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祁连医录
24274900000004

第4章 肺病证(1)

鼻渊(急性化脓性鼻窦炎)

例1:刘××,男,32岁,干部。

初诊:1989年8月16日。患者因鼻塞流出黄浊鼻涕10余日而前来就诊。半月前曾患感冒而一直未愈,且鼻塞,黄浊鼻涕日渐增多,经服用西药,打针治疗均无效。症见头痛,鼻塞,双侧鼻粘膜水肿,双侧鼻腔积脓多量,舌红苔黄,脉洪有力。

辨证:阳明热毒壅盛。

治法:清解阳明热毒。

处方:升麻解毒汤加味。

升麻6g 葛根15g 赤芍10g 黄芩15g

公英20g 银花15g 生石膏30g 白芷10g

细辛3g 桔梗10g 辛夷10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3剂。

二诊:1989年8月19日。服上药后诸症好转,双侧鼻腔有少许脓性分泌物,于前方中去银花,加生黄芪、皂刺,嘱服五剂,诸症皆消而病获愈。嘱其冬、春季每早核桃仁10g、白糖15g、酥油15g、鸡蛋1个(打入)先放入杯内,再以砖茶15g煎浓浸入茶杯,空腹服用(一次服完,1日1剂),连服半月为1个疗程。间隔一周,按疗程重服(注:本方属润燥清肺之品,慢性气管炎、肺气肿患者均可服之,效果良好)。

随访两年,情况良好,再未复发。

鼻渊(慢性鼻窦炎)

例1:李××,男,51岁,教师。

初诊:1990年8月21日。患者经常头痛,上连巅顶,鼻塞不闻香臭,涕出如脓,色黄气腥,年久不愈,郁闷烦躁,经某医院五官科检查,确诊为慢性鼻窦炎。舌边尖红,舌苔微黄,脉象弦滑数。

辨证:内火上炎,肺热壅盛。

治法:滋阴降火,清肺排脓。

处方:经验方。

生地18g 丹皮12g 黄芩10g 赤芍10g

白茅根20g 银花20g 连翘15g 桔梗10g

桑皮12g 苍耳子10g 辛夷10g 白芷10g

藁本6g 菊花10g 鱼腥草15g 薄荷6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3剂。

二诊:1990年8月24日。服上药后,脓涕大减,鼻已通气,气味略好,头痛减轻,方药对症,效不更方,原方减去苍耳子、藁本,加苡米、蝉衣、栀子连服5剂,诸症大减。再以原方进服10余剂,药后病愈。

按:《灵枢经·脉度》云:“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素问·气厥论》云:“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不止也。”“頞”为鼻梁,“辛頞”即鼻中有辛辣感之意,肺热内蕴,或肝胆火升,循经上薰于脑,均能酿成鼻渊。本例内火旺盛,肺热上薰,鼻窍壅塞,嗅觉失灵,故不闻香臭,予以清肺降火,滋阴排脓之剂,药进20余剂,陈年旧疾才除。

例2:张××,女,34岁,营业员。

初诊:1992年4月5日。患者头常晕痛,鼻塞,涕多脓稠有异味,嗅觉不敏,已有两年余,每逢感冒症状加重,不思饮食,睡眠欠佳,舌苔薄白,脉浮数。

辨证:肺胃积热,鼻窍不通。

治法:辛通清热。

处方:辛夷散加减。

菊花10g 黄芩10g 连翘10g 生地12g

生石膏30g 辛夷6g 白芷6g 藁本5g

川芎6g 细辛3g 防风6g 菖蒲5g

薄荷5g 苍耳子6g 焦楂15g 珍珠母15g

桑叶6g

水煎服,每日1剂,连进6剂而愈。

按:鼻渊之症,类似现代医学之鼻窦炎。初起多由内有蕴热,外受风寒、风热,若治疗不当或治不及时,则日久不愈,浊涕长流,源渊不断,嗅觉失灵。故用辛夷散加减,取芎、防、辛夷、耳、细、藁、芷、菖蒲以辛通。芩、菊、翘、地、膏、桑以清热,肺胃清和,鼻窍通利,则浊涕自止,而香臭能辨矣。

鼻渊(过敏性鼻窦炎)

例1:田××,男,16岁,学生。

初诊:1993年10月18日。患者间歇性鼻塞、鼻痒,打喷嚏,流清水样鼻涕。近数天来又发作,伴头痛、畏寒、微热,全身不适,身疼骨楚,舌质红,苔薄白,脉浮紧。

辨证:风寒侵扰。

治法:辛温散寒通窍。

处方:荆防败毒散加减。

荆芥10g 防风6g 苍耳子10g 菊花10g

羌活10g 川芎10g 白芷10g 细辛5g

生姜2片 薄荷5g 甘草4g

水煎服,每日1剂,服3剂而愈。

例2:金××,男,38岁,工人。

初诊:1995年7月7 13。患者鼻腔作痒,经常流涕,两鼻孔阻塞不畅,病已两年。经医院耳鼻喉科诊断为“过敏性鼻窦炎”,服西药症状有所减轻,终未根治。现症头晕便干,小便色黄等。舌苔微黄,脉浮滑数。

辨证:风邪束肺,郁而化热。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处方:苍耳散加味。

苍耳子10g 薄荷5g 辛夷10g 白芷10g

桑叶10g 蔓荆子10g 菊花10g 黄芩10g

蝉衣6g 赤芍6g 连翘10g 鱼腥草15g

大黄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3剂。

二诊:1995年7月10日。服上药后,诸症明显减轻,以原方再进3剂。

三诊:1995年7月13日。上药服完,头晕流涕减轻,二便正常,但鼻腔微痒,两鼻孔通气仍不通畅,汗出较多,舌苔薄白,脉微浮滑。余考虑病久表虚,皮毛不固,则风邪易侵袭留恋,故改用玉屏风散加减,以益气固表治本,苍耳子散加减以治标,邪正兼顾,收到明显效果。

处方:

生黄芪12g 防风6g 僵蚕10g 苍耳子10g

辛夷10g 菊花10g 桑叶10 乌梅5g

蝉衣3g 薄荷3g 甘草3g

水煎服,每日1剂,服上药10余剂,诸症悉除。

按:鼻渊指以浊涕如渊的病症,也称脑漏。如《素问·气厥论》云“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症见鼻窍不通,不辨香臭,不断流涕,犹如水泉之漏泄。本症多由风邪侵肺,郁而化热所成。个别患者还因花粉刺激过敏而发。治疗多用疏风清热宣肺通窍之法。在临证时,应结合具体病证辨证施治,灵活运用,方可有效。

喉痹(急性咽炎)

例1:秦××,女,16岁,学生。

初诊:1995年4月12日。患者4天前偶感风热,发热头痛,咽痛,微咳咯黄痰,舌苔薄黄腻,舌尖有小裂纹,脉浮数。

辨证:风热瘀结,邪热阻咽。

治法:清疏肺卫,利咽化痰。

处方:千金苇茎汤加减。

芦根15g 薏苡仁12g 瓜蒌皮10g 桔梗10g

青果10g 贝母10g 前胡10g 黄芩8g

蝉衣6g 竹叶6g 杏仁10g 甘草5g

水煎服,每日1剂,服3剂而愈。

按:风热上受,影响肺卫而致咽痛,咳咯黄痰,治宜清疏肺卫,透表利咽化痰调治而愈。

例2:鲁××,男,24岁,待业青年。

初诊:1996年5月6日。患者在3天前感受风邪,咽喉疼痛,吞咽时疼痛更甚,喉内灼热不适,似有梗塞,有时刺痒欲咳,声音低哑难出,眠食欠佳,大便略干,小便黄赤,舌苔微黄,脉浮数。

辨证:肺胃蕴热,外感风邪,邪热上炎。

治法:疏风清热利咽。

处方:鼠粘子散合甘橘汤加减。

牛子10g 桔梗10g 连翘10g 银花15g

元参15g 生地15g 黄芩10g 芦根15g

青果10g 荆芥6g 兰根15g 公英15g

蝉衣6g 胖大海6g 薄荷5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3剂。

二诊:1996年5月9日。服上药后,诸症均明显减轻,但仍有咽痛,稍有音哑,以原方再进3剂而愈。

按:《灵枢经》云:“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又名吸门,为声音之户,风热邪毒,蕴袭肺胃,上冲咽喉,攻于会厌,以致咽肿喉痛,语声难出,是为喉痹。其症多与现代医学中咽炎、喉炎相似。虽属轻证,临床若不细察邪正,分清缓急,每易由急性转变为慢性,甚至缠绵终年不愈。

附:治疗急慢性咽炎经验方。

元参15g 麦冬10g 桔梗10g 银花15g

连翘10g 山豆根12g 马勃6g 青果10g

射干10g 蝉衣6g 甘草5g

水煎服,加蜂蜜15g分两次日服。

上方具有清热解毒,滋阴清肺,祛痰利咽之功效。曾治疗急慢性咽炎、喉炎,以及急慢性扁桃腺炎、喉部脓肿等病多例,收效良好。

喉痹(慢性咽炎)

例1:刘××,男,45岁,工人。

初诊:2000年9月10日。患者来诊愁眉苦脸,自述在3个月前食肉后即生暴气,随后自觉咽中不舒,从此喉咙有物堵塞,上下移动,咽之不下,吐之不出。逐渐胸闷胃胀、打嗝、嗳气、口咽干燥、大便秘结,偶不如意,食后即吐。经某医诊治,据说:确属噎食重症(方用丁香、木香、沉香、白蔻等辛燥利气之品)。病人惧怕,精神压力很大。余细诊,咳痰黏稠,形似豆粒,舌苔黄腻,脉弦滑。告之并非噎食重症,属于慢性咽炎(梅核气)。

辨证:肺燥痰凝。

治法:清热豁痰,开郁利气。

处方:清咽利膈汤加减。

元参15g 麦冬12g 银花15g 连翘10g

黄芩10g 栀子6g 桔梗10g 大黄6g

瓜蒌皮15g 代赭石15g 贝母10g 海浮石12g

青果10g 焦楂15g 内金10g 郁金10g

陈皮10g 合欢花10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3剂。

二诊:2000年9月13日。晨起患者喜笑颜开而来,诉其药后吐痰较多,喉中渐觉舒适,堵塞之感时有时无,舌苔略化,脉象同前。嘱其原方再进10剂。

半月后复来就诊,诉其喉中堵塞之感、胸闷胃胀、打嗝等症完全消失,大便通畅。再以原方(减去大黄、代赭石)倍量配制末药一料,每次6g,日服2次,以固疗效。

例2:毛××,女,51岁,农民。

初诊:1995年3月4日。患者在半年前杀羊食之,恰遇婆媳争吵,不久始觉咽喉有堵塞感,在当地诊所治疗无效,经医院五官科检查诊断为慢性咽炎。现咽中似有异物堵塞,大如枣核,上下移动,吐不出,咽不下,如勉强进食,即觉胸闷胁胀,每遇情志不畅,症状加重,夜睡不安,心急心跳,咽喉更如物堵,甚则下咽面条亦困难,全身疲乏无力。咯痰稀薄,口干不渴,舌苔白腻,脉弦滑。

辨证:气滞痰郁。

治法:开胸利膈,祛痰理气。

处方:半夏厚朴汤合逍遥散加减。

苏梗10g 厚朴10g 半夏10g 陈皮10g

茯苓10g 柴胡:10g 丹参15g 赤芍10g

郁金10g 香附子10g 海浮石12g 焦楂15g

合欢花10g 远志6g 柿蒂10g 生姜3片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3剂。

二诊:1995年3月7日。3剂服完,自述已不心急、心跳、失眠,咽中较前稍舒,食物不觉阻滞,继以原方再进10剂。

三诊:1995年3月18日。患者来诊,精神饱满,心情舒畅,诸症均已好转,以原方倍量研为细末,嘱其每次服10g,日服2次。

一年后,遇之询其病情,早已痊愈。

按:从上述两例慢性咽炎(梅核气)的临床治验,可见在临证时,必需辨证施治,对症用药,亦需辅以精神疗法,解除患者思想疑虑。大凡患病之人非受病痛苦,且精神负担和思想压力亦随之而来,故医者在治病时,首先应解释病情,开导患者思想,卸其包袱和心理压力,再行治疗,疗效方佳。

咳嗽(急性支气管炎)

例1:胡××,男,28岁,工人。

初诊:1997年11月10日。昨日天气酷寒,晨起外出,午后发冷发热,继而咽痒欲咳,晚间则咳重,但无痰,头痛如裂,全身关节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辨证:风寒咳嗽。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止咳。

处方:麻黄汤加味。

炙麻黄10g 桂枝10g 杏仁12g 前胡10g

桔梗10g 陈皮10g 蔓荆子8g 白芷10g

冬花10g 蝉衣6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药服3剂诸症全解。

例2:梅××,男,52岁,农民。

初诊:1998年12月2日。患者素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前日穿衣不慎感受风寒,干咳不止,畏寒喉干,舌苔薄白,脉浮紧。

辨证:风寒咳嗽。

治法:疏散风寒,宣肺止咳。

处方:华盖散合小青龙汤加味。

炙麻黄10g 杏仁12g 苏子10g 茯苓10g

陈皮10g 桑皮10g 桂枝6g 于姜6g

白芍10g 细辛6g 半夏10g 五味子6g

桔梗10g 贝母10g 炙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药服5剂诸症均愈。

按:冬季容易感受风寒外邪,肺气不宣,清肃失常,引起急性咳嗽病证。例一患者以麻黄汤辛温解表,宣肺止咳治之,风寒外感而致急性支气管炎效速。例二患者素有慢性气管炎,因复感风寒而引起的急性发作,以华盖散合小青龙汤加味治之最宜。

例3:张××,女,30岁,农民。

初诊:1995年6月2日。患者咳嗽20余天,喉痒即咳,已服多种止咳西药,未见减轻。近日来下田劳作,又受外邪,鼻塞流黄涕、发热、口渴,剧咳时引起呕吐,痰黄黏稠咯而不爽,胃纳甚差,舌苔薄黄,脉浮滑数。

辨证:风热咳嗽。

治法:辛凉解表,清热宣肺。

处方:桑菊饮加味。

桑叶10g 菊花10g 杏仁10g 桔梗10g

连翘15g 芦根15g 黄芩10g 瓜蒌12g

贝母10g 半夏10g 陈皮10g 枇杷叶10g

苏子10g 蝉衣6g 薄荷5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3剂。

二诊:1995年6月5日。咳嗽明显减轻,鼻塞已除,有时喉痒,食欲精神好转,舌苔已化,脉小滑数。方药对症,以原方再进6剂,症消咳平。

按:患者咳嗽初由外感风邪袭肺所致。因带病坚持下田劳动,冒风淋雨,故咳嗽缠绵未愈。咳虽日久,复感可见外邪未解,尚有鼻塞流黄涕等发热之症。故处方用桑菊饮加味,加强清肃肺气的作用,起到疏风清肺,化痰止咳的功效。药服3剂,诸症大减,6剂病除而安。

例4:韩××,男,45岁,个体户。

初诊:1997年7月14日。患者感冒3天,鼻塞声重,流涕,咽痛咳嗽,痰吐不爽,发热不高,身痛不适,舌苔正常,脉浮数。

辨证:风热咳嗽。

治法:辛凉解表,清肺止咳。

处方:止嗽散加减。

桔梗10g 荆芥6g 紫菀10g 百部10g

白前10g 陈皮10g 银花12g 连翘10g

牛子10g 杏仁10g 桑枝15g 芦根15g

黄芩6g 苏子6g 甘草5g

水煎服,每日1剂,药服3剂而愈。

按:急性支气管炎属于祖国医学的“外感咳嗽”范畴。咳嗽为肺系疾患的主要证候之一,咳者有声无痰,嗽者有痰无声,咳嗽者有声有痰也。《内经》曰:“肺主咳,肺在变动为咳”,“肺主气喜清肃”,“肺主皮毛,又为娇脏”。风寒或风热外侵,邪袭肌表,肺气不宣,清肃失职,痰液滋生……均可导致咳嗽的发生。

附:治疗“急性支气管炎”经验方。

荆芥6g 前胡10g 白前6g 杏仁10g

贝母10g 橘红10g 连翘10g 炙百部10g

紫菀10g 桔梗6g 芦根24g 远志4g

蝉衣5g 甘草3g

上方为治咳嗽四季通用方。如痰多者加海浮石、苏子。

咳嗽(慢性支气管炎)

例1:魏××,女,59岁,农民。

初诊:1998年10月21日。患者咳喘10年余,时发时愈,咳出白黏痰,多咳即喘,夜难平卧,容易出汗。近因受寒引起复发已10余天,纳少疲乏。舌质淡青,苔薄,脉细滑。

辨证:痰邪恋肺,肺失肃降。

治法:温化痰饮,宣肺止咳。

处方: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味。

桂枝10g 白芍10g 炙甘草6g 生姜3片

大枣6枚 厚朴10g 杏仁12g 苏子10g

陈皮6g 前胡6g 葶苈子10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3剂。

二诊:1998年10月24日。服上药后,咳喘减轻,痰黏不爽,汗已渐止,渐能平卧,纳食略增。仍用前方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处方:

桂枝10g 白芍10g 炙甘草6g 生姜3片

大枣6枚 厚朴10g 杏仁10g 陈皮10g

葶苈子10g 莱菔子10g 苏子10g 白芥子6g

地龙6g 茯苓10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3剂。服药后咳喘缓解。

按:《伤寒论》第19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此条原意为:气喘病人,受凉引发,见到太阳病肌表症候的,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杏子即杏仁)。本例患者表有咳喘,因受寒引发,咳喘汗多,痰白,苔薄舌淡,所以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减,和卫降气,温化痰饮,药服三剂,诸症减轻,但痰黏不爽,故合三子养亲汤服之,病遂得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