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庸处世智慧
2429800000032

第32章 “优位”思考,精确选择(7)

10.处境于己不利,选择急流勇退

能勇退于富贵急流,去得道不远矣!

——张耒《书钱宣靖遗事后》

一个人的事业、功绩,发展到了相当的时期,尤其要知道怎样去妥善对待、处理。即使不激流勇退,也得避祸有方。

李靖曾《题六和塔》诗说:“经从塔下几春秋,每恨无因到上头;今日始知高处险,不如归去卧林丘。”一个人能体会到“高处的危险”,自然能居安思危。溢满思退,就能知足知止,淡泊藏用。知足知止,就能不骄不矜,无得无失。

历代之中,有多少英雄豪杰,功败垂成。稍有成功,事业稍大时,便自满得意,骄矜无忌,贪得无厌,树敌无数,惰怠荒废,随心所欲,不知谨守不失的道理。要想谨守不失,全在于知足知止。知足知止,就知道创业的艰难,就能战战兢兢,诚惶诚恐,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氢庄子借北海之神的口气说:“懂得道的人,一定能通达事理;通达事理的人,一定明了而随机应变;明了而随机应变的人,不会受到外物的伤害。道德崇高的人,火不能烧他,水不能淹他,寒暑不能损伤他,禽兽不能伤害他。这不是说人有意去触犯有害之物。因此说,不要用人事毁灭天然,不要用世事毁灭天命,不要因考虑得失而为功名做出牺牲。牢记这些道理,就达到了反归真性的境界。”

《菜根谭》说:“恩里由来生害,故快意时须早回首;败后或反成功,故拂心处莫便放手。”

王翦作为秦始皇的大将,统帅兵马60万,继李信、蒙恬之后,再次攻击楚国,秦始皇亲自送他到灞上,王翦临行前,向秦始皇要很多好的田宅园池。秦始皇说:“你放心去吧,何愁贫穷呢?”王翦说:“我作为您的大将,有功劳,不能得到封侯,所以作为您的乡臣,我也及时请求田地产业,好为子孙立足。”王翦开拔到楚国后,又陆续派人向秦始皇请要好田好地。有人询问王翦这样做的原因,他回答说:“秦王疑心重,又不相信人,现在出尽全国将士,以大权给我,我不多请求田宅,为子孙立产业,以消除他对我的不信任,我战胜归来,性命将很危险。”这就是王翦自保的策略。

秦昭王时期,蔡泽评论范睢辞相位说:“古语说‘太阳正中就要西斜,月亮正圆就要缺损,物盛必衰’。这都是自然常理,进退盈缩,随时变化,这是圣人的常理。所以国家清平就做官,国家昏乱就隐退,而且大雁、犀牛、大象,它们的寿命不是不长吧?之所以容易死去,就是被饵所诱惑。苏秦、智伯的智慧,并不是不能避开受辱而死,所早死的原因,就是被利益所诱而不知足、知止。所以圣人以礼法来节制欲望,取民心有限度。使用时,用有止境。所以志向不横溢,行为不骄狂,抱守着道而不失去,顾承天下不会灭绝。从前齐桓公九次集合诸侯,一统天下,至于蔡丘的集会上,有骄矜的神态,陪伴的有九位国君。吴王夫差,用兵天下无敌手,依仗着勇猛刚强,轻视诸侯,攻击齐晋兵败,以致受到杀身的灾祸,败亡了国家。”

张良所能成为千古良辅,被后世谋臣推崇备至,不仅在于他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佐刘邦创立西汉王朝,还在于他能因时制宜,适可而止,最后,既完成了预期的事业,又在那充满悲剧的封建专制时代里保存了自己,功成名就。

自从汉高祖入都关中,天下初定,张良便托辞多病,杜门不出,屏居修炼道家养身之术。汉六年正月,汉高祖剖符行封。因张良一直随从画策,特从优厚,让他自择齐地三万户。张良只选了个万户左右的留县,受封为“留侯”。他曾说过:“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游。”他看到帝业建成后君臣之间的“难处”,欲从“虚诡”逃脱残酷的社会现实,欲以退让来避免重复历史的悲剧,的确如此。随着刘邦皇位的渐次稳固,张良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准则。在汉初消灭异性王侯的残酷斗争中,张良极少参赞谋划。在西汉皇室的明争暗斗中,张良也恪守“疏不间亲”的遗训。张良堪称“功成身退”的典范。

而韩信却不善中庸,他被捕时,自我感叹地说:“果然像人们所说的,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经安定了,我固然应当死啊!”这就是韩信不能激流勇退,又没有避祸的方法的结局。

汉十一年,萧何的建议刘邦杀韩信,这正合刘邦的心意,张良一出走,马上封萧何为相国,加五千户,兵卒500人,一个都尉为警卫。召平前来拜见萧何说:“你的祸患从现在开始了!最好是让封不要接受,并出尽家财,资助军队,这样刘邦才高兴。”萧何听从了他的计谋,果然刘邦大为高兴。

汉十二年秋天,靳布谋反,刘邦亲自带兵征讨,一举击灭。萧何又拿出很多家产,安抚百姓,并资助军队。在征讨靳布回来后,有人拜见他时说:“你灭族的灾祸不远了!你尊位相国,功劳又第一大,还能增加吗?然而你当初入关中,深得百姓的信赖,已有十多年了!民心归附你,你这样孜孜不倦地得民心,刘邦必然十分注意你,怕你倾动关中。现在你怎么不多买田地,低息放贷款,用以自污,刘邦才放心。”萧何听从了那人的计谋,刘邦听说后,十分高兴。这就是萧何采用了避灾自保的策略。

三、比中而行——如何结交更多有益的朋友

1.选择志趣相投的朋友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友情是人类所共有的重要情感之一。早在古代人们就对友情有过系统和全面的认识。万章问孟子:“为什么叫朋友呢?”孟子说:“不依仗自己的长辈身份,不依仗自己高贵的地位,不依仗自己的血亲关系而建立的一种真诚的互相信任、爱护、帮助的关系,叫做朋友关系。交朋友的基础是共识的价值观,所以,必然超越了一般的关系,而不依仗各种关系。”

朋友就是那种具有相同的情趣和共同的胸怀,一起去奋斗、吃苦、牺牲的人。古代人比喻朋友就像将木柴均匀地放在火上燃烧一样,首先燃烧的是干燥的木柴;向平地上倒水,只有潮湿的地方才能聚住水;事物的同类相求、同类相得的规律表现得如此明显。所以君子与人交往,首先选择与有知识的人交往;孟母三次搬家是为了选择好邻居与知识的人,是为了避开不必要的祸害。

人总是需要有一定的归属的,属于何种人群,人就会向何种方向发展。

曾国藩非常懂得“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的道理,从进入京师之际,他就开始寻找与自己情投意合的朋友。在远离家乡,身处官场之时,他想,交些什么朋友呢?交几个政友,固然可以使自己在日后的仕途上得到帮助,但也会有危险,因为这很容易给人以拉帮结党的嫌疑,一个犯事,朋友必然牵连其中,所以他意识到交政友要慎之又慎,绝对不能与人太过于亲密。

交几个乐友,整天可以玩在一起,谈吃论喝,但时间一长,学业俱废,必将被世人所看扁,上司岂肯重用?所以交乐友也当慎生,不可沉湎于中。

曾国藩为人淳朴端正,诗文做得不错。所以,居京十年中,他所交的朋友大多是文友,有的擅长吟咏,有的精通书法,有的棋艺甚佳。他们的才华使曾国藩倾慕不已,以致他终身都在这些方面不断地发展自己。

交朋友是有原则的,最重的原则应该是以友人之长工补己之短,只要具备了这一条原则,你交的就是益友,否则,可能是损友。

洪应明说:“教弟子,如养闺女,最要严出入,谨交游。若一接近匪人,是清净田种下一不净的种子,便终身难植嘉禾矣。”

孔子说:小时候培养的品格就像是生来就有的天性,长期形成的习惯就像是完全出自自然。人的性情本来很近,但因为习染不同便相差很远。所以对自己的习染不可不谨慎呀。

《列女传》上记载孟母教子的故事,很能说明这一问题。孟轲的母亲,很懂得人的道德学问是逐渐养成的,所以对孟轲平时生活和学习上细节十分重视,通过“渐化”的方式培养孟轲的好习惯。起初,孟家离一处公墓不远,小孟轲看了一些送葬人的情景,自己就摹仿起来,成天在沙地上埋棺筑墓。孟母看出这地方对孩子影响不好,就搬了家。可搬的地方是一个集镇,小孟轲又学着那些挑提卖货的人吆喝叫卖,孟母只有又搬家。这次搬到了一所学位附近,小孟轲摹仿学校的孩子们,在游玩中摆弄俎豆祭器,学习揖让进退的礼仪,孟母才终于放心地说:这是我孩子可以居住的地方!

2.处世交友,先学做人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中庸》

欧阳修在《朋党论》中写道:“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处世交友,首先在于做人。成功的人生属于那些自我感觉良好,总是快活而满怀希望的人。他们微笑着面对世界,微笑着处理事务,微笑着接受人生的一切变故或者机会。

自我感觉良好的人是自己珍爱自己的人。自爱处世交友中一种健康的心态。当你具备这种心态,你便是成熟的人,可以从容地参与人生的奋斗,可以找到志向相同、趣味相近的朋友。

人人都有天生的自爱情结。这种与生俱来的自爱情结,对人处世来说,有利也有弊。自爱的坏处在于,由于自恋,往往会使人产生自负、自傲、自满、自大、自卑等等心理,然而只会让别人耻笑,瞧不起;而有理智的人,自恋使自己感到自信、自尊、自强,并积极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不言而喻,他由于自重自爱,于己于社会都带来了利益,别人自然尊敬他。因此,适当的自爱,带给人们的常是快乐与成功;而过分的自爱只会是痛苦、不安、失败,只会遭受别人的唾弃。

学会珍爱自己才是最明智的做人,珍爱是不让自己虐待与苛待自己,而是让自己在最痛楚无助又最孤立无援的时候,在必须独立穿行黑暗的雨夜、没有星光也没有月华的时候,在独立支撑着人生的苦难,没有一个能为我们分担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己送自己一枝鲜花,自己给自己一个崭新的笑容。然后,怀着美好的预感和吉祥的愿望活下去,坚韧地走到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清晨。

当然,适度的自爱,并非自我欺骗,并非出于一种夜郎自大的无知和狭隘,而是源于对生命本身的崇敬和珍爱。这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为丰满更为健康,也可以让我们的灵魂更为强壮更为自由,也可以让我们成为自己精神家园的主人。

与人相处,得要表现你的诚意来,诚意一般是指由热情、热心和兴奋等柔和而成的感情状态。一个对他人抱有诚意的人,往往能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

但是生活有险境,有风浪,你恰到好处地做人,必须可方可圆。在中国历史上,不少正直而又明智的知识分子,为了维护人格的独立,他们不是锋芒毕露,义无反顾,而是有张有弛,掌握分寸,逐渐形成了“外圆内方”的性格。只圆不方,是一个八面玲珑、滚来滚去像皮球一样的人,就失之圆滑了。方,是人格的自立,自我价值的体现,是对人类文明的孜孜以求,是对美好理想的坚定追求。

“取象于钱,外圆内方”是近代职业教育家、中国民主同盟领袖黄炎培为自己书写的处世立身的座右铭。他在1946年调解国共冲突时,未尝不委曲求全,“不偏不倚”,从未与蒋介石拉下脸,而当蒋以“教育部长”许愿企图将他诱入伪“国大”时,黄炎培却不为所动,回绝道:“我不能自毁人格”,维护了政治气节。

中庸处世,可方可圆,能够把圆和方的智慧结合起来,做到该方就方,该圆就圆,方到什么程度,圆到什么程度,都恰到好处,左右逢源,就是古人说的“中和”、“中庸”。这样,你的人生就达到了化境,不论在何时何地,你都拥有一个良好的不失自我的人际关系。

3.不要以为亲近你的人都是朋友

人之于就兼相爱、交相利也,譬之犹火之就上、水之就下也,不可防止于天下。

——《墨子》

《菜根谭》说:“遇沉沉不语之士,且莫输心;见悻悻自好之人,应须防口。”意思是,假如你遇到一个表情阴沉,不喜欢说话的人,千万不要一下就推心置腹表示真情;假如你遇到一个自以为了不起又固执己见的人,你就要小心谨慎尽量不和他说话。

春秋末年,晋国中行文子被迫流亡在外,有一次,经过一座界城时,他的随从提醒他道:“主公,这里的官吏是您的老友,为什么不在这里休息一下,等候着后面的车子呢?”中行文子答道:“不错,从前此人待我很好,我有段时间喜欢音乐,他就送给我一把鸣琴;后来我又喜欢佩饰,他又送给我一些玉环。这是投我所好,以求我能够接纳他,而现在我担心他要出卖我去讨好敌人了。于是我很快地就离去。”果然,不久,这个官吏就派人扣押了中行文子后面的两辆车子,而献给了晋王。

再来看《伊索寓言》中的一个故事:

鹿口渴得难受,来到一处泉水边。它喝水时,望着自己在水里的影子,看见自己的角长而优美,洋洋得意,但看见自己的腿似乎细而无力,又闷闷不乐。鹿正自思量,出来一头狮子追他。它转身逃跑,把狮子拉下好远,因为鹿的力量在腿上,而狮子的力量在心里。这样,在空旷的平原上,鹿一直跑在前头,保住了性命;到了丛林地带,它的角被树枝绊住,再也跑不动,就被狮子捉住了。鹿临死时对自己说道:“我真倒霉,我原以为会败坏我的救了我,我十分信赖的,却使我丧命。”

同样,在危难时,曾被怀疑的朋友往往成为救星,被十分信赖的朋友却往往成为叛逆。须知道,世上之人有很多人心口不一,表里不同,要看出来是很难的。

顺境中,特别在你春风得意时,凡来往多的都可以称之为朋友。大家礼尚往来,杯盏应酬,互相关照。但如果风浪骤起,祸从天降,比如你因事而落魄,或蒙冤被困,或事业失意,或病魔缠身,或权让不存等等,这时,你倒霉自不消说,就连昔日那些笑脸相对,过从甚密的朋友也将受到严峻考验。他们对朋友的态度、距离,必将看得一清二楚。那时,势利小人会退避三舍,躲得远远的;担心自己仕途受挫的人,会划清界限;酒肉朋友因无酒肉诱惑而另找饭局;甚至还有人会趁人之危落井下石,踩着别人的肩膀向上爬。当然也有始终如一的人继续站在你身边,把一颗金子般的心捧给你,与你祸福相依,患难与共。如古人所说:“居心叵测,甚于知天,腹之所藏,何从而显?”只有在患难时真朋友、假朋友、亲密的、一般的、“铁哥们儿”、“投机者”就泾渭分明了。

孔子对弟子们说:“我死之后,子夏将日益长进,子贡将日益后退。”曾参问为什么。孔子说:“子夏好与胜过自己的人交往,子贡只喜欢与不如自己的人交往。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与善人相处,如入芝兰之室,久不闻其香,因而与芝兰化而为一;与不善人相处,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也因与鲍鱼化而为一。藏丹的地方是红的,藏漆的地方是黑的。所以,君子应慎交相处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