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苏]中等教育课程改革理论发展与列德涅夫
24013000000031

第31章 科学知识的分科结构及其在普通教育内容结构中的反映(9)

我们很自然地会把各门学科在学习时间上所占的现实比重,即它们在总学时中所占的百分比,看作衡量各门学科的普通教养意义的标准。各加盟共和国的现行教学计划,彼此稍有差异。但是本节既然不是谈具体比重,而是说明普通中等教育内容的各个方面在教养上的相对意义的总趋势,数字指标上的细微差别是没有什么实质意义的。所以我们采取标准教学计划[155,5页]中的时间比重。根据必修课总时数(276周时)计算出来的课时比重综合表,见页。一看表格,我们首先就会注意到,物质组织的不同等级,因而也就是客观现实的各个方面,在学校中,是按不同的完整程度进行学习的,并且差别非常之大。如果注意一下物质组织形式的物质-动能系列,就很容易看出这一点。如本章所述,这一系列包括基本粒子、原子、分子、分子聚合、太阳系型的系统、银河系、河外星系。

学习物质存在形式的这一系列的要素之一--分子--的时间,在化学课程中只占有10周时,约占总时间的3.7%。此外,物理课程中一部分也研究这些问题。

对物质组织的前一等级--原子级--的学习,所安排的时间要少得多。这只不过是物理学课程的一部分,而不是一门独立的科目或准科目。学习时间安排得更少的是基本粒子--物质存在形式递降发展线路上物质组织的下一个等级。

数学科目名称周时数课时比重俄语5319.2文学186.5数学5821历史学186.5社会学20.7自然62.2地理学114生物学114物理学165.8天文学10.4制图31.1外语数学科目名称周时数课时比重化学103.7造型艺术62.2唱歌和音乐72.5体育207.2劳动教育207.2必修课总时数276物质组织等级的其他部分,情形也大致相似。确实,对地球的学习研究(地理课程)安排了11周时,即占总教学时间的4%。在天文学课程中,对物质存在形式的递升线路上其余形式所作的反映式的研究,所安排的时间还要少十倍,即占总教学时间的0.4%左右。

对于上面所作的这一分析来说,强调被考察现象的下述规律性是非常重要的:把最多的时间用来学习与人最接近的物质存在形式,即用来研究地球和物质组织的分子级。在总系列中,被研究的物质组织形式离这两种形式愈远,对这种形式的学习所用的时间就愈少。

这一规律性只是在应用于物质-动能形式时才发现的。因此,就必须弄清楚,按照这一规律来安排对于物质组织非熵形式的学习是否正确。

本章第一节已经表明,现在把这一组织分成四种形式:生物系统,人,社会系统和技术。考虑到在这个系列中人本身就被看成是物质非熵组织的形式之一,我们比照着生物系统的研究深度,来比较对人和社会的研究深度。

对于人的直接研究,即对其语言、人体解剖生理学、以及对体育的研究,或者姑且说是对人类学各学科的学习,共91周时6%)。对整个生物系统的研究(不包括对人的生物现象的研究)共九周时,即仅占对人的研究时间的1/10。对更广义的人的研究,即在生物学、人类学和社会方面的学习,所占的时间就更多了。应当指出,这是全世界的普通教育体系都遵循的规律。因此,在上述情况下也证实了对于研究物质组织的物理形式所作出的结论。这里的程度比也大约等于十。

为了全面地说明情形,我们再指出对客观现实的主要方面的研究在深度上的一种趋势。情形是这样的,在对人的研究的各个方面中,对学习语言安排的时间最多;而在所有其余科目中,占学习时间最多的是数学--“科学的语言”。换句话说,在学校的非人文学科中,数学在学习深度上占第一位。

对客观现实的各主要方面的学习深度及与之相应的教学时间分配方面的上述普遍规律性十分明显,无需特别论证。非常明显,对于人的和谐发展来说,对其本身和各种社会现象进行学习,有着头等重要的意义。显然,学习语言对普通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学习全人类的科学的语言--数学所具有的意义占第二位,仅次于学习语言本身,这一点也是很明显的。

同样非常明显,在物质组织形式系列中,所学习的物质组织形式离人愈远,其对普通教育的意义就愈小,特别是从培养人从事实践活动的观点来看更是如此。

如果我们来分析一下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学校的教学计划,也可以发现,那里也有着类似的趋势。

现在我们将上述事实做一个初步的综合。

假如哲学也列为一门独立的教学科目的话,那么就可以说,在学校里,对客观现实的诸方面,即对科学知识所有主要方面的对象,都是作为独立教学科目来进行学习的。但是由于存在着例外(虽然只是唯一的一个,但毕竟是脱离一般规则的例外),不管这种例外是否恰当,我们只能肯定地说,对局部知识的各门科学(即数学、中心知识分支的所有传统科学和各科应用科学)所研究的客观现实的诸方面,在学校里是按独立教学科目进行学习的。关于学习哲学的适当途径的问题,现在仍然悬而未决。

因此,将科学知识主要方面的对象即客观现实的诸领域与普通教育的教学科目的组成相比较,实际上就可以作出一个关于将普通中学教育内容划分为教学科目的基本原则的假设。

同时,对苏联学校历史的研究表明,过去曾经发生过对这一基本路线的局部偏离。例如,在二十年代,曾试图不采用现已证实的教材结构原则。虽然,学习人类所积累的知识并形成一般劳动技能和技巧的必要性基本上没有被否定,但是提出了不根据科学所划分的客观现实的主要方面建立教学科目,而是根据这些方面建立综合的学科。众所周知,这些尝试都失败了。这一点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但还不足以证明对待普通中等教育内容的结构持综合(针对科学知识主要方面的对象而论)观点是不正确的。实际上,在教育史和人类实践的其他领域中,可以找到大量的例子,表明一些从前未能实施的思想,在经过好几十年甚至好几百年后,又被从忘却中提了出来或者重新想了出来,并在新的有利的条件下顺利地付诸实施。

但是,正如下面将要说明的那样,在综合教学内容时,情形就不同了。我们有根据认为,这种失败是合乎规律的,绝非是偶然的。关于遭到这种失败的原因,我们将在后面找到答案。现在我们只肯定一个事实,即过去和现在的学校实践,都是沿着将客观现实的主要方面作为独立教学科目进行学习的途径前进的。但是,我们一方面考虑到,对过去解决问题的实际方式盲目崇拜是不正确的甚至是危险的,同时也不能认为已经证明,现在所实施的按各门数学科目来学习客观现实的各个基本方面的传统途径,是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必须对导致这种解决问题方式的原因逐一进行分析,并就这一问题和教育实践的这一领域创造一种理论和理论模式,从而能对以前产生的现象作出严密的、划一的解释。但是,即使如此也仍嫌不足。所寻求的这一理论模式不仅应能用以解释已经产生了的外部条件的范围,它还应能适应这些条件将来产生的现实变化。例如,所寻求的模式应能适应将来关于基础知识结构的概念所可能产生的变化,等等。

在这样的条件下,关于在学校中学习客观现实的各个主要方面的途径这个科学问题,可以用下面的方式来表达。

我们所分析的是这样一种普通中等教育系统,它是采用各门独立的教学科目来学习局部知识科学所研究(和划分)的客观现实的传统方面。需要判定这一系统是否是最佳的,也就是说,是否能保证这种普通中等教育系统与其他任何系统比较起来,能以最少的教学时间获得各门主要科学的同样水平的基础知识,以及培养具有相应教学科目方向的普通教育的技能和技巧。

同时,解决上述问题的可能方案之一,可用下述公式来表达:在普通中等教育的范围内,应当以独立的教学科目的形式,学习客观现实的所有主要方面。之所以能以这样方式来解决问题,其中的一个原因,是由于对什么是哲学学习最适当的途径的问题,将来的解答,可能和现在的作法不同。

对于学习客观现实的各个方面在普通教育中的意义这一个问题,可以做一个初步的结论。

在普通中等教育的范围内,为了个性的和谐发展,在全部已知的物质组织形式中,对人的学习占主要地位。为此,在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列出了一套人文教学科目。同时,特别重视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重视语言学习。在学校中,在学习深度上占第二位的是数学,它具有语言和工具性质。

对与人相邻的物质组织形式的学习,同对人的学习相比,其时间仅占后者的十分之一。这些物质组织形式的学习,是在各门教学科目中进行的。对所有其余物质组织形式的学习,所占的时间还要少一个数量级。

如果对客观现实的各主要方面,是根据它们在物质组织形式的系列中所占的地位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分量进行学习,就可以最合理地解决学校的各项任务。应当把最多的时间用于对人的研究。即使离人最近的物质组织形式,其学习的深度也要浅些。在物质组织形式系列中,某种形式离人愈远,在普通教育中研究这种形式的意义就愈小。

所涉及的普通教育各个主要因素在普通教育中的重要性的问题,是一个极其迫切的问题,但同时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研究得很不深入的问题。在这一方面还有待于将来得出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结论。

(六)参照科学知识分科结构制订的教学科目的组成

教育实践将普通中等教育内容分成若干教学科目,这一途径是否正确,只有从其是否能创造最佳条件以使个性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这一点出发,只有从学校在智力、品德、交往、劳动、审美和体育等方面的教育任务的观点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之后,才能作出评价。

首先我们来分析学生智育过程对教学科目组成所提出的要求,智育包括使学生掌握关于人周围的客观现实的各种科学基础知识和培养认识活动的技能和技巧。鉴于在学校中要学习所有科学知识分支的基础知识(对第6节所表明的那样),分析的任务可以具体阐述如下:

从学生掌握主要科学基础知识的观点看,是否有必要分出与这些科学相应的教学科目?

或者象普通中等学校现在实际所作的那样,独立的科目仅仅相应于局部知识的主要科学来设置(即不将哲学划成独立的教学科目)?

或者问题应当以某种另外的方法解决?

科学知识的对象方面对解决这一问题起着主要作用。各门科学是客观现实的不同的、彼此不一致的诸方面的理论模式。对象的差异也就决定了其模式的内容与结构的差异。掌握在内容与结构的反映方面各不相同的知识系统--这首先是一些不同的心理过程,它们与各种映象和概念的形成有关,与各种信息的记忆有关。换言之,个人的知识也具有分科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