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国殇蜀殇
24271500000027

第27章

激浪翻卷的汉水,好似一条发怒的巨蟒,从崇山峻岭间奔腾而出。可是,当它一冲入汉中盆地,便立即改变了模样:轻荡的波纹取代了翻卷的激浪,奔腾不息的急流变为宽阔平缓的水面,发怒的巨蟒幻化成粗长的银链,把镶嵌在这块富饶土地上的几颗明珠——沔阳、南郑等重镇——串在了一起,仿佛一条缀满金玉珠宝的丝带,横围在汉中盆地的腰间。

汉中盆地四周地势险要,而中间却地平土沃,天暖雨丰,物产富饶,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可与“天府之国”的蜀中相媲美。它东接南郡,南接广汉,西接陇右,北接秦川;北出秦岭,兵下秦川,可夺取关中;西出武兴,向北迂回祁山,可断陇右;东出可直向宛城、洛阳,也可循汉水南攻襄阳,还可迂回武关取长安。

正因为如此,汉中是历代兵家的必争之地。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形成以后,汉中对魏、蜀两国就显得尤为重要。蜀国如占据汉中,进可以攻关中、陇右和中原,退可以守巴蜀。魏国如占据汉中,不仅打开了蜀国的北大门,形成了对巴蜀的威胁,而且可以有效地遏制和防御蜀国向北发展。所以,双方都用相当大的力量。

汉水:水名,即今之汉江,长江的支流。汉水一称沔水,北源出自今陕西留坝西一名沮水者称沔,西源出自今陕西宁强北者为汉,二源合流后通称汉水或沔水,流经今陕西南部、湖北西北部和中部,在今湖北武汉汇入长江。

汉中:郡名,治所在南郑,辖境相当于今陕西秦岭以南,留坝、勉县以东,乾祐河流域以西,今湖北郧县、保康以西,粉青河、珍珠岭以北地区。

沔阳、南郑:沔阳,城邑名,沔阳县的治所,故址在今陕西勉县东,因坐落于沔水(汉水)之阳而名;南郑,城邑名,汉中郡、南郑县的治所,故址在今陕西汉中。来争夺汉中,力图使其成为扩展疆域的重要据点。

蜀国占据了汉中之后,这里就成为蜀军北伐魏国的据点,诸葛亮五次北伐魏国,均是以汉中为出发点和根据地。由此可以看出,汉中对于蜀国是多么重要。自姜维执掌兵权以来,鉴于诸葛亮五次北伐均未取得成功的教训,把首先攻取关中的战略目标,调整为首先夺取陇右,将战略重心西移,而在汉中实行“敛兵聚谷”的防御措施。

汉水是汉中的命脉,它给这里带来了充沛的雨水、温润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地,使这里禾苗茁壮,草木茂盛,粮丰果硕,牛羊肥壮。如果没有汉水,丰饶的汉中盆地将会变成另外一种样子。

在汉中盆地的西部、汉水的南岸,耸立着一座名山——定军山④。定军山东西绵延十余里,十二座山峰参差不齐,而两座主峰,东西而立,遥相对峙。

定军山俯视着浩浩荡荡的汉水,护卫着军事重镇沔阳。占据了定军山,便可控制汉水,据有沔阳,进而居高临下雄视整个汉中盆地。失去了定军山,便等于失去了汉水和沔阳,整个汉中盆地也就难以控守。因而,争夺汉中必先争夺定军山。

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属下的大将夏侯渊与刘备属下的大将黄忠,为争夺定军山展开了一场血战,黄忠刀劈夏侯渊,占领了定军山,为刘备据有汉中立下奇功。

诸葛亮北伐魏国,又以定军山为。

据《三国志》载:建安二十年(215)四月,曹操率大军征讨汉中张鲁。十一月,张鲁投降,曹操命夏侯渊镇守汉中。建安二十二年,刘备接受了谋士法正的建议,亲率大军北征汉中。曹操得知此事,坐镇长安(今陕西西安),声援夏侯渊。建安二十四年正月,刘备部将黄忠在定军山大败曹军,斩杀夏侯渊。曹操闻知,率军赶往汉中,与刘备展开了鏖战。一个多月后,曹军粮草不继,曹操只得放弃了汉中,退回长安。刘备占据了汉中。《三国演义》第七十回至七十二回“演义”了此事。

据《三国志》载:诸葛亮先后五次北伐魏国,其中两次出关中(见前注),三次出陇右。建兴六年(228),诸葛亮亲率大军攻祁山,魏将张邰率军拒蜀军,在街亭大败蜀军前锋马谡,诸葛亮退回汉中。建兴七年,诸葛亮率军出建威(今甘肃西和)拒魏国大军,遣部将陈式攻取了武都、阴平二郡。建兴九年,诸葛亮率军出围祁山,司马懿率军来救,诸葛亮粮尽而退,斩魏军追将张邰。《三国演义》第九十二回至九十六回、第九十八回至九十九回、第一百一回“演义”了此事。

敛兵聚谷:收拢军队,聚集粮食。

④定军山:山名,在今陕西勉县之南。大本营。在西山主峰的顶部,有一个天然形成的锅底状的大洼,名叫仰天洼,是一个绝好的屯兵之处。诸葛亮便在此洼中屯兵数万。山的西北麓有一巨大的坪坝,诸葛亮就在此设立了督军台,治戎讲武,操练兵士,演习阵法。

在定军山的西北脚下,有一处冈峦起伏、山环水绕、古木参天的地方,这里安葬着蜀国的丞相诸葛亮。诸葛亮壮志未酬便耗尽心血,病逝在伐魏前线的军营中。弥留之际,诸葛亮嘱咐将他葬于定军山下,以表明他“复兴汉室,死犹护蜀”之志。诸葛亮的墓冢为南北向,头朝北而脚向南,取其北顾中原、南护巴蜀之意。在墓冢的周围,种植着五十四棵柏树,象征着诸葛亮享年五十四岁。

星移斗转,时光流逝,诸葛亮长眠于定军山下已有二十九载。在这段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日子里,不断有些驻守在汉中的蜀军将士和当地的百姓,带着祭品,神情肃穆地走进诸葛亮的陵园,虔诚地祭奠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名臣贤相,缅怀他的丰功伟绩,追思他的高风亮节。可是,谁又能料到,在二十九年后的今天,走进这座陵园的,既不是驻守汉中的蜀军将士,也不是当地的平民百姓,而是一伙以钟会为首的魏军将士。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诸葛亮的在天之灵若是有知,不知该作何感想。

钟会在骆谷的南口毅然决然地斩了勇冠三军的许仪,先是使人带着许仪的首级在全军示众,然后才把许仪的尸首送回洛阳进行厚葬。

许仪被斩首示众之后,魏军将士无不惊骇,在一片惋惜声中,一种对钟会的畏惧之心骤增;一些曾对儒雅而年轻的钟会能否主此重兵心存疑虑的将领,从许仪的人头上看出了他的治军严明和果断刚毅,再也不敢轻视他了。钟会手下虽然少了一员能冲锋陷阵的虎将,但却在伐蜀大军中树立起了自己的权威与声望,从而使他的每一道将令都变得更有分量、更具威力,使各路兵马行进的速度明显加快。

当钟会率领着中军的大队人马来到定军山下时,乐城和汉城已被魏军围了个水泄不通,胡烈率领的西路兵马也已接近阳安关,一切都比钟会预想的日期提前了一天。

在斩许仪时,有不少将领说:尚未交战,先斩大将,于军不利。可事实却恰恰相反,在斩了许仪以后,使一切都比原先估计得要顺利。此时,钟会似乎明白了“杀鸡给猴看”的巨大作用,悟出了“杀一儆百”的真正含义。他为自己力排众议杀掉了许仪而暗自高兴,为伐蜀大军未经任何战斗便占领了汉中盆地而暗自欣喜。

钟会怀着得意和欣喜的情绪,带着几名亲兵来到了位于定军山下的诸葛亮的陵园。他为何要来这里?是为了祭奠这位伟人,还是为了向蜀国示威?是为了怀古还是为了寻幽?这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

当钟会昂首挺胸地向陵园的大门走去时,脸上的神情骄傲而自豪,脚下的步伐坚定而有力,完全是一副征服者去巡视他的新领地的姿态。他心中思量:诸葛先生,汝虽然名扬四海,誉满九州,但功业也不过如此;汝虽然帮助刘备取得了巴蜀,建立了蜀国,但终不过是偏处一隅;汝虽数次兴兵北伐,但均无所建树,最后反倒客死异乡。而今我钟会兵不血刃,竟占据了汉中之地,而不久的将来还要扫平巴蜀;汝数十年苦心经营的蜀国,现已成为我钟会囊中之物,伸手可取……两相比较,不知诸葛先生汗颜否?

当钟会轻轻地甩荡着手中的马鞭,志得意满地走进大殿,面对着大殿正中的神台时,不由得一下子愣住了。在神台之上,供奉着一尊诸葛亮的泥塑坐像。他头戴纶巾,手持羽扇,身披金色鹤氅,神采飞扬,气质儒雅,栩栩如生,似乎随时都会飘然而下,与观瞻者谈笑。

钟会久久地凝视着诸葛亮的塑像,手中悠荡着的马鞭慢慢地不动了,像根木棍似的低垂着;脸上的得意之色渐渐地消失了,被一种肃然起敬的神情所代替。在魏国的文武百官中,钟会的儒雅俊美一向为同僚们所称道,他也为此而自赏。然而,面对着诸葛亮的塑像,他却突然感到自惭形秽。更为重要的是,他隐隐约约地觉得:诸葛亮的纶巾中,好像包裹着无穷的才学;诸葛亮的羽扇上,仿佛凝聚着无尽的智谋;诸葛亮的鹤氅里,似乎隐藏着百万雄兵;只要诸葛亮正正纶巾,摇摇羽扇,抖抖鹤氅,便会将敌手置之于死地……

钟会默默地仰望着诸葛亮的塑像,眼前不断地晃动着一幅幅的画面:在南阳隆中的一座茅草房里,诸葛亮轻摇着羽扇,侃侃而谈,为刘备制定出三分天下的战略大计;在赤壁之下,诸葛亮挥动着羽扇,扇起了一场铺天盖地的大火。将曹操的无数只战船化为灰烬,把曹军烧得溃不成军;在南中的夷蛮之地,诸葛亮摇动着羽扇,七擒七纵当地的少数民族首领孟获,平定了南中的叛乱……

钟会目不转睛地盯着诸葛亮的塑像,忽然觉得神台上的诸葛亮好像复活了,正抬起右手,将那把令对手望而丧胆的羽扇向他扇过来。他的心紧缩成一团,连打了几个寒噤,惊出了一身的冷汗,从沉思中惊醒过来。他揩去额头上的冷汗,稳定住剧烈的心跳,向诸葛亮的塑像深施一礼,低声地说:“诸葛丞相在上,晚辈钟会特来祭奠前辈。前辈当年为复兴汉室,数次率军北伐,只因汉祚已尽,天命难违,使前辈壮志难酬,长眠于此。今蜀国后主刘禅昏庸无能,奸佞得宠,忠信见疑,蜀国衰败之势已不可挽回,晚辈奉命率军伐蜀,实乃天意。前辈当年率军北伐,晚辈今日率军西征,皆是各为其主,并非私人之争,望前辈鉴谅!前辈之学识、智谋、才干,皆高于曹丕,倘若借刘备白帝托孤时之遗言,自立为王,巴蜀便会是另一番景象,先辈也不至于长眠于这个偏远之山坳中。是耶非耶?前辈自忖之……”

钟会说罢,又向诸葛亮的塑像深施一礼,然后才缓缓地退出大殿,低垂着脑袋离开了诸葛亮的陵园。他离去时的那副神态,与到来时的那副神态相比,简直判若两人。走出了好远,他才抬起头来,吩咐身边的亲兵:“传令:凡我军将士,一律不得进入陵园,也不得在陵园周围放牧战马,砍取柴火,以免惊扰了诸葛先生。违令者严惩不贷!”当钟会在定军山下祭奠诸葛亮对,在离此不远的汉城之中,蜀军的守将蒋斌,正站在城墙之上的垛口间,遥望着定军山下的诸葛亮陵园,默默地祈祷着:“诸葛丞相,魏军现已兵临城下,将汉城团团围住。末将不才,定当尽心报国,誓与汉城共存亡。愿丞相在天之灵,保佑我守卫汉城之将士!待汉城解围之后,末将定再去陵园,隆重祭奠丞相!”

汉城位于汉水的南岸、沔阳城的东南方、定军山的东北方,与沔阳城和定军山形成了一个“品”字形。

汉中盆地本无汉城,建兴七年(229)冬,诸葛亮屯驻在沔阳,鉴于沔阳南有定军山,北有天荡山,两山相峙,将沔阳夹在了中间,敌军若占据了其中任何一座,就可居高临下直捣沔阳。故而,他认为沔阳易攻难守,不宜屯兵,决定另筑一座屯兵之处。经过周密勘察,他就在汉水之南、容裘溪之西的一座小山上,修筑了这座汉中的军事重镇汉城。

这座新筑的汉城,既与沔阳隔着汉水相呼应,形成犄角之势,又摆脱了定军山与天荡山的控制,具有相对独立的地理优势。汉城北有浩荡的汉。

汉城:城邑名,故址在今陕西勉县南。

天荡山:山名,在今陕西勉县北。

容裘溪:水名,即今陕西勉县的洋家河,汉水的一条支流。水护卫,东有湍急的容裘溪保护,敌军不敢冒险从这两面进攻;而城的南面和西面,又都是开阔的地带,敌军若从这两面进攻,离城老远便暴露在守城将士的箭弩之下,根本无法靠近城墙。只要城内的守军备足粮草箭弩、檑木滚石,敌军便只能望城兴叹。

汉城修竣之后,便取代了沔阳在军事上的重要作用,成为汉中盆地西部的军事重镇,成了蜀军安插在汉中的一颗牢不可拔的钉子。

现在驻守汉城的将领,是蜀国的重臣名将、诸葛亮的继承者蒋琬之子蒋斌。这蒋斌颇具其父之遗风,乃一员文武兼备的儒将,蜀国的朝野之人,常将他与诸葛瞻相提并论。他刚柔相济,绵里藏针,深得属下的敬重。自驻守汉城以来,他一边操练兵马,一边修整城池,将汉中的这座军事重镇整治得秩序井然,有条不紊。

今年春天,蒋斌接到大将军姜维的紧急军报和将令之后,便大力积草囤粮,造箭打弩,加固城墙,准备檑木滚石。如今,城内存有足够兵马吃一年的粮草,备有二十余万支箭矢,至于檑木滚石,更是瓘积如山。

时局的发展果不出姜维所料,司马昭真的遣钟会率领大军向汉中杀来了,而且来势凶猛,将汉城围得铁桶一般。面对着城下密密麻麻的魏兵,蒋斌心里倒也不是十分慌乱。他带领着副将和偏将,沿着城墙巡视了一圈,已大约估算出围城的魏军兵马有多少。单凭这些魏军,若想攻下汉城,那是白日做梦。针对敌军的情况,蒋斌重新调配了兵力:他在汉城的北面和东面各部署了五百名兵士,由一名偏将率领,监视汉水以北、容裘溪以东的敌军;敌军若胆敢渡水攻城,则待其半渡而用箭弩射杀之。在汉城的南面和西面,他各部署了一千名兵士,多备箭弩和檑木滚石,由他亲自率领,严阵以待,准备迎头痛击攻城的魏军。另外两千名兵士,在城中歇息待命,随时准备增援。

一切部署停当之后,蒋斌来到了汉城西门的城楼之上,遥望着定军山下的诸葛亮陵园,默默地祈祷着……

蒋斌刚刚祈祷完毕,便发现城下的魏军开始运动了。他一面命令守城的兵士各归本位,拈弓搭箭,作好发射的准备;一面俯身在城墙的垛口间,睁大眼睛,密切地注视着魏军的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