孔子三岁丧父,孤儿寡母,离家出走,被社会冷落和遗弃,历尽艰辛,“吾少也贱”,故能多鄙事”,激起了孔子对小人的不满,对公道、正义社会的追求:“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道)。”在他以“年少好礼”知名,且以教书为生以后,还遭到上层社会的歧视和拒斥,《史记·孔子世家》上写道:“孔子要至,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旧的等级观念扼杀新生力量,使其感触很深。所以孔子是不与那帮开口闭口就是钱财、趋利避害的小人交往的,而与志同道合的君子往来。

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这其实是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

有一次,美国洛杉矶的华裔商人陈东在香港繁荣集团购买了一批景泰蓝,言明一半付现金,一半付一个月期票。交易那天,陈东却不出面,派来儿子陈小东。一个月后,期票到期了,银行却退了票,几经联系,陈东一推再推,后来索性不接电话了。繁荣集团这才知道上了圈套。集团老板陈玉书说:“除非他永远缩在美国,不在香港做生意,只要他来香港,我一定逼他把钱交出来。”陈玉书广布眼线,终于有一天,陈东来到了香港。陈玉书马上派人同他联系,并以鸟兽景泰蓝优惠售价相诱,将陈东请到公司。陈玉书大脚一踹,房门大开,大喝一声:“陈东,你上当了!”陈东这时脸色大变,不安地立在对面。

“你既然来了,就让我处置你吧。”陈玉书伸出手掌问他:“我的钱呢?”“我没欠你的钱,是我儿子欠的。”“不是你在电话里答应,我怎么会让你儿子取货?”“儿子欠债,要老子还钱,这不符合美国法律!”“这里是香港!你今天要能走出这个门,我就不姓陈!”

“我们这些人是讲道理的,对不讲理的人我们总有办法处理。你知道我是什么人?”不等对方回答,陈玉书大声说:“我从小在印尼就是流氓!”

这时,陈东冷汗直流,用手摸摸胸口,又忙掏药,看样子心脏有点不妥。陈玉书对陈东说:“我们是讲人道主义的,我今天要的是你还钱,否则你别想走出这个门。”陈东知道抵赖是无用的,诡计也施不上了,只得乖乖地打电话给一个珠宝商人,叫他开支票,估计他在那儿存了钱。

权力官位、金钱利益历来都是人心的试金石。有的人在当普通一员时自觉人微言轻,尚与伙伴们亲同手足,同喜共忧。一旦他的地位上升了,便官升脾气涨,交朋会友的观念也就变了,对过去那“穷朋友”“俗朋友”便羞于与他们为伍,保持一定距离。

在利益面前各种人的灵魂会赤裸裸地暴露出来。有的人在对自己有利或利益无损时,可以称兄道弟,显得亲密无间。可是一旦有损于他们的利益时,他们就像变了个人似的,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什么友谊,什么感情统统抛到脑后。比如,在一起工作的同事,平日里大家说笑逗闹,关系融洽。可是到了晋级时,名额有限,“僧多粥少”,有的人真面目就露出来了。他们再不认什么同事、朋友,在会上直言摆自己之长,揭别人之短,在背后造谣中伤,四处活动,千方百计把别人拉下去,自己挤上来。这种人的内心世界,在利益面前暴露无遗。事过之后,谁还敢和他们交心认友呢?

12.把问题考虑得太复杂不利于行动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论语》

季文子每做一件事要经过多次思考后才开始行动。孔子听说这事,就说:“思考一两次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