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茶余饭后,抽出少许时间和亲朋好友外出散步几分钟,边走边聊,一切烦恼都会不翼而飞。
想象精神过度疲劳时,可以靠在沙发上或靠椅背上,微闭双眼,让想象展开美丽的翅膀,想象自己置身于原始大森林或是美丽的大草原,或是狂歌欢舞的歌舞厅,此时会有“此时无声胜有声”、“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奇妙感觉,会使心灵深处流光溢彩,飘逸出轻松与闲怡。
体育锻炼心情好
科学家新研究发现,体育锻炼之所以能令人精神饱满、心情开朗,是因为它能提高人体中苯乙酸的含量。
苯乙胺是人体自然产生的一种化学物质,它能起到调节体能、情绪和注意力的作用。人体内分泌的一种酶可以将它转化成苯乙酸。研究表明,患抑郁症的病人体内苯乙胺和苯乙酸含量都非常少。
研究人员对20名平均年龄为22岁的健康男性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发现,体育锻炼之后,这些人体内的苯乙酸含量平均上升了77%。单个人检测结果表明,体内苯乙酸含量上升幅度在14%~57.2%之间。在通常情况下,认为体育锻炼难度越高的人,其体内苯乙酸增加的幅度也就越大。
研究人员认为,苯乙酸化学结构与安非他命非常相似,因此,许多其他因素也可以影响体内苯乙酸含量。可能是因为苯乙酸是所谓的“慢跑快感”,即大脑内安多酚活动的一部分。
因此,当人们心情烦躁或精神疲倦时,应挤出时间,尽可能到户外参加喜欢的体育锻炼,这样会使你振作精神,抛去烦恼,放飞心情。尤其是那些整日伏案工作、从事高风险职业的医务人员和从事高压力职业的教师,更应该认识到,体育锻炼是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受挫后的心理对策
挫折是个体在满足需要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阻碍和干扰,使个体动机不能实现,个人需要不能满足而产生的一种心境和经历。现代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可能遭遇挫折。面对困难和挫折,许多人常常会痛苦、自卑、怨恨,失去希望和信心。受挫后的心理失衡,不仅影响个人的工作、生活,还严重影响身体健康。长期心理失衡,不仅会引起各种身心疾病,甚至能使人丧生。因此,遇到挫折后,应采取积极应对措施。
倾诉宣泄将自己的内心痛苦向他人倾诉。倾诉法是近年来医学心理学提倡的一种治疗心理失衡的方法之一。受挫后如果失望焦虑的情绪沉积在心,会凝聚成一种失控力,有可能摧毁肌体正常的生理机能,导致体内毒素滋生。适度的倾诉发泄,可以将失控力随着语言的倾诉逐步转移出去。倾诉作为一种健康防卫,方法简便,起效迅速,收效甚好,如果倾诉对象具有较高的学识修养和实践经验,将会对失衡者的心理给以适度抚慰,能催人奋进,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较优势 受挫后有时难以找到合适的倾诉对象以倾诉衷肠,便需要自己设法平衡心理。优势比较法要求受挫者设法去想那些比自己受挫更大、困难更多、处境更差、遭遇更惨的人。通过挫折程序比较,将自己的失控情绪逐步转化为平衡心态:分析自己的优势,强化优势感,弱化受挫心理,提高应对能力。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挫折的转化。适度的挫折能锻炼人的意志,使人更加成熟。挫折还能激发人的潜力,正确运转挫折的刺激,挖掘自身潜力,发挥自身优势,创造更多的财富。
更新目标 挫折干扰了自己原有的生活,扰乱了自己原有的目标。受挫后需要重新寻找方向,确立新的目标,以此为起点,“而今迈步从头越”,确立目标是一个将消极心理转向理智思索的过程。目标一旦明确,便有了前进的方向,就会启发人产生出调节和支配自己新行动的信念和力量,从而排除挫折干扰,努力向目标奋斗。目标的确立是人内部意识向外部动作转化的中介,是主观见之于客观认识向实践飞跃的起始阶段。目标的确立标志着人已经从心理上走出了挫折的阴影,开始争取新的成功。更新目标既可以抑制和阻止人们不符合目标的心理行为,又可以激发和推动人们去从事达到目标所必需的行动,鼓起人们战胜困难的勇气。
母爱与父爱
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季也能感受到温暖如春: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便蒙上岁月的风尘仍然清澈澄净;母爱是一株树,在季节的轮回中固执地坚守家园,撑一树浓阴默默付出;母爱也是一根穿针线,只要有一个小小的针孔,它便会如春水般流淌,浸润你寂寞的疲惫的甚至伤痕累累的心田……
父爱是一座巍峨的大山,父爱是一片辽阔的草原,父爱是燃烧的太阳,父爱是奔腾的江河,父爱是厚重的抚摸,父爱是深情的凝望,父爱是一本书,需要你敞开心扉认真感悟,父爱是一杯酒,需要你屏息静神细心品味……
“笑疗”除顽疾
古代有位大臣,突然听说其父死于兵乱,顿时悲痛欲绝,情绪十分低落。事后便觉胃脘胀满,状若覆杯,疼痛难忍,滴水难进,茶饭不思,服药数十副,毫无效果,而且病情越来越重,危在旦夕。于是便请名医张子和出诊,正巧碰见巫医在病人的床边念念有词。于是他便模仿巫医的举止神态,“杂以狂言以谑病者”。大臣大笑不止,数日后痞消胀除,胃病就此而愈。
中医情态致病学说对此作出了精辟的论述。中医学认为,七情内伤可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机能紊乱。气逆于上则出现腹部胀满、呃逆不止、唉气频作:气滞则血淤,血淤则不通,不通则胀痛:腑气不通,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则茶饭不思,滴水难进,便溏泄泻。大臣悲忧不解,气郁于中,聚而成痞,情志不畅是根本原因。所以,张医生巧用“喜胜忧”的情态相胜原理,使病人乐而忘忧,气机自然舒缓通和而病除。
现代心理学则将笑视为一种愉快心境或轻松情绪的体现,对改善抑郁、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十分有益。对周围事物恰如其分的认识和个人优越感的产生,便会带来身心的放松和快慰。近年来,国外的笑俱乐部生意红火,门庭若市,充分说明“笑疗”正在越来越被现代人所青睐。
击几疗怪病
古时有一小妇人,有一天深夜突然遭遇盗贼惊吓坠于床下,随后特别惧怕声响,甚至听到家人的脚步声都会“昏倒不知人事”。当地民众认为妇人得了怪病,都避而不见,妇人只能独自居处,病情越来越重,多方求医,药渣堆如山,毫无效果。妇人在绝望之际,幸好遇到了名医张从正。张医诊之,思考再三,于是让二位侍女将患者双手按在高椅子上,在其面前置一竹茶几,用木棍反复敲击茶几。病妇人开始听到敲击声胆战心惊,全身冒冷汗,昏不知人事,连续敲击数日后,妇人的恐怖症便不治而愈了。
张从正认为,“惊者,为自不知故也:恐者,自知也。平者常也,常见之必无惊”。以惊恐之法,治疗由惊恐所导致的恐怖症,是中医情志相胜理论独具匠心的发挥。从临床心理学的角度看,本症属于神经症中的“恐怖症”,是一种病态的恐怖情绪。正常人如果看到可怕的事物如毒蛇、杀人场面而感到恐怖,属于正常的情绪反应。如果对一些很不值得害怕的事或人也感到恐怖而躲躲藏藏,那就是病态了。“恐怖症”是在特定的身心状态下,本来无害或无关的体验,即盗贼的行径使妇人产生恐惧感,这种应激的负强化和泛化,使其惧怕任何声响。张医用木棍反复敲击竹几,让病人长时间处在最恐惧的逼迫情境之中,达到“移精变气”,改变内在旧情境的目的,这也是心理疗法的一种手段。
七情致病与养生
祖国医学认为,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感变化,属于精神致病因素。七情属于中医致病因素的“内伤”。生理状态下的情感变化,是肌体适应外界环境各种刺激的正常反应,它可以调节脏腑气机功能,保持阴阳平衡。如“喜”则气血调和,营卫通利,心气舒畅,精神饱满:“怒”为发泄之意,有助于肝气通达,肝胆疏泄,但如果出现突然强烈或持久的情感刺激,超过了正常生理调节限度,就会使脏腑气机紊乱,导致疾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情感的异常变化通过经络传输,影响脏腑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气血功能紊乱。脏腑气机失常主要表现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怒则气上”是指过于愤怒,使肝气疏泄功能失常,横逆而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蒙蔽清窍,出现突然昏厥、不省人事、大小便失禁等,中医学称之为“中风”,现代医学称为“脑出血”。《素问·生气通天论》日:“大怒则形气厥,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诸葛亮三气周瑜,致其气绝身亡就属于此类:“喜则气缓”,过度的嬉笑使人精神不振、心气涣散。范进“中举”正是由于中举之事来得太突然,突然的大喜刺激,使范进过于兴奋,大喜伤心,心气涣散,变成了一个疯子。日常生活中,人们大笑时会出现不能提取重物,甚至不能站立或小便失禁等,就是“喜伤心”最好的见证:“悲则气消”,过度悲哀,使人肺气消散,以致出现意志消沉、精神不振,若遇丧亲事件,过度悲伤啼哭的人会出现哽咽、唏嘘不能自止,甚至呼吸困难等就是这个道理:“恐则气下”,过于恐怖,惊恐伤肾,以致肾气不固,气陷于下。如在现实生活中,常见到有些人因某些突然的事件吓得四肢发凉,面色苍白,出冷汗,有些人甚至出现“屁滚尿流”的惨局:“思则气结”,当人心中有不快之事时,如果整天思绪烦乱,忧心忡忡,天长日久,脾运失常,就会引起消化、吸收功能障碍而食不甘味,甚至不思饮食,面黄肌瘦。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脾气运化正常,人则吃得甜、睡得香,身体强健结实。正如战国时期,秦国恃强凌弱,经常出兵攻打相邻各国,楚威王向人谈及此事时说:“这件事扰得我卧不安席,食不甘味”。
世界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经说过:“一切顽固沉重的忧郁和焦虑,是给各种疾病大开方便之门”。《素问·上古天真论》谓“虚邪贼风,僻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痛安从来”。这就要求人们适劳逸,和情感,节嗜欲,慎居室,保持正常的心理环境。可见要有一个好的身体,除体育锻炼外,自身修养至关重要。年轻人情绪波动较大,倘若不以宽阔的胸怀,高尚的情操和应有的理智克制情绪,而一味的纠缠在无故的烦恼之中,后果不堪设想,像周瑜、范进那样的人物,在现代社会中同样比比皆是。
在人的一生中,对于荣耀屈辱,不要看得太重,对于升迁得失,不要挂在心上,对于一时受挫,不要耿耿于怀。犹如花的盛衰,云的聚散,潮的涨落,任其自然。哲人言:“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人们要学会知足常乐,珍惜自己存在的价值,不经磨难不成才,在艰难困苦中自强不息,科学调节情绪和处事态度,学会愉快的生活。无论在家庭、单位或是公共场所,都要保持愉快心情,做自己命运的主人,待人一视同仁,不卑不亢,诚恳热情,保持自己的尊严和诚挚的爱心,切忌斤斤计较,苛求于人。古代名医汪昂最高明的健身之道:“遇心绪烦乱之时,侧卧于榻上,遂静心数息,数至数百,则心火下降,气爽神清,烦劳不苦,智慧聪明”。宋代诗人苏东坡赐给人们的养生格言是:“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好心情来自好零食
吃零食的目的并不在于仅仅满足肠胃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对紧张情绪的缓解和内心冲突的消除。当食物与嘴部皮肤接触时,一方面它能够通过皮肤神经感觉器将感觉信息传递到大脑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一种慰藉,使人通过与外界物体的接触而消除内心的孤独:另一方面,当口腔接触食物并做咀嚼和吞咽动作时,可以使人对紧张和焦虑的注意中心得到转移,在大脑的摄食中枢产生另一个兴奋灶,从而使紧张兴奋区得到抑制,最终使身心得以放松。所以,喜欢吃零食的人,不仅仅是一种习惯行为,更多的是由于心理缺陷的缘故。
当人处于紧张、焦虑、忧郁和疲劳状态时,吃点水果、点心、瓜子或喝杯饮料等,都有助于消除紧张和疲劳,保持心理平衡:在两餐之间或夜间工作之余适当吃些零食,既可以使身心得到放松,振奋精神,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又能为身体增加营养,以补充正餐的不足。
当然,吃零食也不可过量。因为零食的营养毕竟不能与正餐相比,难以满足人体的多种需要。零食不能取代正餐,否则就会造成营养失调,反而有害无益。
娱乐除狂怒
古代有位大将的妻子患了一种奇怪的病症:整日脾气暴躁,怒不可遏,打人毁物,疯疯癫癫,不思饮食,呼叫怒骂,“欲杀左右,恶言不辍”。多方求医用药治疗,药渣可以拉几十车,但半年多过去了症状丝毫未减。无可奈何之际,便去请名医张从正诊治。张医认为,此病既然药治无效,当施于情治。于是便请来两个歌舞艺人,化妆新奇,在病人面前歌舞,丑态百出,以各种滑稽幽默动作逗引患者大笑。第二天又让两个舞女学动物顶角,相互戏嬉,病人见此更是好笑。随后,又找来两个饭量大的妇女,经常在病人身边边吃边咂咂直夸饭菜香甜可口,口水直流。病人见此馋意大发,忍不住要求品尝食品。如此反复,数日后症状逐渐缓解,狂病终于治愈了。
这则医案就是一例典型的“笑疗祛病”法。名医张从正以姿色艳丽的歌伎舞于床前,又让她们角斗于庭院,使患者置身于欢快的情境之中,忘却了昔日的苦闷与忧愁,从而使因暴怒导致的脏腑功能失调得到矫治。病妇人因病大怒而致躁狂,出现语言、情绪、行为方面的异常。现代心理学认为,这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是一类以情感障碍为主的精神异常,也叫情感性精神病。现代心理学中的娱乐疗法就是指通过各种娱乐活动,如听音乐、看戏剧、读诗词、做游戏等,来改善不良情绪,矫治不良行为的方法。
长寿来自常欢笑
祖国医学《黄帝内经》日:“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岁”。就是说,内心无忧无虑,心底泰然,心情舒畅则形体强壮,精神饱满,可以长寿百岁。《证治百问》日:“人之性情最喜畅快,形神最宜焕发,如此刻刻有长春之性,时时有长生之情,不惟却病,可以永年”也是这个道理。中国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是著名的长寿之县,那里的长寿老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乐观开朗,笑口常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