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中外文学之最
24260500000023

第23章 中国部分(23)

最早的诗赞系说唱文学刻本,是1967年在上海嘉定县城东一座明代宣姓墓中发现的明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北京永顺堂刊印的说唱本和传奇刻本。其中1本为传奇,11本为说唱本。这11种说唱文学刻本(其中5种刊有刻书绝对年代)是:《新编全相说唱足本花关索传》、《新刊全相唐薛仁贵跨海征辽故事》(成化七年刻)、《新编全相说唱石郎驸马传》(成化七年刻)、《新刊全相说唱包待制出身传》(与这些刻在一起的还有《新刊全相说唱包龙图陈州粜米记》、《新刊全相说唱足本仁宗认母传》、《新刊说唱包龙图断曹国舅公案传》、《新编说唱包龙图断歪乌盆传》)、《新编说唱包龙图赵皇亲孙文仪案传》、《新编说唱包龙图断白虎精传》、《新刊全相说唱开宗义富贵孝义传》(成化十三年刻)、《新刊全相莺哥孝义传》、《新刊全相说唱张文贵传》等。

最早的戏曲剧目

最早的戏曲剧目是西汉角抵戏中的《东海黄公》。它取材于民间故事,通过加工排练而成。主要是表现人与虎的搏斗,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且加入了幻术成分。演员都有特定的服饰和化装。在表演中,它不是以演员双方的实力来分胜负,而是按故事情节的发展。最后黄公老头被虎所杀。它已突破了古代倡优即兴随意的逗乐与讽刺形式,演变成为了戏剧。

最早的剧本

最早的剧本,是1959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县出土的用古维吾尔语创作的写本《弥勒会见记》。据考证,至迟应是在8至9世纪之间写成,形式为所谓的梵策式。用回鹘文黑墨两面书写,共约293叶(586面)。它以对话形式展开剧情,内容主要表现弥勒佛生平事迹,是个充满浓厚佛教色彩的剧本。原本现存新疆博物馆。

最早的南戏剧本

最早的南戏剧本是宋光宗时(1190年—1194年)永嘉人所作《赵贞女蔡二郎》和《王魁》。前者写赵五娘与蔡伯喈的故事。它第一次通过艺术舞台形象地反映了我国东南广大地区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即衣冠之人多有数妇,妻子不仅是家庭的奴隶,还要凭借自己的劳动养活丈夫,丈夫一旦举孝廉,就不顾妻子积年勤劳、子女满前而将其一脚踢开。这一不合理的现实,自汉魏以来竟一直被视为地方习俗,相沿不改,至南宋问题更加突出。剧作演出后,深受东南地区广大观众的欢迎,连爱国词人陆游也曾以诗相赞,当然它也为统治者所不容而禁止演出。它后来成了元末明初高明《琵琶记》的祖本。后者说的是敫桂英活捉王魁的故事,是元代尚仲贤所写《海神庙王魁负桂英》杂剧及明代王玉峰所写《焚香记》传奇的祖本。上述两种戏文在当时不仅以其反封建思想倾向的新鲜内容受到了群众的欢迎,而且奠定了我国南戏发展的基础,尤其是《赵贞女》的出现,在我国戏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由于当时封建文化的发达,民间创作多无刊刻付印机会,加之战乱频繁,南戏作品保留很少,《赵贞女蔡二郎》已只字无存,《王魁》仅存18支曲子,且已注明“元传奇”,可能多系元人改编之作。

最早写弃妻另娶的剧作

最早写弃妻另娶的剧作,是宋光宗时(1190年—1194年)永嘉人所作并流传于民间的南戏《赵贞女》。它也是最早的南戏剧作。主要反映我国东南地区封建文人弃妻再娶社会问题的剧作。剧中写蔡伯喈(东汉著名学者蔡邕,但所写并非史实)上京应举,因贪恋富贵功名长期不归,其妻赵五娘独力支持门户,在蔡家父母双亡后到京师寻访伯喈。伯喈却不相认,最后以马踩赵五娘,雷轰蔡伯喈结束。它通过蔡伯喈的背亲弃妇,反映了封建文人一旦飞黄腾达,就要弃妻再娶的现实,从而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据《隋书·地理志》记载,当时我国江西、浙东、闽北等东南地区,“衣冠之人多有数妇,暴面市廛,竞分铢以给其夫。及举孝廉,更娶富者。前妻虽有积年之勤,子女盈室,犹见放逐,以避后人”。这种不合理现象,从汉魏以来,一直被看作地方习俗相沿不改。到了南宋,随着经济的发展,科举名额的扩大,这一社会问题就更加突出。《赵贞女》通过舞台艺术形象地反映了这一社会问题,为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妇女鸣不平。它以它那反封建的内容受到了广大人民特别是东南地区人民的欢迎,同时,它也遭到了封建统治者的禁止。《赵贞女》奠定了南戏发展的基础,它在我国戏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元末戏剧家高明,根据《赵贞女》改编成为了被誉称为“南戏中兴之祖”的优秀剧作《琵琶记》。

最杰出的悲剧

最杰出的悲剧,是我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元代关汉卿(约生于1229—1241间,卒于1297—1307间)的代表作《感天动地窦娥冤》,简称《窦娥冤》。它为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剧作取材于汉代“东海孝妇”的故事,反映元代的现实生活,抨击封建社会的残酷与黑暗,歌颂受害最为沉重的善良妇女坚贞不屈的反抗斗争精神。贫儒窦天章带着7岁女儿瑞云流落楚州,因生活所困,借得寡妇蔡婆20两银子。一年后,本利共为40两,窦天章根本无力偿还,又欲上京求取功名。蔡婆乘机索瑞云为童养媳,改名窦娥。窦娥婚后不久,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一天,浑名叫赛卢医的一个医生在蔡婆前往讨债之时,为赖债竟将蔡婆骗至野外,想用绳子将其勒死,恰巧又为泼皮无赖张驴儿父子所救,他们乘机逼蔡婆婆媳二人改嫁他们父子二人,否则仍要将其勒死。蔡婆被迫答应,并将张驴儿父子带到家中,窦娥坚决不允。但张驴儿父子赖着不走。张驴儿在汤中放下毒药,想毒死蔡婆霸占窦娥,不料被其父误饮身亡。张驴儿再以此胁迫窦娥未成,便向官府控告窦娥杀人。昏官桃杌严刑逼供,窦娥坚贞不屈,转而刑拷蔡婆。为救婆婆,窦娥屈招,被徇私枉法、草菅人命的桃杌冤判死刑。临刑前,她发下了3个誓愿:斩后血不落地而飞溅高挂的白练,六月降雪3尺以掩其尸,楚州干旱3年。窦娥死后,誓言全部应验。3年之后,其父窦天章已官为廉访史,到楚州查卷审理囚犯,梦中得知女儿向他诉说冤情,使窦娥终得昭雪平愤。剧作最突出的成就是塑造了窦娥这一光辉的女性形象。她在短短的一生中,经受了丧母、离父、丧夫的打击,高利贷的迫害,泼皮无赖的欺压,贪官污吏的毒刑,以至含冤而死的种种不幸,几乎集封建社会妇女所受各种压迫于一身。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下层妇女的善良和人民群众的反抗精神。特别是窦娥在赴刑场的路上那悲愤填膺、呼天号地的指斥:“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对天地鬼神和对黑白不分、是非颠倒的现实社会发出了震撼人心的控诉和无情的批判。窦娥的冤死,更有力地揭露了“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的封建社会这一普遍的现实。而那3桩誓言的实现,则富于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充分体现了人民对正义的渴求。而窦娥冤屈得到昭雪,更表现了窦娥宁死不屈的抗争精神,表明了黑暗腐败的元代社会人民群众伸冤复仇的强烈愿望和正义不可战胜的巨大力量。剧作结构完整,曲词精练朴实动人,被明人孟称舜赞为“词调快爽,神情悲悼,尤关之铮铮者也”。700多年来,它历久不衰,被改编成不同的剧种多次上演。早在140多年前,它就被欧洲人译成了法文,后又被译成了日文在国外流传,它就像王国维所说那样,是“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杰作。

现代最杰出的悲剧

现代最杰出的悲剧,是剧作家曹禺(1910—1996)在1934年发表的4幕话剧剧本《雷雨》。30年前,某都市煤矿董事长周朴园在他还是大少爷时就勾引了使女梅侍萍,并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周萍,幼子大海。周朴园后为迎娶一个门当户对的阔小姐,竟把侍萍撵出了家门。侍萍悲痛欲绝,怀抱幼子大海投河自尽。后侍萍被他人所救,为求生又嫁给了鲁贵,生了女儿四凤。鲁贵与侍萍感情不好,侍萍只好长期在外做女佣。鲁贵则背着侍萍到周家做了管家,并带着四凤同去做了使女。大海也在周朴园矿山做工,周朴园撵走侍萍后,又骗娶了繁漪,并生了儿子周冲。但他们夫妻长期不合,宛若仇人。繁漪在苦闷抑郁中与周萍发生了****关系。后周萍又遗弃了继母繁漪,与不知就是自己同母异父的妹妹四凤相爱。这时,流落他乡的侍萍前来探亲,与周朴园邂逅相遇,并惊悉儿子周萍与女儿四凤的乱伦关系,悲痛欲绝。繁漪得知周萍、四凤要相偕出走,在绝望之中当众公开了她与周萍的乱伦关系,而周朴园也公开了侍萍的真实身份。这突如其来的巨大打击,就像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不仅打破了人世间的一切平静,而且无情地毁灭着这两家每一个人的心。四凤冒雨冲进花园触电身亡,周冲为救四凤被电击丧生,周萍开枪自杀离开了人世,侍萍、繁漪先后疯癫,在悲惨的世界悲惨地活着。作品塑造了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周朴园既是尊崇旧道德的资本家,又是出国留过学的知识分子。在他那“仁厚”、“正直”、有“教养”等的外衣下面,隐藏着伪善、庸俗、卑劣的罪恶。鲁贵是一个不知羞耻、趋炎附势的奴才。繁漪是“五四”以后的资产阶级女性,聪明、美丽、追求自由与爱情,但任性而脆弱,热情而孤独,饱受精神的折磨。侍萍、四凤、大海均是社会下层被侮辱被损害的人。剧本在不到一天的时间之内,在周家与鲁家两个舞台背景之中,集中地描写了两个家庭成员之间在前后30年之内错综复杂的血缘关系、爱情纠葛和悲剧命运,揭露了那个社会的种种罪恶。其情节生动,矛盾尖锐,场景集中,结构严谨,人物个性鲜明,心理刻画真实深刻。1935年4月在日本东京首次演出,盛况空前。同年8月在国内上演轰动剧坛。《雷雨》的问世,是中国话剧文学走向成熟的标志,它是中国话剧的经典之作,是中国话剧中演出场次最多、最受欢迎的一个剧目,它不仅被改编成为了戏曲、舞剧、电影等艺术形式,在国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被译成英、法、日、俄、朝、越等多种文字,在外国出版、上演,赢得了国际声誉。

最早的现实主义戏剧杰作

最早的现实主义戏剧杰作,是元代与关汉卿同时的戏曲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西厢记》,它也是我国较早的一部以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的剧本。它系作者根据金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改写而成。它在各方面都比董本有更为明显的提高:题材更为集中,反封建主题更为突出,人物性格更为明朗,情节发展更为自然合理,心理描写更为深刻细致,语言更为精练优美,达到了以爱情为题材的杂剧的高峰。全剧5本21折。作者以对封建叛逆者的极大同情,写书生张生(名珙)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通过自由恋爱终成眷属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礼教特别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门当户对”的封建婚姻制度和门阀等级观念对青年自由幸福的摧残,歌颂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合理要求以及他们为之而进行的斗争和所取得的胜利。贯穿全剧的矛盾冲突,是代表封建势力的老夫人和追求自由幸福的青年一代的典型张生、莺莺和红娘之间的矛盾冲突。崔莺莺是个敢于冲破封建礼教而又被封建礼教束缚着的相国小姐。红娘地位卑贱,但品格高尚。她富有正义感、敢于斗争,助人为乐,是作品中光彩照人的形象。张生是个诚实勇敢,对爱情挚着忠贞,敢于向封建礼教进行斗争的白衣秀士。老夫人是封建礼教势力的代表和以“慈母”面目出现的封建家长的典型。《西厢记》具有卓越的艺术成就,是我国古典戏剧现实主义的杰作,它为明清以来的戏剧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作者突破了元杂剧每剧四折的结构体例,其内容丰富,情节紧凑,故事曲折动人。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心理描写和景物气氛的渲染十分感人。作品文辞优美,诗意浓厚,很多曲文感情色彩强烈,富于音乐节奏。元明以来,它最受群众欢迎,流传也最广。元代戏曲作家贾仲明夸它“天下夺魁”;明代戏曲理论家王骥德说它“千古绝技”;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认为它可与《离骚》、《庄子》、《史记》、杜甫诗、《水浒》等媲美,被合称为“六才子书”。它还被列为了我国十大喜剧之一。

最杰出的浪漫主义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