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中外文学之最
24260500000061

第61章 外国部分(12)

法国最杰出的积极浪漫主义作家,是19世纪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和杰出代表雨果(1802—1885)。他生于军人家庭,早期思想保守,1826年开始站到反封建的新兴的浪漫主义一边,以大量优秀的浪漫主义创作,极大地丰富了人类艺术的宝库。

1827年,他为自己同年创作的第一个剧本《克伦威尔》写的著名长篇文艺论文《克伦威尔序言》,标志着积极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公开决裂,也标志着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之间的继续分化。它是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理论纲领和宣言,也是法国第一篇讨伐古典主义的战斗檄文。它猛烈地抨击了为君主政体服务的、束缚资产阶级文学发展的古典主义传统,正面阐发了浪漫主义创作原则。它的发表,为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树起了一面旗帜,对当时的文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此,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蓬勃发展。雨果在这以后的创作中,努力实践了《序言》所陈述的美学原则。

1830年2月25日,他的著名戏剧《欧那尼》的成功演出,是法国文学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它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决定性胜利。作者通过绿林大盗欧那尼这个人物,抒发了自己反对专制暴君的激情,表达了当时法国社会各民主阶层对波旁复辟王朝的无比愤怒的情绪。它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形式上,都实践了作者在“序言”中提出的从古典主义解放出来的原则。它上演5个月后,法国爆发了“七月革命”,推翻了波旁复辟王朝。它竟然意外地成了“七月革命”的“序幕”。

1831年3月发表的著名长篇历史小说《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小说中的一部杰作。它批判的锋芒直指封建专制的国家机器。小说以15世纪末的巴黎为背景,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描写善良、热情、无辜的吉卜赛少女爱斯梅哈尔达,被巴黎圣母院道貌岸然的恶魔、副主教弗罗洛摧残和迫害致死的悲惨故事,深刻地揭露和无情地控诉了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制度的阴森黑暗、僧侣的虚伪和狠毒、封建贵族的专横和残暴、司法制度的残酷与腐朽。同时,小说通过对外形奇丑、又聋又哑、受尽欺凌却忠诚勇敢、纯洁高尚、爱憎强烈的撞钟人加西莫多爱护和照顾爱斯梅哈尔达并在亲自处死弗罗洛后悲壮自尽于爱斯梅哈尔达尸体旁的描写,歌颂了善与美,批判了恶与丑,歌颂了真诚的爱情,批判了无耻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的倾向,此后,作者才被公认为出色的小说家。

他的代表作、长篇社会小说《悲惨世界》,共5部120万字,是作者10多年心血的结晶,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他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的手法,以在逃的苦役犯冉阿让坎坷不平、颠沛流离的种种曲折经历为线索,反映了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和七月王朝初期法国政治生活与社会面貌。作者以富有人道主义的笔触,真实地描写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人民的苦难遭遇和悲惨命运,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穷苦人的悲惨世界的黑暗,愤怒谴责了资产阶级法律的反动性、虚伪性以及司法机关的腐败,热情赞扬了劳动人民的高尚品质和共和主义者的英勇献身精神,表达了作者空想社会主义理想,同时突出了以宽恕、仁慈和博爱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来杜绝社会邪恶和改革世道人心的思想。小说精心绘制了一幅规模宏大的社会政治图画,它被作者称为“社会的史诗”。主人公冉阿让原是一个无辜、勤劳、善良的穷人,从小父母双亡。他为帮助姐姐养活7个孩子,偷了一块面包,被判刑19年。因终日的棍棒、鞭笞、镣铐、禁闭、疲乏和狱中烈日的折磨,他变得越来越凶恶、阴沉、寡欲、无知和粗野。刑满出狱,他又因偷了米里哀主教厚待他所用的银餐具而被警察抓回。主教为保护他,说银餐具是自己所赠。他被主教的宽恕和仁慈好善所感动,决心做个舍己为人的人。那知他又抢了一个小孩的银币,后虽追悔莫及,却获终身苦役罪而被追捕。他隐姓埋名,出乎意料地做了企业家,成了大富翁,还当了蒙特猗市市长并成功地治理了这座小城。他兴办福利事业,冒险在车下救割风老人,释放被判刑监禁的芳汀。他为救被警察误认为是他而被捕的无辜者商马第,竟在一夜之间头发全白了,主动到法庭自首,被沙威逮捕入狱。他为救芳汀女儿珂赛特再次越狱,宽恕并救济了虐待珂赛特而又破产的客店老板德纳第,并与科赛特同逃巴黎。冉阿让英勇参加了共和主义者起义的战斗,但他在奉命执行混进起义阵营侦探情况并追捕他而被捉的侦察员沙威死刑时,却把这个冷酷无情的刽子手放走了。这使沙威陷入了不可自拔的矛盾之中,他终以投河自尽了结。冉阿让帮助珂赛特和马吕斯结婚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他自己却心安理得地在马占斯的臂弯里悄然死去。冉阿让坎坷悲惨的一生,揭露了“悲惨世界”的罪恶。在作者笔下,要消灭这一罪恶,有赖人道主义的巨大力量。

《笑面人》也是一部极具暴露性的作品,它生动地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穷人和富人两个世界的尖锐对立。1874年写的《九三年》,是他最后一部重要长篇小说。它反映1793年雅各宾派革命专政时期的法国历史。作者对封建贵族阶级的垂死挣扎及共和政府军队的英勇善战的形象描绘,同他关于人道主义的思想在作品中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即他在赞成革命的同时又认为革命过于残忍。雨果还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写了大量的诗歌。其中诗集《历代传说》,被认为是法国诗歌和世界文学中最丰富最完美的抒情史诗之一。

雨果的一生,是为民主与和平而斗争的一生。他主张用革命赢得解放、争取和平,同时反对民族压迫、为民族独立而奋争。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中国,对此,雨果表示了极大的愤慨。1885年5月22日,雨果病逝于巴黎。法兰西举国致哀,法国人民为自己伟大的作家举行了国葬,巴黎公社号召社员参加了葬礼,送葬者竟达百万之众。雨果的遗体安葬在伟人祠。

雨果一生的大量创作,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法国社会生活和自己的生活斗争及人道主义与民主主义思想,无情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伪善和冷酷,对劳动人民的苦难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对法国文学特别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尔基赞誉雨果说:“他像暴风一样轰响在世界上,唤醒人心灵中一切美好的事物??他教导一切人爱生活、美、真理和法兰西。”雨果的优秀著作,极大地丰富了世界优秀文学的宝库,作者本人也被列入了世界十大文豪之林。

最早拒绝诺贝尔文学奖的人

法国乃至世界上最早拒绝诺贝尔文学奖的人,是法国当代最著名的存在主义文学创始人和主将、左翼知识分子的思想领袖、戏剧家和小说家萨特(1905—1980)。他的主要文学作品有剧本《苍蝇》、《禁闭》、《死无葬身之地的人》、《可尊敬的妓女》和《肮脏之手》、《特洛亚妇女》等,长篇小说《恶心》和《自由之路》四部曲。哲理剧《禁闭》(《密室》)被西方誉为当代戏剧的经典著作。他的作品在今天法国知识阶层中具有很大的影响。1964年,瑞典皇家学院“因为他那思想丰富、充满自由气息和探求真理精神的作品已对我们时代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他。但他拒绝接受,理由是他“谢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

最流行的城市文学

法国最流行的城市文学,是“韵文故事”。它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讽刺性。作者把社会生活用生动的语言写成引人入胜的故事,把骑士和僧侣的丑态揶揄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暴露了市民的贪婪与自私。它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描写了各阶层人物特别是农民。当时这类作品数量很多,但保留下来的却很少。

最重要的城市文学作品

法国最重要的城市文学作品,是民间所作《列那狐传奇》。它形成于12世纪到13世纪。全书共27篇,3万多行,包括许多前后连贯的故事。其主要情节是列那狐和依桑格兰狼之间的斗争。他们因个人恩怨,互相仇害。传奇以兽喻人,赋予它们以人的言行、思想和感情。90年代,德国诗人歌德根据这则故事还写成了叙事诗《列那狐》。在城市文学中,《玫瑰传奇》也是一部重要的作品。它以玫瑰象征贵族妇女,写诗人爱上玫瑰而受到环境阻碍的故事。

最早突出下层妇女地位的作品

法国最早突出下层妇女地位的作品,是法国中古文学中“韵文故事”之一的《农民医生》。它写一个农村妇女在受了丈夫殴打之后,为了报复而捏造说她丈夫会治病,但别人必须打他一顿之后他才会承认自己是个医生。17世纪法国喜剧大师莫里哀,采用这个情节写成了喜剧《屈打成医》。

最早的长篇小说

法国乃至欧洲最早的长篇小说,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作家拉伯雷(1494—1553)的代表作《巨人传》(《卡冈都亚和庞大固埃》)。共5卷,1532年以后陆续出版。第一卷写卡冈都亚一生下来就是一个能喝17000多头母牛的奶、穿用12000多尺布做的衬衫的巨人。他先受经院式教育,结果越学越呆,后改受人文主义教育,获得了健康、全面、充分的发展。他与若望修士一起打败了侵略者,并建立了“做你自己愿做的事”的德廉美修道院。第二至第五卷叙述卡冈都亚的儿子庞大固埃的生平以及他同若望修士、巴汝奇等人搜寻“神瓶”的曲折经历,最后到达神瓶岛,得到“畅饮知识、真理和爱情”的启示。小说以16世纪的法国社会为背景,以民间故事为蓝本,采用夸张手法塑造了理想君主、巨人卡冈都亚和庞大固埃父子的形象。通过他们的神奇故事,尖锐地揭露和讽刺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教会的黑暗、经院哲学和中世纪教育的腐朽,宣传人文主义者对政治、教育、道德的主张,提出了“做你所愿做的事”等主张,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要求,具有浓厚的现实性和人民性。它代表了法国人文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是16世纪法国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品。小说情节离奇,讽刺辛辣,语言生动诙谐,笔调夸张浪漫,开创了欧洲文学长篇小说的文学形式,为欧洲长篇小说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拉伯雷于1953年被列为了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受到纪念。

最早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

法国乃至欧洲最早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是法国19世纪第一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1783—1842)的代表作、著名长篇小说《红与黑》。原名《于连》,完成并发表于1830年。其副标题是“1830年纪事”。小说题目“红”,代表充满英雄业绩的拿破仑时代及其以特殊方式反抗复辟制度的小资产阶级叛逆者于连等,“黑”代表教会恶势力猖獗的封建复辟王朝及其包括反动教会、贵族和资产阶级在内的黑暗势力。

作品的主人公青年于连,出身贫民,颇有才能,幼年拥护资产阶级民主、自由与平等,成年后对贵族资产阶级上流社会极为不满,立志改变其卑微的社会地位,一心要做拿破仑式的人物,穿上红色军服闯出远大前程,建立军功飞黄腾达。但王政复辟的无情现实,使他理想完全破灭,于是审时度势,转寄希望于教会,决心成为穿黑袍的神父。尽管他不信仰宗教,却把拉丁文的《圣经》背得滚瓜烂熟。19岁的于连,经神父西朗介绍做了市长德·瑞那的家庭教师,开始接触上流社会。他先还有些公道和正义,但官场中尔虞我诈、阴狠奸猾的现实,使他学会了迎合群丑,变得口是心非。后他与市长夫人关系暧昧,被迫回到与世隔绝的贝尚松神学院学习。这既使他度日如年,也使他更加伪善,结果被提为神学课讲师,并深得大主教的恩宠。后神学院派别斗争殃及于连,他又到巴黎做了德·那·木尔侯爵的秘书。在那“阴谋与伪善的中心”,于连学步神速,很快受到侯爵的赏识重用,并以不凡的言谈举止,成功地诱惑了侯爵的女儿玛特尔,进而得到了土地、金钱、贵族封号和军衔。这时,于连那“平民阶级的叛逆心”已泯灭殆尽,完全以复辟政府的意志行事,堕落成为了复辟势力的走卒。正当他踌躇满志、扶摇直上之际,德·瑞娜夫人在贵族阶级和教会势力的联合威逼下,揭发了他,并取消了他与玛特尔的婚约,使他前功尽弃,一落千丈。于连在盛怒之下,竟枪伤了市长夫人,被捕判处死刑。他在独居囚室的日子里,方才如梦初醒,愤怒高喊“我爱真理!”,并彻底明白“目前的世界,整个的社会,都充满了虚伪”。他强烈抗议,但又拒绝上诉,最后走上了贵族阶级的断头台,结束了自己年轻而又悲哀的一生。于连的悲剧,不仅仅是于连个人的悲剧,而是他那整个社会的悲剧。

在小说中,作者以法国波旁复辟王朝临近末日的最后几年为背景,以于连这个个人野心家不惜一切手段向上爬的悲剧故事为主线,广阔地描绘了1830年法国的社会风貌,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的封建贵族和天主教会,真实地再现了他们既勾结又争夺的复杂关系和罪恶阴谋,并从他们对即将到来的七月革命的恐惧中预示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政治形势。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刻的社会意义。作者说他这本小说“认真地描写了19世纪最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描写了“1814年至1830年的波旁王朝所留给我们的这个严肃的、尊重道德的、愁眉苦脸的法国”。作品以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开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在法国乃至欧洲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最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

法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是法国最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雨果(1802—1885)在1831年3月发表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作者以15世纪的法国巴黎为背景,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展现了独特的、绚丽多彩的中世纪的生活画面,通过两个善良、无辜的主人公的悲惨遭遇,愤怒谴责了封建教会和专制王权以及司法机关的罪恶,热情地赞扬了下层平民正直善良、团结友爱的优秀品质,表现了作者人道主义和爱情至上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