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苏]中等教育课程改革理论发展与列德涅夫
24013000000023

第23章 科学知识的分科结构及其在普通教育内容结构中的反映(1)

第二章第一节已经指出,人的活动的对象是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个对象的范畴,其内涵是多方面的。就教育学来说,包括我们所探究的问题在内,主要是从两个角度来看待对象的。教育学首先感兴趣的是既作为教育主体又作为教育客体的人。发展、教育和教养、智育、德育等各个方面,都是这一综合对象的组成部分。到目前为止,我们所研究的正是这一问题。只有从这一点出发,才能提出并论证普通中等教育内容结构的一个主要方面及其基本成分。后者在第二章“个性经验的基本成分及其在普通教育结构中的反映”中已作了阐述。

人在学习过程中逐步认识周围的世界,形成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技能和技巧。因此教育学,特别是教学论,也要研究从另一角度看待对象的方法,也就是说要研究整个客观现实。而人在这种情况下,仅仅是作为这个现实的一部分,只是研究的对象之一。在前面各章中,对活动、发展及普通中等教育内容结构的外部对象方面,虽未搁置不论,但也未深入研究,只是将其视为不言而喻的事情。在前面几章中之所以能够如此做,是因为在对普通中等教育内容结构作总的论述时,一般不必分析活动的外部对象。例如,当着从总的方面谈论认识活动和智育时,仅需指出,此时的综合外部对象乃是人周围的整个现实。同样在谈到倾向性的形成以及劳动教育和美育时,也是这样论述的。当我们必须稍微具体地论及对象时,我们就利用科学知识分科领域的人所共知的资料,而不对这一问题作深入的专门分析。

现在,我们认为,如果不考虑活动的、特别是教学活动的外部对象所存在的区分,我们就不可能进一步详细论述普通中等教育内容的结构。这样,接着就会立即产生一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对现实的结构必须采取何种基本态度呢?显然,这种结构反映在科学知识的分科结构中。

(一)弗·恩格斯提出的关于科学分类的概述

弗·恩格斯对他提出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分类法的原理,作了如下的众所周知的阐述:“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别的运动形式或一系列互相关联和互相转化的运动形式的,因此,科学分类就是这些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所固有的次序的分类和排列,而它的重要性也正是在这里。正如一个运动形式是从另一运动形式中发展出来一样,这些形式的反映,即各种不同的科学,也必然是一个从另一个中产生出来”。[8,227-228页这一阐述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对于意识的第一性的原理,它非常明确地指出:各门科学之间的相互联系,决定于这些科学所反映的现实的各个方面(物质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也就决定了建立马克思主义科学分类的途径,奠定了科学知识分科结构的理论基础。

弗·恩格斯的科学分类是以他自己对物质构造所作的总的描述为依据的。

恩格斯关于物质构造的学说,是以物质运动形式的分类为基础的。同时,有一点特别重要,那就是恩格斯指出的,各种运动形式均对应于体现运动的物质实体的一定等级--包含并具备这些运动形式的物质组合(系统)的等级。一种运动形式相应于原子等级,另一种相应于分子等级,第三种相应于生物系统等级,等等。

恩格斯同他的前辈不同,他成功地把对物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特性的描述统一成一个具体的整体--物质结构的全面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描述,从而避免了把现实的各别特性绝对化。

恩格斯对物质运动的各种形式以及体现这些运动的物质实体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以此,他不仅建立了与这一问题有关的各项基本原理的理论体系,而且还对物质的一般结构作了十分透彻和极其完善的描述。他把物质的一般结构分解和表现为:

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即作为物质运动特殊形式的体现者的物质系统的基本等级,以及物质构成物的这些等级之间的相互联系。

将所有的物质系统分成两个基本部类,这是恩格斯建立的分类中对所有物质系统的最普遍的分类方式。这种分类法的依据是,物质系统的组织存在着两种类型。

宇宙中最常见的物质构成物的第一种组织类型,是无生物界的所有物体包括“构成”生物机体的那种“材料”(有机化合物)在内所具有的组织类型。物质体系的这一组织类型所体现的物质存在的稳定形式,形成一个连续系列:基本粒子、原子、分子等等,直至物质的超巨星结构。

物质系统的第二种组织类型是包括生物界在内的组织类型。物质系统的这一部类构成物质存在稳定形式的第二个系列:由无生物界到生命的最简单的形式,进而到较复杂的生命系统,直到人和社会系统的出现。

这里必须谈一谈这个问题的术语方面。

大家知道,恩格斯没有采用专门的术语来表示物质系统的上述组织类型,相应的术语是后来才确定的。现今把第一种组织类型称之为物理型,第二种类型则称之为控制论型或非熵型。以后我们将继续采用这些术语,尽管从回溯的角度看,采用这些术语纯属约定俗成。为了表示包括无生物界在内的全部第一系列的物质组织形式,以后我们将采用“物质-动能系列”这一术语;为了表示第二系列,我们将采用“非熵系列”这一术语。

现在我们就来考察一下恩格斯对于物质存在形式的这两个部类所作的分析的基本要点。

1.物质组织形式的物质--动能系列弗·恩格斯曾多次分析物质运动形式的这一线路所包括的诸系统、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它们的并列从属性。《自然辩证法》一书,对于分析这些系统所表现的物质运动形式,给予了很大的注意。

所有这些问题,恩格斯在开始研究自然辩证法和科学分类问题时,就已经涉及到了。但是对我们现在所研究的物质发展的这条线路的最为全面的综合分析,则记载在1885年的一篇《关于现实世界中数学的无限的原型》的札记中。“关于物质构造不论采取什么观点,”恩格斯写道,“下面这一点是非常肯定的:物质是按质量的相对大小分成一系列较大的、容易分清的组,使每一组的各个组成部分互相间在质量方面都具有确定的、有限的比值,可见的恒星系,太阳系,地球上的物体,分子和原子,最后是以太粒子,都各自形成这样的一组。情形并不会因我们在各个组之间找到中间环节而有所改变。例如,在地球上的物体和分子之间有有机界中的细胞。这些中间环节只是证明;自然界没有飞跃,正是因为自然界自身完全由飞跃所组成。”[8,248页恩格斯的这一见解,言简意赅,内容极为丰富。如果考虑到这一见解可视为总结性结论,其意义就更加显着了。

针对我们所考察的问题,必须强调这一见解中的以下几点:

<1>将物质组织形式的整个物质-动能系列十分明确地划分和表示了出来;<2>标出了我们所考察的物质组织形式的这条线路所包括的物质系统的基本等级;<3>表示物质系统基本等级的顺序,说明了这些系统在结构方面的并列从属性(图4);图<4>“以大粒子”这个符号,突出原子构造十分复杂这一根本事实,而从更广的意义上看,说明物质组织形式的这条线路的无限性;<5>强调由物质运动的一些形式转变为另一些运动形式时的连续性以及该物质构成物系列的间断性;<6>标出物质发展的第二条线路(非熵线路)的起始“点”(在地球上的物体和分子之间);自从恩格斯指出物质存在形式的第一系列所包括的基本系统类型以后的一百年中,科学上积累了新资料,从而可以更确切地说明所涉及的问题的某些细节。关于这些下面将要讨论。然而,从原则上讲,对物质结构所作的分析的这个方面,根本说来即使在今天仍有其充分的意义。

2.物质系统组织形式的非熵系列由无生物界进化到生物界意味着物质存在形式发展中的质的飞跃,这一原理是弗·恩格斯物质构造学说的中心论点之一。对于这一进化,恩格斯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特别重要的是恩格斯对于整个物质存在形式的非熵系列的分析,其中包括对他所划分的各系统的基本等级及其相互联系的分析。在《自然辩证法》的“导言”(约1875-1876年)中,恩格斯对物质组织形式的非熵系列从无生物界到生物界、人和社会系统逐一进行了研究。

对恩格斯所制定的物质系统组织形式非熵系列图的某些片’断,虽然今天可以作出一些补充,但这对恩格斯的观点毫无实质上的影响。我们只须强调对科学分类有着特殊意义的一点,即恩格斯将物质组织形式的非熵发展线路所包括的物质系统划分为三个基本等级:

生物系统(最简单的有机体,植物,动物);人--生物族系的一个特系,由于对周围环境及其本身具有认识能力,而与动物有着根本的区别;社会系统。

此外,恩格斯还划出了一种特殊物质组合类型--技术系统,或者叫做劳动工具。由于一系列原因(这些原因后面将要论及),它们在这一部类中占有特殊地位。

最后必须特别强调以下各点。在划出物质的非熵线路作为物质组织形式的特殊线路并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证明这一发展线路包括生物系统、人、社会系统和技术以后,恩格斯指出,上述系统虽然各不相同,但从它们的组织看,具有一种共同点--将它们和所有其余物质组合区别开来的一种共同点。

弗·恩格斯提出的论点,只是在过了七十年之后才得到了具体科学的证明,并成为一门新科学--控制论的基础。后面我们将会看到,这说明一个事实,就是控制论自然也内涵在恩格斯所建立的科学分类之中。

恩格斯提出的原理为以后的科学发展所证实,因而即使在今天仍有其充分的意义。根据这些原理,对于物质的一般结构可以作如下说明。

物质组合的离散系列构成物质结构的基础。我们现在所认识到的离散系列的那一部分,包括基本粒子、原子、分子等等,直至物质的超巨星组合。离散系列的特征是,后面每一级(根据发展递升线路物质构成物都是由其前面各级物质组合组成的[《咱然辩证法》俄文1969年版,235页]。

对这一总图的进一步详细说明,涉及到各种物质构成物的组织类型。这样的类型计有两种。物质系统组织的第一种类型是物质系统的物理组织或物质-动能组织。第二种类型是控制论组织或非熵组织。

在物质组合的总的等级系列中,所有各级的物质组合都无例外地具有物理组织类型的特性。此外,对于所有各级(仅一例外)来说,这一组织类型可能在宇宙中各个地方都是唯一的,因而也是最常见的、最可能的。但是在一个级即在分子聚合物及其混合物这一级中,有着两种组织类型。这一级上的一切无生物体都只有物理组织。但与这些物质组合并存的还有一些组合它们具有非熵的或控制论的组织类型的特性,其中有些系统,按其一般结构应为控制论系统,但却同时又是物理系统,因为它们保持着自身的物理完整性。在物理上具有完整性的生物系统和技术对象,就是这样的系统。但在物理意义上不完整的诸系统,只具有控制论组织类型。属于这类系统的计有:彼此仅保持信息联系的各技术系统的总体,生物社会,《人--机器》类型的系统,以及生产的或其他的社会系统。

这样,在物质的一般结构中,就有两条紧密相连、互相补充的物质组织形式线路:物质-动能线路,其各个构成物的组织为物理类型;以及非熵线路,它包括具有控制论组织类型的诸系统。

由于某些科学对象现在已完全研究清楚,因而可以对恩格斯所制定的分类系统作一些补充。根据Б·М·凯德洛夫所作分析的结果再一次谈一谈这个问题,看来极为有益。

众所周知,《自然辩证法》是一部尚未完成的着作。它的中心思想是“物质运动形式的分类,以及与此相应的研究这些运动形式的科学的分类”[《自然辩证法》,俄文1969年版,Ⅷ页]。“我们看到的《自然辩证法》的材料有四束,恩格斯在他逝世前不久把他有关这一着作的所有论文和札记都分列在这四束材料里”[8,第290页]。可能就是由于这个原因,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所研制的整个分类系统没有得到完整的概括的说明。但在《反杜林论》中却有这种说明,尽管很可惜,这只是一个极简短的说明:“我们可以按照自古已知的方法把整个认识领域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研究非生物界以及或多或少能用数学方法处理的一切科学,即:数学、天文、力学、物理学、化学”。

“第二类科学是包括研究生物机体的那些科学”[7,84-85页]。

恩格斯把各门社会科学列入第三类科学--“历史科学”。这些社会科学“按历史顺序和现在的结果来研究人的生活条件、社会关系、法律形式和国家形式以及它们的哲学、宗教、艺术等等这些观念的上层建筑”[7,86页]。

接着恩格斯又把哲学作为第四类知识:“我们在上面尽可以举出研究人类思维的规律的科学,即逻辑学和辩证法”[7,87页]。

正如Б.М.凯德罗夫所指出的,恩格斯的这一论述,大约是在他研究科学分类问题的中期提出的,还不是最后结论。恩格斯当时提出了一部分、随后又提出了一部分论点,实质上补充了这一系统。这样的论点至少有以下三点。

第一点是关于数学的。在上面的论述中,恩格斯把数学列入研究无生物界的科学中。恩格斯的下述意见似乎更加强了这一观点:“数学的应用在生物学中O”(《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49页)。但应考虑到,这里仅强调了数学的一个方面,即数学对其他科学的辅助作用。然而,我们知道,恩格斯对数学的分析并未局限于这一方面。而且,对于科学分类问题,这也不是主要方面。

恩格斯给数学下的定义是:以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为对象”的科学[7,第35页]。如果从恩格斯的科学分类的基本原则出发,这一定义实质上已明确了数学在恩格斯制定的科学知识结构中的地位:鉴于数学的这个方面,数学就超越了恩格斯所提出的科学的四个部类的范围,而成为一个独立的知识分支,因为不论是空间形式,还是数量关系,都是现实中的所有系统的共同特征。

恩格斯提出的下述两个论点,与判明科学的组成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