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发明魔术师——爱迪生
2426400000002

第2章 少年时代(1)

一、家世

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出生在美国中西部的俄亥俄州的麦兰。

爱迪生的祖先是荷兰人。大约在1730年,爱迪生家族和其他移民一起,从荷兰阿姆斯特丹来到美洲,在新泽西帕赛克河附近一个叫科尔杜维尔的村庄定居下来。爱迪生的曾祖父约翰·爱迪生是一个“王朝正统主义者”,就是殖民地所属国的保皇党,在美国独立战争中(1775-1783),他参加了英国军队。英军战败后,约翰失去了全部财产,不得不带着全家跟着一大批被驱逐的保皇党人在毗邻加拿大西部边疆新斯科舍半岛的劳迪湾东岸登陆,在气候恶劣的处女林中开辟出一个农场,开始了新的生活。不久,约翰的儿子,即爱迪生的祖父老塞缪尔成了农场的顶梁柱。

大约在1811年,年近80岁的老约翰率领他的一大家人,乘着牛拉大篷车走了几百千米,来到维纳镇。约翰找到一个风景秀丽、但荒无人烟的谷地,山上是望不尽的松林,山下流淌着蜿蜒的奥特尔河。约翰一家获得了一大片土地,他们伐倒了树木,建筑房舍,开辟牧场,在这里安家落户了。由于英国的造船业和建筑业需要大量木材,加拿大的木材出口大幅度增加,维纳镇繁荣起来了,约翰一家也逐渐富裕起来,成为这一带远近闻名的殷勤好客的庄园。

爱迪生的父亲小塞缪尔·爱迪生生于1804年。年轻的小塞缪尔在镇里开了一家旅馆,不久,爱上了镇里的女教师南希·埃里奥特,并向她求婚。南希是神父的女儿,受过良好的教育,在维纳镇学校里担任首席教师。她心地良善,富有同情心,很受市民的尊敬和爱戴。这对年轻人的感情与日俱增,1828年,他们结婚了。婚后,他们养儿育女,过着安宁的生活。然而,安宁的家庭生活却被激烈的政治事件破坏了。1837年,加拿大爆发了反对英国都督独裁统治的起义,加拿大的资产阶级企图通过实行立宪代议制来夺取政权。小塞缪尔参加了这次起义,他的旅馆成了本区起义者的司令部。但起义被英国殖民者镇压了。小塞缪尔家的财产被加拿大政府没收,他把家眷留在加拿大,只身一人随着一群失败者逃到了美国。起先,他在伊利湖沿岸一些城市居住,后来定居在离休伦河流人伊利湖处不远的麦兰镇。1839年,多亏他的好友、伊利湖上著名的船长阿尔瓦·希雷德利的帮助,南希才带着孩子搬到了麦兰,一家人得以团聚。

当时,俄亥俄州还不通铁路,休伦河通过运河连接莱克伍德码头,成了把产粮区的粮食运往东方的一条水路交通命脉,麦兰成为重要的小麦集散地,造船业也很发达,小镇很快繁荣起来。小塞缪尔在这里经营木瓦的生产和贩卖,同时,还做贩卖粮食的生意。小塞缪尔精力旺盛,从来不知疲倦。他兴趣很广,只要对一种事业有兴趣,就会执着追求,直到获得成功。塞缪尔总是喜欢探索新路子,他在一项事业上刚开始获得成功,便又立刻去从事另一件事。生意上的成功,使夫妇俩过着幸福的生活。他们坐落在山脚处的带有顶楼小屋的红砖住宅里,经常传出孩子们欢乐的笑声。

1847年2月11日,享誉世界的最伟大的发明家之一,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在这座住宅里出生了。小塞缪尔的哥哥托马斯恰好在婴儿出世那天来到麦兰做客,便以客人的名字来命名新生儿,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夫妇俩又给新生儿取了第二个名字阿尔瓦,这是为了表示对船长阿尔瓦·希雷德利的敬意和纪念。母亲则总是亲昵地叫他阿尔。

二、好奇心

小阿尔出世后很少嬉闹,总是笑。灰色的眼睛亮晶晶的,让人感到这是个聪明机智的小家伙。他的脑袋显得很大,头发却稀少,竖着长,像个小刺猬,很难看。父亲给他理了发,反而更难看,母亲也直皱眉头。

阿尔对周围发生的一切事情都非常有兴趣。

他常常同孩子们一起到运河边的大粮库附近玩耍,但他对小伙伴们的游戏似乎并不太感兴趣。他喜欢坐在码头上,观看来往不绝的轮船和驳船。他在想,这些船只怎么会在河里走动而不会沉到水下去呢?船上这么多的粮食、煤和矿石是从哪里来的,又运到什么地方去呢?他甚至会在路边的一个角落里静静地坐上几个钟头,细细地描摹仓库牌匾上的字。他还不会念这些字,但他却能记住它们;水手们和木匠们唱的歌词他也能记住不忘。他经常跑到父亲的工场去,看木匠们怎样把长长的圆木做成一片片的木瓦。他还喜欢到造船厂去,观看造好的船舶是怎样下到运河里去的。这个观察力很强的孩子,似乎对一切都感兴趣。阿尔家门前有一条大路,采金矿的工人乘坐的大篷车就从这条大路经过。只要工人们一停下来休息,阿尔就会静静地,甚至是贪婪地聆听他们讲述外面世界的故事。

好奇是孩子们共有的特性,但阿尔比一般孩子更为好奇,并且有一种将别人告诉他的事情付诸实验的本能。阿尔经常不断地向大人提出一连串问题,这些问题在大人们看来似乎不是什么问题,却又常常回答不出来。有一次,阿尔冷不丁地问父亲:“为什么会刮风?”父亲回答:“我不知道。”阿尔又问:“你为什么不知道?”在造船厂,他看到很多工具,他就问工人这个工具是干什么的?那个工具是怎么用的?他的问题太多了,好像他学会说话就是为了提问题的。他把大人们都问烦了,人们说,这孩子脑子里想的不该是孩子想的事情。阿尔不但好奇爱问,而且什么事都想自己试一试。他从造船厂和他父亲的工场拣来大大小小的木块,然后挑出大小形状合适的木块搭出粮仓、轮船来。他会不断地改动它们,直到他觉得很像了,才满意地欣赏自己的建筑物。有一天,他看到一只母鸡趴在一堆鸡蛋上,一群小鸡在母鸡周围跑来跑去,他发现小鸡都是母鸡孵出来的。有一天,到了吃饭的时间,仍不见阿尔回家。父母焦急地四处寻找,最后在场院边的草棚里找到了他。父亲见他一动不动地趴在放了好些鸡蛋的草堆里,就好奇地问他:“你这是在干什么?”阿尔不慌不忙地回答:“我在孵小鸡呀!”原来,阿尔看到母鸡会孵小鸡,觉得很奇怪,于是自己也想试一试。父亲听了又好气又好笑,告诉他人的温度太低是孵不出小鸡来的。阿尔通过体验知道了人是孵不出小鸡来的。但阿尔还是不明白,为什么母鸡能孵出小鸡,而他就不能呢?

阿尔这种强烈的求知欲和追根问底想试一试的愿望,经常给他带来危险。有一次,他到粮仓里,想看看麦囤里装的什么,不小心一头栽到麦囤里,麦子埋住了阿尔的脑袋。他差一点死了,幸亏工人及时发现,把他拉了出来。他看到篱笆上有一个野蜂窝,就想看看里边有什么奥秘,为什么那么多野蜂都往里钻。于是他找来一根棍子去捅,结果他被野蜂蜇得满脸红肿,连眼睛都睁不开了。有一天,阿尔在父亲的粮仓里玩,他忽然想,粮仓被火烧着后会发生什么状况?他真的点燃了粮仓,结果父亲的粮仓化为一堆灰烬。阿尔干的这件事太不像话、太危险了,于是遭到了父亲严厉的鞭打。但阿尔似乎并不生父亲的气,疼痛也没有改变他爱观察、爱思维、爱追根求源的本性。

阿尔经常到邻居塞缪尔·温切斯特的碾坊去玩。有一次,他看见塞缪尔正在试验用气球做一种飞行装置。阿尔被这种试验迷住了。他不禁想道:如果人的肚子里也充满了气,不也能飞到天上去吗?那该多美呀!于是,阿尔找来几种化学药品做实验。他叫来父亲的佣工迈克尔·奥茨,对他说,你吃了这些药就能升上天去。倒霉的奥茨吃了阿尔配置的药水后嘴唇抽搐,几乎昏厥过去。而阿尔还始终坚持,奥茨飞不起来是奥茨的失败,并不是自己的错。这件事不仅使阿尔的父母担心,也惊动了邻居,他们甚至把阿尔当成危险人物,警告自己的小孩子不要和阿尔玩!

阿尔7岁的时候,俄亥俄州已经通了铁路。运河无法同铁路竞争,麦兰已不再是粮食贸易的中心了。塞缪尔·爱迪生的生意也难以经营下去了。1854年,塞缪尔带着全家迁往密执安州的休伦港,住在北郊的格拉蒂奥特堡。他们的房子高耸在河边,有20个房间,周围是一片高大的松林。房前有个大花园约有10英亩的菜园。塞缪尔在这里开办了经营粮食和建筑木材的买卖。

三、走向

转眼间,阿尔已经8岁了,到了该上学念书的年龄。阿尔被送进了附近的一所小学。这个学校只有一个班级,一个老师。学校课程设置呆板,老师讲课枯燥无味,这些一点也引不起阿尔的兴趣。阿尔想知道的事,老师一点儿也不教,阿尔不想知道的事,偏偏又教起来。充满好奇心和爱追根问底的阿尔在这里陷入了困境。他从来没有好好听过老师讲课,他把别人丢弃的物品制成一些奇怪的东西玩,完全不注意老师在讲些什么。有时,干脆就跑到教室外面去。做作业时,只要有一个问题得不到解答,他就不会继续做下道题,这样他经常不能按时做完作业。他还常常在课堂上提出各种问题,问得老师下不了台。一次,老师正在讲一位数的加法,阿尔忽然举手提问:“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老师被问得张口结舌,无以回答。因此,对阿尔个性毫无了解的老师,便斥责阿尔是“糊涂虫”、“低能儿”。

阿尔在校学习不到三个月,老师便把他母亲叫来,对她说:“阿尔瓦这孩子实在太笨,留在学校只会妨碍别的学生,还是别上学了吧。”阿尔的母亲非常生气,她绝不承认自己的孩子是低能儿。她说:“我认为阿尔比同龄的大多数孩子聪明,我将教我的阿尔,他再也不会到这里来了!”

阿尔的母亲当时正在女子学校教书,是一个富有教育经验的教师。母亲平日留心观察自己的儿子,认为阿尔不但不是低能儿,而且时时表现出非常优秀的品质来。母亲决心全力教育阿尔,要使他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人。她对阿尔说:“母亲已下了决心,无论如何要使你成为世界上第一等人物,你能不能发这个誓呢?”阿尔说:“妈妈,我愿意发这个誓,我一定要做番大事业,使现在说我是低能儿的先生听了寒心。”

年幼的爱迪生就这样永远地告别了学校,这位以自己的深邃智慧巨大地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的伟大发明家,一生中只上了三个月的学。从那以后,母亲就成了他的“家庭教师”。阿尔的母亲南希熟悉现代教育理论,她知道她能采用的最好办法就是让阿尔按照自己的爱好和意志去发展,只是在必要的情况下去加以制止。她也很清楚孩子们都有爱玩的天性,于是她把家庭教育办得生动活泼。在母亲启发式教育下,阿尔受到了启蒙教育,这时的阿尔对知识充满了无比的渴望。在爱迪生走过的辉煌道路中,母亲对他的教育无疑是他人生中极为重要的阶段。成功后的爱迪生曾这样说:“当老师叫我笨蛋时,母亲来到学校为我极力辩护。从那时起,我决定要为她争脸不辜负她的期望。她实在是真正理解我的人。”“我母亲使我成了这样一个人;她理解我,她让我能按照自己的志向去发展。”

在母亲的教导下,阿尔在学习、英语、文学、数学、地理等一般课程的同时,开始阅读课外书籍。母亲教给他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母亲认为,多思考比简单的死记硬背更重要。因此,只要阿尔看得懂的书,不管多难的,都给他看。阅读打开了阿尔的视野,虽然书中很多地方他看不懂,但无疑的,他被书中展示的多彩的世界和深邃的思想深深地吸引住了,他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如饥似渴地汲取人类先哲的智慧思想。8岁时,他读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剧作家莎士比亚、文学家狄更斯的著作。到9岁时,他已能读懂一些即便是中学生也深感难读的书,如1856年出版的里查继·格林·帕克写的《自然与实验哲学》。这本书包括了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科学技术知识--对于从蒸汽机到气球的叙述以及当时所熟悉的许多化学实验。这正是阿尔所需要的书,它为阿尔展示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后来,他曾回忆说:“《自然读本》是我第一次读到的科学书籍,那时我还不到10岁。”阿尔几乎做了书中指定的所有实验,他对化学开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家的地下室成了他的实验室,二百多个玻璃瓶里装满了化学试剂。实验中,常常险些发生爆炸。他的父母既因此而担惊受怕,又为自己年幼的儿子能做这些实验而自豪。母亲教育他,做完实验各种杂物不能零乱地放着,应该分类归整,特别是有毒的药品应该贴上“毒”字标签。她发现时常有孩子来试弄药品,就坚持要阿尔把有毒试剂随时锁起来。

阿尔在10岁时,吉朋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休谟的《英国史》、席尔的《世界史》,甚至包括自然科学巨人牛顿所著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些有名的著作都成为他的涉猎对象。《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读起来自然很费劲,但阿尔从书中学到了重视实践的真理。当他读到托马斯·潘思的著作时,立即被书中的真知灼见所吸引,反复研读。后来他回忆起少年时代的学习时说:“阅读那位伟大的思想家对政治与科学等问题的论述,我得到了启示。潘思使我了解了许多新的问题。我可以清楚地忆起读过潘思的著作后那种如见光明的感觉……对于潘思,我抱有极大的兴趣。看一遍不够,我就一遍又一遍、反反复复地研读。”

母亲的启蒙教育,使阿尔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使他终生受益。但对一个发明家来说,儿童时代的这些“系统”教育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在他以后的工作中,深感物理、化学、数学和电工学等理论知识的不足,给他的工作造成困难。当他需要解决一个问题时,他就集中时间和精力大量阅读和实验,来弥补自己所受教育的空白。在他后来回忆自己的人生时,深深地感到读书的重要,他说:“读书对于智慧,也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

四、梦想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的童年时代,“电”作为一种新型的能源,已进入了普通人的生活。在人们纷纷开发电的实际用途中,最早将电作为一种信息传媒加以利用的是电报。

1858年,在纽约、芝加哥等几个城市之间架起了大约800英里长的电报线。报纸上还刊登了电报员用电报传递各城市的消息的传奇故事。那时,人们对于电和电报的兴趣,正如同我们现在对于宇宙旅行一样浓厚。对一切事物都怀有好奇感的阿尔通过电报对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阿尔来说,“电”无疑是一个充满着神奇与想像的字眼。阿尔暗暗为自己订下了计划,他要试一试这个神奇的领域。阿尔确信,他也要发明一种电报。

阿尔是个想干什么就立即动手干的孩子。然而,当他决定开始试验电的时候,需要购买各种电器装置,而那时阿尔的父亲生意不好,阿尔很少的零花钱应付他所热爱的化学实验已经很困难了,哪有钱去购买电器材料呢?阿尔犯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