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不论自觉与否,总要受某种人生观的支配和制约。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无产阶级人生观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指导下,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人类历史上最进步、最革命的人生观。它以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为人生理想,是现实社会中人生观的最高层次。对领导干部来说,立志献身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尽到当代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是令人感到欣慰的人生。俄国文学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曾对人生有过一段精彩的论述: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这正是党的领导干部应有的人生观。
一、人生观的内涵
每个人都在经历着人生,都在忙忙碌碌地生活着。但是,人生是什么?这却不大容易说清楚。通俗地说,人生就是人生,吃饭是人生,读书是人生,种地是人生,生孩子是人生。人生就是生活之总名。从学理上说,所谓人生,从狭义上讲,是指人的一生的生命历程,是人追求实现自身价值的各种活动,是人改造自然、社会,同时也改造和发展自身的实际生活过程。从广义上讲,人生是指人类的社会生活过程,是人类认识和改造各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历程。
人生观是指生活于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依据某种世界观和个人生活体验所形成的对人生的意义、理想、目的、态度等的根本看法和信念。人生的意义即人生价值,是指人的生活、生存实践对自我、他人和社会所产生的意义及影响。这种意义和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产生积极意义和影响的人生应是人们所追求的;而产生消极影响和作用的人生,应是人们加以避免的。人生的目的是指人在一生中所追求并努力使之实现的某种目标和对象,人生目的是人在其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随着人的生活实践的变化,人生目的也会发生变化。人生理想是人为自己设定的并为之奋斗的高尚的、长远的目标,是人所憧憬的美好愿望。其内容非常丰富,也可分为许多层次,如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理想总带有幻想和未来的成分,但它的根据是现实生活,是现实的社会实践。人生态度是指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是积极进取、努力向上、有所作为,还是消极颓废、庸庸碌碌、无所作为。人生观的这些方面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其中人生意义即人生价值是人生观的核心,它对人生观的其他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生观与世界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观是人生观的理论基础,人生观是世界观在个人、自我生存意义上的特殊表现。一般来说,一个人用什么样的观点、方法去观察世界,也就会用什么样的观点、方法去观察人生,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也必然不同。正因为世界观和人生观如此密不可分,所以,我们有时讲世界观也就包含着人生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树立正确人生观、特别是共产主义人生观的理论基础。
一个人确立什么样的人生观,对于自己人生的各个方面的影响是巨大的。人生观决定着一个人的一切社会行为的总方向,体现出个人所持有的基本人生立场。它不仅表现为个别的动机和行为,而且表现为一切有意识、有目的的思想和行为所遵循的方针和路线。每个人一旦确立了某种人生观,就会把它渗透到自己整个心理领域(思维、感觉、动机、潜意识等),从而使自己的所作所为服务于自己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目的。
二、各种人生观概览
不同时代和不同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观。古希腊哲人毕达哥拉斯对此有过一个很好的比喻,他认为人生就像庞大繁杂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一些人在那里献身夺锦标,一些人在那里做买卖牟利,还有一些人则除了旁观以外无所事事。我们对历史和现实中存在的不同人生观大致可以做这样一些归纳。
(一)享乐主义人生观
享乐主义人生观,从人的所谓“自然本性”出发,把人生看成是人的生理本能的需要,强调人的感性生活的幸福和肉体感官的满足,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谋求个人的物质生活享受。这种人生观在古今中外都有广泛的影响。
我国魏晋时期流传的《列子·杨朱篇》是中国封建社会享乐主义人生观的代表作。在《杨朱篇》中,作者提出了纵欲主义的人生哲学,将享乐主义推至极端。篇中写道,人生的目的只在于“为美厚尔,为声色尔”;人生的价值是“为欲尽一生之欢,穷当年之乐,唯患腹溢而不得恣口之饮,力惫而不得肆情于色”。因此,人在有生之年,应当抓紧“恣耳之所欲听,恣目之所欲视,恣鼻之所欲嗅,恣口之所欲言,恣体之所欲安,恣意之所欲行”。只要能有“丰屋美服,厚味娇色”,就应当尽情享乐。该篇反映了西晋末期门阀士族行将灭亡时的腐朽没落的人生观。
在欧洲,享乐主义人生观延续长久,影响广泛。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赫拉克里特就认为避苦求乐是人的本性。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幸福。他不否认物质生活的享受和肉体感官的快乐,但认为这种快乐是粗糙的、暂时的,因此,他更强调精神上的快乐和幸福。伊壁鸠鲁继承并发挥了赫拉克里特的这一学说,提出了快乐论的幸福主义。他认为:“快乐就是幸福的生活的开端与归宿”,“一切善的根源都是口腹的快乐,哪怕是智慧与文化也必须推源于此。”不过,同赫拉克里特一样,伊壁鸠鲁本人并不是纵欲主义者。他“主要的是想要获得恬静”,即追求建立在肉体快乐之上的心灵快乐。
享乐主义人生观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作为中世纪宗教禁欲主义的对立物,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欧洲封建制度的崩溃,它很快就丧失了进步性,走向反动。尽管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享乐主义人生观的表现形式不断变换,但它始终都无法摆脱剥削阶级思想意识的实质。劳动人民作为人类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不可能把纵欲式的享乐当作人生的目标,也不会欣赏声色犬马、腐化堕落的生活方式。马克思对享乐主义人生观曾作过深刻的揭露:“享乐哲学一直只是享有享乐特权的社会知名人士的巧妙说法。至于他们享乐的方式和内容始终是由社会的整个制度决定的,而且要受社会的一切矛盾的影响……一旦享乐哲学开始妄图具有普遍意义并且宣布自己是整个社会的人生观,它就变成了空话。”
(二)虚无主义人生观
虚无主义是一种消极无为、悲观厌世的社会意识。虚无主义人生观,把人生看得毫无意义,认为人生就是痛苦。持有这种人生观的人,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对人生缺乏积极的态度和进取的精神,没有社会理想,没有人生志向,满足于平庸和碌碌无为。因此,虚无主义人生观,又常常被称为悲观厌世或消极无为的人生观。
在我国先秦时期的老子和庄子,就带有虚无主义人生观的色彩。老子提倡“无我”,主张逃避现实的处世主义,提出“绝圣弃智”、“绝学无忧。”庄子则主张“君主无为”,“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并认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在他们的哲学思想中所反映的这种虚无主义倾向,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当时的科学水平有限,人们还没有控制自然的能力有关。同时,小私有者脆弱的经济地位,及其所受的奴隶主贵族教育的影响,也使他们的人生哲学不敢主张有为。
在欧洲,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影响颇大。叔本华把人的生存意志看成是世界的本质,认为是人的生存意志造成了一切争斗、悲苦和罪恶,人生充满了苦难,要想解除人生的苦难,只有否定生命意志,摒弃一切尘世浮华,把自己的生命一直沉浸于寂灭之中。在他看来,人的一切只听命于求生意志的盲目摆布,追求人生的目的和价值是毫无根据和毫无意义的。人的生活不过是求生存的持续斗争,但这种斗争不仅充满着痛苦和灾难,而且注定是最终要失败的。他说,人的一生中,“每一秒钟都为抵御死亡而斗争”,“人却尽量努力来延长寿命,正如人吹肥皂泡,使之尽量大和尽量长远,尽管知道它终于会破灭。”
虚无主义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有其进步的意义。如,在18世纪的俄国,当时一部分民主派知识分子,就以虚无主义为武器,表现他们对农奴制度和封建思想的否定态度。但虚无主义人生观,显然是不可取的。它无论对个人的生存状态,还是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一种惰性力量。
(三)实用主义人生观
实用主义人生观,产生于19世纪末的美国,于20世纪初开始在资本主义各国得到广泛的认同。其主要代表是美国的詹姆士。实用主义人生观把“方便”和“有用”作为人生处世的原则,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服从个人的主观意志和愿望,而生活的意义则是这种欲望在行动后所带来的好处的多少。因此,人生就是投机和冒险。为了达到目的,人们可以采用一切方式或手段,詹姆士在他发表的《实用主义》一书中写道,上帝向世人发布了这样的号召:“我给你一个机会,让你参加这个世界。你知道我不担保这个世界平安无事,这个世界是一种真正冒险的事业,危险很多,但是也许有最后的胜利,这是真正的社会互助工作。你愿意参加吗?你对你自己及对身旁的参加者有足够的信心来冒这个险吗?”詹姆士认为,对于这个号召,许多人退缩了,因为他们不敢相信机会,而他自己是决不退缩的,决不会说“我不干了”。他说,“我觉得自己情愿把这宇宙看作是真正危险和富于冒险性的。我决不退缩,决不‘认输’。”从詹姆士的上述论述中可以得知,在他看来,世界就是上帝安排的冒险家的乐园,人无需认识客观规律,因为事实上并不存在所谓的客观规律,真理不过是人造出来供人用的,只需依靠侥幸,依靠冒险,去获得人生的成功。因此,在西方,实用主义人生观,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信奉冒险主义的人生观。它的产生是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背景的。市场经济运行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它具有较强的机遇性。人一旦卷入市场经济之中,随时都有失败、破产的可能,同时也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因此,实用主义人生观,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适应了资产阶级不择手段追逐超额利润的心理需要。
在中国,胡适、吴稚晖也曾发表过类似实用主义人生观的主张。就胡适来说,他的实用主义人生观带有“自然主义”的色彩。譬如,他认为人的生命本身如同猫狗,不过是一件生物学的事实,甚至如同做梦,人生的意义全是个人自己寻出来、造出来的,因此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他什么意义,他就有什么意义。吴稚晖则在《科学与人生》一文中把世界看作漆黑一团,认为人生不过是做戏,扮演什么角色都可以,而且,“就是瞎闹也要闹一回”。因此,他主张对于人生的目的和价值不必认真,人生价值的唯一尺度只是对个人的“有用”和“方便”。胡适和吴稚晖所宣扬的实用主义人生观,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之中,尽管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既然都是市场经济,就必然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因此,在我国的现实生活中,实用主义人生观具有一定的影响。对此,我们需要加以正确的引导。
(四)权力意志主义人生观
“权力意志”一词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尼采的用语,也是其唯意志论的主要特点。尼采认为,意志在人的一生中居第一位。据此,他提出“生命意志”和“权力意志”的概念,并强调,生命意志、权力意志的根本特点是创造,是不停地向远大目标的奋进,是不断地超越自身。在尼采看来,人本质上是权力意志的化身。权力是人的生命意志的最高目标,是一切存在的基本元素和动力。人生活的本质就是尽力攫取超级权力。同时,他还指出,权力意志在不同人身上的分布是不均衡的,权力意志充沛的强者,有自制能力,善于支配自己,又有刚强性格,富于进取精神,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富有战斗精神,争强好胜,决不示弱。这种人在社会中只会是少数,而大多数人注定是弱者,因而,强者理应统治弱者。不难看出,尼采的所谓生命意志或权力意志的人生观,实际上是以个人奋斗和弱肉强食为核心的。这种人生观,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反映了垄断资产阶级争夺世界霸权,推行强权政治的狂妄野心。
在我国封建社会,权力意志主义人生观表现为强烈的做官欲和权势欲。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心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权势的盲目崇拜。从“皇权至上”到“学而优则仕”,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所有这些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权力意志的看法。而我国元代严忠济所说的,“宁可少活十年,不可一日无权”,堪称中国封建社会权力意志主义人生观的经典之语。于是“做官弄权”者有之,“卖官鬻爵”者亦有之。这种人生观的社会心理表现,就是中国社会流传几千年并延续至今的“官本位”文化。
(五)拜金主义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