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在黄州时亲眼目睹了菊花落瓣,认识到错改了王安石“咏菊”诗,想向太师赔罪,只是找不到进京机会。马太守决定把冬至节派上朝进贺表的事交给苏东坡,贺表也由苏东坡来写,东坡得到这个机会很高兴,记起到黄州上任时王安石嘱咐他取瞿塘中峡水之事。当时因对被贬黄州心中不服,竟忘了这件事,现在想一定要办妥。于是从水路走,可顺便取中峡之水。顺流而下,一泻千里,因鞍马颠簸、身体困倦,不觉睡过去了,没有吩咐水手打水,到醒来时已是下峡,过了中峡。东坡赶紧吩咐拨转船头,要取中峡水,但逆水行舟,很是费劲,而且用不上力。遇见一个老者,问三峡哪一峡水好。
老者说:“三峡水昼夜不断,难分好坏。”
东坡想:“何必一定要取中峡水呢?”叫个水手将下峡水装满了一瓮,回到黄州,写好了进表。星夜赶到东京,到了相府见了荆公,东坡对错改诗句一事,拜伏于地,表示谢罪。
王安石说:“你没看见过这不怪你。”便问带中峡水的事情。
东坡说已经带来了。王安石赶紧取来瓮,命令下人生火煮水,冲泡阳羡茶,但茶色半晌方见。
王安石问:“此水何处取来?”东坡回答:“巫峡。”王安石说:“是中峡水了。”东坡答:“正是。”王安石笑着说:“又来欺老夫了,此乃下峡之水,如何假名中峡?”苏东坡大惊,说是问过当地有经验的老者,告诉三峡之水都一样。于是听信了他取了下峡之水,并问:“老太师怎么辨别出来了?”王安石教育他读书人不可轻举妄动,凡事要寻根究底,并向他解释:“上峡水性太急,下峡太缓,只有中峡缓急相半。太医院宫乃明医,知老夫患中脘变症,故用中峡水引经。此水煮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今见茶色半晌方见,故知是下峡。”
东坡听后,心悦诚服,离席谢罪。
王安石又安慰他说没有什么罪,并指出他因过于聪明,容易疏略。王安石对东坡这次做错了事,而且开始还想混过去,没有斥责他,而是一方面中肯地指出东坡过于聪明,反而不能寻根究底,容易犯自以为是的毛病,另一方面又向东坡介绍三峡之水上中下峡的区别,使东坡心悦诚服。
但是,对于一般的彼此交情不深的朋友,你直言相劝或直截了当地批评是不妥当的,处理不当便容易得罪人,结仇家;别人有亏于你,也应该“得饶人处且饶人”,但“饶人”的表示又不能生硬;向心爱的人倾诉衷心,也要委婉含蓄,力成鲁莽。利用话里藏话暗示他人,是时刻离不开的奥妙技巧。
生物学家巴斯德,一次在实验室工作时,突然他的一个朋友跑进来,指责他诱骗了自己的老婆。争论中双方提出决斗。清白占理的巴斯德完全可以将对方赶出门去,或者奋起决斗,但是那样并不能解决问题,甚至会造成两败俱伤的恶果。这时候巴斯德沉着地说:“我是无辜的……如果你非要决斗,我就有权选择武器。”对方同意了。巴斯德指着面前的两只烧林说:“你看这两只烧杯,一只有天花病毒,一只有净水。你先选择一瓶子喝掉,我再喝余下的一瓶,这该可以了吧?”那男子怔住了,他一下子陷于难解的死结面前,只得停止争论与挑战,尴尬地退出了实验室。无疑,正是巴斯德提出的柔中带刺的难题,才最终使决斗告吹。
12.盲目追随一个人是有风险的
朋而不心,面朋也;友而不心,面友也。
——扬雄《法言·学行》
洪应明说:“用人不宜刻,刻则思效者去;交友不宜滥,滥则贡谀者来。”生活中的确如此,用人要宽厚而不可太刻薄,如果太刻薄,即使想为你效力的人,也会由于受不了你的刻薄而离去;交友太轻率随便,那些善于逢迎献媚的人就会设法接近你,来到你的身边。
人们明白社会关系的重要,所以很多人希望攀到靠山结交到有用的朋友,可是一旦怀才不遇,便郁郁不得志。人怀才不遇是很普遍的现象,一是由于自己的才华没有被人发现,所以也就不可能被使用;二是虽然胸怀大志,满腹文韬武略,但是生不逢时,像姜太公那样,不愿意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在助纣为虐上,而要与明主相顾,像“佳鸟良择木而栖”那样。这种人的处世策略是:退居一隅,审时度势,伺机而动。用现在的话说,不急于让人接受、认可,不随便地把自己推销出去,不为了眼前的功名利益,放弃自己的追求。
真正有大志的人,即使平生不得志,也会廉洁自守,刚正不阿。不会依附权贵,更不会与奸人同流合污。不怕失败,也不畏惧别人的嘲讽。看似是退,实际上是矢志不渝地向着既定奋斗目标前进。他就能平静对待一切不公正的待遇,忍受别人无法忍受的精神折磨和肉体创伤……
王猛慧眼识君,他不是见一个君主便要委身于他,而是经过耐心地分析,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上司,这也是怀才不遇的人的一个重要性格特征。
王猛年轻时,曾经到过后赵的都城——邺城,这里的达官贵人没有一个瞧得起他,唯独有一个叫徐统的,见了他以后非常惊奇,认为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于是,徐统便诏请他为功曹,可王猛不仅不答应徐统的召集,反而逃到西岳华山隐居起来。因为他认为自己的才能不应该干功曹之类的事,而是帮助一国的君王干大事的,所以他暂时隐居山中,看看社会风云的变化,等候时机的到来。
公元351年,氐族的苻健在长安建立前秦王朝,力量日渐强大。354年,东晋的大将军桓温带兵北伐,击败了苻健的军队,把部队驻扎在灞上。王猛身穿麻短衣,径直到桓温的大堂求见。桓温请他谈谈对当时社会局势的看法。王猛在大庭广众之中,一边把手伸到衣襟里面去捉虱子,一边纵谈天下大事,滔滔不绝,旁若无人。
桓温见此情景,心中暗暗称奇,认为面前这位穷书生非同凡响,授予他高级官职“都护”。王猛拒绝了,继续隐居华山。他本来是想出山显露才华,干一番事业的,但最后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他考察桓温和分析东晋的形势之后,认为桓温不忠于朝廷,怀有篡权野心,未必能够成功,自己投奔到桓温的手下,很难有所作为。这是第二次拒绝人的邀请和提拔。
前秦的苻健去世后,继位的是苻生。他昏庸残暴,杀人如麻。苻健的侄儿苻坚想除掉这个暴君,于是广招贤才,以壮大自己的实力。他听说王猛不错,就派人去请王猛出山。
苻坚与王猛一见面就像知心的老朋友一样,他们谈论天下大事,双方意见不谋而合。王猛觉得眼前的苻坚才是值得自己一生效力的对象。于是,他十分乐意地留在苻坚的身边,积极为他出谋划策。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杰出的政治家。
古人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王猛不像一般人那样求遇心切,他不急于求取功名富贵,认定了真正的人选,才投身仕途。这是他获得成功的重要经验。也告诉我们,在处世中,应该尽力去选择一个你认为合适的领导,这样才是你事业顺利发展的前提。
在时机不对、机遇不佳的时候,要沉住气,甘守寂寞,认真寻找一个适合于自己发展的环境,切不可操之过急。发现上司真的不赏识自己,感到自己的前程将被耽误,可以选择离开,但最好是你一提出来他就同意。不要盲目地追随人,要认真观察,否则你或许因为选择错了上司,他的不顺利连带着自己不顺利,影响仕途的进取。
13.亮出自己的真诚
共舆而驰,同舟共济,舆倾舟覆,患实共之。
——《后汉书》
《荀子》说:“嗜欲得而信衰于友。”王通在《文中子》中写道:“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孔子认为,一个人办事聪明,行为合乎礼教,与千里之外的人相交,也可亲如兄弟;如果办事不聪明,行为不合礼教,与别人住在对门,别人也不愿和他来往。《左传》哀公十四年记载:司马牛的哥哥桓魃为人很坏,在宋国谋反,宋景公要他的另一个哥哥向巢却率兵去讨伐,但向巢却带着军队和桓魃一起叛乱,最终两人都失败逃亡在外。司马牛是不赞成他两个哥哥的行为的,这时在宋国也呆不下去了,拿出封地和圭玉买了一条命,四处逃亡。有一次,他很感伤地说:“别人都有好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听到了这句话,劝导他:“我听老师说过:死生由命,富贵在天。一个人做事为人,严肃认真,不出差错,与人相交恭谨有礼,这样,天下之大,到处都不缺朋友,何必为没有好兄弟而伤心呢?”这实际上是说,在恭敬礼义这些共同原则的基础上,大家可以和谐相处,像兄弟一样,相亲相爱。儒家讲仁义礼智信,可以说目的全在这一点上。他们就是要在共同的人生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实现天下一体,人皆兄弟。
处世交友,真诚才能得到对方的信任与认可。真诚是一种激励,让对方感到自己也是个真诚的人。这种心理是很微妙的。每个人身上都存在被激励的因子,只是有没有机会而已。与同事相处,天天见面,真诚是保持友好关系的基础。
有一天,我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评断后感到震惊。那一天同事小马迟到了,他一推门进来,我看了他一眼,虽然他不是我的下属,我们是平行的同事关系,可我心里却指责道:“没有一点纪律性!”我为什么这样指责他?不久前的一天,我也迟到了,我当时寻找耽误上班时间的理由,想得到所有人的理解。所以,依据自己的动机来评断别人,依据他人的行为评断他人,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做了不被别人接受的行为时,通常我们会倾向为自己找借口,这是破坏办公室人际关系的毒药,非常有害。
这天下班,上司对小马说:“你把两份报告次序搞颠倒了,今天老总骂了我。”当时我听了一怔,报告是我交给小桂处理的,跟小马无关。我准备承担现任,小马却抢着承认是自己的过错。上司离开后,我很感激而惭愧地对小马说:“谢谢你为我承担责任。”小马说:“小事,没什么大不了的,要是大事,我就不做好人了。”小马非常真诚,他感动了我,与这样的同事在一起,是一种幸福。
同事相处,在工作过程,很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某件事情明明是别人或领导耽误了或处理不当造成,可在追究责任时,上司却指责你没及时汇报,或汇报不准确。但是,在上司把某些责任推到你身上时,你必须忍耐,但你得让为他承担责任的人知道你的“牺牲的伟大”。
通常,上司笼络下属的手段,不外乎官职、钱财两种,但有时上级对下属不必付出实质性的东西,而只要通过某种表示、某种态度,便能给下属最大的满足,甚至会使他们产生受宠若惊的感觉,因面感恩戴德,更加忠心耿耿地为其效劳。其次,收拢人心,最重要的是要针对对方的心理,给地位卑贱者以真诚,给贫穷者以财物,给落难者以援力,给求职者以机会等等,这才是收拢人心最有效的方式。
为官者不仅要对部下示以宠信,积极认可对方,同时还要向他们显示自己的大度,尽可能原谅下属的过失。对那些无关大局之事,不可同部下锱铢必较,当退让则退让。要知道,对部下宽容大度,也是把自己推销出去、让别人接受你的一种方法。
14.巧妙拒绝朋友的要求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得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中庸》
向朋友说“不”,是人际交往中一个很难的事情。《孝经》说:“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说过:“说最短、最古老的字——‘好’或‘不’,都需要最慎重的考虑。不会说‘不’,往往使自己陷入被动的人际关系中。”
心理学家认为,不会说“不”,这是人际交往中心理脆弱的表现,是不成熟的行为。有些人在拒绝别人方面存在心理障碍。他们担心拒绝了朋友会伤害对方,失去友谊,所以总是委屈自己,成全别人。这一担心对他们的心理施加了不必要的压力,严重的话,还会诱发精神疾病。那么,该如何拒绝朋友而又不影响友谊呢?
首先要调整心态。很多人不好意思拒绝别人,这和自身的性格与心态有关。他们以为这次拒绝了朋友,下次自己有事就不好向朋友开口了。同时,他们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总想给朋友留下好印象。实际上,真正的友情不会因为你的一次拒绝就破裂。所以,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该拒绝时就拒绝。
当然,拒绝朋友是要讲究艺术的。在说“不”之后,要告诉对方你的理由,真诚、明确地把你的难处和苦衷告诉朋友,并表达你的歉意。
要求你解决或答复问题的人,内心总是寄予厚望,希望事情能如愿以偿,圆满解决。如果突然遭到生硬的拒绝,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很可能因过分失望或悲伤,心理上难以平衡,情绪难以稳定,产生偏激言行,有碍于人际交往。相反,倘若话尚未完全说死,则使他感到事情并非毫无希望,也许经过更多的努力或者过一段时间机会降临,事情会向好的方向转化,因而情绪趋于稳定。
然而,我们并不是说凡事都得“模糊表态”。该明确表态也含糊其辞,那是十分错误的。那么,遇到什么的问题、在什么的情况下,宜用“模糊表态”方式?又如何掌握“模糊”的分寸呢?当事态不明朗时,宜用“模糊表态”。任何事情的发展变化都有个过程,有的还得有一个相当长的演变过程。当事情处于发展变化初期,实质性的问题尚未表露出来,这就难于断定其好坏、美丑、利弊、胜负。这时,就需要等待。观察、了解、研究,切不可贸然行事,信口开河。倘若迫于情势,你不能不有所表态的话,最好还是向他“模糊表态”。例如,你可以说:“这件事比较棘手,让我看看再说。”这样给自己以后的态度留下了回旋的余地。
学会拒绝可以减少许多心理上的压力,在人际交往中争取到主动地位。这既能让你享受到友情的温暖,又能呼吸到独立的空气。你会发现生活原来可以如此轻松。
向别人说“不”,并不是从此就不跟他们来往,只是要让对知道自己的想法,如果你的朋友不懂得尊重你的意见,这种朋友就不必交了!记得,只要自己坚定,谁也勉强不了你!
朋友交往礼尚往来是正常的,可时有时也难免会遇到你不敢接受对方的馈赠的事情,那么如何拒绝不当之馈赠呢?
1.端正自己的信念:非己之物,不任意取得,没有自吃的午餐,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
2.接受赠与应先了解致赠者的目的以及物品的价值。
3.问清楚物品的来源。
4.表明意图收或不收的原因。
5.如果是非法所图,你要从朋友关心出发,严正拒绝。
如何拒绝朋友邀约,这里提供六种适用方法:
1.问清楚要做什么(和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什么事)
2.告诉对方不合宜的理由
3.对于不合宜的邀约,可以语气坚定,微笑,勇敢说“不”
4.告诉对方不合宜行为的后果
5.建议做点别的事
6.借故离开现场
当你的异性朋友有一天突然向你求爱,而你心里压根不想与其发展为爱情关系,这是很苦恼的。人一般得到所期望的求爱时,内心会感到莫大的满足和幸福,但当求爱的人是自己不满意或不能当作恋人来喜爱的对象时,就会感到莫大的苦恼。苦恼的根源在于我们既想拒绝这一爱情表白,又怕伤了对方的心。尤其在对方与自己有深厚友谊时,这苦恼就来得更为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