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苏]中等教育课程改革理论发展与列德涅夫
24013000000021

第21章 个性经验的基本成分及其在普通教育结构中的反映(4)

谈了上面这一切问题,我们决不是试图预先来规定教育学范畴今后的发展。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远未解决的问题。此处谈的是在对术语的理解存在分歧的条件下,在本书中所提到的那些术语在本书范围内所包涵的意义。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问题,使我国的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家都感到不安。例如Г.诺伊涅尔谈到这个问题时说:“教养和教育这两个概念,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以及在我们专门的教育学语言中,含有双重意义,这当然是不恰当的。如果出现其它的提案,能更精确地表述教育过程中的这些方面,并且为大家所能理解,那么我们总是乐意去采纳这个提案的。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未见到过这样的提案”[121,第113、114页]。

在狭义的教育这一概念中,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分歧。Г.诺伊涅尔在分析这个问题时指出,即使在对确定狭义教育的特殊本质的各种观点进行分类之后,还能指出区别于狭义教养的三种不同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把掌握与教育之间的关系作为确定狭义教育的特殊本质的基础。

“第二种观点是从社会交往与教育的关系出发来确定狭义教育的特点的。

“第三种观点的出发点则是矛盾原则对于教育的意义”

[121,第99--101页]。

最后谈一点关于教养内容的概念。因为在绪论中已谈到了这一点,本节只打算明确一下前面没有充分基础阐述清楚几点。在绪论中,教养这个概念是通过个性的发展这一概念来确定的,因此这两个概念好象“交织”在一起似的。但是,现在到了该把它们“拆开”的时候了。

教养内容这一概念的本质,产生于教养现象与发展现象的相互比较,从而确定教养现象本身。发展内容是个性形成(在内部和外部的所有因素的总的影响之下)的内容方面。教养内容是全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是供个体掌握的那一部分文化,这部分文化的选择和组成的依据是:掌握这部分文化能指引并决定个性适应教育目的而发展。必须指出,教养内容不仅包括教材的内容,还在某种程度上包括教学活动的性质、教学的方法和形式,因为个性品质、发展内容,在许多方面不仅取决于学习什么,还取决于如何学习。

教养内容--第一,这是以“公开”的形式,通过教材内容提供给个人并被个人所掌握的东西。第二,这是以隐蔽的形式,通过作为过程的教养所计划的那些形式、方法和活动类型,提供给个人并被个人所掌握的东西。故而Л.В.赞科夫强调了非常重要的一点:“教学论现在已不能只局限于知识和技巧领域,不管这个领域是多么重要。

必须研究出这样一种教学过程结构的科学--教育学原理,这种结构能够使学生的发展达到最优结果。因此,需要找出与这项任务相适应的新的原则、规则和要求。因为学生的发展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以掌握知识和技巧为目标的教学原则和要求,能对发展带来一定的结果。但是任务不在于获得某种结果,而是要为学生的发展去争取最大的教学效果。而完成这项任务则要求对教学过程予以专门的周密考虑和安排”[49,第7页]。

(五)个性经验和教育(狭义)的主要成分

在以阶级对抗为基础的社会条件下,总的社会环境和其中的教育制度,都导致形成“局部的”人,其个性的发展是片面的、不协调的。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的条件下,当“完全克服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当存在与本质、物化与自我肯定、自由与必然、个人与种族之间的争论完全消失”[6,第588页时,情况将是另外一种样子。马克思强调指出,共产主义任务包括“用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替代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的工人”[5,第页]。有时候这些论断被解释为一个人应该掌握多种职业。这样的推论理所当然地引起了哲学家们的争议。例如,П.С.卡甘关于这一点写道:“似乎人将获得掌握即使不是全部,也是许多职业的可能性,将能自由地从一种职业转到另一种职业,这样的推测显然是空想。此外,即使掌握了几种职业如果他除了这几种职业之外,别的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不感兴趣,那么,这也不能使这个人成为全面的人。个性的全面发展意味着某种别的东西。如果把这个概念解释为发展构成个性结构的所有各类活动,这个概念就不会带有任何幻想的性质。”[60,第307页]。

众所周知,马克思已经指出了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所应包含的成分,这些成分有智力发展、身体发展和在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条件下的综合技术教育。正如许多研究人员指出的那样,列宁广泛地解释了个性的全面发展这个概念,他突出以下这样一些方面,如共产主义方向、劳动的创造性活动、深刻而坚实的科学知识、人们的交往、人的艺术发展[60,第308、309页]。此外,列宁还指出了人的身体发展的必要性。

苏联教育学很注意这个问题。С.Г.沙茨基在分析《朝气蓬勃的生活》工学团的工作时,把儿童的生活活动划分成以下一些成分:

“为儿童服务的,并且是儿童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能为儿童打下物质的、守纪律的和经验的基础。认真的自我管理能够帮助儿童组织生活,使生活比较轻松。艺术能美化生活并用爱美的感情哺育儿童。

赋予共同生活以朝气蓬勃的基调的游戏,能使儿童重温生活和适应生活,使他们重温人类已经历过的阶段。智力活动能指导总的生活和使从事研究的兴趣得到满足。所有这些成分结合在一起就能提高儿童的社会素养。适时的和不妨碍组织儿童生活的基本目的的经常练习,是这个机体的骨骼”[188,第Ⅱ卷第33页]。

近年来苏维埃教育学是如何解释人的全面发展的呢?让我们举两个例子。

“共产主义社会在掌握科学知识与参加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

“要实现这个目标,苏维埃学校就需进行(1)智育(2)综合技术教育(3)共产主义觉悟教育道德教育;(4)体育;(5)美育”。

这里的智育指的是这样一种教育,“它能保证掌握有关自然的、社会的、人类思维的系统知识,保证在此基础上形成学生的科学共产主义世界观,还保证学生的智能和智力的发展”[30,第75,76页]。

Г.А.伊利美娜在谈到此问题时写道:“实现共产主义教育的总目标,是与完成作为共产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的各个局部任务相联系的。这些局部任务包括智育、德育、劳动教育、美育和体育”[57,第86页]。

对这些观点和其他观点所进行的分析,使我们得出下面的结论。

第一,苏联教育学把个性的全面发展看作是作为个性结构的主要成分区分出来的个性的主要方面的发展。第二,下面这种情况是引人注目的,即在不久的过去,由于缺乏经过足够严格的论证的个性结构理论,在划分人在教育过程中发展的主要个性成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分歧。只有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这样一些成分是所有的作者都划分了出来的。而对其他成分的解释,通常是五花八门的,而且一般都未划分出交往教育这样一种成分,因此在普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之间总是出现脱节,其实言语的发展和交往教育的其他成分,在普通教育的实践中总是占有很大的比重的。

考虑到上述关于个性经验结构的论说,考虑到心理的机能性机制(感觉机制、记忆等)是间接形成的,我们可以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通过以下途径保证的:

个性的倾向性教育,智育,劳动教育,美育,交往教育,体育。

因为人的所有的相应现象是相互交叉的,所以,人的教育的所有成分也是互相交叉的(关于这一点,将在下面专门谈到)。

最后,关于个性的全面发展,还有一个成分需要谈一下。上面已不止一次地强调。无论从遗传因子类型的观点出发,还是从以往的经验的出发,每个人都是个别的个体。所以,除了发展上面列举的人的所有现象之外,发展人的个人能力、兴趣和爱好也是个性全面发展的必要成分。但是,关于这一点,将在后面谈到。

应该认为,随着个性和个性结构理论的发展,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方面的认识,会越来越清楚。至于认识能清楚到什么程度,以及它的根据是什么,现在还很难预见。

(六)把个性经验的基本成分纳入普通中等教育内容的基本途径

上面已经指出,活动的稳定类型和构成个性结构基础的人的经验的相应方面,是互相交叉、互相渗透的。因此我们可以先验地假设,普通教育内容的主要成分(每种成分都反映人的主要方面),应该通过双重途径包括到普通教育的体系中去。首先,每种成分都应由独立的学科(它包括一系列科目)来体现,因为每种成分都有“不能溶解”于其他学科的特殊的完整的内容。第二,每个成分是作为组成要素包括进所有其他学科的内容中的,因为活动的稳定类型的特点就是互相渗透。

为了证实上面说的这种情况,我们以普通教育的实践着手,尝试着揭示实际解决上面所分析问题的总的倾向。

(1)让我们先从体育入手。

早在古代就已判明,锻炼和体操能促进入的体力发展并使人的身体强壮。因此,体育是任何一个时代、任何国家和民族对人的传统教育科目。这门学科的必要性已为教育实践所证实以至于即使抽象地提出把体育列入学校教学计划是否合理这样一个问题,除了让人莫名其妙外,不会引起其他任何反应,这一点是很显然的。既然不能放弃这门学科,那么其他的学科是否就与增加体质的任务无关了呢?

不管你以什么方式提出这个问题都是不合适的。学习,就是活动,其中也包括体育活动,而且普通教育是在儿童机体发育旺盛期进行的,所以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都应组织得使之有益于儿童的身体发育。

换句话说,学生的体育是而且应该是在普通教育的实践中通过双重途径进行的,即体育既是通过一门专门的学科来进行的,又是在所有其他学科中作为它们的不可分割的成分来进行的。

(2)下面分析一下认识活动和它的个人产物--个人认识的发展和他的知识。显然没有必要再去证明,知识是所有学科的不可分割的组成成分,同样也没有必要去证明,把人培养成有认识能力的主体是所有学科的目的之一。但是,教学实践中究竟哪一个专门学科才是与这一显性原则相适应的呢?在这种情况下所说的不应是一门学科,而是一系列学科,在实践中往往称它们为科学的基础。这些学科有数学、物理、化学等。这一系列学科的结构,将在本书的下一部分阐述。在本节中仅仅指出,以普通教育内容的个性结构观点出发,科学的基础,与其他所有的成分一样也是普通中等教育范围内一种符合规律的教育成分,但这一点并不总是能够被人们足够明确地认识到。

(3)上面已经指出,个性倾向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对主观价值的客观态度,为价值-定向活动打下基础。个性倾向性的主要方面是表现在个人的思想、信念和道德中的个人对人们、对社会制度的态度。培养个人的这些品质正是社会科学学科--历史和社会学的主要目的。人周围的整个现实都具有主观价值,所以,个性倾向性的形成和德育,也在其他所有学科中进行。而且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个性倾向性是个性的核心,所以,其他学科中(按另一种显性原则区分出来的学科)所包含的这种成分可能是分量很大的。文学课程就是这种情形的一个鲜明例子,它不仅对学生的美育,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倾向性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艺术对人的感染力的全部威力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倾向性。

(4)交往与其他主要成分一样,在教学过程中和在普通中等教育的内容中,都是通过双重途径实现的。第一,它是语言教育,是若干门独立的学科;第二,它是其他所有学科的一个成分。

(5)劳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既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劳动教学和生产劳动,也是其他学科的必要的组成成分;(6)美育,它首先是在学习一系列相应的课程(文学、造型艺术、音乐和歌咏)时进行的,其次也在学习其他学科时进行。

这样,在分析了把普通教育的主要成分纳入普通教育内容的途径之后,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