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庸处世智慧
2429800000026

第26章 “优位”思考,精确选择(1)

中庸不是宣扬折中主义或调和主义,而是一种“优位”思考,精当选择,准确、合理、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中”是有原则的,即“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反对过与不及,反对偏与倚,都是以有一个原则为前提的。如果不是先有一个“中”的标准、原则,过与不及、偏与倚也就根本不存在,更谈不上在它们之间搞调和折中了。

一、执满之道——任何事情做过分了都会得不偿失

1.不要过分张扬自己

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孔子在鲁桓公的庙里参观,看见一种倾斜而不易放平的容器。孔子向守庙人询问道:“这是什么器具?”守庙人说:“这大概是人君放在座位右边的一种器具。”孔子说:“我听说这种器具,空着的时候就倾斜,灌进一半水就正立着,灌满了就翻倒了。”孔子回头对学生说:“灌水吧。”学生就舀水灌进容器里面,水灌到一半,容器就正立着,注满水就翻倒了,空着的时候就倾斜。孔子喟然长叹:“唉!哪有满了不翻倒的呢?”子路问道:“请问保持富贵的地位,如同保持水满而不翻一样,有什么办法呢?”孔子说:“自己聪明智慧,要保持怯弱的样子;功劳覆盖天下,要保持谦让的样子;既勇敢而力气盖世,要保持怯弱的样子;财富拥有全天下,要保持谦逊的样子,这就是所谓谦让了再谦让的办法。”后来,子贡又问孔子道:“我想做到对人谦虚,但不知如何做才好?”孔子说:“对人谦虚吗?那就要像土地一样,深深地挖掘,就可以得到甘泉;种植,就可以五谷繁芳;草木繁殖了,禽鸟和野兽就在这里繁育,草木禽兽生长时就立在地上,死了就埋进土地中;土地的功劳很大,但它不自认为有德行。对人谦虚就该像土地一样。”

《颜氏家训》上有一句话:“天地鬼神之道,皆恶满盈。谦虚冲损,可以免害。”

“唐初四杰”之一的王勃在文章中说自己“命途多舛”,但他的命运与他恃才傲的物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当时,年纪轻轻的他就颇有名声,使得高宗的几个儿子都争相礼聘,要网罗他进入自己的王府。后经高宗批准,他来到刚刚受封的沛王李贤府中,担任修撰,充当谋士和指导教师的角色,深得沛王信任。其时宫中盛行斗鸡之戏,沛王也是一个积极分子。他有一只体高性烈、毛色鲜美的公鸡,多次比赛中都大获全胜,独独被英王李显的“鸡王”所战败。英王神色飞扬,无限得意,而沛王却十分尴尬。年轻气盛的王勃,当即产生了创作冲动,援笔立成一篇《檄英王鸡》的游戏文章,当场吟诵,博得一阵阵笑声。后被高宗发现,读了盛怒不已,指责说,无比庄重的文体竟以儿戏出之,如此放肆,这还得了?文章说是檄鸡,实则意在挑动兄弟不和,真是可恶得很。于是,下令免除王勃官职,并逐出王府。

为人处世,最忌讳自表其功,自矜其能,凡是这种人,十有九个要遭到猜忌而没有好下场。当年刘邦曾经问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说:“陛下带兵最多也不能超过十万。”刘邦又问:“那么你呢?”韩信说:“我是多多益善。”这样的回答,刘邦怎么能不耿耿于怀!

小孙从小跟爷爷学棋,爷爷不仅向他传授棋艺,而且告诫他不可恃强凌弱,如碰到棋艺不高,又以权势压人的人不可故意失棋,否则失棋即是失德。小孙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一家国有企业当技术员,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随同本局方局长去外地开会。小孙得知方局长喜欢下棋,主动陪局长下了几个晚上棋。开会回来之后不久,小孙便从基层调进了局机关当上了方局长的秘书。

根据方局长的脾气,小孙明白既不能胜他,以免背上骄傲自满的罪名,也不能轻易让他取胜,让他认为自己没有本事。于是,方局长和小孙下棋,竟成了一种乐趣。每次和人说起他的秘书,老方总说:“小孙,人聪明,但不骄傲,难得啊。”不久,小孙被提升为局长办公室主任。

后来,局系统举办象棋大赛。小孙正要报名参加,方局长叫他也给自己捎带报个名。方局长虽爱下棋,却从未在大赛上露过面,他怕输了,脸上不光彩,但经过与小孙这个全省高校冠军经常对抗,颇增了几分自信,他觉得应向全系统干群显示一下自己的棋艺和智慧。

决赛开始了,这时小孙才知道是自己讨了苦吃。经过三个多小时的拼搏,终于方局长获胜了。周围一片溢美之辞。方局长也不禁挂出了一副“一览众山小”的神情。小孙的官从此越当越大,成了一名副局长。

再后来,方局长退居二线时,极力推荐小孙接替他的工作,他在给市委的报告中强调,小孙不仅符合提拔干部的标准,而且具有谦虚、谨慎、好学的品质。

一般说来,大多数的人对于在运气、性格和气质方面被超过并不太介意,但是却没有一个人(尤其是领导)喜欢在智力上被人超过。因为智力是人格特征之王,冒犯了它无异于犯下弥天大罪。当领导的总是要显示出比其他人高明,处处为上。下盘棋有胜有负,你认为是小事,无关大局,其实是大错特错,因为你在智力上让他丢了面子,这比其他方面更为严重。

2.要懂得物极必反的道理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中庸》

一个人对待富贵功名,总得以安天乐命为根本,不能强求。对于道德、学问,就要做到安天立命,力求强进。这就尽在于自我,当然有时运与机遇充杂在中间,正如唐伯虎所言:“人算不如天算巧,机心争似道心平。”在处世的法则中,总须尽量息人算,息心机。这样,自然会有一片浑厚、圆融、祥和的气象,必然能清闲自在。

邵尧夫在《省事吟》中说:“虑少梦自少,言稀过也稀。帘垂知画永,柳静觉风微。但见花开落,不闻人是非。何须寻洞府,度岁也应迟。”这个境界完全是一片自然的回音,完全是一种清闲、恬谈祥和的气象。

洪自诚说:“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为进步的根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是利己的根基。”为人处世,能柔弱,天下就不可胜我所用;能守住雌柔,天下就不可动我心;能静退,天下就不可与我争了。若这样为人处世,自然会有揖让自如,从容婉约,飘逸绝尘的仙风道骨。然而,处在困境之中,以恬退为上;处在盈满之时,更应该以恬退为上。

王留耕说:“留下余不尽的巧,以还造化;留下余不尽的禄,以还朝廷;留下余不尽的财,以还百姓;留下余不尽的福,以还子孙。”张无尽也说:“事不可做尽,势不可用尽,话不可说尽,福不可享尽。凡事不尽处,则意味深长。”尽就达到了极,极就要回返,这是诫居满、居极的宗旨。

陈毅同事特别喜欢《尚书》中“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话,视其为座右铭,他说:“满抬损,谦受益,莫伸手,终日乾乾,自强不息。”

曾国藩带湘军围剿太平天国之时,清廷对他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态度:不用他吧,太平天国声势浩大,无人能敌;用吧,一则是汉人手握重兵,二则湘军是曾国藩一手建立的子弟兵,又怕对朝廷形成威胁。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清廷对曾国藩的任用上经常是用你办事,不给高位实权。苦恼的曾国藩急需朝中重臣为自己撑腰说话,以消除朝廷的疑虑。

忽一日,曾国藩在军中得到胡林翼传来的肃顺的密函,得知这位精明干练的顾命大臣在西太后面前举荐自己出任两江总督。曾国藩大喜过望,咸丰帝刚去世不久,太子年幼,顾命大臣虽说有数人之多,但实际上是肃顺独揽权柄,有他为自己说话,再好不过了。

后来,肃顺被西太后抄家问斩。在众多官员讨好肃顺的信件中,独无曾国藩的只言片语。这曾国藩眼力就是举世无双。

曾国藩打败太平军之后,对每件事情的处理都小心翼翼,不可得意忘形。由于曾国藩的湘军抢劫吞没了很多太平军的财物,使金银如海、百货充盈的天京人财两空,朝野官员议论纷纷,有人还上书弹劾曾国藩。

曾国藩既不想退财物,也不能退出财物,在进京之后,忙了四件事:第一,因怕权大压主而交出了一部分权力;第二,裁减4万湘军;第三,因怕朝廷怀疑南京的防务而建造旗兵营房,请旗兵驻防南京,并发全饷;第四,盖贡院,提拔江南士人。此四策一出,朝廷下下果然交口称赞,再加上他有大功,清廷也不好追究什么,反而显示出了他的恭敬态度,深获清廷的信任。

事物是经常变化的,物极必返,这其中的道理是可以理解的,今天看似不可行的事,能够预见其日后可行的人,日后可以得到好处;而那些今日可行,但不能维持长久者,必定成为日后的祸患。认识其满则溢的规律,在于认清形势,明察事物发展过程中显露出来的时机。“运去黄金减价,时来顽铁生光”。运气与时机本身有一个发生、发展、高潮、持续、终结的过程,要不失时机地抓住机会。

3.如何不使对方产生忌恨

欹器以满覆,扑满以空全;故君子宁居无不居有,宁处缺不处完。

——《菜根谭》

《孟子》中说:人要有所不为,然后才可以有所作为。百里奚是虞国人,后来来到秦国做了卿相,帮助秦穆公成就了霸业。百里奚当初在虞国时,晋人用美玉、良马向虞公借路去攻打虢国。虞国大臣纷纷去劝说虞公不要应允,唯独百里奚不去劝。因为他知道虞公不会听从任何劝阻,劝也是白搭。他并不死守在虞国,而去辅佐秦国,是因为他知道虞公无道,注定失国,而秦穆公才是一位可以与之有所作为的人。孟子认为,像百里奚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礼记》说:“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顶点。”

聂大年说:“短不能护,护就永远是短;长不能持矜,持矜就不会长进。”

有错处就不能掩饰,掩饰着的错误会越来越大;不对的不能装饰,装饰就会增加;尊贵千万不可骄傲,骄傲就会失去尊贵;功劳不可盈满,盈满就会招损。

朱熹说:“什么事都要谦恭,不得仗气凌人,自取耻辱。”

龚遂是汉宣帝时代一名能干的官吏。当时渤海一带灾害连年,百姓不堪忍受饥饿,纷纷聚众造反,当地官员镇压无效,束手无策,宣帝派年已70余岁的龚遂去任渤海太守。

龚遂单车简从到任,安抚百姓,与民休息,鼓励农民垦田种桑,规定农家每口种一株榆树,一百棵茭白,五十棵葱,一畦韭菜,养两口母猪,五只鸡,对于那些心存戒备,依然带剑的人,他劝喻道:“干吗不把剑卖了去买头牛?”经过几年治理,渤海一带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温饱有余,龚遂名声大振。

于是,汉宣帝召他还朝,他有一个属吏王先生,请求随他一同去长安,说:“我对你会有好处的!其他属吏却不同意,说:“这个人,一天到晚喝得醉醺醺的,又好说大话,还是别带他去为好!”龚遂说:“他想去就让他去吧!”

到了长安后,这位王先生终日还是沉溺在醉乡之中,也不见龚遂。可有一天,当他听说皇帝要召见龚遂时,便对看门人说:“去将我的主人叫到我的住处来,我有话要对他说!”

一副醉汉狂徒的嘴脸,龚遂也不计较,还真来了。王先生问:“天子如果问大人如何治理渤海,大人当如何回答?”

龚遂说:“我就说任用贤材,使人各尽其能,严格执法,赏罚分明。”

王先生连连摆头道:“不好!不好!这么说岂不是自夸其功吗?请大人这么回答:‘这不是小臣的功劳,而是天子的神灵威武所感化!’”

龚遂接受了他的建议,按他的话回答了汉宣帝,宣帝果然十分高兴,便将龚遂留在身边,任以显要而又轻闲的官职。

曾国藩说:“君子最大的过人之处,只是虚心而已。”谦恭自守,必然会大得人心;虚下自处,必然会受人尊敬。不用自己的智慧去对付他人的愚蠢,不以自己的贤能瞧不起他人的笨拙,不以自己的长处去克制人们的短处,这些都是做人处世的方法。

治骄傲就要用谦虚,治盈满就要用空虚,治狂妄就要用礼义。人有一分虚心,就会增加一分谦让;守住一分礼貌,就少一分狂态。

谦虚是人性中的美德。老子说:“崇高的德好似峡谷,广大的德好似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似混浊。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欹器因为装满了水才倾覆,扑满由于腹中空无一物才得以保全。所以,日常生活宁可感到缺欠一些,也不要求过分完满。

4.怎样利用自己的缺陷

未济终焉心飘渺,世事都留缺陷好!吟到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余情绕?

—— 龚自珍

世事都留缺陷好,即使贫无立锥之地,仓无引鼠之粮,也能心安理得,乐在其中。如果处处要求十分圆满,就是死时也难有个圆满的境界。

怎样面对人生不可避免的缺陷,而不感到遗憾呢?既然躲是一定躲不过去的,那么就平静地去接受它吧。孤单不一定不快乐,失去不一定不再有,转身不一定不再回头——平静地去接受它,你也许就会发现,缺陷有时也是一种美。

抱残守缺是一种处世方法,对待一切事,都不苛求它的圆满,不妄想它尽如人意。而以不圆满为圆满,以不完全为完全,不如意为如意。抱残守缺以致神用,自得天全。世间没有人不热爱理想人生的,可是从古到今,又有谁能圆满他理想的人生?上自帝王将相,下到平民百姓,在人生中不是有这样缺憾,就是有那种缺憾。此时此地,在心理上求个自以为的圆满就可以了。这样就能处处圆满,事事圆满。不然便事事难圆满,处处难圆满。

陶觉说:“世界本来就有缺陷,人心本来就是圆满。我们应当以圆满的人心,去圆满有缺陷的世界。不应当用缺陷的世界,来缺陷圆满的人心。”这就是自足于内,不求于外的真谛妙理。它清楚地表明,人生没有缺陷是神话,拥有缺陷才是事实。天才也有缺陷。人类应当传承一条真理,即“人类因为缺陷而存在,因为缺陷而永恒”。不懂得缺陷的真义,就无法领悟这个世界的另一面。

洪应明说:“帆只扬五分,航船便能安稳;水只注五分,器具便能稳定。韩信因勇略震撼刘邦,所以被害;陆机因才名盖世,所以被杀;霍光的失败在于以权势威逼君主,石崇的死亡在于拥有的财富太多。”一个人做事做到十分满,便要自我减损,自我抑制,以便留下一个缺口,给自己一个回旋的余地,千万不能困守在圆满和极端里而走不出来。陶朱公三次积累千金而成巨富,但最后都散尽家财,就是明白了这个道理。南怀瑾先生也说:“凡事做到九分半就已差不多了,该适可而止,非要百分之百,或者过了头,那么保证你适得其反。”

魏国公子牟说:“抱残常安,守缺常全。”吉事怎样方得长久?有财富如何保持财富?有权力如何保持权力?这就要做到“不求圆满”。南怀谨先生为此举例说:“曾有一位朋友谈到人之求名,他说有名有姓就好了,不要再求了,再求也不过一个名,总共两个字或三个字,没有什么道理。”南先生又现身说法:“有一次,从台北坐火车旅行,与我坐在同一个双人座的旅客,正在看我写的一本书,差不多快到南站,见他一直看得津津有味。后来我俩交谈起来,谈话中他告诉我说:这本书是南某人作的。我说:你认识他吗?他答:不认识啊,这个人写了很多书,都写得很好。我说:你既然这样介绍,下了车我也去买一本来看。”南怀谨先生接着说:“我们的谈话到此打住,这蛮好。当时我如果说:我就是南某人。他一定回答说:久仰,久仰。然后来一番当然的恭维,这一俗套,就没有意思了。”南先生算是悟透了“缺陷”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