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制种必须在适宜的生态环境条件下进行,制种基地的选择是完成制种任务的首要工作。农作物制种的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程度很高,制种不单纯是简单的种子生产,而是由品种持有者、公司、基地、农户共同组成的一个系统,为获得质量优、数量充足的种子,必须在一定组织管理模式下协调运行。要求制种基地有较高的社会经济条件、农民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基地负责人或政府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制种基地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一个良好的制种基地需要在公司、基地政府、农户的共同努力下,以各种农作物种子质量标准为基础,以《合同法》、《种子法》为约束,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期合作机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使制种产业不断地巩固和发展。
§§§第一节制种基地的自然条件选择
农作物制种要根据作物的生物学特性,选择有适宜的自然条件地区生产,这是制种能否成功的基础。一般要求土地肥沃,光照充足,温度和降水量适中等良好的自然环境,生产季节气温太高或太低,降雨过多都不利于制种。中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多样,适宜于各种农作物制种,形成了区域化的各类作物制种基地。
一、气候条件
制种对气候条件的选择有两个方面,一是根据作物起源分布及生长发育特性,选择在最适宜的气候区域进行制种;二是利用设施条件或区域特点,如温室、大棚、阳畦以及区域小气候,创造作物制种需要的气候环境。影响制种的气候因素主要有生长发育时期的光照、温度、水分要求和收获期干燥、无风天气等的要求。地形地势、海拔高度是形成区域性气候和垂直气候分布的因素,在制种基地选择上有独特作用。
光照条件主要有光照强度和光周期。
1.光照强度一般作物在晴朗、强光照条件下生长发育快,开花一致,有利于种子产量提高,特别是异花授粉作物表现尤为明显,如禾本科作物、棉花、十字花科油料作物、茄果类蔬菜、蚕豆、绿豆、瓜儿豆等豆类,瓜类、菊科、苋科、锦葵科等喜光花卉。有些作物生长发育能耐弱光或需要散射光,作物苗期光照不能过强,强光照会引起发育不良或灼伤。作物育苗时,多数需要遮光保湿,出苗后逐步撤去遮盖物。芹菜、胡萝卜等蔬菜,桔梗、蒲包花、龙胆等花卉苗期需要散射光。一些耐湿、喜阴蔬菜、花卉、牧草生长期则需要中等强度光照或弱光,多云、潮湿、冷凉更适于生长发育。
2.光周期北半球地区纬度越高,夏季日照时间越长,冬季日照越短,温度越低;纬度越低,则夏季日照时间越短,冬季温度越高。在高纬度地区长期生长的多为长日照植物,低纬度地区生长的多为短日照植物。长日照植物在短日照地区或短日照条件下发育延迟,不能正常开花结实或不能成熟。短日照植物在长日照地区或长日照条件下发育延迟或发育期缩短,过早完成发育结实,产量低,质量差。长日照作物适于在高纬度温带地区制种,短日照作物适于在低纬度地区或高纬度地区春季制种。对于中日照植物和日照要求不严格的植物,制种选择范围较大。在温室等其他设施条件制种时,可以人为控制光照条件(如遮光、补光),满足作物对光照需求。
温度条件主要包括有效积温、无霜期、极端温度等,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成熟,是制种基地选择需要考虑的最主要的气候因素之一。
1.有效积温(>5℃、>10℃)是决定某种作物在当地能否进行制种的关键因素,如玉米春播要求>5℃有效积温为:早熟品种1800℃~2200℃,中熟品种2300℃~2500℃,晚熟品种2500℃~2800℃;陆地棉要求>10℃有效积温为早熟品种2491℃~3075℃,中熟品种3225℃~3421℃,否则不能正常成熟。但是,许多蔬菜、花卉等作物制种通过设施育苗,延长了生育期,露地移栽后能够满足成熟的温度要求。由于作物生长发育各时期的温度要求不同,在有效积温的范围内也必须考虑作物种子发芽、生长发育、成熟等的最适、最低、最高温度影响。喜温或夏季作物的发芽温度三基点分别是6℃~12℃、30℃~35℃、40℃,耐寒作物或喜凉作物发芽温度三基点分别是0℃~4℃、20℃~25℃、30℃。喜温及夏季作物生长最适温度25℃~30℃,开花种子成熟白天温度20℃~30℃,夜间不低于10℃~15℃;喜凉作物生长最适温度15℃~20℃,开花成熟温度白天15℃~25℃,夜间不低于5℃~10℃。根据不同作物以及作物不同发育时期温度要求,喜温及夏季作物选择温暖地区制种,喜凉作物选择冷凉地区制种。
2.无霜期及极端温度无霜期影响制种作物露地播种、移栽、生长发育和种子成熟。北方无霜期一般在130~170d,能满足多数作物发育要求;一些容易受到晚霜、早霜危害的作物可以通过育苗,保护性播种,田间管理,适期早收,秋季覆盖,设施栽培等措施避免受到危害。如西瓜制种的父本小拱棚覆盖播种、膜下穴播技术;蔬菜、花卉、油料等早春移栽后灌水、烟熏、覆盖等措施防冻、防霜;甜椒晚秋棚膜简易覆盖防霜,玉米站秆剥皮脱水技术等。在北方地区有时会出现极端温度,对制种造成严重影响。如春季寒流、夏季极端高温、干热风、早霜提前来临等,在制种基地选择时也需要考虑。
水分条件包括降水、灌溉、空气相对湿度等。
1.降雨与灌溉农作物制种水肥条件要求较高,制种基地的降水应满足生长期的水分要求,如果降水不能满足,必须有灌溉条件补充。在绿洲等灌溉农业区则全部由灌溉完成水分供应,以保证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水分要求。
2.空气相对湿度作物的不同生长阶段对空气相对湿度要求不同,特别是开花授粉期,要求较高的相对湿度,否则花粉萌发率下降,结实率下降。如瓜类、茄果类蔬菜、多数绿叶蔬菜、喜凉花卉开花相对湿度70%~85%,花粉萌发相对湿度92%以上;有些作物开花需要适中的相对湿度,如禾本科作物,紫花苜蓿、红豆、绿豆等耐旱豆类,蜀葵、鸡冠花、万寿菊等花卉需要50%~70%,多数花卉所需空气湿度65%~90%。中国北方花卉等作物制种产量低的原因之一,就是空气相对湿度低造成的。在开花期降水过多也会造成授粉结实率下降,这种现象在水稻、玉米、花卉等作物上尤其明显。种子成熟期和收获期要求晴朗、干燥的气候条件。
1.地形地势不同的地形地势造成的台地、凹地、盆地等区域性地理分布,使区域小气候发生变化,如通风条件、热量条件改变,会形成一些有特色的制种区域。如棉花在河西地区一般不能正常成熟,但在敦煌、安西、金塔、高台等盆地热量充足,可以满足草棉的成熟要求2000年以来,大量为以色列繁殖棉花杂交种。各地的河流、湖泊、湿地也改变了区域气候,使得水分要求较高的水稻、花卉、蔬菜等作物制种得以开展。
2.海拔高度海拔高度造成地形抬高,形成丘陵、山地、区域性地形等地理特征,使热量、降雨、空气相对湿度、通风等气候条件重新分布,形成垂直气候分布和区域气候特点,从低到高适应不同作物制种。如河西走廊的祁连山脉,平均海拔3500~4000m,气候冷凉。在海拔1200~1700m范围,适应玉米(中熟到早熟品种)、葵花、亚麻、南瓜、番茄、喜温花卉制种;在海拔1700~2000m范围,适应葵花、番茄、喜凉花卉、牧草制种;超过2000m的山地,适应耐寒花卉、牧草制种。
二、土地条件
制种基地对土地的要求既要考虑土地的肥力状况,如肥沃程度、灌溉排水条件、通风条件、土壤质地、土壤结构等;又要考虑土地布局,如土地隔离、规模、交通条件等。
多数作物适宜在沙壤—壤土制种,要求土壤肥沃,养分全面,有灌溉排水条件,土壤pH6.5~7.5。一些牧草、草坪草、野生花卉、耐瘠薄花卉等作物要求肥力中等,棉花、甜菜、葵花、羊草、碱茅、马莲、石竹等适宜轻度盐碱土,玉米、小麦、番茄、茄子等适宜壤土,西瓜、甜瓜、胡萝卜等适宜沙壤土,画眉草、山蚂蟥、柱花草、洋桔梗、风铃草等适宜微酸性土壤。
制种土地的选择安排,要根据作物根系发育、养分吸收特点,适宜的pH值等要求进行。
各种作物制种基地土地布局主要考虑隔离条件,以天然空间隔离为主,不同作物隔离距离不同,如小麦、番茄、菜豆、翠菊等自花授粉作物隔离50~70m即可;葵花、胡萝卜等异花授粉作物隔离2000m以上;玉米、异花授粉的禾本科牧草、石竹、万寿菊、金盏花等隔离300~400m;棉花、高粱、蚕豆、甘蓝型和芥菜型油菜等常异花授粉作物隔离与异花作物隔离相同。制种区土地需相对集中,便于管理,特别是大面积制种(如玉米、葵花、牧草)时集中连片有利于授粉,减少串粉混杂,又可以适当降低隔离距离。如禾本科牧草良种制种面积﹥2hm2时隔离距离50m,制种面积<2hm2时隔离距离100m。花卉、蔬菜等生态条件要求高的作物,以选择生态适应性为主,而不强调集中连片。另外,制种基地要交通便利,便于运输、检查管理。
§§§第二节制种基地的社会经济条件要求
农作物制种除对自然条件要求外,还要强调社会经济条件。社会经济条件较好,农民素质高能促进制种工作开展,反之,制种工作会受到抑制甚至失败。制种工作离不开地方各级政府的支持,许多地方把制种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使当地种子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社会经济条件同时也是对制种企业的要求,制种是高投入、高风险产业,容易受市场、自然因素的制约,对企业经济条件、企业管理水平、社会信誉要求更高。
一、制种基地的经济条件
农作物制种集中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高新技术,与传统的作物栽培不同,要求制种农民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意识,能够接受和利用现代农业科技,服从技术人员的指导,严格执行各项技术措施,能够对制种进行资金、人力、物力投入,并且有一定的承担风险能力。因此,要求制种区有一定的经济条件。
实践证明,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制种,农民文化水平整体程度较高,接受新事物快,容易接受制种的组织管理。不仅一般作物常规制种容易推广,而且一些高投入高产出的制种作物也容易推广(如杂交制种、温室花卉、网室制种等)。农民有一定的投入能力,可一定程度减轻公司投入压力。但是,制种区经济条件也不是越高越好,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由于单位土地收入超过或接近制种收入水平,农民期望值高,会抑制制种的落实。另一方面,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劳动用工成本较高,而且随着经济发展增长迅速,因而造成制种成本的增加,给制种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农业自然条件恶劣(灌溉、温度、湿度等),除农民接受新事物较慢外,当前的农业投入水平、农业耕作方式、先进技术应用程度、风险承担能力等对制种的开展推广有一定的阻力。但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往往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如花卉、牧草多适应在冷凉山区、高海拔地区制种。另外,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经济收入水平较低,相对制种的期望值就较低。所以,在制种的长远发展中,经济欠发达地区是更有发展潜力的后备资源,应注意加以培养建设。
二、制种基地的农民素质
制种基地的农民是完成制种的基本单位,农民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和社会素质。素质较高的农民对制种积极性高,质量意识强,思想觉悟高,把制种作为自己和公司双赢的事业。在制种过程中积极配合基地落实,隔离调配,虚心接受技术人员的指导、检查,严格按农作物制种技术规程操作,加强制种田的管理,增加投入,能认真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责任。在发生公司与农户纠纷时,能互相谅解,问题协商解决。相反,素质低的一些农户,接受制种慢,在基地落实中设置障碍,胁迫公司或村组领导额外获得补偿,制种过程中随意刁难技术人员,不按照技术要求操作,田间管理滞后,病虫草害严重,田间投入少,制种产量低、质量差,私自或合伙倒卖、截留种子。在质量不合格、公司与农户出现纠纷或其他原因时,容易形成强迫收购、肆意闹事及聚众上访等,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上述问题的出现,严重阻碍制种产业的正常发展。因此,加强制种工作宣传,提高制种基地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是制种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措施。
农民培训是开展制种工作的重要内容,经过培训可以使农民了解各类农作物制种形势,掌握制种技术,了解制种质量要求、管理规定;同时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制种工作顺利进行。农民培训是一个长期工作,贯穿于制种的全部过程。农民培训不能只局限于制种技术、管理规定等内容,在林果生产、病虫防治等其他农业技术及生产实际问题都应指导培训,将有助于工作的开展。在农民培训中也应注意社会公德培养,培养农民生产合作、互帮互助、邻里和睦的意识,提高社会素质。经过多年的积累培养,可使基地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公德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使制种基地进一步稳固。
三、地方各级政府对制种的影响
农作物制种是许多地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以辽宁、内蒙古、甘肃、新疆、海南、湖南等省区制种基地为例,主要制种基地农民收入中,约有40%~70%来源于各种农作物制种。制种基地的乡、村政府应积极引进,大力宣传,使当地制种产业尽快发展起来。农作物制种涉及千家万户,尤其是土地承包到户后,农户组织管理难度大,特别是隔离协调工作难度大,如制种农户与非制种农户、制种农户之间、村组之间等。因此,基地领导必须工作过硬、作风扎实、有一定威信,既要代表制种群众的利益,又要做好公司与农户之间的纽带,为制种企业提供所需的组织管理、人力物力的支持和协助,提供适宜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认真做好本乡村所承担的制种作物的面积落实、隔离调整、生产组织、矛盾调解等工作。在制种过程中大力配合和支持技术人员把工作落到实处,抓出实效。通过公司、基地、农户三方合作,明确三方责、权、利,各负其责,促进制种产业健康发展。
四、制种单位的自身建设对制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