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十六年2月,吴县实施并编乡镇,将全县280个乡镇改编为167个乡镇,原有13个区,编为9个区;城区原辖11乡、60镇,加上收复青汤地日租界后设立的青汤镇;共72个乡镇,扩并后划为14个乡镇。
二、解放后区划
1949年9月,撤销13个镇,建立东、南、西、北、中5个区公所。1950年2月至10月,全市废除保甲制度,建立居民小组。至1951年,西区建立居民小组538个。
1953年,西区通过普选,建立居民委员会17个和居民小组518个。1955年6月,苏州市设立街道办事处,调整居委会,西区设立山塘、横马路、丁家巷、胡家墩、虎丘5个街道办事处,调整为41个居委会、604个居民小组。10月1日,西区更名为金阊区。
1958年7月8日,市人委撤销北塔区建置,将所辖桃坞、阊门两个街道和长春街道的大部分,中街路街道的西半部并人金阊区;全区设山塘、横马路(由原横马路、丁家巷街道合并)、虎丘、留园、桃坞、长春6个街道办事处。1959年5月,横马路街道办事处改名阊门街道办事处。
1960年初,全区有阊门、虎丘(由原虎丘、山塘合并)、留园、桃坞、金门5个街道办事处。月,全区改设阊门、山塘(虎丘、留园合并)、桃坞、金门4个街办。5月,苏州城区成立人民公社,各街道办事处与商业区店合并,分别成立人民公社分社,分社下设管理区,管理区下辖居民委员会。
1960年8月,苏州城区3个人民公社调整为6个公社,撤销分社,由区公社直接领导管理区。金阊区人民公社划分为金阊、桃坞两个公社;金阊区公社下设11个管理区(三乐湾、小日晖桥、桐桥、爱河桥、新开河、胡家墩、星桥、钱万里桥、留园、石路、广济桥;桃坞区公社下设10个管理区:长春、金门、阊门、仓桥浜、宝林寺、龙兴寺、汤家巷、高师巷、同仁、桃坞。
1962年6月,城区撤销人民公社,恢复区人民委员会;撤销管理区,恢复街道办事处。1963年3月22日,金阊、桃坞两区合并为金阊区。全区有山塘、留园、桃坞、石路、金门5个街道办事处。6月,增设中街路街道办事处。10月,又增设丁家巷、虎丘两个街道办事处。至此,全区共有8个街道办事处:山塘个居委会)、丁家巷(8个居委会)、中街路2个居委会)、桃坞4个居委会)、留园0个居委会)、石路1个居委会)、虎丘个居委会)、金门1个居委会)。
1965年,增设水上办事处。
1968年,全区建立石路、丁家巷、山塘、红卫(即留园)、中街路、金门、桃坞7个街道革委会。
1970年,石路、丁家巷街道革委会合并为石路街道革委会。金门、中街路街道革委会合并为解放路街道革委会,973年更名金门街道革委会。
1979年,恢复街道办事处建制。全区设石路、留园、山塘、桃坞、金门五个街办。
1980年1月,恢复中街路街办。
1983年3月,增设彩香浜街道办事处986年更名为彩香街道)。全区计中街路、金门、桃坞、石路、山塘、留园、彩香浜7个街办。详见下表:
1987年,金阊区下辖中街路、金门、桃坞、石路、留园、山塘、彩香7个街道办事处、114个居委会。
1988年5月、8月,郊区横塘乡虹桥村第十七生产队、曙光村十三村民小组撤队转户,划给金阊区石路街道。
1989年5月,彩香街道新建彩香新村第九居委会。8月,留园街道新建新庄新村第五居委会。12月,留园街道新建仁安居委会。
1990年1月1日起,执行重新明确的街道行政管辖界线:石路街道与彩香街道以金门路为界,东到胡家浜,西至白莲桥浜路北为石路街道管辖,路南为彩香街道管辖;彩香街道与三元街道以白莲浜为界,河东为彩香街道管辖,河西为三元街道管辖;石路街道与三元街道以白莲浜为界,河东为石路街道管辖,河西为三元街道管辖(包括原石路街道管辖的枫桥居委会)。
1990年3月1日,新建三元街道办事处成立。
1990年,随着新村居民住宅楼群的兴建,新建15个居委会。山塘街道新建清塘新村第一居委会;彩香街道新建邮电居委会、彩虹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居委会、虹桥居委会、
彩香第十居委会;三元街道新建三元二村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居委会、三元三村第二十居委会。
1991年8月,金门、中街路两个街道办事处合并为金门街道办事处,管辖原两个街道所辖范围。10月,三元街道新建三元三村第十三、第十六居委会。
1992年6月7日,撤销金门街道通和新村居委会,建立通和新村家属居委会。彩香街道菱塘一村、菱塘二村居委会,更名为菱塘新村第一居委会、菱塘新村第二居委会。9月,在新划人的郊区新庄、星丰两个代管村建立经济开发区,其管委会行使街道办事处职能。
1993年6月,三元街道新建三元三村第十一、第十二、第十四、第十五居委会。7月,彩香街道新建彩香新村第十八居委会。10月,三元街道新建三元四村第十八、十九两个居委会。
1996年5月,山塘街道新建清塘新村第二居委会。同年,代管的星丰村划归郊区。
1998年5月,留园街道曹家弄、杨安浜两居委会辖地和黎明居委会辖地的一部分,划归山塘街道管辖。留园街道新建观景新村第一居委会、第二居委会。6月,撤经济开发区,代管的新庄村划归留园街道管理,建立新庄村、新庄二村居委会。
1999年末,金阊区共分7个街道,设150个居委会。
(第二章)自然环境
金阊区位于苏州城区西北部,其地层同属江南地层分区,地表自然形态亦位于太湖平坦水网化平原上。
苏州地处北半球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境内季风明显,四季分明,降水充沛,无霜期长。区内环城河南起小日晖桥、北至钱万里桥,纵贯全区,山塘河、上塘河与京杭大运河连通;区内河流纵横,古城内及城外山塘街富有“小桥流水人家”特色,西北部名胜古迹众多。
(第一节)地质地貌
金阊区和苏州市其他各区一样,同属下扬子准地台。在其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经受了印支、燕山、喜山及新构造运动的冲击和荡涤,地壳上升,岩浆上侵,并经历了从古生代寒武纪和新生代第四纪若干亿年的地层沉积和多次海侵、海退的沧海桑田的变化,最终形成今天的地质地貌,风景秀丽的苏州屹立于地台的东部。
一、地质
【地层】依照华东地层区划表,苏州地层属江南地层分区。基岩出露较少,大部为钻孔揭露。在金阊区的虎丘一带及邻近的何山、狮子山的地层属侏罗纪(J)上统组(J3),主要由酸性、中偏碱性及少量中酸性的熔岩和相应的火山碎屑岩组成,厚度大于1000米。虎丘以南地区属第三系(N),为一套湖盆相——三角洲相碎屑沉积。由杂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及砂砾岩等组成,局部夹多层玄武岩。厚度500米左右。在区境三元新村一带,岩性比较单一,为青灰、灰绿色亚粘土,紧密可塑状,局部有亚砂土和泥质粉细砂薄层夹层,含铁锰结核和钙质结核。重矿物以绿帘石——角闪石——绿泥石等非稳定的自生矿物为主的组合特征。孢粉组合为松——藜科——禾本科,反映了凉干的气候条件。在区境内,基地层皆已露出地表。岩性为灰黄、棕黄色亚粘土,紧密,硬塑,含铁锰结核,向下渐变为灰黄色亚砂土、粉砂、粉细砂,具水平层理,显示一个较完整的沉积规律。
【构造】苏州地区位处湖(州)——苏(州)中断朿构造带上,依其构造的组合形态可划分为5个构造小区。金阊区在5个构造小区中属第四区(由北往南计)湖——苏中断朿。在地理上为一系列断续分布的低山丘陵。其构造形态是断块隆起,伴随中酸偏碱性岩浆侵人,同时喷发了大量火山岩,它们分布于断朿的两端。
【水文地质】金阊区为苏州地区中的平原区,第四纪沉积厚度150!190米,结构松散,孔隙发育,夹多层砂层,导水性能良好,贮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依据地下水埋藏及贮存条件、水理性质、水运力特征,苏州的地下水可划分为两大类九个含水层。
金阊区与苏州市其他城区一样,其地下水为第I承压含水层组和第I承压含水层组。前者系晚新世中、早期(Q312)冲湖积所夹有的砂层组成。岩性为灰、灰绿色粉砂、粉细砂,多含泥质成分,1·2个单层组成含水层组。水位埋深在2!10米之间变化,因地而异。单井涌水量可大于100吨日。后者由早更新世(Q:)5积相、冲海积相组成,含水层由1!3个含水砂层构含水层组。岩性、厚度变化受古地理、古水动力条件控制。水量较丰富,单井涌水量可达100!200吨日。
苏州各城区开采利用潜水的历史较早。早在五千多年前,当地居民就掘井汲水,深过丈余,水色清甘可口,便是潜水含水层。解放前,居民生活用水主要是河水、井水。解放后,工业用水大量开采的都是第I承压含水层组,由于采掘量大,地下水日益污染,大多无法饮用。至1999年末,金阊区尚有196口饮用水井,每年均按规定予以消毒。
二、地貌
金阊区的地表自然形态,与苏州市其他城区一样,是漫长地质历史时期演化的产物,位处太湖平坦水网化平原上。其特点是:地势平坦,微向东倾,地面标高3!米,习惯上称平原地区,河网密布,为较老的湖积平原。主要有黄泥土、小粉白土和乌山土等组成。因成陆时间早,土壤发育程度高,土壤层次明显,质地为壤质到粘壤质,中性到微酸性,地下水位在1!1.5米之间。
古城区及阊门外石路、山塘一带,呈人工堆积地貌,地面标高3!5.5米。
(第二节)气候与自然灾害
一、气候
苏州市金阊区位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温暖潮湿多雨,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冬夏季长,春秋季短,无霜期年平均长达233天。
境内常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65小时,日照时数的季节分布是:春季(3—5月)454.9小时,夏季(6—8月>624.8小时,秋季(9一11月>486.7小时,冬季(12—2月>398.6小时。
据1951—1999年资料分析,苏州市年平均气温为15.7,最高为1953年的17°C,最低为1980年的14.9;最热为7月份,平均气温28.2,最冷是1月份,平均气温3C。春季(3—5月>平均气温为14.2,月平均升幅达5C,尤以4月份升温最快,平均升温6C,但由于冷暖空气频频在长江中下游交汇,温度升降不稳定,骤冷骤热变化较大。4月上旬还时常出现低于01的“倒春寒”天气。6月份进人梅雨季节,升温幅度不大。7月份出梅后进人盛夏,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温升高,月平均28.21,平均最高气温321,是全年最热的月份。日最高气温351的酷暑天气97%出现在夏季一8月),最高气温381的有10个年头。极端最高气温39.21,出现在1992年7月29日。冬季受大陆冷高压控制,寒冷少雨,平均气温4.3,平均最低气温1.1。1月中下旬是全年最冷的时期,平均气温31,平均最低气温一0.1°〇。极端最低气温一9.8°〇,出现在1958年1月16日。1987年12月下旬,市区连续出现小阳春暖天气,最高气温达23.21。29日为22.81,为有气象记录以来少有的冬季异常气候。
市区常年年均降水量为1000!1100毫米,年降水日122!133天。年降水量最多的1957年为1555毫米,最少的民国二十三年(1934)仅575毫米,年际变幅为980毫米。年降水日最多的1991年计167天,最少的民国十五年仅80天。一年中以6月份降水量及降水日为最多,常年平均月降水量为160毫米,降水日12.5天。12月份降水量最少,为40毫米。10月份降水日最少,平均为7.8天。6—7月为梅雨季节,区域平均人梅期为6月15日,最早6月1日,最迟6月27日;平均出梅期为7月9日,最早的为6月15日,迟的要到8月2日。梅雨量平均204毫米,最少的1978年仅为44毫米,最多的1999年达746毫米。冬季平均初雪日为12月24日,最早的1976年11月17日已见初雪。平均终雪日为3月8日,最迟的1980年要到4月下旬。常年平均降雪日数为6.7天。
苏州季风更替明显,冬季受蒙古冷高压控制,西北风及东北风占一半以上;春季盛行风向为东南风,约占13;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和印度热低压的共同作用,东南风的频率占25以上;秋季盛行风向接近冬季。市区观测到的极大风速为28米秒0级),发生在1971年7月2日和1977年7月4日,均为雷阵雨造成的瞬时大风。
二、自然灾害
苏州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气候资源丰富,但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季风的不稳定性而引起的气候变化剧烈,四季中常有多种类型的灾害性天气出现。既有时间较长的旱、涝、连阴雨;也有时间稍短的强烈天气系统,如热带风暴(台风)暴雨、寒潮;还有一些破坏性很大的剧烈天气现象,如冰雹、龙卷风、雷雨、强风等。
金阊区地处苏州城西部,城郊相连很长,地势低,是苏州市内受涝重点地区。每当汛期到来,城外的茅山堂、南庄街、钱万里桥街、半边街、长船湾、菱塘浜,城里的龙兴桥、唐寅坟等处民居屡有积水,水深在40厘米左右。据史料记载,历年来金阊区所受的自然灾害有:
民国二十年(1931)7月,城内普降暴雨,街衢积水33!66厘米,水位高达4.02米。
民国二十四年5月12日晨2时许,暴风袭苏州,吹坍枫桥旁兵营营房,死伤14人。
民国二十八年7月11日晚9时20分,狂风暴雨袭击苏州,苏州电厂胥门外枣市街发电所输送城内外电流的7根电线杆,被吹断6根。城内有3处房屋倒坍,致使3人死亡,遭电击身亡者5人。
民国三十七年7月6日晨10时,台风过境,电杆折断45根,街巷低洼处积水成灾,胥门外大马路一带草屋吹倒十余间,阊门外一带岗亭吹倒,受损甚严重。
1949年7月25日,台风袭击苏州,狂风暴雨,最高水位达4.03米,虎丘、裕棠、胥江3镇损失最重。
1954年5—6月,淫雨连绵。6月24—28日连降暴雨,水位高达3.94米;7月28日涨至4.24米,市区有40052户被淹,最深处达166.7厘米,尤以西、南两区灾情最重,部分工厂或车间一度被迫停工。
1956年8月1一3日,台风袭击苏州,市区风力达8级以上,持续10小时,倒坍房屋1173间,67人受伤,7人死亡。因断电而停产的工厂有31家。
1962年9月5—7日,台风袭击市区,36小时内降雨量达437毫米,水位达4.09米,36家工厂停产,城区普遍积水,一般水深没膝,个别地区水深没肩,有6750户居民家中进水,倒坍房屋403间、墙及围墙500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