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穷养富养不如用爱养
24043500000008

第8章 教育孩子没有绝对的性别界线(2)

万物莫不相异,世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事物。每个孩子的个性都与众不同,有自己的特点,即使是双胞胎也存在着差异。假如你仔细观察周围的孩子,可以把他们分为几大类:内向型,外向型;乐观派,忧郁派……但每个类型中的孩子又有各自的特别之处,外向型的某个孩子,有点忧郁气质,并善于观察。忧郁派的某个孩子善于讲故事,人缘好,还有你也许会发现内向型的某个孩子说起话来甜美可人,一举一动都富有表现力。是的,造物主就是这样的神奇,让每个人都成为一片独特的材料,我们作为家长应该悉心观察孩子,根据孩子的特性因材施教。

其实,因材施教的教养方法最早起源于中国。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根据学生的秉性天赋,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培养了冉有、子路、子常等人,他的这些学生在不同方面取得成就。

《论语》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路问孔子,是不是听到了指令就应该去行动呢?孔子说:“有父兄在,应当禀命而行,怎么能有闻即行呢?”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冉有问了同样的问题,孔子却答道:“是的,听到就应当马上去做。”孔子的学生公西华感到很奇怪,两个学生问同样的问题,为什么老师有两个相反的答案呢?于是问孔子:“先生!子路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有父兄在,不可以马上就行。冉有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应该闻而即行。我弄不明白,所以请教先生?”孔子回答:“因为两个人禀性不同。冉有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前进,要他大胆一些;而子路武勇过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让他谨慎一些。”

孔子有弟子三千,从中培养出了“七十二贤人”,除了他能诲人不倦外,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长秉性,注意因材施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前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教育工作的实践使我们深信,每个孩子的个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培养一代新人,首先要开发每个孩子的这种差异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想一想当我们伸出手,五根手指各有长短,各不相同,它们在拿取东西时各自发挥了不同的作用。我们的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短处,都存在个体差异,这包括性格上的差异、智力上的差异、气质上的差异。所谓差异并不是谁好谁坏,而是孩子擅长什么,在哪个方面更如鱼得水,所以父母见孩子听讲座坐不住,或者听讲效果不佳,这并不一定是孩子不专心,也许这个孩子属于视觉学习型,这样的孩子更适合将所学内容图像化,因此,当父母看见孩子有哪一方面做得不好也没必要大加责罚。上帝是公平的,某一方面的欠缺,在另一方面就会比别人突出。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教授花了数年的时间研究指出,每个人至少有七种不同的“智力中心”,分别是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肢体运作智力、音乐智力、人际智力、内有智力。加德纳教授认为:

智力并不像我们认为的那样以语言和逻辑能力为核心,通过整合的方式存在着的一种智力,而是各种智力彼此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着的一组智力。尽管每个人都是这七种智力的组合,但这七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形式、发展程度是不同的。(可以想象成我们的手指,每种智力在孩子的身上长短不一,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智力手指”)有的孩子对音乐特别敏感,表现出艺术方面的发展优势;有的孩子不善于表达,却很会下棋或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建构活动;有的孩子很爱看书,听故事,也很会讲故事;有的孩子能和身边的人友好相处,而有的孩子在人际关系上则永远长不大。孩子的这些发展方向和优势领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家长必须尊重这种差异,在与孩子的家庭互动活动中善于发现孩子的智力类型,并积极利用和发展他们的优势智力,使孩子获得充分的学习和发展的信心,这样才能保证家庭教育的高效率和高质量。

霍华德·加德纳教授的研究以非常科学的方式揭示了孩子的个性差异。作为父母的我们不需要让孩子走统一的道路,就好像有的人穿登山靴,有的人穿皮鞋,有的人穿拖鞋,但非要所有的人都走山路,那是不可能的。不同的鞋要在合适的场合穿,同理,对待孩子也要因材施教。

美国的天赋教育就是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让孩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顺应各自的秉性,因势利导,让孩子在自己选择的领域内更出色。我们为人父母不仅是给予孩子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发掘孩子的个性差异,让他们独立,发挥才干,成为应该成为的人,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而这比留给孩子大笔遗产更宝贵,因为家长给孩子无限的未来,靠自己的本领吃饭比享受遗产坐吃山空更幸福。

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着名物理学家居里夫人,有两个女儿,伊雷娜·居里和艾芙·居里,她对两个女儿的家教观念是以发掘她们的某种天赋为主。

早在女儿刚开始说话的时候,居里夫人就开始对她们俩进行了探索性的发掘。女儿刚上小学,居里夫人便让她俩每天放学后在家里进行一小时智力活动,以便进一步发掘其天赋。当她们进入赛维尼埃中学后,居里夫人让女儿每天再补一节“特殊教育课”-在索尔本的实验室里,由让·佩韩教伊雷娜和艾芙化学,保罗·朗之万教数学,沙瓦纳夫人教文学和历史,雕塑家马格鲁教雕塑和绘画,穆勒教授教四门外语和自然科学,而每星期四下午在巴黎市理化学校里,由居里夫人教女儿物理学。

经过两年“特殊教育课”的观察鉴别后,她发现:大女儿伊雷娜性格镇静、朴实、专注和自然,着迷于物理和化学,她明确自己的使命是要当科学家并研究镭,这些正是科学家所具备的素质;小女儿艾芙心灵跳跃、充满梦幻、情绪多变,居里夫人先培养她学医,再引导她研究镭,又激励她从事自然科学,可她对科学不感兴趣。艾芙的天赋是文艺。

居里夫人因材施教的教养方式让两个女儿都很有成就。

大女儿伊雷娜·居里因“新放射性元素的合成”于1993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小女儿艾芙·居里成为一位优秀的音乐教育家和人物传记作家。

我不得不感叹居里夫人不仅是女性的典范,更是母亲的典范。她在废寝忘食研究的同事,依然花费大量精力,按照女儿的性格培养她们。

我们现在更要与孩子多多沟通,发掘孩子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让孩子快乐地走向成功。

4.品质的培养与性别无关

优良品格是个人思想和行动遵守社会道德品质的体现,是人性中利他特性的表现。教孩子从小养成优良的品质,将会使孩子受益终生。

良好的品质是安身立命之本,而且人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尚的品格。大多数成功人士都具有诸多优良品质。女性和男性一样需要坚强和勇敢;男性也和女性一样应当具有细心、理解、体贴他人的品质。

着名的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发现,那些拥有积极心态的人更容易成功。积极的心态包括诚恳、忠诚、正直、乐观、勇敢、创造、机智、友善、自信、积极向上等品质。

在培养品质方面父母要摒弃对孩子的固有观念,无论男女,作为父母都希望他们能成才。中国的父母对男性和女性的社会角色总保持着封建的固有观念,女孩的人生目标就是要嫁个好男人,所以家长常常忽略培养她们勇敢、坚强、果断等带有阳刚色彩的品质,这是中国社会对性别角色的固有定位。而社会的大趋势是男女平等,女性比以往更独立。男女的社会分工已经模糊,在职场上有很多出色的女性,社会也不停地涌现英明果断的杰出女性。

珍妮·古道尔这位在世界上拥有极高声誉的动物学家,她二十多岁的时候就来到了非洲的原始森林,为了观察黑猩猩,她度过了三十八年的野外生涯,之后她又奔走于世界各地,呼吁人们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地球的环境。

珍妮·古道尔痴心于动物学,爱读杜立特写的动物故事书。她知道非洲的哺乳类动物最丰富,很想到那里去。

她没有钱,就去当女招待和女秘书,攒足了旅费钱就启程到了非洲的肯尼亚。

一到肯尼亚,她就去找着名的猿人类考古学家路易斯·里基,要求给她一个和动物打交道的工作。里基在一次保护野生动物的考察旅行中,不经意地考验了她对野生动物的知识后,同意让她当他的助理秘书。后来又看到她干这行的意志很坚定,就派她到坦桑尼亚去观察野生黑猩猩群。于是这个没有受过训练的姑娘,单枪匹马地闯入了观察黑猩猩这个从来没有人尝试过、也没有人敢尝试的科学领域中。当时古道尔才26岁。

当地的土着人曾告诫她,有人在爬油棕树时被一只雄猩猩从树顶赶下来,然后那个人被撕破了脸还挖去了一只眼睛。但是古道尔并没被吓到,她每天小心地一点一点地接近黑猩猩群,仿佛自己也是一只母猩猩。她惊人的耐心终于获得了黑猩猩群的信赖,最终融入了它们的群体之中。

古道尔从事的工作非常辛苦-茂密和疾病多发的热带雨林让无数人止住脚步,又夺走无数人的生命,正是古道尔具有超常的勇气、耐心、专注、机智和丰富的知识,才能完成这份事业,正是这些品质让她成为一名杰出的人。

古道尔获得了联合国颁发的马丁·路德·金反暴力奖。

这个奖曾经只有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及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获得过。1975年,古道尔建立了致力于野生动物研究、教育和保护的珍妮·古道尔研究会,向全世界推进动物的研究工作。伊丽莎白二世授予她英帝国司令的头衔。她还获得过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极富盛誉的KYOTO奖和国家地理学会的胡博奖等很多褒奖。

在现实中,能够坐上高级位置的女性凤毛麟角,这一切往往需要超常的付出才能获得。吉恩·兰德勒姆在他的《改变世界的十三位女性》中列举了诸如玛丽·阿什、琳达·沃切纳等在各个领域获得超凡成就的女性,她们都是忽略了自己的女性身份,放弃了做母亲的权利,或牺牲了家庭幸福,成为一个狂热的工作爱好者。他说:“如果女人要想像男人那样有所成就,她就必须具有男人般的性格。”当然,我并不是说要走极端,我想说女性拥有男性的品质,男性拥有女性的品质能让性格得到互补,让性格更完美。

世界着名教育家贝戈尔博士指出:“优良品格是个人思想和行动遵守社会道德品质的体现,是人性中利他特性的表现。教孩子从小养成优良的品质,将会使孩子受益终生。”

良好的品质是为孩子的将来打下成功的基础。父母要培养孩子善良的心地,为人处事要诚实守信,还要培养孩子高度的责任心。这些品质都要从孩子小时候一点一滴培养。

另外,同情心也是应当具有的品质,但常常被人所忽略。拥有一颗同情心是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必须具备的品质。

当我带着小女儿练习走路的时候,常常碰到一些陌生的美国人。他们从不用异样的眼光看我们,好像女儿就像正常人一样。他们会兴高采烈地给她喝彩:“哇,你走得真好!

快点来,往前走!”他们的举动不但使女儿很兴奋,更卖力地往前走,也给我带来了温暖和慰藉。在西雅图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有9位身体和智力残障的运动员,他们一起站在100米的起跑线上。枪响后,比赛开始。虽然不是每个人都在跑,但他们都在努力,都想赢得比赛。突然,一个男孩摔倒了,然后坐在地上哭起来。

其他8个人听到哭声都转过头来看。他们随即都停下来,其中一个女孩走到他身旁,坐下来,拥抱了他一下,然后问他:“感觉好些了吗?”后来,9个人一起走到终点线。

在场的人全体起立,热烈鼓掌,掌声持续了很长时间。

我们要让孩子了解,在生活中最重要的不是自己赢,而是通过爱与同情帮助其他人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实现了内心的成长,也同样是赢了。美国教育专家认为,理解别人的感情、关注别人的需要和感受,富有同情心是良好品质的核心。在美国不论是幼儿园老师还是家长,他们都把培养孩子体察他人情感的敏感性放在了首要地位。所以一个具有同情、慷慨、奉献一类品质的孩子,拥有与他人感情产生共鸣的能力,这种能力使自己快乐,使周围的人快乐,还能创造一个健康快乐的生活环境;而一个没有同情心的人,是冷酷残忍的,更是冷漠可怕的。当然,同情心不会自发产生,需要精心培植和维护,在心灵里播下爱的种子,才能长成同情之花。

现代社会,无论男女都面对承担多重角色的压力,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长大后会更受别人爱戴,更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