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6年多的不懈努力,这部长达150万余字的《金阊区志》(以下简称《区志》)终于出版面世。
20世纪80年代初期,苏州市政府根据省政府统一部署,决定编纂《苏州市志》,为向市志提供资料,金阊区就着手编纂《金阊区志》,成立编史修志办公室,区内各街道办事处亦相应抽调人员编纂街道志。至80年代中后期,先后完成《区志》个分册计45万字,以及金门、桃坞、石路、留园、山塘、中街路6部街道志,但均为油印本,未曾正式出版。自1986年起,金阊区档案馆每年都编印《金阊年鉴》。这些资料成为此次编纂《区志》的基础。如果把这段时间也统计在内,那么本《区志》的编纂时间就长达20年了。
1998年上半年,根据省、市政府关于全面开展省辖市区志编纂工作的指示精神,区建立地方志办公室,与金阊区档案馆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档案馆馆长即是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并在馆内抽调工作人员蓝磊任副主任,再聘请曾参与编纂市志的退休人员刘金冠担任主笔,编纂工作就此正式开展了。当时尽管我们有前期编纂的经验,有档案馆丰富的资料,但时间紧、任务重、人手少、经费不足成为突出的矛盾,它促使我们探索符合金阊区实际的、与众不同的修志新路子。
首先是利用原有资料,先搭框架,走方志工作与档案工作相结合之路。金阊区档案馆在江苏省辖市各区中首家晋升省二级档案馆,馆藏资料十分丰富,建馆15年来共编印包括《金阊区志》(油印本,下限至1985年)在内的各种资料和专题汇编32种,650万字。将这些资料充分利用起来,无疑是一条符合金阊区实际的修志“捷径”。区地方志办公室1998年3月就初步拟定《区志》纲目。在对纲目进行反复论证以后,1998年9月,以1个月时间将馆藏可用资料按纲目纵横分解,再将分解后的资料按志书要求进行梳理。至1999年底形成《区志》初稿。
其次是征集资料,走专人负责与发动群众相结合之路。编好《区志》的关键是素材的收集,仅仅利用档案馆的现成资料是远远不够的。但是如果在修志工作一开始就漫无边际的着手资料收集,面广量大,缺乏一定目标,可能会事倍功半。我们根据金阊区的实际,资料征集工作分3步展开。
第一步是修志工作的开始阶段。即在全区档案工作会议上,要求各街道、主管局按《区志》纲目的要求,编写部门志。1998年5月,区政府又召开区志编纂工作会议,专门布置资料征集工作,并将其列人考核先进的目标。地方志办公室出刊《区志简报》,交流各单位工作进度。至9月,大部分单位都按质按量完成任务,各街道编纂了《街道志》(1985)的续编,商业、教育、体育等部门志不仅资料翔实,且符合志书体例规范,为《区志》稿奠定了基础。
第二步为资料的补充、扩大再征集阶段。2000年2月,《区志》稿已具雏形,根据初稿编纂中的实际,将需要补充、扩大的资料分门别类!列出提纲!由区政府发文至辖区内各单位征集。3月,通过召开区志编委会议和街道修志人员会议,将区政府的通知精神落到实处。各街道、主管局都明确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区地方志办公室人员经常上门指导,运用《区志简报》交流征集进度,深人宣传编纂《区志》的重要意义,及时表彰先进典型。从2000年下半年起,每编写一卷志稿即打印送审,并在卷首附上需补充征集资料的题目,请区有关部门在审稿中予以补充。送审一卷,补充一卷。此外,在以后的志稿修改中,仍持续不断补充各项资料。可以说,资料征集工作贯穿于志书编纂的全过程。值得一提的是,各街道办事处及城建等部门,尽管一而再、再而三地接到征集资料的通知,他们都不厌其烦地一一完成了任务。更有社会热心人士送来了许多可贵的资料。《金阊区志》有如此众多的支持,才能于2002年上半年完成送审稿。详见“编纂人员名单”。至年底,95%以上的区属单位及85%以上的辖区单位圆满完成征集任务。
第三步是资料的完善阶段。由于前阶段的资料征集工作中尚有遗漏之处,亟待补充完善;另外在《区志》的编纂过程中,通过市地方志办公室召开会议研讨,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使《区志》不断完善、提高。
发动群众征集资料的同时,区地方志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也做了大量工作。进书店,选购必要的参考书籍;走访市方志馆,查找苏州市的专业志书;到城建档案馆、地名委员会办公室,查阅档案资料、核实情况’实地踏勘,确定街巷河桥的方位及结构。区志办公室也经历了调整,原区方志办主任李德钧同志退休后由金云同志担任区志的协调工作,并至出版社落实了出版事项。金云同志调任他职后,由袁洪滨同志接任方志工作。在区政府副区长、区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刘文保同志直接领导下,抓了区志的评审和后期工作:特邀黄孟弟、钱勤学两位专家对经评审的志稿作最后的修改补充,润色加工;安排孙建中同志落实照片的收集整理;多次召开业务会议,会同市方志办负责同志及方志专家讨论解决后期修改中的一系列问题,使区志达到出版要求。
这部志书自1998年开始起草,至正式出版,已是六易其稿。一曰初稿,是《区志》的雏形·二曰讨论稿,有一半以上的卷、章,提到市召开的区志研讨会上研讨·三曰区审稿,送区领导及各部门审阅;四曰市审稿,正式向市地方志办公室报审;五曰省审稿’六曰审定稿,正式交付出版社出版。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资料的残缺不全在所难免。建区以后,行政区划多次改变,机构时撤时并,再加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很多历史资料被毁,以致志书内容留下了若干空白。另外,由于区级体制的局限,难以将辖境内所有单位全部包揽。这些遗憾,只能留待后人续补。
在《区志》编纂过程中,蒙江苏省方志办、苏州市方志办、市方志馆、市城建档案馆、市地名委员会、金阊区委、区政府及区机关各部门、各街道办事处、金阊区辖境各企事业单位和热心方志事业人士的大力支持,他们不仅提供了许多可贵的史料,还对志书作了精心的校正补充。特别是苏州市方志办公室编纂科科长林锡旦对区志的编纂倾注了大量精力,从纲目结构的多次调整,逐卷的审阅批点,资料和照片的选用,包括每次召开的区志研讨会,都作了精细的指导,并及时解决了编志过程中一些疑难问题,使区志在质量上得以提高,日臻完善。
对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志书编纂工作是一项复杂、细致的系统工程,编纂《金阊区志》还是首次,缺乏经验,限于水平,定有许多疏漏之处,恳请各界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