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苏]哈尔拉莫夫苏联学校教育教学原理与教育学教程
24012900000027

第27章 教育的理论原理和方法原理(4)

马卡连柯认为,学校给学生展示的前景不能只是美好,主要是要具有事业的性质,这个论点对于扩展学生的宏图大志有重大的意义。

所有提到学生面前的工作任务,一旦完成了就会使他们感受到取得成就的欢乐,总是会被他们作为令人向往的前景来接受的。比如说,学校提出了改进家庭作业的任务,为了完成这个任务还对学生进行了积极的帮助,那么,学生在学习上真正有了进步,他们就会感到一种令人鼓舞的欢乐。但是,这种作为前景的任务,也可以是发展阅读的兴趣和为遵守生活制度的斗争,等等。为展示前景提供广泛可能性的则是校际间的竞赛,以及校内各个班级之间在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和公益劳动中为了争取领先地位而开展的竞赛等等。

这一切表明,使学生树立宏图大志以及学生的宏图大志对于发展集体的影响,同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教育工作的充实内容和提高质量是极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十)培养集体中的健康舆论平行作用的教育学

健康舆论的形成,是集体的发展和成熟的重要因素。所谓舆论,应该理解为在学生当中对集体生活的各种现象和事实作出的评价。

当然,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在学生中间形成同我们社会的要求相适应的健康舆论。但是,怎样才能诊断出即判断出学生舆论的性质和成熟的程度呢?在这里,自然的试验有助于这种判断。比如,学生参加附近道路的绿化工作,但是有几个孩子不肯积极参加这项工作。这个事实,可以作为集体成熟到什么程度的一个特殊标志。如果大多数学生谴责这几个不诚实的孩子,就可以说这个集体里已经有了健康的舆论。而如果学生们看到了缺点,却默不作声,没有表现出克服缺点的愿望,那就表明他们缺乏原则性,舆论还不够成熟。

那么,怎样在集体中培养和发展健康的舆论呢?只有把学生的实践活动安排得当,通过这种活动和借助于这种活动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的实践活动包括学习、社会政治活动和群众性文化活动、劳动和各种有组织的解释性措施:和学生谈话和开会,少先队集会,共青团会议等等。如果这种活动的所有主要形式都组织得富有内容,所有学生都积极参加,那么他们就不仅可以感受到取得成就的乐趣,而且还能够批判地对待存在的缺点,并设法克服这些缺点。但是这一切都不会自己来到。要培养原则性和健康的舆论,重要的是学校(班级)生活中一切比较有重大意义的现象和事件都要经过集体的讨论,并作出正确的社会评价。

在戈麦尔省布达--科舍列夫区的一所学校里,七年级学生去支援过集体农庄果园的一个作业区。所有学生都精心管理树木,但是有一个学生敷衍塞责,没有把自己负责的树木管理好。全班就是因为他而受到了集体农庄主席的批评。这件事使学生们感到不安,他们表示对这个学生的行为不满意,于是召开了班会。会上谈了一个学生能够影响全体的问题。集体的舆论一致谴责了对受托的任务采取漫不经心的态度。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七年级学生的基本群众是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待支援集体农庄这件事的,因而有一个人玩忽职守就受到了全班的指责。

少先队组织和共青团组织对于集体的健康舆论的形成有特殊的作用。它们能够帮助学生无论评价学生工作中的优点或缺点都从社会政治的观点出发,还会教给学生在评价集体生活和集体活动的各个方面时要有原则性和责任心,要严格要求。

有了健康的舆论,马卡连柯的“平行作用”于学生的教育学原理就能体现出来。这个论点的实质是,学生之间有了原则性和正当的关系,对集体的任何作用都会影响集体的各个成员,反过来,对个别学生的作用也会影响整个集体。换句话说,这时候集体已经成熟得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任何互相包庇和局限于狭隘小团体利益的滋生土壤都铲除掉了。集体成为我国社会的一个组织健全和目标明确的基层组织而开始发挥作用了。

(十一)积累和巩固集体生活的优良传统

传统(来自拉丁文traditio,表示“传递”)对于组织和培养集体有重要的作用。马卡连柯说过:“任何东西,也不能象传统那样能够巩固集体。培养传统、保持传统是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务。学校如果没有传统不会是好学校,而凡是我所见过的好学校都是具有传统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的传统有重要的作用。

一些生动活泼、内容丰富的传统做法,对于巩固学生集体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如“迎接一年级新生日”,“学校毕业生的最后一次铃声”、“为学校增光”节、收获节、果园周、图书周等等都是。但是学校常常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树立和积累具有庆祝节目性质的传统上。

其实,有些传统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劳动,可以增强他们行为的纪律和文明,这些传统虽然平凡,然而十分重要,这倒可能是培养集体所需要的。比如,有一所学校形成了一种惯例,每个学生加入少先队组织的时候都种一棵树作为纪念。还有的学院的传统是十年级学生和一年级学生共同植树,然后由一年级学生管理,直到他们毕业。许多班级还形成并保持着在规定时间准时开会、过队日、举行朝会和进行其它活动的传统。高年级学生辅导低年级学生的传统也已得到推广。

这种事业性的传统越多,集体对培养学生的影响就越深远。

(十二)少先队、共青团组织在团结和培养学生集体中的作用

学生集体的社会政治方向和社会性质以及它的教育效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少先队组织和共青团组织是不是起到了使它发挥职能的作用。因此,苏联教育学十分重视充实学校少先队和共青团工作的内容和提高它们工作的思想水平。那么,这项工作究竟有哪些方面能够帮助团结学生集体和提高它的成熟性呢?首先,少先队组织和共青团组织是集体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起着团结这个结构的作用。少先队和共青团的积极分子是集体的各个独立机构的主要成员,是这些机构的领导力量。

这两个组织在支持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教育要求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少先队组织和共青团组织的使命,就它们的实质来看,本来就是为提高集体的一切活动的思想政治方向性和为加强学校的制度和纪律而斗争。

少先队组织和共青团组织能够扩大学生实践活动的范围,从而有助于在学校里给学生展示令人向往的前景,形成健康的舆论,并积累优良的传统。因此,为了在学校里培养学生集体,就需要千方百计地改进少先队组织和共青团组织的活动。这些问题,将在有关的几讲里详细研究。

参考文献科罗托夫:《集体的教育职能的发展》,1974年,莫斯科版。

康尼科娃:《在学校中组织学生集体》,1957年,莫斯科版。

辛哈切夫:《共产主义教育理论》,1974年,莫斯科版,第14章。

马卡连柯:《集体与个性的培养》,1975年,莫斯科版。

诺维科娃:《儿童集体的教育学》,1978年,莫斯科版。

《组织和培养学校学生集体》,波尔得列夫编,1969年,莫斯科版。

《在俄国和苏联教育思想中的儿童集体问题》,戈尔金、诺维科娃主编,年,莫斯科版。

西尼亚耶夫:《儿童集体的培养》,第2版,1955年,莫斯科版。

苏霍姆林斯基:《集体的智慧力量》,1975年,莫斯科版。

《学校中共产主义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休金娜主编,1974年,莫斯科版,第2章。

哈尔拉莫夫:《道德教育理论》,1972年,明斯克版289-304页。

第三讲教育人格化的教育学原理

(一)教育人格化的概念

学校建立和发展学生集体,把它作为共产主义教育的手段,归根结蒂应该是对每个学生的个别培养施加影响。使学校及其课堂教学和课外工作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所施加的各种教育影响转化为学生个人发展和形成的因素,这个过程叫做教育的人格化。“人格化”一词是由拉丁文persona(表示“人”、“个人”)和facers(表示“制作”

两个同合成的,意思是“用人的形象来体现、代表非生物体或抽象概念。”

教育的人格化还没有成为平时教育学上的惯用语,暂时还没有把它作为一个专门的教育学范畴提出来。但是把这个概念引入教育学的必要性早已成熟,特别是如果考虑到这个概念对于揭示教育的过程方面所起的特殊作用的话。实际上,教育的一般定义是专门组织起来的教育影响。可是这个定义没有指出这种影响是怎样成为学生个人发展的手段,以及哪些内在机制和因素使得这种影响成为每个学生的财富的。而教育的人格化这个概念,恰恰包括了这些问题,揭示了教育影响向学生个人个性发展因素转化的内在机制。因此,这个概念已经作为一个特殊的科学范畴,在伦理学、社会学和哲学方面开始得到应用。特别是着名的保加利亚哲学家兼伦理学家瓦西尔·莫莫夫采用了这个概念。他写道:“人的社会化(即人形成为社会的人--作者)的心理机制,以完整的形式呈现为内化和外化二位一体的过程,这个过程似乎可以概括为‘人格化’这个范畴。我们把人格化理解为使个人行为社会化和调节个人行为的诸因素的信息内容,同各种类型构成人的完整的个人生活方式(要求、兴趣、信念、评价标准、志趣)的意识心理和意识形态过程、性质和关系相互作用的复杂而矛盾的过程”。

“人格化不是同社会化相反,不是同社会化对立的,而是实行社会化的内在机制。”应该说,虽然“教育人格化”这个术语在教育科学中还没有通用,但是教育学已经对这个课题的一些问题作了科学的分析。现在已经可以说,教育人格化过程的基础是一个非常严谨的、相当有条理的心理教育规律体系。那么,在这些规律当中,哪些规律在共产主义教育体系里对个性的发展和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呢?

(二)个性的培养和发展过程的活动性和完整

性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早已使人们产生一种想法:个性的发展和形成是在他的行为以及他的智、体、德、美的品质中发生一定变化的过程。过去有一位教育家曾经指出,虽然人们赋予“教育”这个词以不同的涵义,但这个词总是表示变化。如果不在他身上引起变化的话,我们就不能教育任何人。那么,这些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呢?前面已经指出,具有个性的人的发展和形成要通过“占有人类现实”。而“占有”人类现实,就是意味着认识现实,并且掌握各个生活领域和活动领域的实践经验,从而把社会上已经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和生产经验据为己有。从这个意义来看,哲学上给教育下的定义是社会经验在个人身上的再现,是人类文化向寓于个体的形式转化,这是很值得注意的。由此可见,对个体的教育过程必须是组织和吸引每一个学生积极参加认识活动(学习)和实践活动(劳动、社会政治活动和群众性文化活动)。教育的活动性原理是在学校中组织教育过程的重要规律。

但是,这种活动应该具有什么性质,这个问题对于教育的人格化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在这里有一系列原理在起作用。马卡连柯指出过,个性的发展不是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的,个性的成长具有完整性和多面性。这就是说,个性的一切特征和品质都是在统一的综合体中和在互相密切的联系中同时发展和形成的。

因此,在集体的范围内进行教育时必须从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性出发,必须吸引每一个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学习、社会政治活动和群众性文化活动、公益劳动、体育运动、技术性创造等等。

如果某一个学生不参加劳动或体育运动,不参加业余文艺活动或技术性创造,他在这些方面当然就得不到发展。

学生发展的程度,不仅取决于参加某项实践活动这个事实的本身。学习是全体学生都参加的,但是它的发展作用对每个学生的影响不同。劳动以及群众性文化活动,对学生的培养情况也是多种多样的。这里,许多事情都决定于学生的积极性和爱好。所以说,任何活动的教育影响都决定于学生如何对待这项活动,决定于他在这项活动中所表现的毅力和积极性。

如果学生自己渴望工作,乐意在做交给他的事情,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他才能够迅速发展。如果某个学生对某项活动持一种漠不关心,甚至是消极的态度,这项活动就不会成为对他起正面教育的因素。

比如说,有个学生参加学习和劳动是被迫的,对学习和劳动没有内在的欲望,那么学习和劳动就不会对他发生有效的教育影响。因此,激发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兴趣和愿望,培养他们对所要完成的工作持积极态度,应该是教育人格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卡连柯在指出态度对于提高教育效能的巨大作用时强调说,我们教育工作的真正对象正是态度。

(三)激发个性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矛盾是个性积极活动的要素

内在矛盾在一切发展过程中都有刺激作用。这条辩证的原理对于激发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积极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也完全适用于教育的人格化。只有制造学生现有的修养水平和应有的水平之间的矛盾,才能推动他们进行自我锻炼,使他们积极参加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那些实践活动。学生意识和感受到了自己发展中的缺点,就必然会努力克服这些缺点,在相应的各种活动中表现出积极性来。在大家都讲礼貌的条件下,如果个别学生肆意表现粗鲁,对待同学不够礼貌,这时候对他们提出必要的要求的话,通常他们是会尽力改进自己的行为的。纪律、劳动和体力发展等等也完全是这样。问题的实质是,学生自身在内在矛盾的作用下会产生和形成促进他们发展的心理刺激因素,比如对活动产生要求和兴趣并形成行为的动机和定势。

因此,如果需要培养学生的活动积极性,使他们对活动持积极的态度,就应该在要求、兴趣、健康的行为动机和定势上培养他们,也就是在决定个性有效发展的那些内在因素上下功夫。

那么在安排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怎样把学生发展和教育人格化的这些内在因素激发出来,使它们发挥作用呢?对活动的要求兴趣和健康的动机是在下述情况下形成的:

(1)深入阐明所要安排的活动有什么社会政治意义,以及它对学生个性的形成有什么作用(2)不断地把每个学生进一步成长和发展的任务具体化、确切化和复杂化,并对完成这些任务进行有效的帮助(3)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集体都对学生的工作进行恰如其分的教育检查(4)使集体生活充满丰富的知识内容和精神内容(5)适当地显示出整个集体以及个别学生在学习、劳动和社会活动中所取得的成绩。