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祁连医录
24274900000025

第25章 经络肢体病证(4)

当归15g 鹿角胶10g 补骨脂10g 吴萸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6剂。

半年后随访,月经来潮不再腰腹疼痛,经期正常,前后亦无不适感。

按:月经初潮即痛经,一般为脾肾之阳不足。寒从内生,寒凝血瘀,脉络受阻所致。本例患者从初潮起已痛经数年,痛时畏寒喜暖,病为阳虚寒盛,因血为寒凝,流行不畅,阻于脉中,则不通而痛。脾主四肢,脾阳虚则手足发冷。腰为肾之外府,肾阳虚不能温煦胞宫,故血瘀而痛。其脉虚缓,舌质淡是阳虚无疑。治宜温中散寒,活血理气镇痛。拟当归建中汤加味。方中桂枝温中散寒,吴萸温中镇痛,良姜、香附(良附丸)行气散寒止痛,蒲黄、五灵脂、丹参、元胡活血止痛,当归、白芍养血调经,乌药、香附子理气调经,气行则血亦行,生姜、大枣、炙甘草辛甘而温,益气散寒,引诸药入脾温阳,具有协调诸药作用。全方温中散寒,有补有通。服药3剂,痛经缓解。继服3剂,使寒得温,气得疏,血得行。三诊腰腹痛大减,手足转温,即宜温补脾肾两阳以调其经。用右归饮加味,温脾暖肾以善其后。

例2:吴××,女,24岁,未婚,干部。

初诊:1986年11月10。患者15岁初潮,初潮时即经行腹痛,月经退后,常三四十天甚至二月行经一次,周期越长,疼痛越甚,痛时辗转不宁,冷汗淋漓,小腹拘急。末次月经9月28日,本次月经今日凌晨来潮,疼痛较甚,前来我院就诊,肌注“654—2”针剂10mg,疼痛稍减。症见口唇青紫,四肢厥冷,小腹拒按,经量中等,色暗红。舌质淡,边有齿痕,脉沉弱。

辨证:寒凝血瘀。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处方:当归四逆汤合少腹逐瘀汤加减。

吴萸8g 川芎10g 当归10g 白芍15g

元胡15g 五灵脂8g 蒲黄10g 细辛5g

肉桂6g 姜炭6g 小茴香10g 乳香12g

没药10g 炙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3剂。

二诊:1986年11月13日。服上药后,疼痛即止。尚感头晕,舌质淡红,苔灰黄,脉沉细。要求继续服药,以根除痛经。继以原方再进3剂,嘱其在下次经前再服3剂。

后随访,月经周期正常,经期腹部完全不痛。

按:患者症见口唇青紫,四肢厥冷,此属阳虚外寒,气血运行不利,不能温养四末之故;小腹疼痛拒按是寒凝血瘀实证。脉沉弱,舌质淡有齿痕,可知症属阳虚无疑。阳气内虚,寒从中生,寒主收引则血凝而瘀,不通则痛,寒愈盛则经行愈迟,血瘀久则疼痛愈烈。证属寒凝血瘀,故取当归四逆汤温经散寒,用少腹逐瘀汤活血化瘀。二方合用,标本兼治,使寒得温化,瘀血得活而收到满意疗效。

例3:侯××,女,42岁,农民。

初诊:1992年3月12日。患者5年来下腹经常疼痛,左侧尤甚,经期加剧,腰酸带多,月经周期正常,量多,色褐有块,末次月经2月20日来潮,6天净,舌苔黄有毛刺,脉细弦。

辨证:肝郁气滞,阴虚血热。

治法:疏肝理气,养阴清热。

处方:香乌逍遥散加减。

柴胡6g 白芍12g 白术10g 茯苓10g

山药12g 香附子6g 黄芩8g 木香6g

台乌6g 寄生15g 川断12g 公英15g

甘草6g 薄荷3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6剂。

二诊:1992年3月24日。此次月经于3月19日来潮,量不多,少腹不甚痛,仅感腰痛,5日净,舌苔薄黄糙,边尖刺,脉沉细。治以健脾疏肝,养阴益肾。

处方:

党参15g 白术10g 茯苓10g 山药15g

黄芩8g 香附子6g 川断12g 寄生12g

女贞子12g 旱莲草10g 白芍12g 川楝子10g

公英15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10剂。

患者服上药后,月经来潮再无小腹疼痛,腰酸带多等症。

按:本例病因,由于肝脾肾三经同病,肝失疏泄,气失调达,故少腹常痛,经行尤甚,脾主统血,脾弱则统摄无权,故月经量多,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痛,根据以上症状,治法以健脾疏肝补肾,经治疗后,诸恙逐渐好转,达到痊愈。

附:痛经经验方。

1.经期气滞血瘀型。

丹参15g 当归10g 赤芍12g 香附子10g

五灵脂10g 蒲黄10g 川芎6g 台乌10g

元胡15g 甘草6g

2.寒凝气滞血瘀型。

肉桂12g 沉香12g 琥珀粉12g

上药共为细末冲服,每次3g,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带下病

例1:何××,女,36岁,已婚,城镇居民。

初诊:1989年9月27日。患者月经周期尚正常,几年来行经之前感胸乳胀痛。一年前开始白带增多,色白如乳状,质稀,外阴痒,伴腰困痛,小腹下坠,四肢乏力,面足轻度浮肿,舌质淡,苔薄腻,脉沉濡。

辨证:白带症·脾失健运,水湿下注。

治法:健脾益气,除湿止带。

处方:完带汤加味。

白术30g 山药30g 党参10g 白芍12g

车前子10g 苍术10g 陈皮6g 荆芥6g

柴胡6g 薏苡仁15g 牡蛎24g 地肤子10g

甘草5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6剂。

二诊:1989年10月4日。服完上药,白带较前减少,四肢乏力减轻,面足浮肿消退,现值经前,感胸乳作胀,腰困痛,小腹略坠胀,口干便结,外阴略痒。舌质淡红,苔渐化,脉沉弦濡。证属肝郁气滞,脾虚湿阻。治宜疏肝扶脾,调理气血为法。方用加味逍遥散。

处方:

柴胡10g 当归10g 白芍10g 白术15g

茯苓12g 山药15g 香附子10g 枳壳10g

郁金10g 丹皮10g 栀子8g 益母草15g

地肤子10g 薄荷3g 甘草5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4剂。

三诊:1989年10月9日。服药后,月经于10月5日来潮,经前症状消失,正常行经4天,现经期已过。白带未净,量较前明显减少腰困痛,小腹略有下坠,舌脉同前。证属肝气已疏,脾气未复,治以继续健脾除湿止带。继用完带汤加味。

处方:

白术30g 山药30g 党参15g 陈皮6g

车前子10g 苍术10g 白芍12g 荆芥6g

柴胡8g 芡实15g 白果10g 黄柏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6剂。药后带下渐止。

按: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郁脾虚,健运失职,水湿积聚中焦,随脾气下陷发为带下。本例患者几年来每行经之前感胸乳胀痛,是肝气郁结之候。肝郁木横,克伐脾土,导致脾虚运化失权,水湿下注而为带下。气虚阳陷则小腹下坠,湿阻经络则面足浮肿,四肢乏力。故治以健脾益气,佐以舒肝,用完带汤加味治之。初诊用药6剂,白带较前减少,是脾气渐复的效果,理宜按前法继续治疗,然二诊时适值经前,证见胸乳胀。此时治法即应疏肝为主,扶脾为佐。方用加味逍遥散,服药四剂后,肝气得疏,气火得散,月经来潮,经行正常。但经净后仍见白带少量未净,是脾的功能尚未恢复正常,仍宜继续扶脾止带,脾气渐运,则白带自止。

例2:鲁××,女,29岁,已婚,工人。

初诊:1992年7月3日。患者带下已半年余,色黄,质稠黏,有臭秽味,外阴瘙痒,右下腹部疼痛较甚。伴头昏,口干,神疲,腰困痛,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经B超检查示:右侧附件炎。

辨证:黄带症·湿热阻滞下焦。

治法:清热利湿止带。

处方:易黄汤合三妙散加味。

山药20g 芡实15g 车前子10g 白果10g

苡米12g 黄柏8g 苍术10g 川牛膝10g

红藤15g 丹皮10g 银花20g 连翘10g

败酱草20g 栀子6g 元胡15g 甘草5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6剂。

二诊:1992年7月9日。服上药后,黄带量大减,质稠,右下腹部疼痛明显减轻,大便已通,现仍感头昏,神疲,腰困痛。舌苔渐化,脉象同前。湿热渐减,继守前法,原方再进6剂。

三诊:1992年7月15日。服药后,带下明显减少,色转清白,质稀,诸症基本消失,略感腰困,四肢乏力。舌质红,苔白微黄,脉弦缓。证属湿热已化,又现脾虚肾亏之候。治宜健脾补肾,兼清湿热。方用易黄汤加味。

处方:

山药20g 白术15g 芡实15g 白果10g

车前子10g 黄柏6g 栀子6g 茯苓10g

川断12g 寄生12g 怀牛膝10g 丹皮10g

红藤15g 银花15g

水煎服,每日1剂,调治10剂而愈。

按:本例属下焦湿热黄带证。病由脾虚失运,水湿下注,湿郁化热所致,湿热下注任脉,故见黄带色质黏稠,有臭秽味,外阴瘙痒。湿热阻滞经脉,“不通则痛”,则右下腹疼痛。头昏,口干,神疲,腰困痛亦为湿困热炽之象。治宜清热利湿为法,方用易黄汤合三妙散加味。药用12剂,带下明显减少,色转清白,质稀,略感腰困,四肢乏力。湿热已化,又现脾虚肾亏之象,治宜健脾补肾,兼清湿热为法。方用易黄汤加味调治10剂而愈。

例3:冯××,女,41岁,已婚,农民。

初诊:1998年9月7日。患者平素月经偏早。近半年来,时有淡红色黏稠带下,气味腥臭,并有头胀目眩,口苦胁痛,烦躁易怒,尿赤涩痛,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辨证:赤带症·肝经郁热,湿热下注。

治法:清肝利湿,泻热止带。

处方:龙胆泻肝汤加味。

龙胆草8g 栀子10g 黄芩10g 柴胡6g

生地10g 车前子10g 木通6g 泽泻10g

当归10g 丹皮10g 白茅根15g 大黄6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6剂。

二诊:1998年9月14日。服上药后,头胀目眩、口苦胁痛、尿赤涩痛等症均已减轻,大便已通,带下减少,舌苔渐化,脉弦。再拟疏肝和营,兼清余热。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

处方:

丹皮10g 栀子8g 柴胡6g 当归10g

白芍10g 苍术8g 土茯苓15g 郁金10g

鸡冠花15g 薄荷5g 甘草3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6剂。

药后带下止,诸症消。

按:《傅青主女科》谓:“肝经之郁火内炽,下克脾土,脾土不能运化,致湿热之气,蕴于带脉之间。而肝不藏血,亦渗于带脉之内,皆由脾气受伤,运化无力,湿热之气,随气下陷,同血俱下。”

本症由于肝郁湿热而起,带下杂有赤色,赤色乃混有血液,血为人身之宝,循环周身,荣溉脏腑,持续流出,对健康当有妨碍。治宜清肝利湿,泻热止带。初用龙胆泻肝汤加味,以泻火化湿;次以丹栀逍遥散加味以疏肝和营,兼清余热。方中有鸡冠花,谓其善治带下,颇为有效。

妊娠恶阻

例1:钱××,女,27岁,已婚,干部。

初诊:1996年10月3日。患者平素月经周期正常,末次月经1996年7月28日,现停经66天。自感心烦,恶心呕吐,终日不思饮食,头晕,胸闷,神疲,嗜睡,伴腰酸胀,腹膨坠,身畏寒。大便正常,小便微黄,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沉弱。

辨证:脾胃虚弱,升降失司,损及肾气。

治法:健脾益胃,降逆止呕,兼补肾气。

处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党参12g 白术10g 茯苓10g 半夏8g

陈皮8g 木香6g 砂仁5g 藿香6g

杜仲12g 寄生15g 生姜5g 炙甘草5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3剂。

二诊:1996年10月6日。服完上药,腰酸较前好转,呕吐亦较前减轻,有时仍呕恶,胃纳差。舌脉同上。守上方加苏叶6g,继服4剂。

三诊:1996年10月10日。服上药后,现精神好转,呕吐较前明显减轻,腰腹痛已好转。守上方继服4剂。患者经以上治疗,呕吐、腰腹疼痛诸症均愈。孕三月后,饮食恢复正常,胎孕一直正常。

按:脾主升,胃主降。脾胃安和则清气升,浊气降。若脾胃虚弱,胃失和降,则发为恶心欲呕,脾气不升,则腹膨坠。怀孕以后,冲脉之气上逆,胃气虚弱,不能降其逆上之气,反而随冲气上逆,故导致“妊娠恶阻”之症。

本例患者妊娠期间,脾胃俱虚。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郁上焦,故胸闷。水谷不充,化源不足则头昏,嗜睡,神疲乏力。清气不升,故小腹膨坠。腰为肾之外腑,肾为胞脉之所系。孕吐久不纳食,损及于肾,故见腰酸痛,脾肾阳气不足,故畏寒。治宜健脾和胃,兼顾肾气。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上方调治10余剂后,呕恶大减,其他各症亦消,病告痊愈。

例2:杨××,女,28岁,已婚,农民。

初诊:1999年11月27日。患者平时胃气素弱,食欲不旺,现怀孕八周,头目眩晕,恶闻食气,胸闷气逆,恶心呕吐已20余天,曾住院治疗一周,呕吐缓解。近三日来感胃脘不适,频频泛恶,呕吐酸苦水,口干不思饮,夜来失寐,便闭溲少,舌苔中黄,边微白,脉细弦微数。

辨证:肝旺气逆,胃浊不降。

治法:平肝理气,和胃降浊。

处方:黄连温胆汤加味。

半夏8g 陈皮10g 茯苓10g 枳壳10g

竹茹10g 黄连5g 吴萸3g 黄芩10g

白芍12g 枇杷叶10g 芦根15g 甘草5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3剂。

二诊:1999年12月1日。药后头昏渐止,呕吐稍减,泛酸已止,口干减轻,大便已通,舌苔渐化,脉细弦滑。守上方去吴萸、枇杷叶,加苏叶6g,继服3剂。

三诊:1999年12月4日。服上药后,呕吐进一步减轻,每日能进三两饮食,夜寐稍安,仍觉头晕恶心,胃脘不适。舌质淡化,苔薄黄,脉细滑。继以原方加党参12g、白术10g、合欢花10g,嘱服6剂而愈。

按:此例由于肝旺气逆,胃浊不降所致,故采用平肝降逆,和胃化浊之法,以黄连温胆汤加味主治。使肝平胃和浊气不致上逆,则呕吐渐止。后佐以党参、白术等健脾益气之品,使脾气升,胃气降,食欲增,精神振,恶阻之症渐得以平复。

妊娠哮喘

孙××,女,28岁,工人。

初诊:1996年10月17日。患者患喘息病已六年余,不分季节,时常发作。咳少喘多,不能平卧,喉间痰鸣,吐痰不多,自汗,心跳,睡眠乱梦纷云。曾用单方、偏方等均未见效,现又怀孕四个月,喘息发作,痛苦之至。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软而滑。

辨证:肺气闭塞,痰湿壅阻,本虚标实。

治法:宣肺调气,化痰平喘,止咳安胎。

处方:清肺安胎饮加减。

茯苓10g 桑皮8g 橘红10g 桑叶6g

炙紫菀10g 车前子10g 五味子5g 白果10g

炙远志8g 杏仁8g 桔梗6g 枳壳6g

黄芩6g 贝母10g 炒白术10g 甘草5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3剂。

二诊:1996年10月20日。服药后,喘渐止,咳增多,已有痰,仍心跳气短。

处方:

茯苓10g 橘红10g 五味子6g 西洋参6g

炒远志6g 桔梗5g 全瓜蒌12g 炙紫菀10g

炒白术10g 炙冬花6g 贝母10g 炙白前8g

甘草5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6剂。

三诊:1996年10月26日。服药后,喘更见好,已能平卧,咳嗽仍多,吐痰甚爽,心跳稍好。以上方减五味子,加沙参10g,嘱服6剂。

四诊:1996年11月3日。服药后病已大减,突于昨夜感受风寒,咳喘又再发作,喘息不能平卧,一夜未眠,脉浮数,暂拟宣肺降气法治之。

处方:

沙参10g 炙麻黄6g 黄芩10g 细辛2g

莱菔子5g 茯苓10g 五味子5g 白芥子2g

陈皮8g 荆芥6g 炙苏子6g 桔梗5g

杏仁8g 远志6g 甘草5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3剂。

五诊:1996年11月6日。服药后喘已大减,夜能安卧,自觉发作之势犹存,有待机再发之象,大便干,小便黄。拟前方减去白芥子,加全瓜蒌12g,再服3剂。

六诊:1996年11月9日。服药甚好,喘已基本平定,仍心跳、咽干,食欲欠佳,拟以清热法治之。

处方:

茯苓10g 炙紫菀10g 橘10g 麦冬10g

炙白前8g 桔梗6g 黄芩10g 杏仁8g

沙参12g 炒白术10g 内金6g 远志6g

甘草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