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中外文学之最
24260500000028

第28章 中国部分(28)

《红楼梦》未完稿题名《石头记》,基本定稿只有80回,以后的稿子不及整理便都“迷失”了。80回稿先在少数朋友中传阅,后以手抄本流传30年之久。到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程伟元、高鹗第一次以活字版排印出版,但已是120回了,书名也改为了《红楼梦》。后40回多为高鹗续成,据原作线索,将宝、黛爱情写成悲剧结局,虽思想性及艺术性远不及原作,但却使小说成为了结构完整、故事首尾齐备的文学巨著。曹雪芹作《红楼梦》,与吴敬梓作《儒林外史》,都是在所谓的“乾隆盛世”。这一时期表面看似太平无事,但骨子里各种矛盾都在加剧恶化,整个清王朝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曹雪芹敏锐地感到了时代风雨的来临,在自己丰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创作了这部不朽巨著——《红楼梦》,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它所描写的不是“洞房花烛、金榜题名”的爱情故事,而是写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和婚姻悲剧。它更为巨大的社会意义还在于它并非是孤立地描写爱情悲剧,而是以之为中心,写出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其中又尤以贾府为中心,通过对贾氏家族盛衰荣辱的描写,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黑暗与罪恶,以及这个社会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使读者预感到它必然走向覆灭的命运。同时,小说还通过对贵族叛逆者的歌颂,表达了新的朦胧的理想。这在我国文学史上,还没有一部作品能把爱情悲剧写得像《红楼梦》那样富有激动人心的力量,也没有一部作品能像它那样把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揭示得如此全面、深刻,从而对封建社会作出了广泛、深刻、有力的批判,使之成为了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杰作,作者也成为了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现实主义小说家。由于《红楼梦》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巨大的艺术成就,使其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鲁迅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被打破了。”它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广为流传,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当代作家端木蕻良还写了长篇小说《曹雪芹》,塑造了曹雪芹丰满的艺术形象。1996年7月,我国在北京市黄叶村建起了曹雪芹纪念馆。

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

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是鲁迅(1881—1936),他也是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鲁迅是他的笔名。7岁入私塾“三味书屋”学习诗书经传。13岁时祖父被捕入狱,父亲重病,家庭经济衰败。16岁时父亲去世,家贫如洗。这使鲁迅在被侮辱、受歧视的环境中饱尝了世态炎凉、社会冷酷和势利的痛苦,看到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封建道德的虚伪。特别是多住乡下外婆家,了解农民的痛苦和勤劳朴素的品质,对鲁迅后来思想的形成及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898年5月,考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次年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4年中,他深受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和近代自然科学知识的影响,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1901年12月,鲁迅怀着“救国救民”的信念去日本留学。次年1月入东京弘文书院学习。为了表示与满清统治斗争到底和献身祖国解放事业的决心,鲁迅毅然剪掉了象征种族压迫的辫子,并存照题诗,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庄严誓言。1904年,他认为“日本维新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于是决计走“科学救国”的道路,进了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但严酷的现实,特别是在观看了日俄战争幻灯片中一群中国人围观日军杀死充当沙皇军队侦察员的另一名中国人的惨剧时竟然神情麻木,使他认识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他从民族革命和人民解放的要求出发,认为医治国民精神的麻木比医治肉体的病弱更为重要、更为急迫,他认为文艺正是改变人们精神的利器。1906年6月,他决然弃医回到东京走上了从文的道路,立志以文学艺术唤起广大民众。1907年,他写了他最长的一篇论文《摩罗诗力说》和《文化偏至论》等文章,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上,以进化论为主要武器,对形形色色的反动思潮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坚定地相信未来,不惮前驱,提出了改革中国社会的政治主张。同时翻译介绍了大量被压迫民族的文学,积极参加反帝反清爱国斗争,加入了革命团体光复会。1909年夏回国,先后在杭州和绍兴教书,授课之余,开始辑录唐代以前的小说(《古小说钩沉》)。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同年12月,用文言写了他的第一篇小说《怀旧》,描写了小镇封建势力在革命风声中的种种动态。1912年,孙中山临时政府成立,他应蔡元培之邀,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科长、佥事。至1917年间,他目睹了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的丑剧以及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在寂寞和苦闷中整理古籍、考察历史、思索国运。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沉思、探索的鲁迅以强烈的震动,使他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和人民革命的希望。“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使鲁迅的革命精神更加振奋。1918年初,他和李大钊等一起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并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他的第一批白话诗《梦》、《爱之神》、《桃花》等。是年5月,他第一次以“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他的也是中国新文学史上在国内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无情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本质,发出了“救救孩子”和推翻这个社会的号召,它是一份最激烈的向封建主义宣战的檄文,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鲁迅“一发而不可收”,接连发表了《孔乙己》、《药》等优秀短篇小说和大量匕首投枪式的杂文,批判旧思想和旧道德,以彻底反封建的思想和犀利冷峻的艺术风格,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从而确立了他在“五四”运动中斗争最彻底和影响最深广的作家的地位。从1920年8月起,鲁迅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并坚持文学创作。中国第一部小说史专著《中国小说史略》,就是根据作者讲课的讲义整理编纂而成的。1921年12月到1922年2月,分刊发表了他最长也是最著名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作品通过雇农阿Q这个典型形象,鞭挞了封建制度对农民的残酷压迫和精神奴役,深刻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作品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个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而且是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典型。小说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件珍品,至今已有近40种不同文字的译本在世界流行。这些小说与他所写的其它20多篇短篇小说,先后在1923年和1926年结成短篇小说集《呐喊》(14篇)和《彷徨》(11篇)出版。《呐喊》,体现了“五四”文学的实绩,它使鲁迅成为了中国新文学的重要奠基人。《彷徨》表现了作者1924年至1926年因新文化阵营分化所产生的寂寞、彷徨的心境。他以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作为书前题辞。同时,作者发表了中国第一部散文诗集《野草》,同样表现了作者在苦闷彷徨中与封建势力以及代表资产阶级右翼的现代评论派“作韧性的鏖战”的精神。1924年底,支持与领导《语丝》周刊。1925年出版杂文集《热风》,领导青年建立了莽原社、未名社,主编《莽原》周刊(后改半月刊),翻译介绍外国文学,积极支持同北洋军阀及其御用文人进行斗争的女师大学生运动。1926年1月,发表了著名的杂文《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提出了“打落水狗”的彻底革命口号。在“三·一八”惨案中,撰文揭露北洋政府的暴行,支持群众的正义斗争,因而遭到通缉,被迫于8月离开北京去厦门大学任文科教授。其间编定论文集《坟》,编写《汉文学史纲要》,完成了回忆散文《旧事重提》(后改名《朝花夕拾》)。1927年1月,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科主任兼教务主任,发表了著名文章《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热烈赞颂革命,并发出了“永远进击”的号召。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血腥屠杀共产党员和进步学生,鲁迅因营救学生无效,愤而辞去学校一切职务。血的事实使鲁迅的进化论思想被彻底“轰毁”,实现了向共产主义思想的飞跃。1927年9月,鲁迅定居上海,从此专门从事文学创作和文艺运动。1928年,在与创造社和太阳社关于革命文学的论战中,比较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通过长期阶级斗争的磨炼和艰苦的自我教育,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成为了一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1930年3月,发起并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从此,他在反文化“围剿”斗争中同敌人展开了不懈的战斗,同时也批评了各种错误的文艺思想。其间,他还先后参加了革命互济会、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并做了大量工作。1931年向全世界公布了国民党残杀青年作家的真相。1933年和宋庆龄等到德国驻沪领事馆递交反法西斯****抗议书。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鲁迅怀着极大的喜悦,向****中央和******同志发了贺电,说“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1936年与文艺界同仁发表为团结御侮和言论自由的宣言。在上海期间,陆续出版了9本杂文集和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先后编辑《语丝》、《奔流》、《朝花》、《萌芽》、《前哨》、《十字街头》以及《译文》等文学刊物,翻译了大量文学作品,培养了许多文学青年,并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鲁迅一生为革命、为人民鞠躬尽瘁,积劳成疾。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坚持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战斗到最后一息,他在写《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一文未终篇时便离开了人世。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新文学的开山大师、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先驱鲁迅在上海病逝。终年56岁。其“治丧委员会”由******、蔡元培、宋庆龄、茅盾等人组成。上海各界敬献了“民族魂”旗帜覆盖在他的遗体上。****中央从延安发了唁电表示哀悼。当鲁迅遗体在虹桥公墓安葬时,成千上万的群众赶去送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同志亲笔写了“鲁迅先生之墓”6个大字。后出版了《鲁迅全集》20卷,《鲁迅书信集》和《鲁迅日记》各两卷。鲁迅著作,被译成了50多种文字在世界广为流传,为世界人民所热爱。

鲁迅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对民主革命和现代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展示了辛亥革命前后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广阔的生活画面,提出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重要问题,揭露了封建主义的罪恶和上流社会的堕落,批判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反映了处于残酷的经济剥削和严酷的精神迫害双重压力下的中国农民的生活面貌,描写了在激烈的社会矛盾中挣扎着的知识分子的命运。他善于运用典型化原则和白描手法,塑造栩栩如生的典型形象。作品丰满而洗练、隽永而舒展、诙谐而峭拔,特别是以其卓越的艺术语言,确立了中国白话这个民族文学新语言的历史地位,它为现代文学特别是短篇小说的创作树立了榜样。所作历史小说《故事新编》,把历史和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具有古为今用的作用。散文诗《野草》,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揭露和批判,对光明的追求与赞美和对革命的颂扬,也反映了作者在黑暗重压之下孤寂彷徨的心情。其艺术形式多样,构思新颖,想象丰富,语言优美。散文《朝花夕拾》,记述作者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在鲁迅的作品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还是杂文。由于革命斗争的需要,他放弃了长篇巨制的创作,以杂文为武器,与敌人和各种错误思潮进行了英勇的、坚决的、短兵相接的鏖战,表现出了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坚韧的战斗精神。前期杂文反映“五四”到1927年期间的思想斗争和社会风貌,充分体现了作者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倡导科学与民主的“五四”时代精神;后期杂文数量更多,内容更为广泛,思想也更为深刻。它有力地揭露和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各种阴谋,批判了文艺领域中的各种错误思潮,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至30年代中期的社会面貌。这些杂文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具体形象反映生活的本质,通过细致分析和生动议论表明作者的观点,具有深沉朴实的革命激情和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语言幽默而犀利,说理透彻,形象生动,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相结合的典范。它和作者的小说、散文一样,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拓荒开来的标帜,它在作者的倡导下,发展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运用便捷和影响深远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鲁迅在艰苦的斗争中不屈不挠,敌人通缉他、威胁他、禁止他的书籍出版、删改他的文章,但丝毫也没有使他屈服,他用笔名的形式发表文章,巧妙地与敌人进行战斗。他一生用了100多个很有意义的笔名,是中国文学史上使用笔名最多的一个作家。

鲁迅先生奋斗终生,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献给了革命文学事业,献给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他的一生,表现了中国人民临危不惧,挺身而起的崇高品质。******同志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以其伟大的文学成就,被列入了世界十大文豪之林。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中国通、瑞典人斯文赫定,曾提议鲁迅参加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但鲁迅因“眼前可见依然黑暗”,不愿为“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依靠帝国主义势力上台的蒋介石政权涂脂抹粉,更不愿使自己的文字从此变为“翰林文学,一无可观”,而毅然拒绝了。1979年11月,由周扬、茅盾等发起,在北京成立了“中国鲁迅研究学会”。

笔名最多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