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苏]中等教育课程改革理论发展与列德涅夫
24013000000017

第17章 个性的结构(6)

“11.对十七岁以下的全体男女儿童实施免费的和义务的普通和综合技术(在理论和实践上了解生产的所有主要部门)教育。

8.在已具有普通综合技术知识的十七岁以上的青年中广泛发展职业教育”[12,第18页]。

上面已经指出,这项任务现已基本上完成。在国民教育面前展现着新的远景,提出了新的任务。在完成向普及中等教育过渡的同时,提出了在所有各方面进一步高质量地完成普及中等教育的任务,还提出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职业教育的所有环节的任务。在这样的条件下,就出现了普及教育超出中等教育范围的现实可能性。虽然这还是比较遥远的前景,但是在我们这个社会,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显然已经不能不触及这个问题了。现在我们还没有正式文件确定实际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但已有一些作者涉及了这个问题。П.А.卡皮查院士发表在《哲学问题》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中,就此问题发表了很有意思的想法:“与上个世纪相比,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因而工作人员的负担减轻了,今天就有可能大大延长对青年人进行教学的期限现在已经没有任何经济上的原因可以妨碍工业发达国家为全体青年不仅提供在十六岁--十八岁以前完成中等教育的条件,而且还提供在二十岁--二十三岁之前完成高等教育的条件”[64,第17页]。

П.А.卡皮查接着写道:“人的创造能力,一般比较早就表现出来了,在中学时期就可以发展这种能力,但是他们的性格和倾向性,通常要到将近十八岁时才确定。所以,从这个年龄开始接受的高等教育,应是适合人的个体能力的专业化教育。但是,为了使所有的人都善于度过自己的闲暇时间,显然,国家应向所有的人提供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管这种教育对于他所从事的职业是否必要”[64,第21页]。

П.А.卡皮查从有效地利用人的不断增多的闲暇时间来发展个性的创造潜力的观点出发,从保证闲暇时间的利用既有利于个人,也有利于社会(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活动不一定与职业活动相一致,如从事运动、旅行、艺术等活动)的观点出发,考察了进一步发展教育制度的问题。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无疑是重要的,但不是处理这一问题的唯一方法,该问题就其社会性质来说,包括的方面要多得多。

显然,国民教育体系具有宏伟的、动人心弦的发展前景,在使人民获得高等教育方面也具有同样的前景,这种高等教育虽然是分科的教育,但它越来越多地被赋于普通教育的作用。

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社会主义国家中的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是整个社会目的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目的产生于客观条件和生活要求,取决于该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在现代条件下,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是受生产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所支配的客观必然性”[30,第70页]。为了完成这个任务,需要一定的条件。关于这一点,苏共纲领中规定:“在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时期,培养新人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了,在这种新人身上,丰富的精神世界、纯洁的道德和完美的体格和谐地结合在一起”[1,第120-121页]。

普通教育目的的经济方面我国在社会主义学校建设初期就注意到了普通教育的经济意义。在一九二五年全苏第一次教师代表大会上,А.В.卢那察尔斯基在发言中强调了这一点:“能不能哪怕一分钟忘记教育与经济的联系呢?我们有时听到这样的议论:教育人民委员会不是经济人民委员会。我个人一直不同意这种说法,我认为,会有这么一天同志们会说,教育人民委员会是经济人民委员会,在经济会议及劳动与国防委员会中都少不了它”[102,第156页]。

就在那些年代,国家的工业化与发展国民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已是很明了的了。工业化为发展教育创造条件,而教育又是顺利发展工业的基础。在那些年代里,人们不是一般地发表意见就算了,这种状况是很有典型意义的。当时已开始对教育的经济意义进行了研究。一九二四年出版的С.Г.斯特鲁米林的着作《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就是一个明证。这本着作根据核算材料说明,为教育支出的费用,不仅在社会意义上,而且在经济意义上都是化得来的。不但如此,这项开支在经济上进一步证明是能收到更多效益的。С.Г.斯特鲁米林后来所进行的研究,也证实了他以前对国民教育费用的经济效果所提出的假设。

在С.Г.斯特鲁米林及其他作者的着作中,都举出了关于这种经济效果的具体数字。我们不专门转述这些数字,因为由于计算方法的不同,会得到不同的数字。

В.Н.图尔钦科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说:“在科学技术革命的条件下,向普及中等教育过渡不仅是一种社会-政治性的迫切需要,也是发展国民经济的迫切需要”[175,第68页]。

这个结论的根据是什么呢?首先是因为“工人的教育程度是他们的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的重要根据之一”[175,第68页]。А.В扎明和其他学者的研究证明,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中都非常明显地表现出下面这个规律:在工级和工龄相同的条件下,工人的普通教育水平(当然是平均水平)越高,他们所完成的劳动定额就越高。他们还指出,随着普通教育水平的提高,工人提合理化建议和创造发明的积极性就越高,兼任各种职业的可能性也越高,。

当然,他们也指出了另一种现象:当教育水平超过了所从事的工作对教育的要求时,从劳动活动中得到的满足感就会减少,这就会引起劳动效率的降低。根据这一点,有时人们也表示怀疑,使工人的教育“超过”其需要的水平是否合理。在其他作者之后,В.Н.图尔钦科利用具体研究资料,有根据地批评了类似这样的怀疑,指出了这种结论的片面性[175,第64-67页]。

在总结时,我们可以充满信心地断言,为我国和社会主义各国的实践所证实的普通教育以及整个教育的经济效益,是提高劳动人民教育水平的显着动因之一,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普通教育目的之一。

普通教育目的的历史内容方面在一九二O年十月二日共青团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列宁在阐述新型学校的任务时,讲了一句有名的话:“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

“我们不需要死记硬背,但是我们需要用基本事实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因为不把学到的全部知识融会贯通,共产主义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就会成为一块招牌,共产主义者也只会是一些吹牛家。你们不仅应当领会你们学到的知识,并且要用批判的态度来领会这些知识,使自己的头脑不被一堆无用的垃圾塞满,而能具备现代有学识的人所必备的一切实际知识”。

在这些话中很鲜明地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必须使青年人掌握前代人的文化,不这样做人类就不能进步。

普通教育的社会作用更清楚地说明了它的历史内容方面,因此,它的社会作用之一是向后代传授前代的文化,其目的不仅是为了利用这种文化,而且还为了发展和丰富这种文化,要从这种文化中提炼整个教育,其中包括普通教育的内容。因此,我们把所要研究的教育目的的这个方面确定为历史内容方面。

应该指出,近年来许多教育家把教育作为传授文化的过程,对它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例如,И.Я.列尔涅尔认为,“让整个年轻的一代”“掌握”“人类积累的文化内容”是“社会主义学校中教学的总目的”。“如果不这样做,既不可能保存文化,也不可能发展文化。

个人掌握的全部知识是文化内容的一部分,除了这种文化之外,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成为个人的精神财富。个人的教育程度,是由他所掌握的文化内容的范围所决定的。”[100,第10-11页]。

普通学校向正在成长的一代传授什么性质的文化?传授那一方面的文化呢?根据学校的社会作用和对个性结构的认识,普通中等教育(它是在家庭和学前教育机关的学前教育基础上、基本上是在六--十七岁期间在普通学校内实施的,它培养青年在接受职业教育前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参与劳动、自觉选择职业和未来的专业或职业教育作好准备)的目的是:

(1)使人在体质上得到发展;(2)发展心理的机能性机制;(3)形成个性经验;(4)形成个性的概括性类型特性;(5)发展人的个人优点--发展他的能力、兴趣和爱好。

在谈到人的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时,必须强调下面这一点:上面已经指出,前面列举的个性的所有方面,仅仅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们不是绝对独立的。如果可以这样表达的话,它们是统一的整体的各种缩影的投影。所以,它们也只能在就其内容、组织和方法来说是统一的、旨在同时形成个性的所有方面的教学--教育过程中形成。

与此同时,个性的各个方面的相对独立性,促使现实的教学-教育过程的结构要顾及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培养意识倾向性、劳动教育、美术和体育等过程的特点。还应补充一点,心理的机能性机制的形成是以活动为中介的,所以它与相应科目的划分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